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0版)
定价:65.00元
作者: 杜安·舒尔茨(Duane P. Schultz)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115396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美国200多所高校使用教材
大量研究主题与不同理论流派相融合
发现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探索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永玉倾力推荐
内容提要
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19世纪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对神经症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开端的大理论,发展到21世纪对更加具体的人格维度的探索。同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也从对情绪障碍患者的个案研究,转向了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更加广泛人群的研究。
本书主要特色
从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毕生发展、基因、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角度展示了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以及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
每一个理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介绍,分别聚焦一个人格理论家的生平、理论、评价和反思。
在'研究集锦'栏目中对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重要的观点,有利于读者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化和比较分析。
增加了大量关于子女教养、性别、民族与文化影响人格发展、考试成绩以及更为广泛的人性概念的材料。
探讨了人格的一些具体层面,包括控制源、感觉寻求(比较受关注的感觉寻求形式包括刺青、穿孔以及网络成瘾等)、习得性无助、乐观/悲观主义、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以及成功等。
本书介绍了每种理论的假设、定义、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并揭示出这些心理学家的个人生活与专业研究怎样影响他们各自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探讨了在人格研究与人格评估中种族、性别与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大量案例、图表与数据,强化了读者对问题的认识。
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可以让读者轻松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章 人格:评价、研究与理论 1
人格研究 2
人皆有之 2
描述你的人格 2
人格是如何建立的 2
人格在心理学史中的地位 3
对意识的研究 3
对行为的研究 3
对潜意识的研究 3
对人格的科学研究 4
人格的定义 4
他人眼中的我们 4
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5
独特性 5
人格、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5
人格的种族与性别问题 6
跨文化心理学 7
人格评估 7
信度和效度的概念 8
人格的自我报告测验 8
线上施测 9
投射技术 9
临床访谈 11
行为评估 11
思想和经验取样 12
评估中的性别和种族问题 12
人格研究 16
临床法 16
实验法 16
虚拟研究法 17
相关法 18
人格理论 19
正式理论和个人理论 19
人格理论中的人 20
人性问题 21
本章小结 23
部分 精神分析取向
第2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26
弗洛伊德的生平(1856-1939) 26
早年 26
阶段 27
神经症的性基础 27
儿童期待:事实还是幻想 27
弗洛伊德的性生活 28
成功的 29
本能:人格的驱动力 30
本能的类型 30
人格的层次 31
人格结构 31
本我 31
自我 32
超我 32
焦虑:对自我的威胁 33
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33
焦虑防御 34
人格的心理发展阶段 35
口唇期 36
肛门期 37
生殖器期 37
潜伏期 39
生殖期 39
人性问题 39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价理论 40
自由联想 40
梦的分析 40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 41
弗洛伊德概念的科学效度 42
弗洛伊德理论的扩展 50
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 50
客体关系理论:海因茨·科胡特和梅兰妮·克莱因 51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反思 52
本章小结 53
第二部分 新精神分析取向
第3章 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 56
荣格的生平(1875-1961) 56
不幸的童年 56
梦与幻象 57
学医之路 57
与弗洛伊德一起的那些年 57
神经症时期 58
心理能量:对立、守恒和熵 59
人格体系 59
自我 60
态度:外向与内向 60
心理功能 60
心理类型 60
个体潜意识 61
情结 61
集体潜意识 61
原型 62
人格发展 63
童年到成年早期 63
中年期 64
个性化 64
人性问题 65
荣格的人格评价理论 65
词语联想测验 66
症状分析 66
梦的分析 66
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 66
对荣格理论的研究 67
心理类型 67
梦 69
个性化 69
女性的中年危机 69
对荣格理论的反思 70
本章小结 71
第4章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72
阿德勒的生平(1870-1937) 72
童年与青春期 72
成年期 73
自卑感:人类奋斗的源泉 74
自卑情结 74
优越情结 75
追求或 75
虚构目的论 75
生活风格 76
自我的创造力 76
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以及社会利用型 76
社会兴趣 77
出生顺序 77
长子女 77
次子女 78
幺子女 79
独生子女 79
人性问题 79
阿德勒的人格评价理论 79
早期回忆 80
梦的分析 80
社会兴趣的测量 81
对阿德勒理论的研究 81
对阿德勒理论的反思 85
本章小结 87
第5章 卡伦·霍妮:神经症需要和倾向 88
霍妮的生平(1885-1952) 89
对爱的寻觅 89
婚姻与职业 89
精神分析与补偿 90
童年期的安全需要 90
基本焦虑:神经症的基础 91
神经症需要与倾向 92
顺从型人格 92
攻击型人格 93
分离型人格 93
理想的自我意象 94
女性心理学:母亲的足迹还是职业路径 95
妒羡 95
女性成年期的飞跃 95
俄狄浦斯情结 95
做母亲还是要事业 96
女性心理学的文化差异 96
人性问题 96
霍妮的人格评价理论 97
对霍妮理论的研究 97
神经症倾向 98
女性心理学 98
应该的专横 98
神经症竞争 98
对霍妮理论的反思 99
本章小结 100
第三部分 毕生取向
第6章 埃里克·埃里克森:认同理论 102
埃里克森的生平(1902-1994) 102
个人同一性危机 102
儿童发展研究 103
同一性混乱 104
人格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 104
信任对不信任 105
自主对怀疑和羞怯 105
主动对内疚 106
勤奋对自卑 106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一性危机 106
亲密对孤独 107
繁殖对停滞 107
自我完善对失望 107
基本弱势 108
人性问题 108
埃里克森的人格评价理论 109
心理历史学分析 109
心理测验 109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研究 110
游戏建构 110
信任和安全感 110
心理社会性阶段 111
青少年发展 111
虚拟同一性 113
性别和自我同一性 114
同一性危机 114
繁殖感 114
成熟 115
种族同一性 117
性别偏好认同 118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反思 119
本章小结 119
第四部分 遗传取向
第7章 戈登·奥尔波特:动机与人格 123
奥尔波特的生平(1897-1967) 124
孤立与认同 124
大学时代 124
奥尔波特与弗洛伊德的会面 124
特质研究 125
人格的本质 125
遗传与环境 125
两种不同的人格 125
人格特质 126
个体倾向 126
动机:机能自主 126
持续性机能自主 127
统我性机能自主 127
童年人格发展:独特自我 128
发展阶段 128
亲子互动 128
健康的成人人格 129
人性问题 129
奥尔波特的人格评价理论 130
个人记述研究 130
价值观研究 130
对奥尔波特理论的研究 131
表现 131
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 132
面部表情的计算机识别 133
对奥尔波特理论的反思 133
本章小结 134
第8章 雷蒙德·卡特尔、汉斯·艾森克以及其他特质理论家 135
卡特尔的生平(1905-1998) 136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取向 137
共同特质和独特特质 137
能力、气质和动力特质 137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137
体质特质和环境塑造特质 137
根源特质:人格的基本因素 138
能与情操 138
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138
人格发展阶段 139
关于人性的问题 139
卡特尔的人格评价理论 140
16PF(16种人格因素)测验 140
对卡特尔理论的研究 141
对卡特尔理论的反思 142
行为遗传学 142
汉斯·艾森克(1916-1997) 142
人格的维度 143
外向性 143
神经质 144
精神质 144
遗传的主要作用 145
罗伯特·麦克雷和保罗·科斯塔:五因素模型 145
跨文化一致性 146
因素的稳定性 146
相关情绪 147
相关行为 148
迈克尔·阿什顿和Kibeom Lee:六因素模型 150
人格特质与互联网 150
对特质论的反思 151
本章小结 151
第五部分 人本主义取向
第9章 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54
马斯洛的生平(1908-1970) 154
自卑感和补偿 154
从猴子到自我实现 155
人格发展:需要层次 156
需要的特征 156
生理需要 157
安全需要 157
归属感和爱的需要 158
尊重需要 158
自我实现需要 158
认知需要 159
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 159
性动机 159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160
无法自我实现 161
人性问题 162
马斯洛的人格评价理论 162
《个人取向量表》 163
对马斯洛理论的研究 163
相关研究 163
需要层次 164
归属需要 164
自尊 164
自我决定理论 165
对马斯洛理论的反思 166
本章小结 167
0章 卡尔·罗杰斯:自我实现理论 168
罗杰斯的生平(1902-1987) 169
依靠自己的经验 169
独特的心理咨询方法 169
自我和实现倾向 170
经验性世界 171
童年期自我的发展 171
积极关注 171
价值条件 172
异化 172
机能完善者的特质 173
人性问题 174
罗杰斯的人格评价理论 174
以人为中心疗法 174
会心团体 175
心理测验 175
对罗杰斯理论的研究 175
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评价 175
对经验的开放性 176
自我接纳 177
情绪适应 177
对罗杰斯理论的反思 178
本章小结 178
第六部分 认知取向
1章 乔治·凯利:个人构念理论 182
心理学的认知运动 182
凯利的生平(1905-1967) 183
咨询的理性取向 183
个人构念理论 184
预期生活事件的方式 185
建构定理 185
独特定理 185
组织定理 185
两分法定理 186
选择性定理 186
范围定理 187
经验定理 187
调整定理 187
片段定理 187
共同性定理 188
社会性定理 188
人性问题 188
凯利的人格评价理论 188
访谈 188
自我分类速写 189
角色构念测验 189
固定角色疗法 189
对凯利理论的研究 191
认知复杂性和认知单纯性 192
对凯利理论的反思 193
本章小结 194
第七部分 行为主义取向
2章 斯金纳:强化理论 196
大鼠、鸽子和空洞的有机体 196
斯金纳的生平(1904-1990) 197
寻找自我 197
强化:行为的基础 198
应答 198
操作 199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箱 199
强化模式 200
连续接近法:行为塑造 201
迷信行为 202
行为的自我控制 202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应用 203
代币法 203
行为矫正 204
惩罚和负强化 204
人性问题 204
斯金纳的人格评价理论 205
行为的直接观察 205
行为的自我报告 206
行为的生理测量 206
对斯金纳理论的研究 206
对斯金纳理论的反思 206
本章小结 207
第八部分 社会学习视角
3章 阿尔伯特·班杜拉:榜样作用 210
班杜拉的生平(1925-) 211
榜样作用:观察学习的基础 211
波波娃娃研究 211
榜样作用的其他研究 211
去抑制 212
社会榜样的作用 212
榜样作用的情境特征 213
观察学习的过程 213
注意过程 214
保持过程 214
再现过程 214
动机过程 214
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 215
自我强化 215
自我效能感或'相信你能行' 215
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 216
榜样作用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阶段 216
童年期 216
青春期 217
成年期 217
老年期 217
行为矫正 218
恐惧和恐怖症 218
焦虑 218
行为矫正的伦理问题 219
人性问题 219
班杜拉的人格评价理论 220
对班杜拉理论的研究 220
自我效能感 220
集体效能感 223
自我效能感与网络 223
攻击行为与电视和网络暴力的关系 224
对班杜拉理论的反思 225
本章小结 225
第九部分 小理论:探索人格的方方面面
4章 小理论:控制点、感觉寻求、习得性无助、乐观/悲观主义、积极心理学以及幸福与成功 229
朱利安·罗特:控制点 229
强化的内控点和外控点 230
控制点的评估 230
年龄和性别差异 230
文化差异 230
行为差异 231
生理健康差异 231
童年期控制点的形成 231
对控制点的反思 232
马文·朱克曼:感觉寻求 232
感觉寻求评估 232
感觉寻求者的特征 233
行为差异 234
人格差异 235
认知过程 235
职业偏好 235
态度 235
遗传与环境 235
对感觉寻求的反思 236
马丁·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和乐观主义/悲观主义解释风格 236
早期研究 237
老年人的习得性无助 238
习得性无助和情绪健康 238
习得性无助和健康的动物研究 238
解释风格: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239
悲观和抑郁 241
童年期习得性无助的发展 242
对习得性无助的反思 242
积极心理学 242
评价 247
本章小结 248
5章 人格展望 250
遗传因素 250
环境因素 251
学习因素 252
父母因素 252
发展因素 254
意识因素 255
潜意识因素 256
术语表 257
每章复习题、推荐阅读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杜安·舒尔茨
(Duane P. Schultz)
曾为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本科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毕业于雪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大学华盛顿校区。著有三本大学教材,即《人格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史》《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均已更新至10版或以上的高版次,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与妻子西德尼·艾伦·舒尔茨合著的教材都深受读者喜爱。
西德尼·艾伦·舒尔茨
(Sydney Ellen Schultz)
作家、编辑、研究人员,已经为出版商、机构、学校和专业协会开发了许多数字出版物和教材。她和她的丈夫杜安·舒尔茨均为的教材作者。
译者简介
张登浩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基础心理学专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导师王登峰教授)。研究兴趣为人格与心理健康、积极人格特质、人格评价准确性以及社会排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联项目等。已发表SSCI和CSSCI论文近30篇、学术专著1部、译著3部。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0版)》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抱着一丝期待又有一丝忐忑的。心理学总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担心会读得云里雾里。但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心理学书籍的认知。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过于口语化,而是用一种非常严谨、系统的方式,剖析了“人”这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存在。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人格特质”的讨论,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经典的特质理论,比如艾森克的人格维度,以及我非常熟悉的“大五人格模型”。通过这些模型,我仿佛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性格轮廓。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特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一个高度“神经质”的人,在面对压力时会有怎样的反应?一个“尽责性”很高的人,在团队协作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分析都非常生动,让我能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此外,书中对“人格的动态性”的探讨也让我深有启发。我一直以为性格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但作者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我们的性格会随着年龄、经历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演变。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希望,意味着我们并非被固定的性格所束缚,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认知和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刚翻了几页《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0版)》,就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大部头”。书名就透着一股子“硬核”劲儿,但读起来却意外地流畅。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引出了后续一系列关于人格的探讨。我喜欢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他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书中对于人格形成因素的分析,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性格主要受先天遗传影响,但这本书却详细阐述了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甚至童年经历等多种因素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我们独特人格的。尤其是关于依恋理论的讲解,让我对亲子关系如何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格特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理论框架非常完整,涵盖了从古典精神分析到现代认知行为学等多种流派的观点,而且作者并非照搬照抄,而是进行了批判性的整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人格障碍”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既有科学的诊断标准,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让我对那些在人格方面遇到困境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关于“人性”的盛大讲座,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评分我最近读了这本《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0版)》,怎么说呢,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书名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实际阅读过程却充满了“哇哦”的惊喜。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直接灌输概念,而是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比如,他会问:“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乐观积极,而有些人却总是愁眉苦脸?”“是什么让我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时,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这些问题直击人心,让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不同人格流派的介绍,就像是在为我们打开一个又一个认识人性的窗口。从早期的精神分析,到后来的行为主义,再到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是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这些理论时,并没有让它们显得孤立,而是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宏观的人格理论体系。书中关于“动机”和“情绪”对人格的影响的章节,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表现出某种行为,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情绪驱动。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也更懂得理解他人。
评分我最近刚拜读了这本《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0版)》,老实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那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反而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人”这个最复杂也最迷人的课题娓娓道来。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格的集合体,而理解这个人格,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大门。书中对于不同学派的人格理论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梳理和对比,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再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每一个理论都被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这些理论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了它们在理解人性方面的互补性和局限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人格视为一成不变的,而是强调了人格的发展性和可塑性。作者引用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的数据,说明了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性格。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意识到,即使是那些看似固定的特质,也并非完全不可改变。书中对于“自我”的探讨也非常深刻,作者从多个维度分析了“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我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指南,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的框架,更给予了实践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满28包邮 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0版)”,我最近拿到手了,迫不及待地想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感受。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这个“满28包邮”的字样,感觉非常接地气,像是平价好物推荐一样。我一直对人格心理学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通俗化,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原书0版”的提法也让我感到一丝好奇,是初版还是某个特殊的版本?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者似乎对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用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书中涉及到了许多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理论模型,比如特质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理论等等,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人格的本质,让我大开眼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这些理论时,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于日常生活,或者是一些著名人物的经历,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举个例子,在讲解“大五人格模型”时,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这五个维度,还用了一个我非常熟悉的电影角色的性格分析作为佐证,让我瞬间就能理解每个维度的含义。此外,本书在讨论人格问题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积极探讨了人格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乃至人际关系。比如,作者分析了不同人格类型在职业选择上的偏好,以及如何通过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来改善与他人的沟通方式。这些内容都非常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写作风格上,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读起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获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