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
定价:89.00元
作者:鞠实儿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161169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内容涉及1949年到2009年间年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在这六十年中,中国逻辑学家的研究活动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数理逻辑(含理论计算机)、哲学逻辑、归纳逻辑(含决策论)、语言逻辑、逻辑哲学、中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吏、汉传因明、藏传量论等方面。本书主要描述在这些领域中,中国逻辑学家的研究立场、方法、成果和相关的学术活动,以及学术争鸣、学术观点的变迁和研究范围的扩展。
同时,鞠实儿主编的《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也介绍了台湾地区逻辑学六十年(1949—2009)来的发展过程和现状。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逻辑学各分支的发展水平、各研究群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的特长领域,对于在中国开展逻辑学教学和科研,进行不同学科问的交流和合作,以及总结中国当代逻辑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章 传统逻辑与非形式逻辑
节 概述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传统逻辑
一 传统形式逻辑东渐
二 以辩证法的名义:形式逻辑曾被取消科学地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逻辑的一次大普及与大传播
一 苏联逻辑学教材对我国普及传统逻辑的影响
二 毛对逻辑学的关注
第四节 50—60年代逻辑问题大讨论
一 政治和哲学背景
二 焦点问题
三 毛的观点
四 实质和意义
第五节 现代化大潮中的传统逻辑
一 传统逻辑的第二次大传播、大普及
二 逻辑现代化:背景和含义
三 逻辑现代化:一个战略口号的提出
四 逻辑现代化:激烈的争论
第六节 逻辑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 普通逻辑:一种“吸收论”的改革模式
二 逻辑导论:逻辑通识课的主流模式
三 关于若干传统逻辑问题的讨论
第七节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其对我国逻辑教学的影响
一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其背景
二 非形式逻辑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八节 法律逻辑
一 法律逻辑在我国的兴起
二 传统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三 现代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四 法理学研究方法阶段
五 “百花齐放”的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二章 数理逻辑(含:理论计算机)
第三章 哲学逻辑
第四章 归纳逻辑(含决策论)
第五章 语言逻辑(含符号学)
第六章 逻辑哲学
第七章 逻辑史
附录 台湾地区60年(1949—2009)逻辑学研究 显示部分信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当代学术殿堂的秘境之门。在未阅读之前,我对“逻辑学”的认知,更多停留在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理论,认为它在中国近现代,尤其是在1949年之后,可能更多是作为一种工具被有限地应用,其独立的研究发展或许并未占据显著的地位。然而,《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努力构建、发展和传承逻辑学这一重要思想工具的生动记录。 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如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中国逻辑学研究的特点、重点和难点的梳理,让我得以清晰地看到,逻辑学是如何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不同学派的介绍,以及他们之间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探讨与争鸣,这让我认识到,即便在看似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下,学术的自由探索和思想的独立思考也从未缺席。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仅仅是对西方理论的被动翻译和吸收,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转化和本土化融合的复杂过程。
评分《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这本书,为我揭示了一个此前我鲜少关注,却又至关重要的学术领域在中国近六十年发展历程中的面貌。在我看来,逻辑学似乎是一个相对抽象和纯粹的学科,它的发展可能更多地集中在理论的深化和形式的完善上,尤其是在经历过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上的几次逻辑学革命之后。我曾以为,中国的逻辑学研究,在1949年后,或许更多地是处于一个追赶和学习的阶段,其自身独立创新的空间相对有限。 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中国逻辑学研究的另一番景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国外的逻辑理论,而是深入地梳理了中国学者如何在中国自身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下,对逻辑学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研究,以及改革开放后对西方分析逻辑、模态逻辑、非经典逻辑等的研究和吸收,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种梳理,让我看到了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时代同步的,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它让我明白,即便是一个看似“普适”的学科,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也会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和发展轨迹。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当代中国思想脉络的一扇窗户。在阅读之前,“逻辑学”在我心中更多地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康德的先验逻辑,或者现代符号逻辑的抽象符号和形式推演联系在一起。我曾以为,逻辑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中,可能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缓慢演进的西方学科,其发展轨迹多半是对国外理论的介绍、翻译和学习。然而,当我对《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这本书的内容略有涉猎,特别是书中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间,逻辑学研究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不断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和呈现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种看法是何其片面。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逻辑符号或晦涩的哲学思辨,而是将逻辑学的发展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实际土壤之中。它所呈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围绕逻辑学这一工具和理论,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不同阶段逻辑学研究重点的划分,比如早期如何回应现实政治需求,如何服务于新中国的思想改造和科学普及,以及改革开放后如何借鉴西方先进逻辑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在阅读时,仿佛亲身经历了中国逻辑学研究从萌芽到繁荣的各个时期,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研究者的智慧与艰辛。
评分当我翻开《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这本书时,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敬意。敬意源于中国知识分子在过去六十多年里,在逻辑学这个看似古老而又不断创新的学科领域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在此之前,我对中国当代逻辑学的发展,尤其是在1949年之后的那段时期,了解甚少,更多地是停留在对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学习和翻译上,总觉得中国本土的逻辑学研究可能相对薄弱。 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逻辑理论,而是将逻辑学的发展紧密地置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建国初期如何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逻辑,到改革开放后如何积极吸收和创新现代逻辑理论,再到新世纪逻辑学在各个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都有着非常详实和深入的阐述。这种梳理,让我看到了逻辑学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被运用、被发展,并且是如何与中国的现实需求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体系的。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学科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一个民族的思想解放、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的读者而言,《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学术礼物。在我最初的认知中,中国的逻辑学研究,在1949年之后,可能更多地是一种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和学习,其独立的研究和创新可能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一些政治运动期间,学术的自由探索可能会受到限制。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得以窥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逻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丰富而曲折的过程。书中不仅梳理了不同时期逻辑学研究的重点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逻辑学研究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教育改革以及科学发展紧密相连。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不同学派和学者在研究方法、理论观点上的碰撞与融合的描述,这让我感受到,即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也从未停止对逻辑思维的探索和对科学理性的追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逻辑学研究是如何在借鉴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也努力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当代思想史的全新窗口。在我过去的阅读中,历史的叙述往往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学等更为显性的领域,而像逻辑学这样偏重形式和理论的学科,其发展在中国近现代的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一直缺乏清晰的认知。我曾经设想,在1949年之后,逻辑学的发展或许更多地是服务于特定的政治或教育目标,其自身的学术探索可能相对受限。 然而,《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它所呈现的,是中国逻辑学研究在过去六十多年中,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地发展、演进,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和成就。书中对不同时期,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马列主义逻辑的研究,以及改革开放后对西方逻辑学新进展的吸收与创新,都有着细致的梳理和深刻的分析。它让我看到,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探索,以及与中国具体现实的互动。这使得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探索精神和他们在复杂环境中开创性工作的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来把握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对逻辑学这一门学科本身的研究回顾,更是一部折射出中国近六十年来知识分子思想演进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写照。我原本以为,逻辑学的发展更多是纯粹理论层面的探索,但这本书的呈现让我认识到,在中国,逻辑学的研究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教育方针、乃至社会思潮都紧密相连,甚至在某些时期,它被赋予了超越学科本身的意义。 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逻辑学研究的成果、争议和发展趋势的梳理,为我勾勒出了一幅丰富而复杂的图景。我看到了逻辑学如何在中国的大地上,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到后来的创新、发展,其间经历了多少学者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的碰撞。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重要论战和学术流派的介绍,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立体和具体的认识,而不仅仅是泛泛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与一个民族的时代命运、思想解放和文化自觉息息相关的。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演变。在我以往的认知中,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集中在政治运动、经济变革或文学艺术的崛起,而像逻辑学这样看似“技术性”的学科,其发展脉络似乎总是被淹没在更为主流的叙事之下。但《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却如同一位细致的考古学家,发掘并呈现了逻辑学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科学知识普及以及学术思想发展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惊喜地发现,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起伏,甚至是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书中对不同时期,例如建国初期、“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逻辑学研究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得以窥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逻辑学研究的重点、方法和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它揭示了逻辑学是如何被赋予时代使命的,又是在怎样的思想环境下被理解和发展的。这种对学科内部发展的细致描摹,结合了外部社会历史的变迁,使得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以及他们对科学和理性精神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即便是像逻辑学这样抽象的学科,其发展过程也无法脱离其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当代思想史发展的人来说,《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都是一本不容忽视的重要著作。在此之前,我对中国近现代逻辑学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这段时期,了解甚少,印象中似乎是处于一种相对边缘或者停滞的状态。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才得以窥见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学术脉动。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史料堆砌,更像是通过逻辑学这个独特的视角,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思想解放、知识体系重塑以及科学精神培育等方面的宏大进程。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逻辑学研究的侧重点、研究方法以及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的详细阐述,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历史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思想碰撞的描述所吸引,这让我感受到,即便是在一个看似高度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思想的火花也从未熄灭,学术的争鸣也从未停止。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从来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而是伴随着中国社会自身的变革和发展,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
评分在我过去的知识体系中,对“逻辑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西方哲学史的梳理,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数理逻辑,其发展路径清晰可见。然而,当我对《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学科发展报告)》这本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后,我才意识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逻辑学的发展有着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历史。我原以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逻辑学的发展会更多地受到特定意识形态的影响,其研究的独立性和前沿性可能会有所折扣。 然而,本书的研究成果表明,尽管面临着历史的局限和挑战,中国学者们并未停止对逻辑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书中详尽地梳理了1949年至2009年间,中国逻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包括其研究的重点、主要成果、代表人物以及学术争议。我从中看到了,中国逻辑学研究如何从早期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引入和研究,逐步过渡到改革开放后对西方现代逻辑的广泛吸收和借鉴,再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研究方向。这种发展的历程,不仅仅是学科本身的演进,更是中国思想界与世界学术界进行对话和融合的生动写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