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革命

规训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菲利普·S. 戈尔斯基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代序
前言暨致谢
绪论
第一章:灵与肉:近代早期欧洲的加尔文主义、规训与国家权力
第二章:自下而上的规训革命:低地国家
第三章:自上而下的规训革命:勃兰登堡-普鲁士
第四章:从比较视角看社会规训
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历史社会学/社会史典范,思考与写作结构都可供借鉴。除了普遍好评的理论-史料接续流畅、问题意识敏锐、采众家之长、综合批判和借鉴之外,与福柯和韦伯持续的潜在对话也值得细思。如果福柯回避宗教改革是因为担心有关规训的论证不可靠(作者语),作者本人试图将规训进程前推二百年,并扩展了规训的宗教维度,使规训理论依然成立(末章以“小”规训呼应福柯);韦伯则未明言国家权力与教会规训之间的联系(韦伯的国家权力观注重强制而非生成),此处空缺的恰是福柯所言“救赎”,即牧师权力和生命政治雏形。另,所引所论有不足之处均直白告知,以期后续证成,非常坦率了

评分

##写得实在清晰易读,文章论证是在和不同理论进路对话,和自己对话,和读者对话中不断推进。选的两个例子,荷兰和普鲁士都非常精彩。作者得出修正结论:国家不仅仅是治理、管辖和军事组织。它们也是教育、矫正和意识形态组织。国家权力不仅仅是建立在强制手段之上,甚至不主要依靠强制。它还建立在对人心的笼络上。国家权力不(永远只)取决于国家结构、物质资源和组织自主性。国家权力(有时也)受到国家架构、人力资源和组织渗透的影响。国家创建并不(永远只)是被物质利益驱动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有时)也是受理念利益影响的自下而上的过程。读罢只觉得对于加尔文宗的“规训”缺乏进一步思想史的梳理,不够过瘾。

评分

##从韦伯和福柯的理论切入,在国家理论中,bringing the religion back in,提前预定为2021年度好书 ps:本文思路清晰,逻辑顺畅,译者的名字就是翻译质量的保障

评分

##钧鹏师兄的翻译太流畅了,为这本书增色太多太多。

评分

##前面几章把期待提得太高了,个例分析完就有点拉胯。老美这批历史社会学家也太惨了,为了重引教派冲突要做那么多的方法论说明和论辩。

评分

##近代荷兰和普鲁士为何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本书作者通过分析加尔文教规训革命的影响加以阐释,能够感受到作者意图超越韦伯和福柯的野心,作者认为,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的规训——规训革命(作者所谓“规训革命”指的是一场变革性斗争;它既可自下而上,也可自上而下;它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打造一种更为顺服的政体。);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国家架构的全面扩张和社会政治伦理逐步理性化),而这些过程在欧洲信奉加尔文教的地区最为明显。作者以荷兰和普鲁士为例进行了具体考察,他发现加尔文主义的规训革命对于荷兰的影响是在非国家政权领域的治理和国内秩序,促进了行政效率和军事效率的提高,防止了行政的非理性化。而普鲁士政权的强大则源于腓特烈一世自上而下的规训革命和虔敬运动所引发的自下而上的规训革命。

评分

##历史社会学/社会史典范,思考与写作结构都可供借鉴。除了普遍好评的理论-史料接续流畅、问题意识敏锐、采众家之长、综合批判和借鉴之外,与福柯和韦伯持续的潜在对话也值得细思。如果福柯回避宗教改革是因为担心有关规训的论证不可靠(作者语),作者本人试图将规训进程前推二百年,并扩展了规训的宗教维度,使规训理论依然成立(末章以“小”规训呼应福柯);韦伯则未明言国家权力与教会规训之间的联系(韦伯的国家权力观注重强制而非生成),此处空缺的恰是福柯所言“救赎”,即牧师权力和生命政治雏形。另,所引所论有不足之处均直白告知,以期后续证成,非常坦率了

评分

##钧鹏师兄的翻译太流畅了,为这本书增色太多太多。

评分

##三年前粗读过英文版,此次终于通读一遍。Smoky老师的翻译,质量自不必多说。而与是书的核心观点(加尔文主义的规训革命促成了西欧近代国家建设)相比,更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或是Gorski书中对于国家建构理论(Anderson/Tilly/Ertman)与国家理论(Foucault/Weber/Elias)极为清晰到位的梳理与批评。当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Gorski的讨论无疑还会引发我们思考——近代中国的革命与国家建构历程是否也伴随着一场类似的“规训革命”?事实上,王汎森先生此前所说的“私人领域政治化”便多少有此意味;而Gorski弟子Xiaohong Xu13年在ASR上发表的Belonging before Believing一文则可视作以此路径探究中国革命的一次更为系统性的尝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