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附在各篇一页的下面;其他部分,有属于政治性质的,有属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本卷包括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70篇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蒋介石在挑动内战(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一九四五年八月)
一 八月十三日的电报
二 八月十六日的电报
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关于重庆谈判(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
国民党进攻的真相(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五日)
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七日)
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一九四六年四月)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
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九四六年八月六日)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
美国“调解”真相和中国内战前途(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三个月总结(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
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一九四七年二月一日)
中共中央关于暂时放弃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两个文件(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一九四七年四月)
—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指示
二 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的通知
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五日)
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九四七年五月三十日)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一九四八年一月七日)
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八日)
一 党内反对错误倾向问题
二 土地改革和群众运动中的几个具体政策问题
三 关于政权问题
四 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问题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一九四八年一月三十日)
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一九四八年二月三日)
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一日)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五日)
关于工商业政策(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一九四八年三月一日)
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九四八年三月七日)
关于情况的通报(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日)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四八年四月一日)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九四八年四月二日)
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一九四八年四月八日)
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一九四八年九月、十月)
一 九月七日的电报
二 十月十日的电报
关于健全党委制(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日)
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一日)
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评战犯求和(一九四九年一月四日)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四日)
中共发言人评南京行政院的决议(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中共发言人关于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重新逮捕前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和逮捕国民党内战罪犯的谈话(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八日)
中共发言人关于和乎条件必须包括惩办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声明(一九四九年二月五日)
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一九四九年二月八日)
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五日)
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乎”变为呼吁战争(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六日)
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八日)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三日)
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一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
发表的声明(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
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
别了,司徒雷登(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
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友谊”,还是侵略?(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日)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六日)
精彩书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最近几天是远东时局发生极大变动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大势已经定了。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是苏联参战。百万红军进入中国的东北,这个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不能继续打下去了。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已经取得了胜利。抗日战争当作一个历史阶段来说,已经过去了。
在这种形势下面,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国共两党的关系,现在怎么样,将来可能怎么样?我党的方针怎么样?这是全国人民很关心的问题,是全党同志很关心的问题。
国民党怎么样?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这个党过去打过整整十年的反革命内战。在抗日战争中间,在一九四○年、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三年,它发动过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每一次都准备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内战,仅仅由于我党的正确政策和全国人民的反对,才没有实现。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蒋介石,大家知道,是一个极端残忍和极端阴险的家伙。他的政策是袖手旁观,等待胜利,保存实力,准备内战。果然胜利被等来了,这位“委员长”现在要“下山”了。八年来我们和蒋介石调了一个位置:以前我们在山上,他在水边;抗日时期,我们在敌后,他上了山。现在他要下山了,要下山来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了。
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和军队,八年来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之下,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解放了广大的国土,抗击了大部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由于我们的坚决抗战,英勇奋斗,大后方的二万万人民才没有受到日本侵略者摧残,二万万人民所在的地方才没有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前面有给他守卫的,这就是解放区,就是解放区的人民和军队。
*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演。这篇讲演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刻地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策略。正如毛泽东一九四五年四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所指出的,在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后,中国仍然有成为一个新中国和还是一个老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要从人民手中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要使中国仍旧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尽力争取和平,反对内战,另一方面必须对于蒋介石发动全国规模内战的反革命计划有充分的准备,采取正确的方针,这就是说,对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不抱幻想,不怕威吓,坚决保卫人民的斗争果实,努力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央定胜败的斗争,就是从抗日战争结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个历史时期的内容,这个历史时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在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一再撕毁和平的协议,发动了空前的反革命的大内战,企图消灭人民力量。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只经历了四年的斗争,就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战胜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
《长征——一部史诗般的史册》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以其恢弘的气势、磅礴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成为镌刻在历史年轮上的永恒印记。红军长征,便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信念的锤炼,一次民族精神的升华。本书《长征——一部史诗般的史册》旨在深入挖掘长征的宏大叙事,展现那些在极端困苦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剖析支撑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根源,并阐释长征所承载的深刻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它将带领读者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伟大情怀,理解长征精神如何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第一章:风雨如晦,踏上征程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长征爆发前的严峻形势。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国工农红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凭借其在兵力、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做出一个艰难而又无比重要的决定——战略转移。 我们将细致描绘当时根据地的生活图景,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人民群众如何箪食壶浆,支持革命;红军指战员们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训练有素,严守纪律。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分析当时党内存在的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以及国际国内复杂局势对革命斗争的影响。 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红军出发的那一刻。漫漫征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未知与凶险。本书将描绘红军战士们告别故土、告别亲人的悲壮场景,他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出发时的决心、告别的泪水、无畏的眼神,都将成为长征序曲中最动人心弦的篇章。我们将从这些细节出发,展现红军战士们告别家园时的复杂情感,以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第二章:雪山草地,炼狱重生 长征途中最艰苦、最残酷的考验,莫过于翻越雪山和穿越草地。这两段非人的旅程,如同一场严酷的炼狱,考验着红军的体能、意志和生存能力。 在雪山上,读者将身临其境地感受那刺骨的寒风、稀薄的空气和难以逾越的险峻。我们将描绘战士们如何在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一步一步攀登,用血肉之躯对抗大自然的残酷。冻伤、饥饿、高反,这些名词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与死神搏斗的真实写照。本书将通过大量史实和感人故事,展现红军战士们如何在绝境中互帮互助,用生命守护战友,用信念点燃希望。 而在茫茫的草地,等待他们的又是另一番严峻的考验。无边无际的沼泽、瘴气弥漫的湿地,以及充斥着饥饿和绝望的空气,将红军置于更为艰难的境地。我们将描绘战士们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寻找野菜野果充饥,如何在泥泞中艰难跋涉。饥饿、疾病、迷失,这些都是潜伏在草地上的巨大威胁。本书将重点刻画红军在草地上的生存智慧,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如何在看似绝望的环境中找到出路,以及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何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第三章:飞夺泸定桥,智勇双全的奇迹 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战斗之一。这一仗,不仅体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更展现了他们高超的军事智慧和组织协调能力。 本书将详细梳理泸定桥战斗的全过程。我们将还原当时桥梁的险峻地势,以及国民党军队扼守桥梁的严密部署。然后,我们将聚焦于那22位“二十二勇士”的英勇事迹。他们的名字,将不仅仅是符号,而是化为一个个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在铁索上匍匐前进的鲜活身影。本书将通过史料考证,力求真实再现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描绘红军战士们如何在敌人的猛烈扫射下,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 我们将深入分析红军指挥员们是如何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如何在复杂的地形和敌情下,做出果断的决策。同时,也会探讨这一战役对于巩固红军的有生力量,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以及鼓舞全军士气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泸定桥的飞夺,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关头,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第四章:彝海结盟,民族团结的典范 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对自然的艰险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处理好与沿途各民族的关系。其中,彝海结盟的故事,更是成为了民族团结的典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本书将深入讲述红军与彝族人民之间的交往过程。我们将描绘当时国民党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以及红军以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的努力。在彝海边,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的结盟,不仅仅是一次政治上的握手,更是两个民族在共同的抗争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我们将详细描述红军战士们如何尊重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何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彝海结盟的故事,本书将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和人文关怀,以及红军在长征途中,如何用实际行动赢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一章节将强调,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和努力,也离不开沿途各族人民的帮助和支持。 第五章:突破乌江天险,战略转折的关键 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突破乌江天险,是又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挑战,更是对红军智慧和勇气的重大考验。 本书将细致描绘当时乌江的险峻地势,江面湍急,水流汹涌,两侧峭壁陡峭,几乎无法通行。国民党军队在此布下重兵,试图将红军阻挡在江的对岸,彻底消灭。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红军指挥部是如何运筹帷幄,制定出奇兵制胜的作战方案? 我们将重点呈现红军如何在缺乏舟船的情况下,凭借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渡过乌江。也许是就地取材,制作简易木筏;也许是利用地形,寻找隐蔽渡口;又或者是通过巧妙的佯攻,迷惑敌人。本书将通过史料的还原,展现红军战士们在渡江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突破乌江,不仅意味着红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更是为后续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革命从危亡走向转折的关键一步。这一章将深刻阐释乌江战役的战略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红军革命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第六章:遵义会议,扭转乾坤的巨变 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的召开,无疑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次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本书将深入剖析遵义会议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我们将描绘当时党内存在的路线分歧,以及“左”倾领导者在军事指挥上的僵化和错误。然后,我们将聚焦于遵义会议的召开过程,还原当时激烈的思想交锋和艰难的决策过程。 我们将重点解读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所作的重要发言,以及他所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正确战略战术思想。本书将清晰地展现,正是遵义会议上,党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才使得红军能够摆脱困境,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遵义会议的精神,将贯穿本书的始终,因为它不仅是长征的转折点,更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这一章节将强调,遵义会议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七章:万里长征,精神的永恒回响 长征的终点,是胜利的起点。当红军最终抵达陕北,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壮举时,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革命的火种,更是中华民族一种全新的精神气质。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升华主题,深入探讨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长征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感人的故事,无数个英勇的身影,无数个坚定的信念汇聚而成。我们将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主义,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革命集体主义,以及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革命理论品质等多个维度,来解读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我们将追溯长征精神如何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如何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本书将通过引用史实和历史人物的感悟,来展现长征精神如何超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指导意义。 最后,本书将以深沉的笔触,呼唤读者铭记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继续发扬革命先辈的伟大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信念、关于勇气、关于希望的永恒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