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育文库23——品德心理学
定价:45.00元
作者:汪凤炎,郑红,陈浩彬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31022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系统性。文库参照心理学学科体系和我国现实需要,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与实践三个系列。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性。文库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文库撰稿人的选择面向全国,每一本图书都由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文库的统稿工作由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负责完成。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前沿性。文库在全国范围选聘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既可以吸收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也可以保证所选内容资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实用性。文库在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实用性。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给出的理论实用,给出的技术可行,给出的方法可操作。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理论性、实用性、资料性、工具性兼备,是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百科全书”。它可以作为从事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参考书、工具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自修图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用书;可以作为师范院校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我们相信,“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对于从事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士会有所帮助;对于我国的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心理和谐会发挥作用。
目录
章 走进品德心理学
节 品德与品德心理学的内涵
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品德心理学
第三节 怎样研究品德心理学
第二章 品德的结构
节 品德的结构:已有见解
第二节 品德结构的五因素说:融会中西的一种新见解
第三章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节 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路径
第二节 道德内化的机制
第三节 个体品德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影响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四章 品德发生作用的过程
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认知观
第二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情感观
第三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意志观
第四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习惯观
第五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整合观
第五章 培育个体品德的方法
节 通过他育法培育个体的品德
第二节 通过自育法培育个体的品德
第六章 品德测评
节 品德测评的意义、依据与原则
第二节 品德测评的方法
第七章 品行不端的防治
节 有关品行不端的四个问题
第二节 防治品行不端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矫正品行不端的方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性似乎构建得非常严谨,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堆砌概念,而是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脉络感。我粗略浏览了一下章节标题,能感受到作者们试图建立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再到个体差异化发展的完整框架。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品德心理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福音。它不像是一些零散的论文集,而是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看到其中几个关于“道德判断过程”和“情境影响因素”的章节名称,我立刻联想到了课堂上那些常常引发激烈讨论的伦理困境案例,很期待作者们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可供分析的工具箱。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使得学习的路径变得非常明确,减少了读者在庞杂知识点中迷失的可能性,让人感到踏实。
评分坦白说,我对市面上很多标榜“品德教育”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过于偏向说教式的灌输,缺乏坚实的心理学基础支撑,读起来空泛无力。然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和出版社的背景(开明出版社的专业导向),让我感觉它可能是一次严肃的学术尝试,试图在“应该如何做人”的道德呼吁和“人是如何形成道德观念”的科学解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基于实证研究的洞察,而不是停留在老生常谈的“美德”口号上。比如,它会不会深入探讨“同理心”的神经基础,或者“责任感”在不同生命阶段是如何被社会环境塑造和强化的?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理解孩子道德发展阶段的科学模型,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期待的是一把解剖道德现象的“手术刀”,而非仅仅是一本“道德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一抹沉稳的靛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低调而内敛的学术气息。书页的纸张手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特别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风格,字号适中,行距拉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光是翻阅这本书的物理属性,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仅凭这份精良的制作,就足以让人对其中的思想内容抱有更高的期待。这种对书籍本身物质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也同样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封面上那组设计简洁却寓意深远的主视觉元素,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内心成长的复杂与深刻,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们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心理学理论融入到日常的品德教育之中的。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被归类于“心育文库”系列中的第23部,这说明它并非孤立的出版物,而是属于一个有体系、有规划的知识输出平台。这种系列化的出版策略,通常意味着该文库对所选主题有持续的关注和深度挖掘。这种连续性,反而让我更加关注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我很好奇,在当前社会快速变迁、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品德教育理论面临了哪些新的挑战,而作者们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例如,数字时代的“匿名性”对个体道德选择的影响,或者社交媒体对群体道德认同的重塑,这些都是当下急需深入探讨的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对经典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能为我们提供一套能有效应对二十一世纪复杂道德情境的分析框架,让它读起来不像是过时的教本,而更像是一份指引未来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组合非常引人注目,几位学者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学术背后的信誉保证。我记得其中一位作者在早期的期刊上发表过几篇关于青少年认知发展与价值形成的关键性文章,其研究方法论一直被圈内人士所称道。因此,我非常期待他们这次是如何将各自擅长的领域——无论是认知发展、社会学习,还是更侧重于人格塑造——整合到“品德心理学”这个宏大的主题之下的。我猜想,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必然会带来更丰富、更具包容性的视角,避免了单一学科理论的局限性。我希望书中能看到大量结合本土文化背景的案例分析,毕竟心理学理论的普适性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总是需要细致的校准和验证。这份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作者过往学术成就的信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