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尤其11世纪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时代,是中国历史最典型的学者和政治家合一的时代。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大学者,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皆是。在群星璀璨的大宋政坛中,司马光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之一。他一心为国,志存高远,敢言直谏,堪称纯臣典范;在晚年更是主持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光耀华夏。
《资治通鉴》被称为“皇帝教科书”,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法则的史学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必读之书。那么一千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资治通鉴》?著名历史学者姜鹏,倡导用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理解《资治通鉴》,钩沉隐性的史料价值,参悟个中三昧,发现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的哲思。
##虽然是作者的文集,基本上问题还是讲清楚了,司马光的执政思想,修书目的,如何读通鉴,如何选通鉴。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清晰的指出了通鉴和史记这样二十四史的不同,后者只是直白的描述发生了什么,前者会告诉你,这些事件展示了什么道理,你可以日常应用中怎么做。看来得准备入手一套中华书局版本的通鉴了,手里那本耗资三十大元,七年没翻开过的文言文版本大砖头忽然不香了。
评分##目前出版业这么难,少出些这样的书。真就开始劣币驱逐良币啊。
评分##上午在书店里翻看了一遍。看封面很庄重大气以为是大开本的,其实是个小册子。书里有讲稿有论文也有未刊文。我注意到书中举例提到的人和事,几乎没有唐代的。
评分##把历史当作一块布料任意剪裁,探求所谓的“治道”,便是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的目的。其政治思想一是以礼教化,二是尊重秩序。北宋儒家很鲜明的一点是抛弃了西汉天人感应那一套,更加强调人的道德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司马光眼里的君和民都是秩序中的一物,用一种静止的观点将历史上重大事件逐一褒贬,最终告诫当时的执政者不要胡来瞎搞。极端保守主义者并不一定就是开历史倒车的人,相反他可能看到的东西更为深远,这在其与王安石之争中可见一斑。
评分##集束了姜鹏师有关《通鉴》的讲稿和论文,既有普及之作,也有学术论文。学界讨论《通鉴》的政治观念,多着眼于其中史论,但作者则关注司马光如何通过对史料进行编排和取舍来传达其施政理念,无疑更能揭示通鉴一书的性质。集中所举卷一对《史记》所记赵简子立储事的弃用、卷十七对董仲舒天人三策的节取、卷二一一对郝灵荃事件的解释,皆能说明问题。然而作者径谓之“《资治通鉴》的思想史读法”,则未免因小失大。作者进而说读史书“重点其实不是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重点是这个学者通过讲述历史希望你明白什么”。研读传统史著需知其史学之外的追求,于理解此书往往事半功倍,但这也未必就比研讨“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更重要。作为普及作品,作者屡用这种耸人听闻的语调说来,像是正经学问无力涉足,只好向不熟悉学术前沿的大众兜售小聪明。
评分##目前出版业这么难,少出些这样的书。真就开始劣币驱逐良币啊。
评分##导读好书,文本不多,值得一看
评分##阅读资治通鉴的开胃小菜。核心意思就是一个思路:放在司马光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思考司马温公为何要如此处理。
评分##上午在书店里翻看了一遍。看封面很庄重大气以为是大开本的,其实是个小册子。书里有讲稿有论文也有未刊文。我注意到书中举例提到的人和事,几乎没有唐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