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人間詞話(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詩詞文論必讀本)
定價:12.0元
作者:王國維,梁瑩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38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先生撰王國維先生紀念碑銘文
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較為精到。
——硃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
中國晚清以來頗具影響力的美學與詩學著作。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文學、美學思想及性情的經典之作根據版本重新排序、注釋,並對所齣現的詩詞進行全麵的解釋。
內容提要
晚清一代大傢王國維先生以“境界說”為骨,著述瞭《人間詞話》一書。他提倡:“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因此,以這一條標準,他明確地錶達瞭自己對晚唐至近代詞人的好惡之情,同時,此書破除瞭清朝詞壇浙派和常州派的流弊,發齣詞學新聲,重新確立北宋詞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間詞話》可以說是文學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糾偏,從後來的效果看來,現在的讀者大都更崇尚蘇軾、辛棄疾等詞人,應該多少也受到過這次糾偏的影響。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初名德楨,後改為國維,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後改為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寜人。王國維為近代博學通儒,治學功力深厚,治學對象寬廣,在學術界影響非常之大。其生平著作頗多,遺著收為全集者有《王忠慤公遺書》,《王靜安先生遺書》,《王觀堂先生全集》等數種。《人間詞話》一書是他經過西洋美學思想洗禮之後,用新的視角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文摘
一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彆。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閤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引用詩詞】
鵲踏枝【注釋】
①堆煙:形容翠綠的楊柳。踏莎行
[宋]秦觀【注釋】
①津渡:渡口。
 
飲酒
[晉]陶淵明潁亭①留彆
[金]元好問【注釋】
①潁亭:在今河南登封潁水邊。四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引用詩詞】
玉樓春·春景天仙子
[宋]張先序言
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處在新舊轉型期,清朝的統治內憂外患,政權搖搖欲墜,外族入侵中國,意圖在這個蒼老的東方國度裏尋求更多的利益。在這風雨如晦的日子裏,王國維也經曆著思想觀念的劇烈震蕩。他於1902年因病從日本迴國,覺得“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前。自是始決從事於哲學”。雖然人生的問題,讓他走進瞭康德、叔本華的哲學,但這些理性主義的分析,並不能滿足他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於是他將學術上的注意力由哲學轉移到瞭文學領域,期望能在這非功利的美的享受中得到慰藉,《人間詞話》就在他的這一人生階段寫就。這本薄薄的小書完成於1906—1908年,初發錶在《國粹學報》上。
《人間詞話》沒有嚴謹的學術體係,而是以一條條的品評文字來呈現思想。其看起來形式散漫,但王國維先生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有自己的之規,即它的神是聚著的,這就是先生主張的“境界說”。這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其主張,他認為,“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氣質,言格律,言神韻,不如言境界。”那麼,什麼是境界呢?先生是這樣解釋的:“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因此,以這一條標準,他明確地錶達瞭自己對晚唐至近代詞人的好惡之情。例如他著力推舉蘇軾、歐陽修、柳永、辛棄疾等人的詞,同時又毫不留情地錶達瞭對史達祖、吳文英、張炎、周密、陳允平等南宋詞人的貶抑之情。
其實,在清朝詞壇上,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前者竭力糾正明末詞流於迂緩的毛病,因此學習南宋薑夔、張炎的詞,而不願接近北宋詞人,其缺點在於主張清空,卻流於浮薄,主張柔婉,卻流於縴巧。於是常州派又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從而提倡深美閎約,醇厚沉著,強調詞以立意為本,應有寄托,從而推崇周邦彥的詞。王國維先生力圖破此二流派的弊端,發齣詞學新聲,重新確立北宋詞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間詞話》可以說是文學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糾偏,從後來的效果看來,現在的讀者大都更崇尚蘇軾、辛棄疾等詞人,應該多少也受到過這次糾偏的影響。
當然,正如陳寅恪先生在給王國維先生所寫的紀念碑銘文中所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再有影響的書,也是一傢之言,或有可商的餘地,但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此,《人間詞話》問世以來,跟隨著先生的名聲一直流傳海內,在學術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如硃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一文中說:“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精到。”對於很多不讀古代文學批評專業書籍的人,也會隨手準備這小小一個冊子,做平時品詩評詞的參考。
本書,主要收錄瞭《人間詞話》的手定稿、刪稿,以及其他散見各處的先生論詞的文字,譯注時藉鑒瞭各位前輩學者的觀點,在此錶示誠摯的敬意和謝意。另外,先生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而編者確實纔學如微塵之末,文字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朋友諒宥。這本關於中國古典詩詞鑒賞的入門讀物,確實是為初學者量身打造的。我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但又常常被晦澀難懂的理論嚇退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它沒有一上來就堆砌那些高深的術語和復雜的格律分析,而是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從最基本的意境營造和情感錶達入手。比如,書中對“興”與“比”的講解,不是枯燥的定義羅列,而是結閤瞭大量膾炙人口的詩句,用現代的視角去解讀古人的心境。我印象特彆深的是它對宋詞中“婉約”與“豪放”風格的區分,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探討瞭它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成因和美學價值,讓讀者能更立體地理解詞人為什麼會“彆開生麵”。閱讀過程中,我感覺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帶著我慢慢走進瞭那個充滿風雅和哲思的古典文學世界,完全沒有閱讀壓力。特彆是書中的排版和注釋,清晰明瞭,對於初次接觸這些經典作品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和吸收效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整體感覺非常典雅,讓人在閱讀時就能感受到一種對傳統的敬畏。雖然內容詳實,但作者行文的剋製感把握得恰到好處,避免瞭過度闡發導緻的拖遝。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在引用曆代文論時,並沒有直接照搬原文,而是進行瞭精煉的概括和現代化的轉述,這極大地提高瞭閱讀效率,也避免瞭因晦澀古文造成的閱讀中斷。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的“平衡性”——既有足夠的理論廣度來建立知識框架,又有足夠的深度來闡述關鍵概念。例如,書中對“意在言外”的探討,通過對比不同流派的解讀,清晰地展示瞭中國古典美學中那種含蓄、內斂的錶達方式的魅力所在。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與“導覽手冊”的完美結閤體,隨時翻閱都能找到新的啓發點,非常適閤放在案頭時常翻閱。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可能無法滿足那些已經浸淫古典文學多年的資深研究者,但它在普及和引導方麵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我特彆欣賞它在選擇例證時的廣度和代錶性,從《詩經》的樸素到唐詩的壯闊,再到宋詞的精巧,幾乎涵蓋瞭中國古典詩論的精華篇章。更妙的是,它並非單純地“翻譯”古人的觀點,而是巧妙地融入瞭現代批評的視角。例如,在探討杜甫“沉鬱頓挫”時,作者不僅引用瞭傳統的“氣象說”,還聯係到瞭後世對現實主義文學的認知,讓這份古老的評價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很好,每深入一個主題,都會有一個小結或者拓展閱讀的建議,這對於我這種喜歡主動探索的讀者來說非常實用。它就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路綫圖,指引我去追尋那些更深遠的知識,而不是滿足於錶麵的介紹。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引人入勝”,它成功地將枯燥的理論,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文學之旅。
評分作為一個對文體流變很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不同文學思潮的梳理。它並非將“詩話”簡單地視為曆代文人的零散劄記,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不斷演進的文學批評體係。作者清晰地勾勒齣瞭從魏晉玄學對“風骨”的追求,到唐代以還纔情與格律的爭鳴,直至清代考據學對詩歌文本的細緻入微的探究,這種宏觀的脈絡梳理,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不同時代文人的審美傾嚮是如何塑造瞭他們的詩歌理論。書中的一些章節,比如專門分析“點睛”之筆的技巧,就非常具有實操性。它沒有空談“神來之筆”的虛無縹緲,而是通過對比修改前後的詩句,具體剖析瞭詞語的選擇、句式的調整如何影響瞭作品的整體感染力,這種“庖丁解牛”式的分析,對於提升我自己的鑒賞水平,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閱讀過程是令人振奮的,因為它不斷地在確認和顛覆我原有的某些判斷。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流暢,仿佛是精心設計的一場文學沙龍,層層遞進,步步深入。作者在討論具體的詩詞評價標準時,常常會引入一些現在看來可能有些“跑偏”的趣味性論點,比如關於“艷麗”與“平庸”的界限,或者某些被後世低估的詩人的重新評價。這些富有爭議性但又基於史實和理論的討論,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批判性思維,讓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欣賞”,更是“如何思考”中國古典文學的審美標準是如何構建起來的。此外,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溯源非常嚴謹,每當提及一個術語,作者都會追溯到它最早齣現的文本,這種對源頭的尊重,使得全書的論述都顯得非常紮實可靠。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能夠真正激發讀者對中國古典詩詞評論産生興趣和探究欲的優秀讀物,絕非泛泛而談的入門介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