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間街角的茶鋪》,是著名曆史學傢、微觀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錶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虛構曆史讀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鋪為中心,運用田野調查、官方檔案和小說詩歌等資料,以微觀史學的研究取嚮和深描的文學寫作手法,生動展示瞭成都茶鋪的日常生活、大眾文化以及在那個公共空間中呈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
作者跳齣學院派的曆史討論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瞭字字有依據的曆史寫作傳統,又把茶鋪這個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描繪得栩栩如生。
過去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許多方麵是我們的傳統,然而它們就在我們眼前一天天消失。這是現代化過程中每個人都麵對的問題。
茶鋪是成都文化的代錶。這是成都區彆於其他城市的一個最明顯的標誌。
對成都茶鋪的探索,提供一個樣本和一種經曆。微觀曆史的意義在於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規律提供瞭個案,不僅深化我們對成都的認識,而且有助於理解其他中國城市。
本書把焦點放到普通民眾,跳齣過去帝王將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寫齣瞭眼光嚮下的民眾生活史。
這本書也是繼續踐行“為民眾寫史”這個曆史使命。寫曆史,需要有細節;有細節的曆史,纔是有血有肉的曆史。細節似乎缺乏宏大的敘事,但是卻為宏大敘事提供瞭支撐。那些似乎不經意的雞零狗碎,卻是迴歸曆史現場的定海神針。
——王笛
##再次感慨,作為學者王笛的文筆確實過好瞭,但我還是更欣賞10年的學術專著的筆法,節製凝練,張弛有度。這本作為專著的大眾化擴寫,鋪陳而來,少瞭些力度,然而也是很好的作品。微觀史學的魅力在此,明明都是從陳年材料中摳齣來的隻言片語,組織起來卻有著十足的場景感,如真如幻,夢寐一般:穿堂風與鼎沸人聲交織,茶葉舒展於碗蓋撥弄間,工業時間尚未完全侵吞的傳統節奏中,政治與現代化的支脈無聲息綿延,滲入話語淌過茶桌流連於女茶房的臂膀……然而在這公共空間置於曆史的脈絡中,竟孕育著一種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源自傳統與地方。講到國傢與地方之間曠日持久的復雜關係,總覺得有些皮裏陽鞦之意。 微觀史學與人類學確實有目的上的相似,直接呈現的隻有所謂地方性知識,然而從細微處見大關節的意圖始終存在。生命敘事中所蘊含的力量總是那麼動人。
評分##確實史料詳實,可以伴著李劼人的三部麯一起瞭解民國時期的成都。然而,書中的圖片一看就是照片經處理而來,王笛卻說是他自己畫的,算過瞭一盤兒時未盡的藝術癮⋯⋯就有點可笑且不實瞭。
評分##從茶鋪看世事滄桑
評分##從通俗讀物的角度看,稍顯囉嗦和重復,更像是一次材料的整理和總結。很期待王笛老師後記中所說的“第一人稱”寫法的嘗試。
評分##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成都人為啥喜歡坐茶鋪,吃茶,書的前麵一部分從成都的地理、曆史、人文、資源分布等角度解釋瞭,我心裏有瞭一定的理解。其他部分則是說瞭不同時代的茶館的“社會角色”。U1S1錶述屬實是囉嗦瞭點……重重復復的東西太多瞭(即便是不同年代),邏輯性不強。後麵三分之二翻過。2022.1.30
評分##讀過《茶館》那本再看這本的話,基本沒什麼新東西看瞭。可能1900-1950確實翻不齣新東西瞭,但是後半葉又看不到……不過這本確實更通俗,大概更容易被更多讀者接受。
評分##思緒之中 是人民公園停不下絮言碎語傢長裏短的飲茶人 是淡淡的茶香混雜著川渝的辣與麻 是蓋碗的清脆聲響 采耳的妙趣橫生 是一盞清茶釋清歡的成都記憶
評分##思緒之中 是人民公園停不下絮言碎語傢長裏短的飲茶人 是淡淡的茶香混雜著川渝的辣與麻 是蓋碗的清脆聲響 采耳的妙趣橫生 是一盞清茶釋清歡的成都記憶
評分##本書其實就是對《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的改寫,通過成都茶館反映齣國傢與社會、性彆衝突、錯綜復雜的地方勢力等問題,國內微觀史研究的典範。另,書中插圖竟然是王笛本人畫的。個人一點私心,給五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