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动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实证研究
定价:30.00元
作者:马爱萍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095450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博士学术文库:基于动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实证研究》第2章提出了本项研究的核心假设,构建了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模型。模型构建的基础主要是基于动机理论、态度理论以及自我一致理论。其中,在旅游研究的应用中所提到的推拉理论中的“推”即指旅游者的动机因素,“拉”的因素基于态度理论,其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在本研究中对应于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第3章为研究设计部分。第4章是研究结果,白两大部分内容构成,部分对建立在文献基础之上设计的初始问卷题项的内容通过对问卷内容的分析,对动机、形象及其关系按地点选取部分样本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第二部分是进行SEM验证,包括了初始样本与复核效验两次验证。第5章是结论,在这部分分析了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其局限性,并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目录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章 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相关理论框架
1.1 研究模型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1.2 旅游学科相关理论
第2章 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和假设
2.1 文献综述
2.2 研究问题
2.3 研究假设与立论根据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设计概览
3.2 调查研究
3.3 统计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SEM概念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4.2 概念模型的复核与讨论
4.3 对竞争性模型的分析
4.4 研究结果与已有结论的比较性评述
4.5 应用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的案例研究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贡献
5.3 研究局限性
5.4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A 探索研究调查问卷(中文)
附录B 探索研究调查问卷(英文)
附录C 正式研究调查问卷(中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结构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它体现了一种对清晰表达的极致追求。章节之间的逻辑递进非常自然流畅,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每一步都将读者的认知水平抬高一个层次。我特别欣赏它在方法论部分的坦诚,作者没有回避实证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局限性和数据偏差,反而将其作为探讨未来研究方向的切入点,这种科学的审慎态度为整本书增添了极高的可信度。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对“目的地”这一概念的界定非常具有前瞻性。他们讨论的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地理概念,将文化遗产、地方精神乃至服务体验本身都纳入了形象构成的范畴。这使得这本书的讨论范围能够轻松地延伸到体验经济的任何角落,无论是文创产品设计还是区域品牌重塑,都能从中找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地方”的全新哲学视角。
评分这本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专著,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即“动机”在塑造和感知中的核心作用。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理论探讨,但作者的论证过程丝丝入扣,充满了扎实的实证数据支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如何将复杂的消费者心理模型,通过精妙的量化研究,转化为可操作的营销策略建议。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动机差异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清晰地揭示了为什么同一景点,在不同群体眼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光环效应”。例如,他们对比了寻求“文化沉浸”的深度游与追求“打卡放松”的休闲游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对信息源的依赖程度和对宣传口径的敏感度,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对于当前同质化严重的旅游市场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形象很重要”,更是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要想成功塑造形象,必须先精准锚定目标群体的深层动机需求,否则所有的广告投入都可能如同射向虚空的箭,徒劳无功。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研究方法论,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学术报告范畴,更像是一份面向实践者的“成功指南”。
评分坦白说,初看书名,我担心这是一本学术气息过重的书籍,可能只适合专业研究人员阅读。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在论述复杂理论时,恰到好处地穿插了极具画面感的描述,使得抽象的“形象构建过程”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关于“情感投射”在目的地选择中的作用这一章,作者通过大量的定性访谈材料,生动地描绘了游客如何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投射物,无意识地“粘贴”到他们向往的目的地上。这种对人类情感需求的细腻捕捉,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无枯燥感,反而充满了对人性奥秘的探索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旅游营销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向往何处去”的心理侧写。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目的地规划、品牌塑造或人类动机研究感兴趣的人,它提供的思考维度是如此丰富和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奇妙体验是,这本书仿佛在不断地对我进行“自我校准”。作为一名资深的旅游爱好者,我总以为自己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有着清晰的逻辑,但在读到关于“潜意识驱动”和“认知失调”如何影响旅行决策的章节时,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许多旅行决定。书中引用的理论深度毋庸置疑,但其精彩之处在于,它将这些高深的理论(比如自我决定理论在旅游消费中的应用)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并且立即用现实中的市场现象进行佐证。比如,书中对社交媒体分享行为背后动机的剖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揭示了“分享”往往不是为了告知他人信息,而更多的是为了巩固自我身份认同。这种对表层行为背后深层心理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它不仅仅是给旅游从业者看的,对于任何一个渴望了解人类行为驱动力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框架所吸引,但很快,我发现其内容远比我预期的要“鲜活”得多。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统计数字和复杂的回归分析,转化为生动的旅游情境再现。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们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区域旅游战略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某个小众景区的品牌重塑过程中,详细记录了从初期动机调研、形象诊断到最终效果评估的全过程。这种“微观切片”式的深入剖析,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的复杂变量中运作、甚至被扭曲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负面形象修正”策略的探讨,他们展示了如何通过调动潜在积极动机(如社区参与感、探险欲望)来有效稀释或覆盖既有的负面认知,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公关辩护。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和旅游体验多维性的深刻洞察力,让人在阅读时不禁拍案叫绝,仿佛自己也在参与这场实战的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