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学派第三代学者的通俗作品
提纲挈领地勾勒隋唐帝国的发轫
追根求源地探索唐朝的形成过程
▶编辑推荐◀
六朝隋唐史研究核心学者谷川道雄写给大众的中古史入门读物
贯通孤立的断代史,以流动的逻辑阐释“是什么形成了隋唐这个繁荣的世界性帝国”
快速了解对中古史研究产生极大影响的“豪族共同体”理论,窥见大家治史思想之精华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自秦汉帝国崩溃后,经过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到形成隋唐帝国的过程,从贵族社会的角度观察了汉末至隋唐五百年间动荡的历史沧桑,探讨了他们为重新统一进行了怎样的努力、产生了怎样的精神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社会形态的转变。本书内容充实通俗,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中世社会的形成。
##作者谷川道雄作为日本京都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本书的写作手法沿袭京都学派第二代大师宫崎市定同时著作《中国史》的写法,犹如一本日本汉学领域的“六朝贵族史论”层面的《资治通鉴》,以最简明扼要的观点评述汉魏六朝时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功绩与教训,即隋唐帝国的形成是承继汉魏六朝历代政治制度的成果之后产生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帝国。谷川指出六朝贵族制是中国历史第二阶段的本质,一般认为,东亚世界是指拥有汉字、佛教、儒学、律令制度这些共同领域的文化圈,但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贵族文化,享用者都是中国内外的贵族阶级。阶级,他们的文化有着浓厚的中世色彩。与此相对,周边各国的统治层都是首次达成国家统一的统治阶级,其间的阶段差异不容否认。因此,比如当中国的中世贵族文化对日本的古代文化产生影响时,就会附带一部分中世的性质。
评分##等待体检途中花了三小时看完。一本日本中古史学者的关于隋唐历史研究著作。看得出作者受内藤湖南影响比较大,特别是中古史的细分手法。像篦头发一样把汉唐历史过了一遍,并尝试从中分析出“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内因。对贵族化的解释感觉略微牵强。如果把历史当做一种经验科学,这段历史的确是研究中国何以自乱,乱后又何以统一的最好样本。唐帝国的国际化是一种文化融合后的自然产物。
评分##汉唐帝国之间,不同民族、阶层的冲突和妥协,最终在隋唐走向了统一。看似无序的历史中,其实可以看到一条统一中原的主线,历史其实就是这部分主线上的精英所创造的。
评分##从贵族制和私有化两个核心角度把几百年的历史梳理了一遍
评分##3.5;《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的微缩版,轮廓清晰,通俗易读(尤其在通读魏晋的基础上),看得出对前辈史家及内地史论的借鉴和化用;梳理从汉朝的崩裂(是谓上古的结束)开始,到隋唐的形成(是谓中世的开启),阐述外戚/宦官的轮流坐庄引发的影响,基于血缘的乡里社会解体后产生寻求共同利益的共同体/集团,从早期诉诸个人道德的制约到语言、文字、儒学、法律、宗教、官制等方面的一统化雏形,以及胡汉军事集团的糅合,浩浩汤汤流向“贵族阶级领导下构筑的新型社会和精神世界”。 提出“贵族制是中国社会第二阶段的产物”,对“东亚世界”作出独到定义,并考量隋唐帝国之中世文化对东亚的辐射影响。
评分##原书四星,翻译加一星,马老师的翻译总是这么流畅。本书重点在解释隋唐帝国的形成过程,主体实际是汉末魏晋南北朝史,而且作者重在诠释而非叙事,不建议当入门的通史读物,倒是可以藉此书一窥谷川史学之貌。
评分##通俗版《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评分##谷川道雄本书从第一章汉朝世界帝国的破裂开始讲起,也就是内藤湖南所谓“上古”的末期开始,中经东汉后期到西晋时期的中断期,直到第六章终于达到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亦即所谓的“中世”。这也便等于从秦汉帝国第一高峰走向隋唐帝国第二高峰。其中的论证是独断的,但也是极为清楚的。如果说罗马帝国的普世性象征是其万民法,那么东汉帝国的普世性就表现为以中国皇帝为顶点的德化政治。但是,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从羌族和汉族的关系一例可以看出。内里包孕了从外戚政权到宦官势力的进路。但是毕竟存在着清流运动。作为隋唐政权中枢的就是所谓关陇集团,但这不是单纯的地域集团,而是以实现贤才主义作为理念的反门阀主义政治集团。而谷口道雄在最后认为,超越东汉末年的私权化而建立起来的贵族制度的重现在安史之乱以后还是走向了武人时代。
评分##1. 不知道为什么读里面的好多推断都有种车开快了不稳的感觉。2. 若要吾道一以贯之,细节阐释就难免有矛盾拧巴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