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 。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推荐语】
《维正之供》一书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推翻前人成说,发为翻案之论,而在于在前人研究业绩基础上,以多维、平衡、缜密的思路,爬梳丰富史料,既旁征博引,亦复细针密线,解读论析,微观宏观兼顾,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发之覆,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添补一更为完整全面而周延的解释。
————何汉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非制度化的财政结构与名实不相符始终困扰着大清,立国之初的制度创立与考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确很重要。前面读得很畅快,到后面有点儿跟不上趟了,个人对晚清史还是不敏感。后记中说茅海建老师提醒周老师要把文章“努力让更多人读懂”,从这一点来看,周老师做得很成功。
评分##扎实精深。问题导向的研究,避免了大而全的“框架式”论述。“额外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认知颇具启发性,“第二次耗羡归公”的提法也很有开创意义。另外,与前贤更注重征收层面的研究相比,本书对分配与管理层面的关注有极大推动之功。
评分##除第一、五、十章外,其余七章谈的均是漕粮。但书名副标题是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且内容都是1820年或1840年以后,哪来1730年?谈漕运不如倪玉平清晰。第328页说,咸同以降,清朝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采用的论据是,田赋重要性下降,在岁入的比重,从1753年(!)的73.5%下降至1908年的35%。第八章受范金民论文思路影响。同治时,江苏减赋只是为了减轻官员征缴负担而已,与老百姓无关。胡温取消农业税,只是因为农业税微乎其微。但当时还有不少华中学者反对取消农业税,理由是取消农业税,乡镇干部就无事可干。第407页说从贡赋逻辑到市场逻辑,但刘志伟说的恰恰是根本不可能从贡赋逻辑转变到市场逻辑(或者不能用市场逻辑来解释中国经济史)。哪怕到了2020年,我们也不是市场经济。
评分##评论区在干嘛啊…作者在绪论就指出他的“田赋”定义中包括漕粮,而且给出了理由…
评分##清中后期田赋制度运行的背景是耗羡归公建立的以养廉银为核心的地方财政体系失去原有意义。嘉道以降,官僚政治始终是在陋规的基础上运行的。由于财政结构的缺陷,额定财政无法提供地方政府行政的必要经费,额外财政的存在又成为必然,而额外财政极易滋长官吏的中饱私囊,又成为额外财政扩张的动力。州县官吏借助货币换算或直接加征,以高于法定的征价征收钱漕。政府田赋收入中的盈余属于额外财政体系,实际上成为“地方财政”。“第二次耗羡归公”——钱漕新章主要在于调整不合时宜的收支定章,对书差包征为主的征收结构及随之而来的征收弊端触动不多,限于治理成本与技术,地方政府享有较多实际控制权,财政管理呈现明显分散性,实际上是户部-省-州县等各级政府间的“包征包解”。中央政府过度集中财权,州县势必通过附加税解决经费问题。
评分##新的理解思路,清末财政困局
评分##扎实精深。问题导向的研究,避免了大而全的“框架式”论述。“额外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认知颇具启发性,“第二次耗羡归公”的提法也很有开创意义。另外,与前贤更注重征收层面的研究相比,本书对分配与管理层面的关注有极大推动之功。
评分##治学严谨的典范,史料运用的很扎实,就是很让人信服。中西不同语境下的赋税行为背后依据不同的逻辑,作者这本书围绕清朝的田赋展开,其中很多内容都非常有价值,其中关于陋规摊捐的分析很有道理。读罢全书,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清朝很多制度的设计未必不遵循市场逻辑。需要这样的史学研究和著作。
评分##评论区在干嘛啊…作者在绪论就指出他的“田赋”定义中包括漕粮,而且给出了理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