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1948.10-1950.5)(下)

解放战争(1948.10-1950.5)(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树增 著
图书标签:
  • 解放战争
  • 中国近现代史
  • 军事史
  • 历史
  • 战争史
  • 1948-1950
  • 国共内战
  • 红色中国
  • 革命战争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737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61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树增战争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解放战争(1948.10~1950.5)(下)》为王树增非虚构文学著述中规模最大的作品。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兵力庞大的军队,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演绎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国际风云,政治智慧,时事洞察,军事谋略,军队意志,作战才能,作品具有宏阔的视角和入微的体察,包含着惊心动魄的人生沉浮和变幻莫测的战场胜负,尽展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的丰饶内容。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十章 辽沈战役:高粱红了
高粱红了
战锦方为大问题
塔山不是山
“大门”的关闭
慢慢地陷落

第十一章 辽沈战役:死亡的开端
短暂的沉寂
血浸黑山
胡家窝棚
不说老实话我揍你
死亡的开端

第十二章 淮海战役:喊杀之声不绝于耳
祝总统赴美休养一路平安
侧翼的开裂
老头子为什么不来徐州
喊杀之声不绝于耳
让那些醉生梦死的人醒悟过来

第十三章 淮海战役:惊人的态势
王老汉游击队
蹂躏战术
惊人的态势
沉闷的晚宴
黄维:上尉司书方正馨

第十四章 淮海战役:勇敢地向前进
战争罪犯的名单
将革命进行到底
邱清泉:让他崩溃好了
勇敢地向前进

第十五章 平津战役:坦克驶过东交民巷
文章要从西线做起
隔而不围,围而不打
风雪中矗立的枕木
天下人提壶送酒欢迎你
金汤桥
坦克驶过东交民巷

第十六章 钟山风雨起苍黄
特别注意缉拿匪首蒋介石
钟山风雨起苍黄
榴花原是血染红
最后的故园

第十七章 熟透的李子
熟透的李子
关中决战
一片孤城万仞山
悠远的驼铃
凌乱的海滩

第十八章 士兵的山河
大迂回大包围
金门岛
给解放军长官磕个头
大陆的最后一战
士兵的山

精彩书摘

  第十章 辽沈战役:高粱红了  高粱红了  一九四八年初,毛泽东对东北战局的最大忧虑是:国民党军放弃东北,全部撤回关内。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这是国土向东北方向延伸出去的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华北地区相连接的部位仅仅是一片走廊般的狭长地带,辽东湾深深地嵌入这片狭长地带里,使这个被称为“鸡形国土”的颈部最窄处不足三百公里。从战场地理上看,东北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如果其颈部一旦被占据,整个东北地区就等于关上了大门。那个时候,无论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战局将发生什么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扇大门的开合,取决于谁能掌控这扇大门的开合——东北战场的这种军事态势,在战争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战前夕,显得格外令人瞩目。  美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因为这一地区与苏联接壤。从长远军事利益看,中国的东北是美国在远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美国希望东北能够成为遏制苏联的前哨堡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政府极力怂恿和支持国民党军抢占东北,并出动大批飞机和军舰将国民党军运送到这一地区,目的就是把刚刚进入东北的兵力薄弱的共产党军队歼灭或者赶走。  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演变,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已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九四八年初,林彪指挥不断壮大的东北野战军取得冬季攻势胜利之后,美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较量所持有的立场发生陡转。他们建议蒋介石放弃东北,将那里的国民党军主力撤入关内。美国人的理由是:首先,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有被彻底歼灭的危险。美国驻华使馆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说:“在满洲,少数几个主要城市仍然在被包围之中,而由山东经海路运到葫芦岛的那支强大的和装备极佳的援军,又一直无法打通该港与沈阳地区的陆上交通。在满洲的政府军队的补给和增援全靠空运,他们的部队和军需品因防御作战而日益枯竭,其地位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关头的话,也是很严重的”。因此,“舍建议以撤退来解救目前陷入在该处的政府军队外,就别无他途可寻”。其次,美国已经无法承担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存在和作战的巨大成本。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在写给国防部的报告中说:“我深信继续据守被孤立的满洲城市是徒劳无益的,这些城市的军需民食完全依靠空运,而中国民用及军用航空运输能力的总和,犹远不足以满足需要的浩大吨位。空运的补充、保养和燃料的花费——在一个缺乏现金信用的国家中——足以导致经济上的灾难。另一方面,空运对于供应上,仅能做无效的帮助。”  美国力主国民党军从东北地区全面撤退,这一建议在战略上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但是,对于共产党人来讲,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当时蒋介石采纳了美国人的建议,解放战争的进程将呈现出另一种样式。因为,尽管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受到严重打击,但是,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的五大军事集团中,仍以中原和东北两个军事集团的兵力最多、装备最好。如果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全部撤人关内,势必大大加强国民党军在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作战力量,而且这种加强意味着巨大作战集团的战略移动,使华北和中原战场上陡然增加巨大兵力,这将给长江以北战场上的共产党军队带来不可预知的军事压力。  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当东北野战军还在进行冬季作战的时候,毛泽东在给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的电报中,明确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毛泽东的这封电报被视为辽沈战役的最初动因:  ……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蒋介石曾经考虑过全部撤退东北兵力至华北,后来又决定不撤。  这主要是因为南线我军尚未渡过长江及北线我军尚未给蒋军以更大打击的缘故。但最近你们已连续取得几次大胜仗,如果你们再有几次大胜仗,杨(杨得志)、罗(罗瑞卿)、杨(杨成武)又出平绥、出冀东,南线我军又有积极行动,蒋军从东北撤退的可能性就将突然增长,其时间可能在夏季,或更早一点。  因此,你们应准备于一个月内外完成现地区之作战,而于一个月以后再进行一个战役[包括打几仗],然后进入大休整,准备应付上述可能的新形势。但不知部队情况许可这样做否。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方向情玩究竟如何。  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阜新)、义(义县)、兴(兴城)、绥(绥中)、榆(榆关,即山海关)、昌(昌黎)、滦(滦县)地带,对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对于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如果我军尚无足够力量阻止其撤退,则撤退后的蒋军似将控制锦州、承德、北平、天津四角及其中间地区,并打通津浦路北段,其给养当然会很困难,士气会更衰落,但兵力则较集中,这些可能情况亦须预先见到。  当然蒋军死钉在东北不撤退的可能性也有,但除非我军强大到使其无法撤退,否则是难于设想的。  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即冬季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目的,既不是攻占几个不重要的城市,也不是设法巩固现有的地盘,而是要从松花江附近向南长驱直人,迅速插到关闭东北地区“大门”的位置,即锦州、承德一线,彻底截断国民党军从东北撤退到华北的通道,并以决战的态势将其在东北地区就地全歼。  出乎毛泽东的预料,林彪对于这一战略部署顾虑重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优柔寡断。  毛泽东与林彪就这一问题反复商讨的过程,虽然不能称之为“争执”,但争辩是明白无误存在的。令人焦灼的是,共产党人的长时间的商讨,恰恰发生在国民党方面就是否撤退争执不休的时候。于是,一九四八年上半年,国共双方同时就东北地区军事部署问题所进行的争辩,不仅仅是战略上的较量,也是关乎内部关系的严峻的政治考量——当时的情势是,作战双方,谁最早于统帅与将领之间取得思想和行动的完全统一,谁就将赢得东北战场上的军事主动。  毫无疑问,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已经陷入被动:数十万大军被孤立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地域内,长春与沈阳之间、沈阳与北平之间、沈阳与大连之问的铁路已被切断,国民党军的补给全部依靠空运,由于处境极其困难,官兵厌战情绪严重。而在驻守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中,中央军嫡系部队与地方杂牌部队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不少高级将领已有向共产党方面寻求出路的意向——从军事上讲,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只有暂时固守城市的能力,出击作战并且战而制胜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同时,在国民党军占据的大城市中,沈阳百分之九十的工矿企业停产,长春的商店仅剩下寥寥几家在勉强经营。由于物价飞涨,市民的生活几近陷于绝境。美联社电讯称,长春市居民“吃到饭的仅占百分之二十,其余百分之二十一吃粥,百分之二十三吃豆饼,百分之十七吃树皮,百分之十九行乞街头”。经济的崩溃引发巨大的骚乱,锦州两万多市民一夜之间将一家大粮店抢了个精光,长春大学两千多名学生和教职员工一起冲出国民党军的封锁投奔到解放区。  为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东北战区的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对于立即关闭东北的“大门”,就地全歼国民党军的战略设想,中共东北局的领导是完全赞成的。林彪收到毛泽东电报的第三天就回电表示:“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堵留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但同时又表示:“敌主力自锦州以北撤退的时机,大约在我军歼灭吉林、长春、四平等地敌人以后,又加上关内他的局势甚紧张时,即会开始。但只要吉林、长春敌被我抓住和未歼灭前,沈阳的敌人不会退的”。而“锦州附近敌守城不出,守兵亦较多。我军在该处无主力。故该处无大战斗”。电报显示,林彪认为,虽然必须将国民党军截歼于东北,但目前在锦州一线没有作战条件。  由于卫立煌采取保存实力的战术,国民党军始终据守城市不出,东北野战军无法利用运动战大量歼敌,因此,作战目标只能从沈阳、长春、锦州中选择一处发动城市攻坚战。四月十八日,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致电中共中央,提出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并再次陈述了攻击锦州“不甚适宜”——虽然林彪一向以作战谨慎闻名,但还是难以解释他为何对于攻打锦州到了小心翼翼的地步。电报篇幅很长,在此摘录的原因是此电引起毛泽东极大的不悦:  ……第一步实行围城,以十天到半月的时间,进行攻城作业和各种攻城准备,并扫清外围。在此期内,极力吸引沈阳敌人北上增援。如敌增援,则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野战中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歼灭敌人;如敌不增援,则我军即对长春发动全面总攻,计划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在总攻击发动后,战斗已进行到重要阶段时,估计届时沈阳之敌必利用我军消耗与疲劳大举北上增援,则我军仍坚持将城打下……如在锦州附近之范汉杰兵团不与沈阳之敌会合,仅沈阳之敌北上增援,是较易应付的;如锦州附近之敌与沈阳敌人会合,再向北增援,则使我军攻城和打援皆发生困难。因此,我们建议晋察冀以四个纵队或三个纵队兵力,开到承德以东或山海关以北地区歼灭和钳制敌人……以上是我们对作战的根本意见。其他意见亦曾深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我军如打铁岭或抚顺或本溪或新民,敌均能立即组织三个师以上的兵力守,而集中十个师以上的兵力增援。敌增援距离甚近,又因辽河、太子河的妨碍,我军攻城打援皆不便。本溪与铁岭两点,如我军主力向该方向前进时,敌甚至可能暂时撤退,让我军扑空;如我军主力向义县前进,义县之敌必然自动撤至锦州;如我军攻锦州,则所遇敌人更较长春强大;如我军等候敌人打通锦沈线,则不知要等到何时,且即令敢出来打通,但我主力一向锦沈线前进时,而敌必自动收缩,使我军扑空;如我军向锦州、唐山之线或冀东或平绥前进时,在敌目前采取放弃次要据点,集中兵力固守大城市的方针下,则必到处扑空,或遇到四五个师兵力守备的城市。且大军进到那些小地区,衣服、弹药、军费皆无法解决。同时……在我主力南下情况下,长春之敌必能乘虚撤至沈阳,打通锦沈线。如我军以很多兵力[如三个纵队]入关,沿途仍不易求小仗打,遇大的战斗[又攻占又打援]则又吃不消。而留在东北的部队,既不能打大仗,又无小仗可打,陷于无用之地。故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解放战争》第一部分

毛泽东与林彪就这一问题反复商讨的过程,虽然不能称之为“争执”,但争辩是明白无误存在的。令人焦灼的是,共产党人的长时间的商讨恰恰发生在国民党方面就是否撤退争执不休的时候。于是,一九四八年上半年,国共双方同时就东北地区军事部署问题所进行的争辩,不仅仅是战略上的较量,也是关乎内部关系的严峻的政治考量——当时的情势是,作战双方,谁最早于统帅与将领之间取得思想和行动的完全统一,谁就将赢得东北战场上的军事主动。


《解放战争(1948.10-1950.5)(下)》 引言 继辉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神州大地。本书《解放战争(1948.10-1950.5)(下)》所描绘的,正是这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最后一年半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走向最终胜利的关键阶段,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奠基时期。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一、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大军,在长江北岸集结,发起了渡江战役。这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面对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上的重重阻碍,解放军充分发挥了其在士气、组织和装备上的优势,巧妙运用战术,克服了水上作战的巨大困难。 战役初期,解放军采取了“分兵迂回,各个击破”的策略,以强大的火力支援和精锐部队为先锋,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随后,部队迅速向南推进,占领了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国民党政府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节节败退,最终失去了对大陆的统治。 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致命一击。它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为新中国的建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解放军的英勇和智慧,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坚定决心。 二、解放大西南:踏平坎坷成大道 在渡江战役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目光投向了当时国民党军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加之国民党军在此集结了相当数量的兵力,解放军的任务依然艰巨。 在以刘伯承、邓小平为首的野战军指挥下,解放军展开了西南战役。部队克服了高山峡谷、崇山峻岭等自然障碍,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采取“以压为主,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方针,对国民党军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击。 解放军展现了强大的战略协调能力,各个战场相互支援,形成合力。最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解放军就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等广大地区。这不仅彻底切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向海外逃窜的企图,也为新中国在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军事抵抗基本瓦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一切反动势力,将红旗插遍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三、解放台湾:孤岛曙光照人间(注:本书不包含此内容) 在解放大陆的进程中,解放台湾一直是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当时解放军登陆作战能力、国际形势以及后续的国家建设重心转移等因素,解放台湾的战役并未在本书所涵盖的时间段内完成,而是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展开。本书在此着重于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最终覆灭,以及新中国的建立。 四、新中国的诞生:一个站起来的民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人民的胜利成果。 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句话振聋发聩,它宣告了一个饱受屈辱和压迫的民族,在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终于赢得了独立和解放,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它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政治前提。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致力于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革,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五、建国初期的巩固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民党残余势力的骚扰、经济的凋敝、以及国际上敌对势力的封锁,都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构成了挑战。 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斗志和高昂的热情,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恢复国民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新中国迅速稳定了局势,并开始走向恢复和发展。 在军事上,解放军继续清剿残余国民党军队,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在经济上,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引入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在社会层面,新中国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国民素质。 这个时期,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新中国的航船,在经历了风雨洗礼后,终于驶入了和平建设的航道。 六、历史的意义与启示 《解放战争(1948.10-1950.5)(下)》所记录的这段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它深刻地证明了: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伟大的解放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英勇奋斗而取得的。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是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根本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在民族危难之际,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先进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组织能力,指引中国人民走向胜利。 独立自主是民族复兴的前提。 中国人民通过解放战争,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这是国家走向富强的根本前提。 和平与发展是历史的潮流。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环境,也为世界和平注入了新的力量。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段战争史,更是一部关于民族觉醒、人民抗争、革命胜利和国家新生的史诗。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 《解放战争(1948.10-1950.5)(下)》中所展现的,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曙光初照的和平,是中国人民用血与火铸就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辉煌历程。这段历史,深刻地塑造了今天的中国,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将解放战争后期的复杂局势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似乎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们一步步解开历史的迷雾。他对于关键事件的选取和阐述,都显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冗余,也不会有所遗漏。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与我过往的认知有所不同,但作者提出的论据却非常有说服力,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这种挑战固有认知的方式,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历史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好书,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初读此书,我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在梳理解放战争后期战局的同时,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分析。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也更加容易理解。书中对于国共双方在不同阶段的政策调整、宣传策略,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博弈,都有着精彩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情报战、心理战的深入挖掘,这些往往是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些分析,我更能理解为何一些看似处于劣势的一方,最终能够扭转乾坤。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在复杂性中蕴含的必然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和社会变革的深刻剖析。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历史观被极大地拓展了。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被一股历史的洪流裹挟着,直接卷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勾勒出了解放战争后期那个复杂而充满变数的局面。从战略层面的运筹帷幄,到战术层面的硝烟弥漫,书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战役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后勤保障以及政治攻势等各个方面。读来让人不禁感慨,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无数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指挥员们在关键时刻的决断,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那些年代的决策者们,他们肩负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历史的走向。阅读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一些朴实而真挚的叙述所打动。那些关于普通士兵的描写,他们的家书,他们的战友之情,以及他们对胜利的渴望,都让我感受到了战争背后浓烈的人情味。作者并没有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却足以触动人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捕捉,比如一句简单的口号,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情感内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依旧怀揣着希望,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人沉浸其中的作品,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人物刻画相结合。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鲜活的画面:战场上的呐喊与厮杀,指挥部里的紧张讨论,甚至是普通老百姓在战火中的挣扎与期盼。作者在描述战役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残酷与血腥,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调,展现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但与此同时,书中也充满了对英雄主义的赞颂,以及对人民群众坚定信念的描绘。尤其是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他们的犹豫、他们的坚定、他们的牺牲,都写得十分到位。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员,与他们一同经历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命运交织而成的,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都在那个时代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共同书写着历史的篇章。

评分

语言运用存在问题,有的没有出处,不知是道听途说还是没有注明

评分

宝贝很好

评分

从不同角度认识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

评分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京豆,自从知道京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京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京豆,还非常省事。贴了这段话说明对商品是满意的 . 买京东商品,我放心!京东自营无假货!!

评分

好书,下次还会回购,值得推荐!

评分

上下两册,一个有塑料封皮一个没有,不知道为啥。

评分

王树增先生的书都是精品!

评分

不错哦,买来送人的。

评分

正版书籍,质量好,包装很不错,价格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