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如是说:《道德经》之科学演绎
定价:58.00元
作者:黄钢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53164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重读古代经典,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文化范式。《如是说:《道德经》之科学演绎》以*人称的叙述方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对《道德经》做了创新解读,阐释本体论上的“道”和方法论上的“道”,论证《道德经》具有的哲学意蕴、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揭示出这部经典的传世价值和永恒魅力。
目录
《道德经》章020
《道德经》第二章027
《道德经》第三章034
《道德经》第四章042
《道德经》第五章047
《道德经》第六章052
《道德经》第七章056
《道德经》第八章060
《道德经》第九章066
《道德经》第十章072
《道德经》第十一章077
《道德经》第十二章080
《道德经》第十三章085
《道德经》第十四章089
《道德经》第十五章093
《道德经》第十六章097
《道德经》第十七章102
《道德经》第十八章109
《道德经》第十九章115
《道德经》第二十章118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128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132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136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149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159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164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167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172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178
《道德经》第三十章183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187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191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196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202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208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212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217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222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230
《道德经》第四十章235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241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249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256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263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271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278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284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288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294
《道德经》第五十章299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306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309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314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318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324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330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335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340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344
《道德经》第六十章348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353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357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363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368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373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377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382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388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391
《道德经》第七十章395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398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403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407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411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415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419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23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428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432
《道德经》第八十章436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44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对这类“重新诠释”古籍的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很多时候它们会过度解读,将牵强的逻辑硬塞进文字里。但这本书的处理非常克制且有深度。它并没有试图将老子塑造成一个“预言家”,而是将《道德经》视为一套高度凝练的、关于系统平衡的早期理论模型。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物理学概念时,总是非常谨慎地标注出其局限性,承认不同时代认知模型的差异。这种谦卑的态度,反而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它不是在证明老子有多么“神”,而是在展示人类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直觉洞察力,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和技术背景下,以不同的形式被表达出来的。这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再去翻阅一遍原著,并尝试用这种新的“演绎框架”去重新构建我心中的那个“道”。
评分老实说,最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抗拒。我总觉得,一旦把《道德经》放进“科学”的框架里进行量化和逻辑推演,那种原有的诗意和灵动感是不是就会被剥夺殆尽?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成功地规避了这种陷阱。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未试图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去“取代”老子的思想,而更像是用一把精密的尺子去“测量”和“标注”那些原本模糊的边界。比如,书中对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分析,竟然引入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概念来阐释其稳定性。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那些看似朴素的告诫,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坚实的数学逻辑支撑。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看他如何用现代的工具,去细致地打磨和展现古代的璞玉,丝毫没有生硬的拼凑感,反而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考究。作者在阐释复杂的逻辑模型时,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术语堆砌,反而频繁地穿插了许多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完美地契合了现代科学的语境。例如,描述信息传递的失真和损耗时,他引用了古代的“传话游戏”并将其模型化,这比直接引用香农的信息论公式要来得亲切和深刻得多。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让对哲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感到满足,也能让对老庄知之甚少的理工科爱好者找到共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连续且流畅的,它不像是一本教材,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极其清晰的逻辑,为你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全新窗户,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常识”。
评分这部书的视角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道德经》是那种只能在哲学思辨中才能体会的古籍,充满了难以捉摸的玄妙之语。然而,作者似乎用了一种全新的、近乎工程师的思维去解构老子的思想。那种将“道”视为一种宇宙运行的基本算法,将“无为”解释成系统资源的最优配置策略,简直是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守柔”的论述,它没有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复杂系统中,保持弹性和低熵态对于长期生存的绝对必要性,这让我联想到生物进化论中的某些非线性反馈机制。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手中的《道德经》不再是一部需要反复揣摩的经卷,而更像是一份经过时间检验的、关于如何高效处理信息和能量流动的操作手册。这种跨学科的糅合,让原本高冷的古代智慧立刻鲜活了起来,充满了现代的实用主义光芒。
评分这本书对我产生的影响是极其微妙的,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立刻改变生活方式的“鸡汤”,而更像是一种底层思维模式的缓慢重塑。我过去总倾向于用“目的导向”和“快速迭代”的现代商业逻辑去规划生活,结果常常陷入焦虑和内耗。这本书提供的视角,让我开始关注“过程的自然性”和“环境的适应性”。例如,对“上善若水”的解读,它不再仅仅强调水的谦卑,而是深入探讨了水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如何通过最小的阻力路径实现对环境的彻底渗透和滋养。这种“顺势而为”的哲学,在职场上体现为对既有资源和趋势的精准把握,而非盲目地逆流而上。这种从宏观宇宙规律到个体行为逻辑的平滑过渡,让我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也多了一层超脱的、近乎冷观的理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