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210092490 诗经:华夏诗歌之源头,汉语文学之根基诗歌总集,中国古代诗歌开端

9787210092490 诗经:华夏诗歌之源头,汉语文学之根基诗歌总集,中国古代诗歌开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伦 著
图书标签:
  • 诗经
  • 中国古典诗歌
  • 古代文学
  • 华夏文化
  • 诗歌总集
  • 经典名著
  • 文化典籍
  • 文学原著
  • 汉语文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2490
商品编码:3001462582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诗经:华夏诗歌之源头,汉语文学之根基诗歌总集,中国古代诗歌开端,启发陶渊明、李白、杜甫的创作灵感

定价:36.80元

作者:韩伦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2100924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诗经》是我国首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的*个高峰。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本书在继承历代《诗经》研究的成果基础上,精到地诠释每首诗的主题、立意,清晰注解每章每句,以求让读者感悟诗经的古朴纯美,做到与古人情感共鸣。

目录


国风
周南 3
关雎 / 3
葛覃 / 4
卷耳 / 5
樛木 / 5
螽斯 / 6
桃夭 / 7
兔罝 / 7
芣苢 / 8
汉广 / 9
汝坟 / 10
麟之趾 / 10
召南 12
鹊巢 / 12
采蘩 / 12
草虫 / 13
采 / 14
甘棠 / 15
行露 / 15
羔羊 / 16
殷其雷 / 17
摽有梅 / 18
小星 / 18
江有汜 / 19
野有死 / 20
何彼秾矣 / 20
驺虞 / 21
邶风 23
柏舟 / 23
绿衣 / 24
燕燕 / 25
日月 / 25
终风 / 26
击鼓 / 27
凯风 / 28
雄雉 / 29
匏有苦叶 / 29
谷风 / 30
式微 / 32
旄丘 / 32
简兮 / 33
泉水 / 34
北门 / 35
北风 / 36
静女 / 36
新台 / 37
二子乘舟 / 38
鄘风 39
柏舟 / 39
墙有茨 / 40
君子偕老 / 40
桑中 / 42
鹑之奔奔 / 43
定之方中 / 43
/ 44
相鼠 / 45

旄 / 46
载驰 / 47
卫风 48
淇奥 / 48
考槃 / 49
硕人 / 50
氓 / 51
竹竿 / 52
芄兰 / 53
河广 / 54
伯兮 / 54
有狐 / 55
木瓜 / 56
王风 57
黍离 / 57
君子于役 / 58
君子阳阳 / 58
扬之水 / 59
中谷有蓷 / 60
兔爰 / 61
葛藟 / 62
采葛 / 62
大车 / 63
丘中有麻 / 64
郑风 65
缁衣 / 65
将仲子 / 65
叔于田 / 66
大叔于田 / 67
清人 / 68
羔裘 / 69
遵大路 / 70
女曰鸡鸣 / 70
有女同车 / 71
山有扶苏 / 72
萚兮 / 73
狡童 / 73
褰裳 / 74
丰 / 74
东门之 / 75
风雨 / 76
子衿 / 76
扬之水 / 77
出其东门 / 78
野有蔓草 / 78
溱洧 / 79
齐风 81
鸡鸣 / 81
还 / 81
著 / 82
东方之日 / 83
东方未
明 / 83
南山 / 84
甫田 / 85
卢令 / 86
敝笱 / 87
载驱 / 87
猗嗟 / 88
魏风 90
葛屦 / 90
汾沮洳 / 91
园有桃 / 92
陟岵 / 92
十亩之间 / 93
伐檀 / 94
硕鼠 / 95
唐风 96
蟋蟀 / 96
山有枢 / 97
扬之水 / 97
椒聊 / 98

缪 / 99
杕杜 / 100
羔裘 / 101
鸨羽 / 101
无衣 / 102
有杕之杜 / 103
葛生 / 103
采苓 / 104
秦风 106
车邻 / 106
驷 / 107
小戎 / 107
蒹葭 / 109

南 / 110
黄鸟 / 111
晨风 / 112
无衣 / 113
渭阳 / 114
权舆 / 114
陈风 116
宛丘 / 116
东门之枌 / 116
衡门 / 117
东门之池 / 118
东门之杨 / 119
墓门 / 119
防有鹊巢 / 120
月出 / 121
株林 / 121
泽陂 / 122
桧风 124
羔裘 / 124
素冠 / 124
隰有长楚 / 125
匪风 / 126
曹风 127
蜉蝣 / 127
候人 / 127
鸤鸠 / 128
下泉 / 129
豳风 131
七月 / 131
鸱鸮 / 133
东山 / 134
破斧 / 136

柯 / 137
九罭 / 137
狼跋 / 138
小雅
鹿鸣之什 143
鹿鸣 / 143
四牡 / 144
皇皇者华 / 145
常棣 / 146
伐木 / 147
天保 / 148
采薇 / 149
出车 / 151
杕杜 / 152
鱼丽 / 153
南有嘉鱼之什 155
南有嘉鱼 / 155
南山有台 / 156
蓼萧 / 157
湛露 / 158
彤弓 / 158
菁菁者莪 / 159
六月 / 160
采芑 / 162

攻 / 163
吉日 / 165
鸿雁之什 167
鸿雁 / 167
庭燎 / 168
沔水 / 169
鹤鸣 / 169

父 / 170
白驹 / 171
黄鸟 / 172
我行其野 / 173

干 / 174
无羊 / 176
节南山之什 178
节南山 / 178
正月 / 180
十月之交 / 182
雨无正 / 183
小旻 / 185
小宛 / 187
小弁 / 188
巧言 / 190
何人
斯 / 191
巷伯 / 192
谷风之什 194
谷风 / 194
蓼莪 / 195
大东 / 196
四月 / 198
北山 / 199
无将大车 / 201
小明 / 201
鼓钟 / 203
楚茨 / 204
信南山 / 206
甫田之什 209
甫田 / 209
大田 / 210
瞻彼洛矣 / 211
裳裳者华 / 212
桑扈 / 213
鸳鸯 / 214
弁 / 215
车舝 / 216
青蝇 / 218
宾之初筵 / 218
鱼藻之什 221
鱼藻 / 221
采菽 / 221
角弓 / 223
菀柳 / 224
都人士 / 224
采绿 / 225
黍苗 / 226
隰桑 / 227
白华 / 228
绵蛮 / 229
瓠叶 / 230
渐渐之石 / 231
苕之华 / 232
何草不黄 / 232
大雅
文王之什 237
文王 / 237
大明 / 239
绵 / 242
棫朴 / 243
旱麓 / 245
思齐 / 246
皇矣 / 247
灵台 / 250
下武 / 251
文王有声 / 252
生民之什 254
生民 / 254
行苇 / 256
既醉 / 258
凫鹥 / 259

乐 / 260
公刘 / 261
泂酌 / 263
卷阿 / 264
民劳 / 266
板 / 267
荡之什 270
荡 / 270
抑 / 271
桑柔 / 274
云汉 / 277
崧高 / 279
烝民 / 281
韩奕 / 283
江汉 / 285
常武 / 287
瞻卬 / 289
召旻 / 290
周颂
清庙之什 295
清庙 / 295
维天之命 / 296
维清 / 296
烈文 / 297
天作 / 298
昊天有成命 / 298
我将 / 299
时迈 / 300
执竞 / 301
思文 / 302
臣工之什 304
臣工 / 304
噫嘻 / 305
振鹭 / 306
丰年 / 306
有瞽 / 307
潜 / 308
雝 / 309
载见 / 310
有客 / 310
武 / 311
闵予小子之什 313
闵予小子 / 313
访落 / 313
敬之 / 314
小毖 / 315
载芟 / 315
良耜 / 317
丝衣 / 318
酌 / 319
桓 / 319
赉 / 320
般 / 321
鲁颂
/ 325
有 / 326
泮水 / 327
宫 / 328
商颂
那 / 335
烈祖 / 336
玄鸟 / 337
长发 / 338
殷武 / 340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诗经》:华夏诗歌之源头,汉语文学之根基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无需赘述。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早期思想、情感、社会生活以及审美意识的生动缩影。本书旨在深入解读《诗经》这部不朽的经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洪流,探寻华夏诗歌的源头,理解汉语文学的根基,感受中国古代诗歌那最纯粹、最动人的开端。 一、 溯源而上,探寻诗歌的“初啼”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时间跨度长达五百余年。这批诗歌,如同中国古代文明的孩童,发出了最原始、最真挚的“初啼”。在那个时代,文字尚不普及,口头传唱是主要的传播方式。《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情感的抒发和对世界的观察,开始有了更为系统和艺术化的记录。 本书将从《诗经》的时代背景出发,勾勒出周王朝兴衰之际的社会图景。从贵族宴饮时的歌咏,到农耕时节的劳作号子,再到民间男女的情感倾诉,以及对战争、祭祀、政治的关注,无不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脉搏。我们将审视《诗经》的产生环境,理解其文本中蕴含的朴素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及早期社会伦理和宗教观念的萌芽。 二、 分类而析,洞见诗歌的“万象” 《诗经》以其内容和风格的不同,被后世划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多为民间歌谣,直抒胸臆,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是《诗经》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部分。“雅”则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朝廷宴饮、政治讽谕或贵族生活相关的诗歌,内容更为宏大,风格也更为典雅。“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用的乐歌,庄重肃穆,歌颂祖先和神明。 本书将逐一解读这三个部分,深入分析其内在联系与区别。 “风”的民俗情怀: 我们将深入“十五国风”,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特色。从《关雎》中男女纯真的爱恋,到《蒹葭》中伊人遥不可及的思念,再到《氓》中女子被弃的哀怨,《伐檀》中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读者将体会到普通人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我们将考察这些诗歌的社会功能,理解它们如何在民间流传,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 “雅”的史诗风范: “大雅”如《生民》、《公刘》等,追溯周朝先祖的功绩,展现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对君王德行的期许。“小雅”则更为多元,有描绘宴饮盛况的《鹿鸣》,有抒发政治失意的《北风》,也有表达思乡之情的《采薇》。本书将分析“雅”诗中蕴含的政治理想、社会批判和人生感慨,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颂”的祭祀之声: “颂”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庄严的仪式感和对祖先神明的崇拜,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的窗口。我们将解读《周颂》、《鲁颂》、《商颂》等,理解其中蕴含的对天命的敬畏,对功业的传承,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三、 艺术而论,领略诗歌的“神韵” 《诗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高度发达的艺术成就。它为后世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艺术手法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赋、比、兴”的滥觞: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手法“赋、比、兴”的经典范例。“赋”即铺陈直叙,如实描写。“比”即比喻,用彼物比此物。“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本书将通过具体的诗句,细致地讲解“赋、比、兴”的运用,分析它们如何使诗歌更具形象性、感染力和含蓄蕴藉的艺术美。例如,《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便是典型的“兴”法,通过描写水鸟的叫声,引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精炼而传神的语言: 《诗经》的语言朴素自然,却又精炼传神,极富表现力。它大量运用重章叠句,通过反复咏唱,强化情感,营造节奏。它还善于运用叠词、象声词,使诗歌更具音乐美和画面感。我们将分析《诗经》的语言特点,理解其“温柔敦厚”的风格,以及如何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情感。 深刻而动人的意境: 《诗经》所创造的意境,或清新淡雅,或雄浑壮阔,或凄婉缠绵,都深深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书将引导读者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从《桃夭》中对少女出嫁的美好祝愿,到《硕鼠》中对压迫者的控诉,再到《采葛》中对时节流转的感慨,《诗经》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内心的多重关系,构建了丰富而动人的艺术世界。 四、 传承而鉴,领悟诗歌的“根基” 《诗经》不仅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更是汉语文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它的影响力渗透到后世的文学、语言、哲学、美学等方方面面。 汉语文学的母体: 《诗经》所奠定的诗歌体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范本。从楚辞的浪漫飘逸,到汉赋的铺陈华丽,再到唐诗的意境深远,宋词的婉约豪放,无不可见《诗经》的影子。本书将梳理《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理解它如何成为汉语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 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诗经》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本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所歌颂的勤劳、善良、忠贞、仁爱,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诗经》的阅读,也是一次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体认。 永恒的生命力: 尽管《诗经》诞生于遥远的古代,但其所表达的人类共同的情感——爱、恨、忧、乐、思念、离别——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也依然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本书希望通过对《诗经》的深入解读,让读者感受到这部古老经典跨越时空的魅力,让它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 结语 《诗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本书不仅仅是对《诗经》文本的解读,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度挖掘和传承。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了解其时代背景、结构内容、艺术特色。 领略《诗经》的艺术魅力: 感受其语言之美、意境之深、情感之真。 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 认识其作为华夏诗歌之源头,汉语文学之根基的重要作用。 汲取《诗经》的精神力量: 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 翻开《诗经》,就是翻开中国诗歌的卷首,就是走进汉语文学的源头。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领略这部不朽经典的永恒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耐人寻味了,选用的纸张质感非常独特,墨色的渲染和留白的处理,都充满了东方美学的克制与韵味。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和电子阅读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感受它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类似旧书的气味,这似乎也是某种精神上的仪式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排版极其考究,行距、字距的设置,都充分考虑了古代诗歌的诵读节奏,使得在默读时,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那种抑扬顿挫的韵律美。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对传统工艺和审美理念的致敬,让人愿意把它郑重地收藏起来,而不是匆匆翻阅就束之高阁。

评分

从更宏大的文化视角来看待这本书,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的源泉。它让我们明白,我们的文学传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拥有一个无比坚实且充满活力的开端。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颂歌或哀叹,实则蕴含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群体伦理的珍视,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它揭示了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萌芽,是理解中国人的精神底色的关键所在。我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深厚底蕴的感动与自豪。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展示:看,我们的文学,是从这里,用最纯粹的声音开始的,而这份源头的力量,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源头之作”的解读会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注解和学院派的冷峻分析,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事笔法非常生动,作者像是那位陪伴在先民身边的记录者,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温暖语调,将那些远古的场景、淳朴的情感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对那些描绘农耕、祭祀场景的诗篇的阐释,简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看到先民们在田垄间的劳作身影。这种代入感极强,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代”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化古为今”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被尘封的智慧得以在当代人的心中重新焕发生机。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文化背景的侧写,它们让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社会土壤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一下子就让人心生敬畏。装帧设计得非常雅致,封面上的字体和图案选择,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竹简青铜的年代。初翻几页,我就被那种古奥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所吸引。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直白,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眼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过的玉石,折射出不同的光彩。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对于篇章的编排,逻辑清晰,脉络分明,即便是对古代文化了解不深的人,也能顺着作者的引导,逐步深入到那片广袤的诗歌原野之中。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阅读体验完美融合的尝试,着实令人称道。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华夏文明最初吟唱的大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带着它,在每一个安静的午后,去聆听那来自三千年前的回响。

评分

我是一个对语言的演变过程充满好奇心的人,这本书在语言学层面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清晰地展示了汉语基础语汇和句式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那种从原始的、功能性的表达,逐渐演化出含蓄、韵律感和美感的蜕变过程,被梳理得井井有条。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比现代汉语中某些固定搭配的古老源头,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非常美妙。它的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精妙,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堆砌的术语,对生僻字的解释更是直观易懂。对于任何想要深入钻研中国古典文学或语言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基石,让我们能够自信地向更深层的古典文本进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