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中华文明的奇丽瑰宝和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单士元先生故宫“行走”74年,是“故宫学”奠基人和大家,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本书将故宫的营造历程、规模形制、细节寓意等做了专业解读。单先生不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揭示了皇家建筑的历史内涵,还让我们领略了一位世纪学者与故宫的特殊渊源及其治学风貌。本书汇集了单先生毕生研究精华,为读者开启了煌煌故宫之门,让后来者体味绚丽庄严的古代文明和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单士元,知名古建筑学家、明清史学家、档案学家、前故宫副院长。1959年主持完成“迎接建国十周年”故宫一次大修。
单士元女儿单嘉玖作序推荐·辑选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三十篇论文,精选一百三十一张精美插图·内容囊括故宫的历史、文化及修护,附单士元先生简要年表·倾情讲述故宫鲜为人知的故事,揭秘不为人知的故宫轶事
所获荣誉2015中国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发布)2015中国出版年会评出的“中国30本好书”2015年度中版好书榜2015年上海书展“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中华读书报》“2015年百佳图书”京东网2015年度畅销新书TOP102015年度中华书局“人文社科类十大好书”
我的父亲单士元(单嘉玖)
元宫毁于何时
明代营建北京的四个时期
腐败的营建制度——明代政治缩影
明代北京皇城
故宫史话
清代改变明宫对称格局
正阳门
紫禁城七说
紫禁城城池
故宫内廷
太和门和三大殿
文华殿和武英殿
故宫武英殿浴德堂考
文渊阁
故宫南三所考
乾隆花园
紫禁城的水源与采暖
北京故宫进行修护保养的状况
天坛
明代皇陵之一——显陵
清礼王府考
清恭王府
明代红铺
东交民巷使馆界和清代堂子重建
中国建筑的隔扇
中国建筑木结构与夯土地基结构
中国屋瓦的发展过程试探
宫廷建筑巧匠——“样式雷”
我与初建的故宫博物院及院匾轶事古物陈列所
单士元简要年表
编后记
中国建筑的隔扇
隔扇是中国住房里内檐装修的一种。它的功能很大,能灵活地区别划分室内的空间。由于我国老式建筑屋顶重量完全由木骨架承担,在室内没有厚重的荷重墙,几间大房子的内部面积就是一座宽阔的大厅。若要将这宽阔的空间划成为几个部分,完全可以由居住的主人根据生活的需要与爱好,用内部装修——隔扇的办法进行安排。同时它能够变化多样,给建筑物内部增加艺术美。一座建筑物不仅造型外貌要美,内部更需要注意生活上、实用上的美。中国的隔扇应当说在这一点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室内的美化还有其他的室内装饰的处理,现仅以介绍隔扇为主。
隔扇有多种多样。总名字有时叫它为隔断,是指室内作间格用的。主要是木材制作的,在安装上灵活性很大,可以随时拆卸。在冬天可以用隔断装成一个暖阁。如明清时代的皇宫在冬季,由于宫殿高大,除在殿内地面上利用炭盆供热外,凡是寝宫都利用室内装修隔扇等将殿内空间缩小,殿顶由高降低,来保持室内温度。到夏日来时,又可以恢复成一个大厅。
在一间房子里靠一头左右立起这两扇隔扇,上边插一横楣子的落地罩,这样一横两竖的装修在隔扇以里就给人是另一房内的感觉。横楣上挂起帐幔,随时安装。三间、五间、七间的房子,用隔扇内隔起来,可以成为几个单间。还可三间变成一明两暗,可谓运用自如。
隔断大致有几种:墙壁;半透明的可随意开合的“格门”;半隔断兼做陈设家具用的“博古书架”,作为区划标志的落地罩、栏杆罩、花罩;在炕上或床前作轻微隔断为“炕罩”(图一百二十一),迎面方向固定的隔断,开左右小门为“太师壁”(图一百二十二);用着随意,内外随时通联的“帷帐”等。
顺便说一下屏风。它是介乎隔断和家具之间的一种活动自如的屏障,也是很艺术化的一种装饰。用在室内能活动移置的即是屏风或插屏。若大厅内内屏门是不能移动的,应属于小木作的门类。在室外则为照壁、屏门、插屏、影壁。如故宫中的景仁宫石壁、寿安宫屏门等。
这本书的色彩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故宫的色彩体系本就庄重而丰富,红墙黄瓦的对比、琉璃瓦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金属光泽,以及室内陈设中低调的木色与金饰的辉映,都需要高超的摄影和印刷技术才能完美还原。我特别注意到,插图并非简单的照片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从整体鸟瞰图到局部特写,再到构件的剖析图,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例如,关于乾清宫屋顶的展示,它不仅展示了正面的雄伟,还通过侧视图展示了屋顶坡度的微妙变化,这对于理解古代建筑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佐证。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闭目想象当时的场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单纯文字描述难以达到的效果。这套书的视觉语言,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我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一直都在寻找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兼具视觉冲击力的读物。市面上很多关于古建筑的书籍,要么是过于干涩的学术论文堆砌,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走马观花式介绍。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没有陷入晦涩的专业术语泥潭,而是用一种非常“活泼”的叙事方式,将故宫那些冰冷的砖石瓦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似乎深谙普通读者求知若渴却又害怕枯燥的心理,他总能在关键之处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或者历史背景,比如某个特定样式屋顶的演变,或者某种材料的选取背后所代表的等级制度。这种叙述策略,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宏大场景,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情味。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被引导着去发现一个新的惊喜,让我对“营造”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远不止于建造,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
评分坦白说,我对“系列丛书”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只是为了扩大销量而东拼西凑。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仿佛是整个文化梳理工程中一个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从阅读的体会上,它体现出一种对“整体性”的追求,它没有孤立地看待某一座宫殿或某一个院落,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紫禁城规划的宏大语境之中去审视。作者似乎在努力解答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故宫是这样的?而不仅仅是描述它是什么样的。这种探究式的写作,让我对中国古代帝王建筑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它成功地将建筑美学、历史沿革和哲学思想熔铸一炉,使得读者在赞叹其外在华美之余,更能领略其内在的秩序与智慧。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本身就透着一股子厚重与精致,布面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块凝固的历史。打开扉页,那油润的纸张和细腻的印刷,特别是那些彩色插图,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我记得有一张关于太和殿藻井的特写,那云龙图案的立体感和色彩的层次分明,即便是隔着玻璃,也能感受到当年工匠们倾注的心血。翻阅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单纯的建筑图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从斗拱的榫卯结构到汉白玉栏杆上的螭首纹饰,无一不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其考究,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阅读体验,又给予了图片足够的呼吸空间。这种对美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成了一种享受,让人更加期待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宏伟之下的精妙构造。可以说,光是作为案头陈设,它就已经彰显出不凡的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由顶尖专家亲自导览的私人定制行程。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比如,书中对材料学和施工工艺的描述,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新的敬畏。在现代工业化的今天,理解古人如何仅凭木材、砖石和人力,创造出能屹立数百年而不倒的奇迹,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智慧的最高礼赞。每一次阅读,我都会留意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比如石阶上的磨损痕迹,或是特定区域的瓦片颜色差异,这些看似微小的“瑕疵”,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了解历史变迁的密码。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注定它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它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像品尝一壶陈年的老茶,回味无穷,值得反复翻阅和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