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批判性思維 |
| 作者: | (美)布魯剋·諾埃爾·摩爾(Brooke Noel Moore) 等 著;硃素梅 譯 | 開本: | 32開 |
| 定價: | 45 | 頁數: | 339 |
| 現價: | 見頂部 | 齣版時間 | 2015-01-01 |
| ISBN號: | 9787111485650 | 印刷時間: | 2014-10-01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內容提要 那麼,批判性思維是什麼?顯然,它不是盲目的行動或反應。教育者們普遍認為,批判性思維不是任憑各種誘惑的擺布,不是輕易受情感、貪欲、無關考慮、愚蠢偏見等的乾擾;批判性思維的目標在於做齣明智的決定、得齣正確的結論。
讓我們進一步明確這個概念。存在著一種思維:它讓我們形成意見、做齣判斷、做齣決定、形成結論。同時,還存在著另一種思維――批判性思維:它批判前一種思維,讓前述思考過程接受理性評估。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瞭考量我們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閤邏輯、是否符閤好的標準。
你們學習的一些課程,隻需要做填鴨式的死記硬背,也有一些課程(在工作場所或軍隊)需要你做得更多:需要你進行設計或評估,需要對特定情形提齣建議或診斷,需要進行解釋或做齣評價等等,總之,需要你給齣自己的結論。你們可能以下述方式展開學習活動:你先發錶自己的獨特見解,然後由你的指導老師或者同事、朋友、管理人對你提齣批判性的評論,他們將這些評論反饋給你(希望你獲得的反饋通常是積極的)。他們評估你的推理。不排除你聰穎過人以至於不需要其他人的反饋信息,不排除你智慧超群以至於思維或者推理時從不犯錯。但jue大多數人都難免在推理時偶爾齣錯。人們往往會忽視重要的因素,會無視和我們所持的觀點相抵觸的思想。另外,我們的思想可能並不像自己想當然的那樣清晰明白。人們通常都會從這種批判性評價中獲益,哪怕這種批判性的評價是由我們自己做齣的。無論我們寫文章、提建議或者作策,如果我們不是隨心所欲地敷衍瞭事,而是對自己的論證展開反思不斷完善,我們就能生産齣較好的思維産品。完善我們的思考的辦法進行批判性思維,也就是說,像思維的教練一樣對自己的思想展開判。
本書就是指導讀者如何展開批判性思維。本書將闡釋好論證的大力度優惠準,即無論在何種語境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推理所*須滿足的基本條。同時,本書還將介紹常見的不利於構建好論證的諸多乾擾因素,本也會教你識彆人們在形成結論時的常見錯誤。大學裏的其他課程也會*程度上提高你的思維能力,這些課程令訓練你基於給定的原則、定的視角,學到哪些重要因素是需要考量的。但是其他課程不會專門注,在形成結論的過程中,哪些論證違背瞭本書中給齣的本該遵守的證規則。即使不能起到其他作用,閱讀批判性思維的書籍或者學習批性思維的課程可以幫助你避免在論證的過程中人們易犯的種種錯誤。少犯這些錯誤,你就會越聰明。不是指你在一時一事上精明起來,而指你總體上更明智。批判性思維的各項技能可以運用於任何你運用思(說、想、寫)的領域。
無論我們是對自己的思維還是他人的思維展開批判性思維,提齣具體問題都依賴於所討論的議題。決定投票給誰、是否買房、數學證是否可靠、買什麼牙膏、養哪種狗等,不同的問題需要考慮不同的因但無論考慮什麼,我們都希望能夠避免做齣或接受不好的論證。我還希望排除無關因素的乾擾,希望不任由情感主宰自己的思想,希望做謬誤和偏見的犧牲品,不聽信於不稱職的或者一知半解的臆。所有這些,雖然沒有囊括評估推理的所有標準,但它們是主要的,是重要的,本書將分彆關注並分析這些。P2-3 作者簡介 理查德·帕剋(Richard Parker),帕剋本科就讀於阿肯色大學,他於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帕剋另外教授的課程為現代哲學史和法律哲學,他是學校學術評委會,曾任本科*的主任。他開名爵汽車,騎摩托車,喜歡打高爾夫、打颱球,愛好西班牙吉他。他和艾麗西亞每年在西班牙南部生活一段時光。摩爾和帕剋一直都是摯友。
布魯剋·諾埃爾·摩爾(Brooke Noel Moore),多年以來,摩爾和帕剋一直在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從事哲學教學。他們一直講授邏輯和批判性思維課程。摩爾另外還講授認識論和分析哲學,他曾任哲學係主任,也曾被評為學校的傑齣教授。 摩爾本科於安提俄剋學院學音樂,他於辛辛那提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的排球水平是業餘的很好高手。他和瑪麗安妮與三隻狗一起生活。
目錄 前言
作者簡介
*章 究竟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1.1 信念和斷言
1.1.1 客觀斷言和主觀斷言
1.1.2 事實與觀點
1.1.3 道德主觀主義
1.2 論題
1.3 論證
1.4 認知偏差
1.5 "真"和"知識"
1.6 批判性思維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第2章 兩類推理
2.1 論證:基本特徵
2.1.1 "結論"作為"前提"
2.1.2 未錶達的前提和結論
2.2 兩種論證
2.2.1 演繹論證
2.2.2 非演繹論證
2.2.3 排除閤理懷疑
2.3 演繹、非演繹和未錶達前提
2.4 "衡平推理"和*解釋推理
2.5 哪些錶達不是前提、結論或論證
2.5.1 圖像
2.5.2 "如果……那麼……"所連接的句子
2.5.3 對事實的羅列
2.5.4 A因為B
2.6 道德、情感和邏輯
2.7 理解論證的技術
2.7.1 澄清論證的結構
2.7.2 透過各種裝飾性的錶達來識彆論證
2.8 評估論證
第3章 清晰的思維、批判性思維與清晰的寫作
3.1 模糊
3.2 歧義
3.2.1 語義歧義
3.2.2 組閤歧義
3.2.3 語形歧義
3.3 抽象
3.4 定義術語
3.4.1 定義的目的
3.4.2 定義的種類
3.4.3 定義的注意事項
3.5 論文寫作
3.5.1 練習寫作
3.5.2 論文寫作的誤區
3.5.3 有說服力的寫作
3.5.4 多元化社會中的寫作
第4章 可信性
4.1 斷言及其來源
4.2 評估斷言的內容
4.2.1 斷言與我們的個人觀察相衝突嗎
4.2.2 斷言與我們的背景信息相衝突嗎
4.3 評估信息來源的可信性
4.3.1 利益相關方
4.3.2 體貌及其他特徵
4.3.3 專業性
4.4 可信性與新聞媒體
4.4.1 媒體所有權的閤並
4.4.2 政府對信息的操縱
4.4.3 媒體的偏見
4.4.4 電颱訪談節目
4.4.5 電視辯論節目
4.4.6 互聯網
4.5 廣告
第5章 通過修辭進行說服:常見的修辭技巧
5.1 修辭技巧I
5.1.1 委婉語和粗直語
5.1.2 閃爍其詞
5.1.3 貶抑
5.2 修辭技巧II
5.2.1 刻闆印象
5.2.2 暗示
5.2.3 加載問題
5.3 修辭技巧III
5.3.1 嘲笑/諷刺
5.3.2 誇張
5.4 修辭技巧IV
5.4.1 修辭性定義和修辭性解釋
5.4.2 修辭類比和令人誤解的比較
5.5 替代證明和重復
5.5.1 替代證明
5.5.2 重復
5.6 通過視覺形象進行說服
第6章 更多修辭技巧:心理及相關謬誤
6.1 訴諸情感的謬誤
6.1.1 源自憤怒的"論證"
6.1.2 威嚇手段
6.1.3 其他基於情感的謬誤
6.2 訴諸其他心理因素的謬誤
6.2.1 轉移注意力/煙幕彈
6.2.2 眾所周知
6.2.3 閤理化
6.3 以錯製錯
第7章 更多謬誤
7.1 訴諸人身的謬誤
7.1.1 人身攻擊型訴諸人身
7.1.2 自相矛盾型訴諸人身
7.1.3 因人廢言型訴諸人身
7.1.4 毒化井水
7.1.5 因人納言謬誤
7.2 生成謬誤
7.3 稻草人謬誤
7.4 虛假的兩難境地
7.4.1 *主義謬誤
7.4.2 劃界謬誤
7.5 滑坡論證
7.6 錯置舉證責任
7.7 乞題
第8章 演繹論證I:範疇邏輯
8.1 直言判斷
8.1.1 文恩圖
8.1.2 轉換成標準形式
8.1.3 對當方陣
8.2 三種關於直言判斷的運算
8.2.1 換位
8.2.2 換質
8.2.3 換質位
8.3 直言三段論
8.3.1 用文恩圖檢驗三段論的有效性
8.3.2 含有未錶達前提的直言三段論
8.3.3 實際生活中的三段論
8.3.4 用規則檢驗三段論的有效性
第9章 演繹論證II:真值函數邏輯
9.1 真值錶和真值函數符號
9.1.1 判斷變元
9.1.2 真值錶
9.2 用符號錶達復閤判斷
9.2.1 "如果"與"僅當"
9.2.2 *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9.2.3 "除非"
9.2.4 "或者……或者……"
9.3 真值函數論證模式(簡略版)
9.3.1 三種常見的有效論證模式
9.3.2 三種謬誤:無效的論證形式
9.4 真值函數論證
9.4.1 真值錶法
9.4.2 簡化真值錶法
9.5 演繹
9.5.1 *組規則:有效論證的基本模式
9.5.2 第二組規則:真值函數的等值式
9.5.3 條件證明
*0章 關於非演繹推理的批判性思維
10.1 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統計三段論)
10.2 從特殊到一般的論證(基於樣本的歸納概括)日常生活中基於樣本的歸納概括
10.3 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於類比的非演繹論證
10.3.1 基於類比的非演繹論證的運作方式
10.3.2 類比的其他用途
10.4 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10.5 誤差幅度和置信水平的日常提示詞
10.6 非演繹推理中的謬誤及相關問題
10.6.1 倉促概括
10.6.2 傳聞證據
10.6.3 以偏概全
10.6.4 自薦樣本的謬誤
10.6.5 有傾嚮性的問題
10.6.6 弱類比
10.6.7 模糊的概述
*1章 因果解釋
11.1 兩種解釋
11.1.1 物理因果解釋
11.1.2 行為因果解釋
11.2 充分解釋:一個相對的概念
11.2.1 至關重要的可檢驗性
11.2.2 無法檢驗的解釋
11.2.3 循環解釋
11.2.4 不*要的復雜性
11.3 形成假說
11.3.1 求異法
11.3.2 求同法
11.3.3 因果機製和背景知識
11.3.4 *診斷方法
11.4 普遍的因果陳述
11.5 驗證因果假說
11.5.1 對照的因果實驗
11.5.2 避免在人群中檢驗因果假說的替代方法
11.5.3 非實驗的因果研究
11.5.4 非實驗的果因研究
11.5.5 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
11.6 因果推理中的錯誤
11.6.1 體檢中的混淆因果
11.6.2 忽視統計迴歸
11.6.3 缺乏否證,所以得證
11.6.4 訴諸傳聞
11.6.5 混淆解釋和辯解
11.7 法律上的因果聯係
*2章 道德、法律與美學推理
12.1 價值判斷
12.1.1 道德與非道德
12.1.2 道德推理的兩個原則
12.1.3 道德原則
12.1.4 形成特定的道德價值判斷
12.2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視角
12.2.1 後果論
12.2.2 義務論/道義論
12.2.3 道德相對主義
12.2.4 宗教相對主義
12.2.5 宗教*主義
12.2.6 德性倫理
12.3 道德慎思
12.4 法律推理法律的證成:四個視角
12.5 美學推理
12.5.1 八個美學原則
12.5.2 用美學原則來判斷美學價值
12.5.3 評價美學評論:相關性與真實性
12.5.4 為什麼進行美學推理
術語錶 精彩導讀
深度探索思維的邊界:一本關於邏輯、論證與批判性分析的指南 引言:在信息的洪流中錨定清晰的認知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從社交媒體上的碎片化觀點到專業領域復雜的報告,每時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試圖塑造我們的認知。然而,信息的數量並不等同於知識的深度,更不代錶真理的必然性。有效的決策、深刻的理解以及負責任的公民參與,都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批判性思維。 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工具箱,用以拆解、評估和構建有效的思想體係。它將引導讀者超越錶麵的說辭,直抵論證的核心結構,辨識潛藏的謬誤,並培養一種對證據的飢渴與對自身偏見的警惕。 第一部分:思維的基石——理解論證的本質 批判性思維的起點是對“論證”(Argument)的精確理解。論證並非簡單的觀點陳述,而是由前提(Premises)和結論(Conclusion)構成的邏輯單元,前提旨在為結論提供支持。 章節一:論證的解構與識彆 我們將首先學習如何從日常語言、新聞報道、廣告文案乃至學術論文中,準確地剝離齣論證的骨架。這涉及對指示詞(如“因此”、“因為”、“鑒於”)的敏感性,以及區分事實陳述、觀點陳述和解釋性陳述的能力。 明確區分描述性主張與規範性主張: 世界“是”什麼樣(描述性)與世界“應該”是什麼樣(規範性),它們需要不同類型的支持。 識彆隱藏的前提(Enthymemes): 許多論證的支撐點被默認或省略。學習如何將這些“不言而喻”的假設挖掘齣來,是評估論證完整性的關鍵一步。 章節二:邏輯的尺度——演繹與歸納 論證的質量取決於其邏輯結構。本部分將詳細考察兩種主要的推理形式: 1. 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追求必然性。如果前提為真,結論就必須為真。我們將深入研究三段論、聯言命題、選言命題等古典邏輯形式,重點分析有效性(Validity)——關注結構而非內容。讀者將掌握如何識彆循環論證、肯定後件等常見結構性錯誤。 2. 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追求或然性。結論是基於觀察和經驗的推斷,具有推測性。我們將探討基於類比的推理、基於統計的泛化、因果關係推斷等。評估歸納論證的強弱,關鍵在於樣本的代錶性、證據的充分性以及對替代性解釋的排除。 第二部分:識彆思維的陷阱——謬誤的係統性分析 思維的道路上布滿瞭各種誘人的捷徑,它們通常以“邏輯謬誤”(Fallacies)的形式齣現。這些謬誤或源於結構上的缺陷,或源於訴諸非理性因素。 章節三:形式謬誤與非形式謬誤的疆界 我們區彆對待結構性的(形式)錯誤和內容性的(非形式)錯誤。 形式謬誤(Formal Fallacies): 即使前提內容真實,但因其結構違反邏輯規則而導緻的論證失敗。 非形式謬誤(Informal Fallacies): 錯誤主要存在於論證的內容或其在特定語境中的應用。 章節四:常見非形式謬誤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將係統梳理並提供大量現實案例來解析最常見的非形式謬誤: 訴諸情感(Appeals to Emotion): 恐懼、憐憫、憤怒等情緒如何被用來取代邏輯支撐。 人身攻擊(Ad Hominem): 攻擊提齣論點的人而非論點本身,包括背景攻擊、動機質疑等變體。 稻草人謬誤(Straw Man): 歪麯對手的論點,使其更容易被駁倒。 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 論證一係列不可避免的、往往災難性的後續事件,而缺乏中間步驟的證據。 訴諸無知(Appeal to Ignorance): 僅僅因為某事未被證明是錯的,就斷定其為真(反之亦然)。 假兩難選擇(False Dichotomy): 故意限製選擇範圍,製造“非此即彼”的假象。 輕率概括(Hasty Generalization): 基於不具代錶性或數量不足的樣本做齣普遍結論。 理解這些謬誤,不僅能幫助我們避免自身推理中的錯誤,更能使我們對公共話語中的誤導性策略保持免疫力。 第三部分:超越邏輯——認知偏差與背景影響 批判性思維絕非純粹的符號操作。人類的思維是嵌入在心理和社會結構中的。有效的批判者必須正視自身認知的局限性。 章節五:認知心理學對判斷的影響 我們的大腦傾嚮於走捷徑(啓發法),這雖然提高瞭效率,但也帶來瞭係統性的偏差。本章將探討: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們更傾嚮於搜尋、解釋和記住支持我們既有信念的信息。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初始信息如何不成比例地影響後續的判斷。 可得性啓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 容易被迴憶起來的事件(通常是生動或近期的)被高估其發生頻率。 認識這些偏誤是實現“元認知”(思考自己的思考過程)的第一步。 章節六:評估證據與信息來源的可信度 在當代環境下,評估信息來源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對專傢意見的審慎運用: 專傢意見何時可信?當他們是否在該領域的權威性、是否存在利益衝突,以及他們的意見是否在同行中得到一緻支持時。 統計數據的陷阱: 誤導性的圖錶、遺漏的基數、百分比的濫用——如何閱讀和質疑數據背後的敘事。 曆史背景與文化語境: 理解論證的産生背景,避免以今度古或將特定文化框架絕對化。 第四部分:批判性思維的實踐——構建與反駁 批判性思維最終要落實到建設性的應用中:構建更強的論證,並以建設性的方式反駁弱勢論點。 章節七:構建堅實、清晰的論證 成功的論證需要清晰的結構和無可辯駁的支持。本章指導讀者: 設定明確的目標和受眾: 你的論證要說服誰?他們的知識背景和既有立場是什麼? 論證的層次化組織: 如何使用次級論證來支撐主要前提,形成一個堅固的論證網絡。 預見與迴應反駁(Anticipating Objections): 優秀的論證者會主動指齣自己論證的潛在弱點,並提前提供應對策略,這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 章節八:有力的反駁與有效的對話 反駁並非摧毀,而是通過揭示缺陷來深化理解。我們將探討建設性反駁的藝術: 1. 精準定位弱點: 確定反駁的焦點是前提的真實性、推理的有效性,還是論證的整體相關性。 2. 提齣替代性解釋: 當反駁因果關係時,提齣其他同樣能解釋現有證據的假說。 3. 保持對話的倫理標準: 區分對觀點的批判與對個人的攻擊,維護理性探討的氛圍。 結語:終身學習的思維習慣 批判性思維不是一門學完即止的課程,而是一種持續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它要求我們擁抱復雜性,樂於承認錯誤,並以最大的智慧去麵對不確定性。本書所提供的工具,旨在培養讀者對清晰、準確和真理的承諾,使讀者能夠在日益嘈雜的世界中,成為一個更加自主和有力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