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间词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王国维,梁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38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撰王国维先生纪念碑铭文
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较为精到。
——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中国晚清以来颇具影响力的美学与诗学著作。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文学、美学思想及性情的经典之作根据版本重新排序、注释,并对所出现的诗词进行全面的解释。
内容提要
晚清一代大家王国维先生以“境界说”为骨,著述了《人间词话》一书。他提倡:“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以这一条标准,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晚唐至近代词人的好恶之情,同时,此书破除了清朝词坛浙派和常州派的流弊,发出词学新声,重新确立北宋词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纠偏,从后来的效果看来,现在的读者大都更崇尚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应该多少也受到过这次纠偏的影响。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改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为近代博学通儒,治学功力深厚,治学对象宽广,在学术界影响非常之大。其生平著作颇多,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是他经过西洋美学思想洗礼之后,用新的视角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摘
一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引用诗词】
鹊踏枝【注释】
①堆烟:形容翠绿的杨柳。踏莎行
[宋]秦观【注释】
①津渡:渡口。
饮酒
[晋]陶渊明颍亭①留别
[金]元好问【注释】
①颍亭:在今河南登封颍水边。四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引用诗词】
玉楼春·春景天仙子
[宋]张先序言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在新旧转型期,清朝的统治内忧外患,政权摇摇欲坠,外族入侵中国,意图在这个苍老的东方国度里寻求更多的利益。在这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王国维也经历着思想观念的剧烈震荡。他于1902年因病从日本回国,觉得“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虽然人生的问题,让他走进了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但这些理性主义的分析,并不能满足他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于是他将学术上的注意力由哲学转移到了文学领域,期望能在这非功利的美的享受中得到慰藉,《人间词话》就在他的这一人生阶段写就。这本薄薄的小书完成于1906—1908年,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
《人间词话》没有严谨的学术体系,而是以一条条的品评文字来呈现思想。其看起来形式散漫,但王国维先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自己的之规,即它的神是聚着的,这就是先生主张的“境界说”。这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其主张,他认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以这一条标准,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晚唐至近代词人的好恶之情。例如他着力推举苏轼、欧阳修、柳永、辛弃疾等人的词,同时又毫不留情地表达了对史达祖、吴文英、张炎、周密、陈允平等南宋词人的贬抑之情。
其实,在清朝词坛上,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前者竭力纠正明末词流于迂缓的毛病,因此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而不愿接近北宋词人,其缺点在于主张清空,却流于浮薄,主张柔婉,却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又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从而提倡深美闳约,醇厚沉着,强调词以立意为本,应有寄托,从而推崇周邦彦的词。王国维先生力图破此二流派的弊端,发出词学新声,重新确立北宋词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纠偏,从后来的效果看来,现在的读者大都更崇尚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应该多少也受到过这次纠偏的影响。
当然,正如陈寅恪先生在给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纪念碑铭文中所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再有影响的书,也是一家之言,或有可商的余地,但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此,《人间词话》问世以来,跟随着先生的名声一直流传海内,在学术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精到。”对于很多不读古代文学批评专业书籍的人,也会随手准备这小小一个册子,做平时品诗评词的参考。
本书,主要收录了《人间词话》的手定稿、删稿,以及其他散见各处的先生论词的文字,译注时借鉴了各位前辈学者的观点,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另外,先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而编者确实才学如微尘之末,文字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朋友谅宥。作为一个对文体流变很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不同文学思潮的梳理。它并非将“诗话”简单地视为历代文人的零散札记,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不断演进的文学批评体系。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从魏晋玄学对“风骨”的追求,到唐代以还才情与格律的争鸣,直至清代考据学对诗歌文本的细致入微的探究,这种宏观的脉络梳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不同时代文人的审美倾向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诗歌理论。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专门分析“点睛”之笔的技巧,就非常具有实操性。它没有空谈“神来之笔”的虚无缥缈,而是通过对比修改前后的诗句,具体剖析了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调整如何影响了作品的整体感染力,这种“庖丁解牛”式的分析,对于提升我自己的鉴赏水平,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阅读过程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不断地在确认和颠覆我原有的某些判断。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流畅,仿佛是精心设计的一场文学沙龙,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作者在讨论具体的诗词评价标准时,常常会引入一些现在看来可能有些“跑偏”的趣味性论点,比如关于“艳丽”与“平庸”的界限,或者某些被后世低估的诗人的重新评价。这些富有争议性但又基于史实和理论的讨论,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欣赏”,更是“如何思考”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标准是如何构建起来的。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溯源非常严谨,每当提及一个术语,作者都会追溯到它最早出现的文本,这种对源头的尊重,使得全书的论述都显得非常扎实可靠。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真正激发读者对中国古典诗词评论产生兴趣和探究欲的优秀读物,绝非泛泛而谈的入门介绍。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可能无法满足那些已经浸淫古典文学多年的资深研究者,但它在普及和引导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特别欣赏它在选择例证时的广度和代表性,从《诗经》的朴素到唐诗的壮阔,再到宋词的精巧,几乎涵盖了中国古典诗论的精华篇章。更妙的是,它并非单纯地“翻译”古人的观点,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批评的视角。例如,在探讨杜甫“沉郁顿挫”时,作者不仅引用了传统的“气象说”,还联系到了后世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知,让这份古老的评价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每深入一个主题,都会有一个小结或者拓展阅读的建议,这对于我这种喜欢主动探索的读者来说非常实用。它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路线图,指引我去追寻那些更深远的知识,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介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理论,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文学之旅。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入门读物,确实是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我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又常常被晦涩难懂的理论吓退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高深的术语和复杂的格律分析,而是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从最基本的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入手。比如,书中对“兴”与“比”的讲解,不是枯燥的定义罗列,而是结合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古人的心境。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对宋词中“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区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探讨了它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成因和美学价值,让读者能更立体地理解词人为什么会“别开生面”。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带着我慢慢走进了那个充满风雅和哲思的古典文学世界,完全没有阅读压力。特别是书中的排版和注释,清晰明了,对于初次接触这些经典作品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吸收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感觉非常典雅,让人在阅读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的敬畏。虽然内容详实,但作者行文的克制感把握得恰到好处,避免了过度阐发导致的拖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引用历代文论时,并没有直接照搬原文,而是进行了精炼的概括和现代化的转述,这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避免了因晦涩古文造成的阅读中断。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的“平衡性”——既有足够的理论广度来建立知识框架,又有足够的深度来阐述关键概念。例如,书中对“意在言外”的探讨,通过对比不同流派的解读,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典美学中那种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与“导览手册”的完美结合体,随时翻阅都能找到新的启发点,非常适合放在案头时常翻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