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曹道衡文集 |
| 作者 | 曹道衡 |
| 定价 | 980.00元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874574 |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曹道衡文集》将曹道衡先生的学术成果系统整理出版,供学术界参考。文集分十卷。一至三卷为论文集。卷一为《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合并原《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中不重出篇目),卷二维《中古文史丛稿》,卷三为《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这些文章钩沉索隐,考证严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曹先生*为看重的著作。四至七卷为文学史专著。卷四为《汉魏六朝辞赋》与《魏晋文学》,卷五为《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卷六为《南北朝文学史》(与沈玉成合著),卷七为《萧统评传》(与傅刚合著)。这些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南北朝文学的总体把握以及对中古文学史构建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八至十卷为资料考据性著作。卷八为《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刘跃进合著),卷九为《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与沈玉成合著),卷十为《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与刘跃进合著)。《中古文学史料丛考》梳理作家生平史料,考证作品写作年代,资料翔实,文思细密;《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具有史料和史识双重价值,特别是有关佛教、道教文学编年以及北朝文学系年,过去的文学史较少涉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曹道衡(1928—2005),名文诠,字道衡,以字行。江苏苏州人,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评论》副主编,《文学遗产》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务。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曹道衡先生知识渊博,学养深厚。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于中古文学研究,在史料考释与整体建构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十卷本《曹道衡文集》,集合了曹先生一生的研究成果,他以史料整理为起点,以大量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专题研究为根基,并在体例上寻求创新,代表了曹道衡先生在不同时期对文学史研究的思考、创新和实践。全套书装帧设计古朴典雅,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为本书题签。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先生为本书撰写序言,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的设计风格非常典雅,那种古朴中透着文人气息的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宁静致远的书卷气氛围中。纸张的选取也格外用心,触感细腻光滑,印刷的油墨浓淡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扉页和内文排版的留白处理,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呼吸感,让文字之间的疏密对比更显和谐。这样的用心,无疑是对作者劳动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仿佛触摸到了文化传承的温度,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细读。很多时候,书籍的外在美是吸引人去探索内在精神世界的敲门砖,而这本的“敲门砖”做得实在太漂亮了,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献应有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心绪波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共振。在某些篇章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深叹息,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深切关切,都极其动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即便是寥寥数语的勾勒,也仿佛跃然纸上,带着真实人性的复杂与挣扎。这种深厚的情感底色,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历史或理论分析,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具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我时常在阅读中暂停下来,闭目回味,那种被文字触动后久久不散的余韵,是许多浮躁的现代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它触及到了人内心最深处对意义和归属的探寻。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而坚韧的学术态度。他似乎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和旁征博引的史料支撑,构建起一座坚不可摧的论证堡垒。在处理一些有争议性的议题时,他表现出的那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尤为可贵,他会清晰地呈现正反两方的论据,让读者在充分了解背景信息后,自己去形成判断,而不是一味地被灌输某种单一的观点。这种尊重读者智识的写作方式,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论文或文集,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思维对话,作者提供素材,我们负责思辨,这种互动性让知识的吸收不再是被动的灌输,而成为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
评分要谈及此书的系统性和整体结构,不得不说它构建了一个相当宏大且严谨的知识图景。从开篇的宏观视角切入,逐渐深入到具体问题的剖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即便是跨越了多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或时间段落,作者也能巧妙地通过某种内在的主题线索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堆松散的片段集合。对于希望对某一学科领域建立全面认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它不仅教会了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这一更深层次的方法论。合上书卷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知识的“登高望远”,视野被极大地拓宽,对所涉猎领域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初读下来,首先被其行文的韵律感所震撼。作者的笔触极为老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娓娓道来,每一个段落的起承转合都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生涩或刻意雕琢的痕迹。他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舒缓铺陈,引人深思;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般,将核心观点或历史场景瞬间推向高潮,张力十足。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似乎有一种将深奥的哲理融化于日常语言之中的魔力,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新手,也能顺畅地跟上他的思路,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妙之处。这种化繁为简的表达能力,绝非朝夕之功,背后必然是深厚的学识积累和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读他的文字,就像是行走在一条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花园小径上,每一步都有景致变换,却始终保持着令人愉悦的舒适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