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新書--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2輯:潘德輿傢書與日記(外四種) |
| 作者 | 潘德輿,慈 整理 |
| 定價 | 35.0元 |
| 齣版社 | 鳳凰齣版社 |
| ISBN | 9787550621299 |
| 齣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數 | 211000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潘德輿,字彥輔,號四農,清嘉慶道光年間*名詩文傢,有《養一齋集》。《潘德輿傢書與日記(外四種)》為整理齣版潘氏傢書、日記,為研究潘氏生平及清中後期文人交遊提供瞭豐富材料。另本書還收有清末民國時期淮陰地區名流的幾種日記、自編年譜等,亦為瞭解及研究近現代淮陰地區的文人交遊、社會曆史等提供瞭文獻資料。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君博聞強識,於書無所不讀。獨不喜宋、明儒先書及浮屠傢言,謂其虛誕無當。持身雖若鐵蕩、不桎束迂謹,而中有介然不可奪者。駢散文、詩詞道逸淵懿,淮士無齣其右。刊定《劍客類稿》,凡散文二捲、駢文二捲、詩八捲、詞二捲,欺生隨筆二十二捲,墨脞一捲。尤深於史,棼亂脞遺,史所荒忽者,櫛剔香集,識之尤悉。著有《十國雜事詩》十捲、《十六國雜事詩》十六捲、《後梁書》二十捲、《北遼書》九捲、《遼進士考》二捲、《季明封爵考》一捲、《檀香山島國誌》十九捲、《勺湖誌》十六捲。又譯齣《安南史》、《朝鮮近世史》、《印度雜事》、《彼得傳》、《泰西名傢略傳》若乾捲。鈎瀋撮異,撰錄悉有義法。它所著有《補陳書》、《州郡誌》、《西遼紀事》,丁亂稿佚,晚亦未能重輯也。嗚呼!以君豐纔嗇遇,使研悅繕心之經術,宜亦可淡然以著述自娛也。君既不屑屑自揪抑,高氣邁往。膺世變、遘厄塞,良不能無望。而播糠積薪九等錶之下中、下下者,崛鬱鱗起,益令君無所抒其憤慨,終已不獲一展,豈非柄世者之咎哉! 君生於清光緒元年乙亥九月二十二日,卒於民國二十年陰曆十一月十五日,年五十有七。配劉孺人。 子男五人:嗣孟、嗣雍、嗣曾、嗣開、嗣言,均雋邁有君之風。女二人:嗣昭、嗣光。孫二人。 君與予姊丈徐粹甫雅故,予因獲交於君。君初至金陵,館貴池劉氏。予與劉氏群從昆季稔,過從尤數。光、宣間金陵多寓公耆彥,登臨文燕,往往有予兩人蹤跡也。不三十年,知舊漂零垂盡。君既連蹇不得誌,予亦無力以振起君。嘗一強君入焦山,商略地誌,君已病矣。蹣跚扶掖,渡江登鬆寥閣,抗聲論方誌義例,誦述駢溢,盛氣蓋一座人。一座人鹹震聳莫能難。君既不樂山居,館榖又不時給,展轉扶病歸,拾敝紙貽書訣予,潦草不可辨。其後遂不通問。予為君傳,仿佛君生平,溯疇曩寫心談藝之概,乃邈然不可復再也。悲夫! 學界對於毛元徵的知曉,大約多因其《北遼書》等史學著作,而於《惶恐零丁》及《炳燭錄》兩種日記,上引柳詒徵先生為其所作小傳並沒有提及,大約連柳先生也不曾見過,甚至不曾聽過。 《惶恐零丁》記錄瞭民國九年(1920)春其卸任涪陵查驗局長,轉任奉節查驗局長後的一係列驚險遭遇,以及離任返淮城後短暫的棲居生活。其中記川、鄂兩軍火並之因果過程尤詳。返淮期間與詞人桑遇賡( 字湘漁,有《靡施詞》傳世)、文化學者王光伯(《河下園亭記續編》的作者)、政要郝崇壽(字硯樵,民國初江蘇省眾議員)等人的交遊酬酢,更是我們今天具體瞭解這些人不可多得的手材料。 《炳燭錄》記錄的時間內容稍為龐雜,主要是:民國十四年(1 925)初鞦,從次子毛雍在北京生活一個多月的耳聞目睹;之後南下進入江蘇省財政廳任秘書數月的倜儻經曆;附錄民國十二年鞦、民國十五年春季某月十天在山陽的作為。其中以秘書生涯之見聞具文獻價值。 該錄所記交遊,有政客,有文士。筆者感興趣的是其與梁莢、仇墚、歐陽漸等文化名士的交往。~ (1865--1927),字公約,號飲真,室名端虛堂。江都人,光緒間諸生,久客金陵。擅畫,尤善繪芍藥、菊花,有“梁芍藥”之譽;工詩,有《端虛堂詩稿》二捲傳世。汪闢疆贊其“詩纔甚雋”(《光宣以來詩壇旁記》)。(1873--1945),字亮卿,一字述庵,南京人。光緒三十年(1904)留學日本弘文學院,宣統元年拔貢。歸國後任南京第四師範學校校長,創設棲霞鄉村師範分校。執教嚴格,愛纔若渴,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即濛其提攜成長。晚年始著力填詞,與石淩漢、孫溶源、王孝煌號稱“蓼辛社四友”,著稱詞壇。歐陽漸(1871—1943),字競無,江西宜黃人。早歲醉心理學,中年追隨楊仁山研習佛學,從事佛學教育,終成一代宗師,熊十力、湯用彤、梁漱溟、呂瀲、濛文通等皆齣其門下。截止目前,未見有人為梁茭、仇垛作年譜,歐陽競無有簡譜而已。毛元徵所記與他們這段時間的詳細交往,必將作為研究他們生平的原始材料。 該錄所記傳聞,或撮述前朝載籍,或實錄時賢轉說,真僞雜糅,有些在今人看來頗為荒誕不經,甚至具有迷信色彩,如八月十二號記譚少南與王蘊之所言。但是我們如果置換視角,把它們認作二十世紀初的民問傳奇,那麼這些記錄又何嘗不具有民間文學史料的價值? 以上僅就本人興之所至,對幾部文獻的價值進行窺斑見豹式的掃描。相信不同專業背景的讀者,自可從這些原始材料中各取所需,無待本人繼續饒舌。 淮上藏書傢陳畏人(1883 1970),本姓史,名宗書,字鑒庭,五歲時過繼給姨夫陳紀元之後,改名畏人。潘德輿夫人史氏,即陳畏人曾太姑。潘德輿《養一齋日記》、《養一齋傢書》、《北行日錄》及毛元徵《惶恐零丁》、《炳燭錄》等五種,原均藏於其手。陳畏人去世後,所有藏書歸其次子陳慎侗(1910— 2010)。陳慎侗去世以後,傢藏古籍由其後人捐贈淮陰師範學院圖書館。P10-12 |
| 序言 | |
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清末民初小說研究的專著,它以一種極其新穎的視角切入瞭文學史的斷層期。作者似乎對當時的報刊雜誌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度,他不僅分析瞭主流作傢的作品,更深入挖掘瞭那些在當時流行但後來被主流史學所忽略的通俗小說和“小報”文學。這種對“邊緣”文本的挖掘,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思想流變的理解。比如,作者通過分析幾部連載小說的情節轉摺,巧妙地論證瞭大眾對於政治變革的期待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和引導的。書中的考證工作做得極為紮實,每當引用到某個具體章節或某一期某傢報紙時,都會附上精確的期號和頁碼,嚴謹得讓人佩服。讀完後我纔意識到,原來大眾文化層麵的細微變化,纔是理解社會結構性轉摺的關鍵鑰匙。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學術性與可讀性達到瞭完美的平衡,絕不是那種隻有業內人士纔看得懂的“天書”。
評分這本《中華民國史料拾遺》絕對是曆史愛好者心中的一塊寶藏。光是看著目錄裏那些繁復的條目,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傾注的心血。那些關於辛亥革命前後各派係間的往來書信、秘密電報的影印件,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曆史現場的任意門。我尤其著迷於那些早期的社會調查報告,它們細緻入微地描摹瞭民初城市生活的煙火氣和底層民眾的掙紮,那種鮮活的曆史質感,比教科書上的宏大敘事要震撼得多。它不像那種枯燥的官修史料,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時代的脈搏。比如,其中收錄的幾份地方士紳對新政的態度轉變記錄,清晰地勾勒齣瞭傳統與現代交鋒時的復雜心態,讀來令人深思。整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相當考究,對於需要頻繁查閱的學者來說,這種清晰的索引和可靠的文獻來源標注,是極大的便利。能將這些散佚的、原本難以獲取的珍貴文獻匯編成冊,對推動相關研究無疑有著裏程碑式的意義。
評分最近入手瞭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地方治理體係變遷的學術文集,可以說是茅塞頓開。過去我對晚清到民國初年的權力下放和地方自治的研究,總覺得文獻鏈條斷裂,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閉環。但這本書集閤瞭幾位不同領域專傢的成果,從稅收製度的改革、鄉紳階層的再組織,到新型基層政治精英的齣現,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剖析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關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團練”轉型的論文,它細緻地描述瞭地方武裝力量在國傢權力衰弱時如何逐步滲透並重塑地方社會結構的過程。作者的分析非常精妙,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中央—地方”二元對立,而是深入到瞭村社一級的權力網絡之中。這些內容對於理解後來國民政府推行“訓政”的復雜性和阻力,提供瞭堅實的史料基礎。這本書的論點層層遞進,邏輯縝密,是嚴肅曆史研究的典範之作。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近代中外關係史特彆感興趣的“業餘發燒友”,而這本聚焦於1920年代初期,中國外交代錶團在華盛頓會議前後活動細節的史料匯編,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匯集瞭當時各國使節的私人信函、內部會議記錄的摘譯,以及中方代錶團內部的爭執備忘錄。我一直好奇為什麼在如此關鍵的國際場閤,中方在某些議題上顯得猶豫不決,通過閱讀這些一手資料,我終於明白瞭其中的復雜博弈——那不僅僅是外交傢的策略問題,更是國內不同政治派係對國傢利益理解存在巨大分歧的體現。那些關於會議間隙的非正式會談記錄尤其精彩,充滿瞭火藥味和試探,展示瞭外交舞颱背後更為真實的一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揭示瞭曆史的偶然性和人性的弱點是如何共同作用於重大曆史節點的。閱讀體驗極佳,每一次翻閱都有新的發現,讓我對那個動蕩年代的外交圖景有瞭更深刻、更細緻的體察。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思想氛圍,就必須去追溯那些塑造瞭知識分子心性的早期教育經曆。因此,我最近在讀一本非常獨特的書——《近代著名學者求學生涯口述史料選編》。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一群在清末民初成長起來的大學者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它收錄瞭他們關於私塾學習、科舉廢除後的新式學堂體驗,以及留學期間最初的文化衝擊等迴憶片段。文字樸實無華,但字裏行間流淌著舊時代知識結構瓦解和新思維萌芽的陣痛。比如,一位法學大傢迴憶他如何被迫放棄經史子集,轉而學習“格緻”時的那種內心掙紮,讀來令人唏噓。這套書成功地將宏大的時代變革“縮小”到瞭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體驗中,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代入感。對於任何想瞭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精神溯源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必備參考書,其價值遠超一般的研究專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