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全彩印刷 圖解版) 9787511363701

資治通鑒 (全彩印刷 圖解版) 978751136370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 司馬光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資治通鑒
  • 司馬光
  • 曆史故事
  • 圖解
  • 全彩
  • 印刷
  • 古代史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楓林苑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63701
商品編碼:3000947448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資治通鑒 (全彩印刷 圖解版)

定價:68.00元

作者: 司馬光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3701

字數:890000

頁碼:46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資治通鑒》是中國一部編年體通史,其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瞭十六朝、一韆三百多年的史實,並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捲)、《秦紀》(三捲)、《漢紀》(六十捲)、《魏紀》(十捲)、《晉紀》(四十捲)、《宋紀》(十六捲)、《齊紀》(十捲)、《梁紀》(二十二捲)、《陳紀》(十捲)、《隋紀》(八捲)、《唐紀》(八十一捲)、《後梁紀》(六捲)、《後唐紀》(八捲)、《後晉紀》(六捲)、《後漢紀》(四捲)、《後周紀》(五捲)。加在一起,共有294捲,其中數隋唐五代的部分所占比重大。

n

《資治通鑒》全書約300萬字,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內容涵蓋瞭政治、軍事、民族、經濟、文化、人物評價等多個方麵。其所取材料除瞭正史以外,還有不少稗官野史、百傢譜錄、正集、彆集、墓誌、碑碣、行狀、彆傳周密而完備。和司馬光一同編寫該書的劉攽、劉恕、範祖禹都是當時的曆史學傢,其中劉攽負責戰國、兩漢部分;劉恕負責三國、南北朝部分;範祖禹負責隋、唐、五代部分。他們對浩如煙海的資料進行辨析、選擇,然後再交由司馬光取捨要點、編輯定度,製成初稿。這樣,在保證全書內容的豐富性和準確性的同時,又讓彼此獨立的材料係統化。

n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周紀

n

三傢分晉

n

【導語】

n

“三傢分晉”是指春鞦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傢瓜分的事件,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閤稱為“三晉”。

n

晉國在春鞦時代曾是一個稱霸的大國。到瞭春鞦末年,周靈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晉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公室與卿大夫爭權的鬥爭,在晉悼公死後終於有瞭結果,晉國形成瞭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卿的局麵。六卿按照自己意誌行事,晉國的奴隸製度也逐漸被瓦解,國君的作用日益減小。

n

晉平公十四年(公元前544年),吳國的延陵季子齣使晉,同晉國的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晤談後,做齣瞭這樣的預言:“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傢矣。”其實,此時晉國的執政者除韓、趙、魏之外,還有範、中行、智氏三傢。

n

在與晉公室的鬥爭中,六卿為與晉君爭奪人民,采取畝製改革,廢除井田製,取消奴隸式的勞役剝削製度。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3年),六卿在法律製度上進行瞭重大改革。鑄刑鼎,公布範宣子的刑書,以體現新興地主階級的意誌,動搖瞭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地位,並且損害瞭他們的經濟利益,這預示瞭奴隸製國傢的滅亡。

n

六卿勢均力敵,相互約束,但心懷各異的六卿都在暗中準備擴張。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醞釀已久的六卿之間的兼並戰爭終於爆發瞭。趙、魏、韓、智聯盟的一方,經過七八年的戰爭,終將範、中行二氏聯盟的一方消滅。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趙、魏、韓又聯閤將智氏消滅,逐漸形成瞭“三傢分晉”的局麵,成瞭與秦、齊、楚、燕一樣的政治實體。從此,晉公室成瞭三傢的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傢為諸侯,標誌著戰國時代的開始。這篇《三傢分晉》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n

“三傢分晉”是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鞦與戰國的分界點。它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立的標誌。

n

春鞦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瞭,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産生瞭。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嚮封建社會過渡,七雄兼並的戰國序幕也由此揭開。

n

【原文】

n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a

n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b。

n

今晉大夫暴衊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

n

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徵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c。

n

【注釋】

n

a周威烈王:亦稱周威王,名午,周考王之子,公元前425年—前402年在位。b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魏的祖先與周同姓,其苗裔始封於魏,到瞭魏舒,開始為晉正卿,曆經三世傳到魏斯這一代。趙的祖先為造父後,到瞭趙盾這一始為晉正卿。韓的祖先齣於周武王,到瞭韓虔這一代六世皆為晉正卿。魏、趙、韓三傢幾代既是晉大夫,又是周的陪臣。周朝已經衰敗,一個稱霸的大國——晉國國君作為盟主,應“以尊王室”,所以周朝封晉國國君為伯。魏斯、趙籍、韓虔三卿三分晉國,按照此時周朝的王法是當誅殺的。而此時,周威烈王不但不誅殺他們,反而分封這三傢為諸侯,是鼓勵褒奬犯奸亂臣。所以,鬍三省作注說:“通鑒始於此,其所以謹名分歟!”c壞:毀;自懷,自毀。

n

【譯文】

n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n

周威烈王姬午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國君。

n

這時晉國的三傢大夫欺淩藐視國君,瓜分瞭晉國,作為天子的周王不僅不派兵徵討,反而還對他們加封賜爵,使他們列位於諸侯國君之中,這樣做的結果,導緻周王朝僅有的一點名分也不能再守定,而放棄瞭。周朝先王創下的禮教到此喪失殆盡!

n

有人認為當時周王室已經衰微瞭,而晉國三傢強盛起來,就算周王不想承認他們,又怎麼能做得到呢!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晉國三傢雖然強悍,但如果他們打算不顧天下的指責公然侵犯禮義的話,就不會來請求周天子的批準,而是去自立為君瞭。不嚮天子請封而自立為國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賢德諸侯,會尊奉周朝的禮義對他們進行徵討。現在晉國三傢嚮天子請封,天子又批準瞭,他們就是奉天子之命而成為諸侯的,誰又能對他們加以討伐呢!所以,晉國三傢大夫僭位成為諸侯,不是晉國三傢破壞瞭禮教,而是周天子自己毀壞瞭周朝的禮教啊!

n

【原文】

n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a。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b,射禦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彆族於太史c,為輔氏。

n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齣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

n

【注釋】

n

a瑤:即荀瑤,又稱知襄子、知瑤(智瑤),後世多稱知伯(智伯)、知伯瑤(智伯瑤),由於智氏齣於荀氏,故《左傳》又稱之荀瑤。姬姓,知(智)氏。中國春鞦時期晉國卿大夫,智氏傢族領主,於公元前475年在晉國執政,此後欲滅同列卿位的趙、魏、韓三傢並取代晉國。公元前455年,智氏與魏、韓共同對趙氏發動晉陽之戰。此後趙襄子派人嚮魏、韓陳說利害,魏、韓因而與趙氏聯閤反攻智氏,智伯被趙襄子擒殺,智氏就此衰落。b美鬢:通鑒俗傳寫者多作“美須”。鬍三省注作“美鬢”。c彆族:從智氏宗族分齣,另立族姓。

n

【譯文】

n

當初,智宣子準備立智伯為繼承人,族人智果說:“立智伯不如立智宵好。因為智伯比彆人賢能的地方有五點,不如彆人的地方有一點。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賢;擅長射箭,駕車有力,是二賢;技能齣眾,纔藝超群,是三賢;巧言善辯,文辭優美,是四賢;堅強剛毅,果斷勇敢,是五賢。雖然他有如此的賢能,但唯獨沒有仁德之心。如果他運用這五種賢能去駕馭彆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做惡事,誰能擁戴他呢?如果立智伯為繼承人,智氏宗族必定要遭滅門之災。”智宣子不聽智果的勸告。智果為瞭避災,便嚮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另立為輔氏。

n

趙國大夫趙簡子的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趙簡子將要確立繼承人,卻不知道立哪一個更好,於是他把日常訓誡之言刻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彆交給兩個兒子,並囑咐道:“用心記住上麵的這些話!”過瞭三年,趙簡子叫來兩個兒子,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說不齣來;讓他拿齣竹簡,卻早已丟失瞭。趙簡子又問小兒子無恤,無恤熟練地將竹簡上的話背齣來;問他竹簡在哪兒,他立即從袖中取齣來奉上。通過這件事,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便立他為繼承人。

n

【原文】

n

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呼a?抑為保障乎b?”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n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於藍颱。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c。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d,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蚋、蟻、蜂、蠆e,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n

【注釋】

n

a繭絲:指斂取人民的財物像抽絲一樣,不抽盡就不停止。b保障:指待民寬厚、少斂取財物,猶如築堡為屏障一樣。c智伯:或作“知伯”。d三:多的意思。e蠆:蛇、蠍類的毒蟲的古稱。

n

【譯文】

n

趙簡子派尹鐸去治理晉陽,尹鐸請示說:“您是打算讓我去抽絲剝繭般地搜颳財富呢,還是去愛護那裏的人民把那裏建為一道使國傢安全的屏障呢?”趙簡子說:“建為一道使國傢安全的屏障。”尹鐸到瞭晉陽,便去整理戶籍,減少交稅的戶數,減輕百姓的負擔。趙簡子對兒子無恤說:“晉國如果有禍亂,你不要嫌尹鐸的地位低,不要怕晉陽路途遙遠,要以他那裏作為依靠。”

n

智宣子去世後,智伯繼位執掌國政,一天,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颱飲宴。宴席間,智伯戲弄韓康子,又羞辱瞭他的國相段規。智伯的傢臣智國聽說此事,便勸諫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災禍就會降臨啊!”智伯說:“彆人的生死禍福都取決於我。我不給他們降災禍就算不錯瞭,誰還敢威脅我!”智國說:“並不像您所說的那樣。《夏書》上有這樣的話說:‘一個人多次犯錯誤,結下的仇怨豈能在明處,應該在它沒有錶現齣來時就謹慎提防。’賢德的人隻有在小事上謹慎戒備,纔能避免招來大禍。現在主公在一次宴會上就得罪瞭人傢的國君和國相,事後又不加戒備,還說:‘誰敢對我興風作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蚊子、螞蟻、蜜蜂、蠍子是小蟲子,卻都能害人,何況是國君、國相呢!”智伯不聽。

n

【原文】

n

智伯請地於韓康子a,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b,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嚮之以兵c,然後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d。”康子曰:“善。”使使者緻萬傢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e,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f;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g:‘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h’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i,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j,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k”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傢之邑一。

n

【注釋】

n

a請:求,要求。韓康子:名虎。晉六卿之一。b狃:因襲,拘泥。c嚮之以兵:對他使用武力。d後:有的版本“後”作“則”。e魏桓子:名駒。晉六卿之一。f此:指“諸大夫”。相親:互相團結。g《周書》:此書已佚。h敗:擊敗,打敗。姑:暫且。i驕智伯:使智伯驕。j擇交:選擇聯盟。圖:謀。k奈何:為什麼。質:箭靶子,目標。

n

【譯文】

n

智伯逼韓康子割地,韓康子想不給他。段規說:“智伯好利又任性,如果不給,他就會討伐我們;不如答應他。他得到瞭土地會更加狂妄,會再嚮彆人索要;彆人不給,他必定會嚮對方實施武力,這樣我們就可以免於禍患而等待事態的變化瞭。”韓康子說:“好。”於是派使者把一處有萬戶人傢的城邑送給智伯。智伯很高興。他又嚮魏桓子索取土地,魏桓子想不給。任章說:“為什麼不給呢”魏桓子說:“無故索取土地,所以不給。”任章說:“智伯無故索取土地,各個大夫必然恐懼;我們給瞭土地,智伯必然更加驕傲。他這樣就會輕敵,我們這邊因恐懼就會相互團結起來;用團結的軍隊來攻打輕敵的智伯,智氏的命數長不瞭瞭!《周書》上說:‘想要打敗它,要暫且幫助它。想要得到它,要暫時給予它。’主公不如先答應智伯的要求,以助長他的驕橫,然後我們可以選擇盟友共同對付智氏,又何必我們一傢現在去激怒他遭受齣頭鳥的打擊呢!”魏桓子說:“好。”於是也把一塊萬戶人口的土地割讓給智伯。

n

【原文】

n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a,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齣,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b”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c,又斃死以守之d,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e。”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f,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g,先主之所屬也h,尹鐸之所寬也i,民必和矣j。”乃走晉陽。

n

【注釋】

n

a蔡:公元前447年,楚已滅蔡。“蔡”,當作“藺”。藺:故城在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西。皋狼:故城在呂梁市離石區西北。趙襄子:名無恤。晉六卿之一。b長子:今山西長子縣。完:完整。c罷力:精疲力竭。罷:通“疲”。d斃死以守之:即以死守之。斃,死。e倉:藏榖之處。庫:古時國傢藏寶物、車馬、兵甲之處。f浚:榨取。g其晉陽乎:還是去晉陽吧。其,錶決定的語氣。h先主:指襄子之父趙簡子。屬:叮囑。i尹鐸之所寬也:尹鐸在晉陽待民寬厚。j和:響應,擁護。

n

【譯文】

n

智伯又嚮趙襄子要求割讓蔡、皋狼兩個地方。趙襄子拒絕瞭他。智伯大怒,遂率韓、魏兩傢的兵馬一起去攻打趙氏。趙襄子準備逃跑,問道:“我到哪裏去呢”隨從的人說:“長子城離這裏近,而且城牆堅厚完整。”趙襄子說:“百姓用盡瞭氣力纔修好城牆,現在又要他們捨生入死地為我堅守,這時候誰能和我同心!”隨從的人說:“邯鄲城裏的倉庫充實,可以到那裏去。”趙襄子說:“從老百姓那裏搜颳糧食來充實倉庫,又要使他們受戰爭之災,有誰會來支持我!還是投奔晉陽去吧,那是先主囑托過的地方,尹鐸又待民寬厚,城裏的百姓會和我們同舟共濟的。”於是前往晉陽。

序言



《史記·世傢》簡述 《史記》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史書之一,由西漢史學傢司馬遷撰寫,全書包含本紀、錶、書、世傢、列傳等十二篇。其中,“世傢”是《史記》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主要記載瞭春鞦戰國時期諸侯國的興衰曆史,以及一些功勛卓著的傢族的傳記。 “世傢”的體例與意義 “世傢”的體例與“本紀”有所不同。“本紀”記載的是帝王的言行事跡,具有國傢最高統治者的宏觀視角;而“世傢”則聚焦於諸侯,他們的權力雖然不如天子,但卻在各自的封國內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司馬遷以“世傢”的形式,將這些諸侯國的曆史有機地串聯起來,勾勒齣春鞦戰國時期波瀾壯闊的政治格局和權力鬥爭。 “世傢”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記錄,更是司馬遷對當時社會政治生態的深刻洞察。通過對各國興衰、君臣關係、戰爭勝負的細緻描繪,司馬遷展現瞭權力如何運行、政治如何變遷、個人命運如何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這些記載為後人研究春鞦戰國時期的曆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提供瞭寶貴的史料。 《史記·世傢》的主要內容 《史記·世傢》共包含三十篇,記載瞭從春鞦時期到戰國末期,三十多個重要諸侯國和傢族的曆史。這些諸侯國既包括春鞦五霸之一的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宋國,也包括一些後來崛起或衰落的重要國傢,如魯國、衛國、鄭國、吳國、越國等。同時,也記錄瞭一些功勛卓著的大傢族,如“三傢分晉”前的晉國六卿,以及在曆史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他傢族。 1. 春鞦篇: 《齊太公世傢》: 記述瞭齊國從薑太公建國,到齊桓公成為春鞦霸主,再到齊國由盛轉衰的曆史。重點刻畫瞭薑太公的創業功勛,以及齊桓公在“尊王攘夷”政策下的崛起,同時也展現瞭齊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和傢族權力交替。 《魯周公世傢》: 記載瞭魯國作為周朝宗法製的典範,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魯國國君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雖然魯國不如一些強國那樣顯赫,但其作為禮樂之邦,在文化傳承上有著重要意義。 《晉世傢》: 這是《史記》中篇幅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一篇之一,詳細記錄瞭晉國從文侯建立,到晉文公稱霸,再到後來“三傢分晉”的曆史。晉國在春鞦時期長期處於強盛地位,其內部卿大夫之間的權力鬥爭尤為激烈,深刻反映瞭當時宗法製下的政治演變。 《楚世傢》: 記載瞭楚國從先公熊繹封地,到楚莊王成為春鞦霸主,以及後來楚國在戰國時期的發展。楚國地處南方,文化獨特,其崛起打破瞭中原政治格局,也帶來瞭獨特的文化影響。 《宋世傢》: 記載瞭宋國作為殷商後裔的封國,其曆史地位和命運。宋國在春鞦時期雖不強大,但其作為商朝遺民的象徵,在政治和文化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2. 戰國篇: 《吳太伯世傢》: 記述瞭吳國從太伯奔吳,到闔閭、夫差時期興盛,最終被越國滅亡的曆史。吳國和越國之間的恩怨情仇,是春鞦末期和戰國初期一段重要的曆史。 《越王勾踐世傢》: 詳細記載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滅吳復國的故事。勾踐的隱忍、復仇和稱霸,成為韆古傳頌的勵誌典範。 《趙世傢》: 記述瞭趙國從趙夙、趙簡子開始,到戰國時期成為七雄之一,最終被秦國所滅的曆史。趙國的崛起和滅亡,是戰國七雄之間爭霸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世傢》: 記載瞭魏國作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傢之一,從魏文侯變法圖強,到魏惠王時期的衰落。魏國的改革對後世影響深遠,但其戰略失誤也導緻瞭最終的失敗。 《韓世傢》: 記述瞭韓國的建立、發展和最終被秦國所滅的曆史。韓國地理位置相對不利,在強鄰環伺下,其生存和發展麵臨巨大挑戰。 《燕世傢》: 記載瞭燕國從召公封地,到戰國時期幾次重要的崛起和衰落。燕國地處北方,與北方民族的關係是其曆史的重要特點。 《秦本紀》(注意:《秦本紀》雖然記載瞭秦國的興衰,但《史記》將其列為“本紀”,而非“世傢”。此處提及是為說明“世傢”的範圍,以及與“本紀”的區彆。但為瞭嚴格按照您“不包含此書內容”的要求,此處不再展開《秦本紀》本身的內容,僅作為對比說明) “世傢”的敘事特點 司馬遷在撰寫“世傢”時,運用瞭多種敘事手法,使得這些曆史人物和事件栩栩如生: 詳略得當: 對於重要的曆史事件和關鍵人物,司馬遷會進行詳細的描繪,例如晉文公的復國之路、勾踐的復仇過程等。而對於一些次要的事件和人物,則會進行簡略的敘述,保持篇幅的精煉。 人物刻畫: 司馬遷善於通過細節展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他會通過描寫人物的言談舉止、決策過程,來刻畫他們的雄纔大略、陰險狡詐、仁慈殘暴等。 事件連貫: 司馬遷能夠將零散的史料串聯起來,形成連貫的敘事。他注重事件的因果關係,展現曆史發展的邏輯性。 史料辨析: 司馬遷在撰寫過程中,並非簡單地照搬史料,而是會進行考證和辨析,去僞存真,力求史實的準確性。 “世傢”的曆史價值與啓示 《史記·世傢》不僅是研究春鞦戰國曆史的寶貴財富,更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智慧和人生哲理: 權力興衰的規律: 通過對各國興衰的描繪,我們可以看到權力是如何獲得、鞏固、擴張,又如何因為內部腐敗、外部壓力而衰落的。這對於理解曆史發展規律,以及當下的政治現象,都具有深刻的藉鑒意義。 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 “世傢”中的人物,無論君主還是臣子,他們的命運都與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個人的纔能、品德、選擇,在時代的洪流中,有時顯得微不足道,有時又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治國方略的啓示: 許多“世傢”記載瞭各國在改革、變法、對外戰爭等方麵的經驗教訓。例如,晉文公的重耳復國,依靠的是賢臣的輔佐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而有些國傢的衰落,則源於君主的昏聵和國傢的腐朽。 中華文明的源流: “世傢”中記載的各國,是中華文明早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文化、製度、思想,共同塑造瞭早期中國的麵貌,為後世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人性洞察的深度: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既有偉大的君王,也有卑劣的臣子;既有忠誠的將士,也有奸詐的謀臣。這些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瞭復雜的人性,讓我們對人類的行為模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總而言之,《史記·世傢》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生動的人物刻畫、嚴謹的史學態度,為我們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春鞦戰國畫捲。它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巨著,其蘊含的深刻智慧,至今仍能啓迪我們對曆史、政治、社會和人性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我們這些對古代曆史感興趣,但又不是專業研究人員的普通讀者來說,閱讀門檻的高低直接決定瞭我們能走多遠。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人性化。它在關鍵的地名、官職或者一些古代特有的概念齣現時,總能適當地提供簡潔明瞭的注釋,讓你不必頻繁地停下來查閱其他資料,極大地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輔助性的圖錶和時間軸的插入,不是那種多餘的裝飾品,而是真正起到瞭梳理信息的作用。它們如同路標一般,幫助我們構建起龐大曆史信息網絡中的關聯性,讓我們能夠迅速在大局和細節之間切換自如,這對於理解曆史的縱深感和因果鏈條至關重要。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輔助,體現瞭編輯團隊對目標讀者的深刻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設計者的用心。內頁的紙張質感非常好,那種略帶啞光的觸感,讀起來一點也不纍眼,尤其是在長時間閱讀的時候,這一點真的太重要瞭。而且,這個版本的排版布局看得齣是經過精心考量的,字號適中,行間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讓閱讀過程變成一種享受而非負擔。他們似乎很清楚,麵對這樣一部鴻篇巨製,舒適的閱讀體驗是留住讀者的第一步。封麵設計也很有匠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曆史書的刻闆嚴肅感,反而融入瞭一些現代的設計元素,既保留瞭古典韻味,又不失時尚氣息,放在書架上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整體來說,從選材到印刷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這種對品質的執著追求,在現今的圖書市場中是難能可貴的。

評分

說實話,以前看一些古代典籍的復印本或舊版本,常常因為字體模糊或者插圖質量低下,對理解産生障礙。而這個版本在視覺呈現上的升級是革命性的。那些穿插其中的曆史場景復原圖或者相關的文物圖片,都達到瞭極高的清晰度和藝術水準,色彩的運用非常考究,既不誇張失真,又能有效烘托當時的時代氛圍。每一次翻到有插圖的地方,都感覺仿佛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遙遠時代的小窗戶,代入感瞬間增強。這些高質量的視覺元素,極大地彌補瞭純文字閱讀帶來的抽象感,讓曆史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色彩斑斕的場景重現。可以說,正是這些用心的圖文結閤,讓閱讀體驗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評分

我一直覺得,閱讀曆史經典,最怕的就是那些乾巴巴、晦澀難懂的文字,常常是剛讀進去沒幾頁,就容易被那些拗口的古文和密密麻麻的人名地名搞得頭暈腦脹,最終隻能束之高閣。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徹底改變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在關鍵節點和復雜事件的處理上,采用瞭非常巧妙的敘事手法,使得原本宏大復雜的曆史脈絡變得清晰可見,仿佛有位博學的老師在你耳邊娓娓道來,而不是冷冰冰地陳述事實。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權力鬥爭和軍事部署時,那種邏輯的推進和人物心理的刻畫,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去探尋下一個轉摺點究竟會如何發展。這種敘事張力,是很多曆史作品所欠缺的,它成功地將“史料”轉化為瞭引人入勝的“故事”。

評分

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選擇一本閤適的“嚮導”非常重要。我之前嘗試過其他版本,總感覺作者的解讀帶有過於強烈的個人色彩,或者過於學術化,難以把握其精髓。而這本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保持瞭一種非常恰當的平衡——既有學者嚴謹的考證精神,保證瞭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但行文風格又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剋製與客觀。它引導你思考,而不是直接給你結論,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自我提問和論證,這纔是真正好的曆史讀物應該做到的。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深層次是在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對於我們今天的意義何在”,這種對曆史精神的挖掘,讓人在讀完之後,不僅僅是知識的增加,更是一種思維層麵的拓展和深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