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顾一切去旅行
定价:38.00元
作者:陈美琪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2018929
字数:146000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17张旅行随拍,与你分享一路异国精彩
◆6段旅游视频藏于书中,扫二维码立刻动态呈现
◆高颜值精心排版设计,只想让阅读变成一种美的享受
◆精选高品质纸张,不辜负每一次翻阅的指尖触感
因为不愿让自己的人生一眼就看到尽头,作者选择了旅行。这一次,她走到了欧洲,游历了布拉格、巴黎、里斯本、佛罗伦萨、尼斯、巴塞罗那、托斯卡纳、伯林、维也纳、莫斯科、阿姆斯特丹、里昂、苏黎世、梵蒂冈、希尔克内斯等城市。行走的过程,也是发现与感悟的过程。流连在欧洲不同城市的风采里,与各色各样的陌生人擦肩而过,听着那些在别人心底里打转了千百回的故事与想法,在叹息与感动里安抚着流浪的灵魂,仿佛自己的生命也丰富了起来。也许,正如作者所言,不顾一切去旅行的人,注定会收获斑斓的人生。
内容提要
作者是一个将灵魂托付流浪的旅行者,她的生命有着与众不同的精彩。在这本《不顾一切去旅行》里,她与我们分享了游走欧洲的见闻与感悟。布拉格广场那个成为别人眼中风景的倩影,里斯本街头盲者的动人乐声,托斯卡纳迷人的古城与田园,柏林墓园里寂静的相逢,佛罗伦萨令人陶醉的夜,巴黎街头引起无限遐想的一幕,莫斯科机场里猝不及防的意外与惊喜,里昂跳蚤市场里那些泛黄的明信片,希尔克内斯郊外那个永生难忘的奇迹……一点一滴,细腻的旅途回忆,如同甘醇的酒,令人回味无穷。
目录
作者介绍
陈美琪,笔名小麦。旅行杂志特约记者、编辑。目前为止游历过近40个国家。出版有《畅游港澳》、《畅游台湾》、《畅游德国》等畅销作品。试图通过行走找寻内心的平静与某种信仰,于是坚持着“生命不息,脚步不停”的信念,固执地走在旅行这条“不归路”上。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与跃动的橙色交织在一起,仿佛瞬间就把人拉到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激情的远方。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粗粝的纹理,脑海里就已经开始构建起那些未曾踏足的国度了。装帧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捧着的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梦想蓝图”。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深得我心,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每一章节开头的留白和那几张精心挑选的、仿佛直接从胶片相机里冲洗出来的风景照,它们不是那种经过过度修饰的“网红打卡照”,而是带着真实生活气息的、充满故事感的画面。光是这些视觉元素,就已经成功地激发了我内心深处那股蠢蠢欲动的“说走就走”的冲动。我甚至忍不住想象,如果把这本书带在旅途中,它会和沿途的风景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本书在包装和呈现上所倾注的心思,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而美好的基础,让人对文字本身的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老实说,阅读过程中的体验非常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地图上进行一场没有明确目的地的漫游。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时而像清晨的山间薄雾,轻柔而缓慢,细腻地描绘着某个小镇清晨第一缕阳光下晾晒的衣物的颜色和气味;时而又像穿越沙漠时突如其来的沙暴,节奏陡然加快,充满了紧张感和对未知的敬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瞬间,提升到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高度。比如她描述在南美某个偏远市场与一位老奶奶讨价还价的过程,与其说是记述一次交易,不如说是在探讨文化差异、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无声交流。她的遣词造句非常具有画面感,很少使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是依靠精准的动词和富有生命力的名词,让读者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异国他乡的粗糙墙壁,闻到海风中咸湿的味道。这种毫不矫揉造作的真诚,让我很难将这本书仅仅归类为一本“旅游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速成手册,只不过背景设定在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尤其是在时间线和空间维度的切换上,处理得炉火纯青。它并非严格按照地理顺序来编排游记,而是像音乐的变奏曲一样,将不同国家、不同年份的片段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跳跃又内在统一的张力。比如说,前一页可能还在描述西藏高原上被风吹干的皮肤触感,下一页的文字却能无缝衔接到她在欧洲某个老图书馆里翻阅旧地图时的心境波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主题的层次感。更厉害的是,作者还时不时地插入一些她自己对当地历史、神话的短篇研究和思考,这些内容并非生硬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与她个人的情感体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跟随她脚步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这种多维度的叙事,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你不仅在看她“做了什么”,更是在体味她“如何思考”和“如何感知”这个世界,让人忍不住想要时不时停下来,回味一下那层叠的意象和精妙的结构布局。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孤独”和“连接”这两个主题的探讨,处理得极其微妙和深刻。很多旅行文学,常常聚焦于征服、打卡和炫耀“我去了哪里”,但这本书显然超越了表面的游历。作者似乎并不害怕展示自己在陌生环境中的脆弱和迷茫,她坦诚地记录了那些因为语言不通、方向迷失而产生的焦虑感,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完美”,才使得最终抵达的那些宁静时刻显得弥足珍贵。我尤其喜欢其中几段关于深夜在青年旅舍公共区域的描写,那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共同的疲惫感中达成的默契与短暂的亲密,那种“萍水相逢即是有缘”的释然,非常打动我。这种连接不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对方背景之上,而是在于共享当下的脆弱。她并没有给出解决人生难题的万能钥匙,而是通过展示自己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教会了读者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被灌输了别人的旅行经验,而是被温柔地提醒,要去正视自己生活中那些未被解决的“小问题”,并意识到,也许答案并不在于“解决”,而在于“接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久违的、对“生活本身”的重新定义。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旅行的功利性认知,即旅行是为了回来后可以更好地向别人讲述,或是为了在简历上增添一笔。作者似乎是在用一种近乎原始的、去标签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她很少提及那些被大众追捧的“必去景点”,反而将笔墨集中在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比如某个雨夜里一家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餐馆,或者是一条因地震而改道的河流旁偶然遇到的一位沉默的牧羊人。这种聚焦于“未被编码”的真实体验,让读者获得了一种极大的自由感。它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既定的标准和预设的路线,转而相信自己直觉的指引。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没有产生强烈的“我也要去那里”的冲动,反而产生了一种更强大的力量——一种愿意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去发掘那些被习惯遮蔽的“异域风情”的勇气。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带你去了多远的地方,而在于它让你看清了自己“如何看待”现在所站立的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