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们需要一种清晰明确的实修方式,帮助我们在真实的生命经验中体证自己的身心。《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将领导你进入开阔的自信,体悟心中本有的祥和及解脱。对禅宗的“体证”有诚意探索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你今生必读的实修指南。
——胡因梦
艾兹拉·贝达是一位平常心禅学派的禅师,1998年正式成为夏绿蒂·净香·贝克(Charlotte Joko Beck)的法脉传人。他修习禅定长达三十多年,目前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禅修中心任教、写作及生活。
艾兹拉·贝达更换过三种行业——老师、电脑程序设计师和木匠,患过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和摄护腺癌,并从事过临终关怀工作。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诚恳而精确的实修态度,使得他的教诲每每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明晰度《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细腻地剖析了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障的实修体悟。艾兹拉毫不掩饰地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慢性病史中的忧患意识,以及种种用心转化业习性的体证,令人不禁感叹东方的许多禅修导师虽有证量,却往往无法或不愿充分言传实修过程中的挣扎及起伏,只以意会式的含糊语言引人入胜,以至于丧失了禅的平等性和直朴精神,而流于威权操控式的教导。
内容简介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内文由浅入深,逐渐领导读者进入身心实修体证的动力过程。在一、二、三章中,作者先试图提醒我们不要逃避困境,要把困境视为道途;遭受打击时,必须学会将注意力转向内在,而不要习惯性地归疚于别人。接着他开始阐明实修生活的真义及厘清信念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的体证和目睹以及第六章静坐的三个面向,是本书具备有独门见地的方法概论,在其中艾兹拉为我们厘清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体证”与“觉知身体的感受”乃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实修体悟。通常在身体上进行觉察时,我们可能会经验到前文所提到的三昧或三摩地——一种完全融入于客体的专注状态,但这种专注状态只是修行的初阶境界,因为从“体证”的肉度来看,专注于某个特定目标的定境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艾兹拉沿用了3+3的默观练习,来帮助修行人将三种不同面向的感官觉受同时纳入觉察,并配合着呼吸来进行。如果能不断地做这项练习,觉知的范围就会逐渐拓宽,到了某个时刻,我们很可能会突然跳进“纯然目睹”的空间,那时我们就不再认同惯常的自我感了。
第八、九、十、十一章则细腻地剖析了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障的实修体悟。艾兹拉毫不掩饰地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慢性病史中的忧患意识,以及种种用心转化业习性的体证,令人不禁感叹东方的许多禅修导师虽有证量,却往往无法或不愿充分言传实修过程中的挣扎及起伏,只以意会式的含糊语言引人入胜,以致于丧失了禅的平等性和直朴精神,而流于威权操控式的教导。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从介绍禅法修持的基本要点出发,继之以禅法如何对治心念、转化烦恼为抒发主题,之后以觉醒慈悲之心成就圆满修行之功作结,层次井然地盘旋铺叠而上。贝达禅师以三十年实修之功为基础,于本书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悉是禅宗心法的要义。他不落传统名相窠臼,在我们日用平常的具体情境中,云淡风清地刻画出禅者绵密的心地功夫,突显了他对“至道无痕”的生动体悟。书末所载贝达禅师个人参与临终照顾的个案纪实,尤其可圈可点,使读者清楚认识到不假修饰地直下承接自己种种不完美的起心动念,才是禅修的真正精神,读来令人欢喜动容。
生命的本质是爱,生命的烦恼因此也是爱,禅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爱而又没有烦恼的智慧。但是智慧的撷取,舍弃参与生命的苦难,即别无他途。本书既是作者生命苦难参与的分享,也是邀约读者共同参与生命苦难、透显生命新机的开始。
作者简介
艾兹拉·贝达是一位平常心禅学派的禅师,1998年正式成为夏绿蒂·净香·贝克(Charlotte Joko Beck)的法脉传人。他修习禅定长达三十多年,目前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禅修中心任教、写作及生活。
艾兹拉·贝达更换过三种行业——老师、电脑程序设计师和木匠,患过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和摄护腺癌,并从事过临终关怀工作。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诚恳而精确的实修态度,使得他的教诲每每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明晰度。
胡因梦,台湾名演员、作家和译者,现从事身心灵的整合研究和治疗。近二十年来,胡因梦引介多位心灵导师至华人世界,如克里希那穆提、肯·威尔伯、佩玛·丘卓及阿玛斯等。著有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等书。
目录
译者序:依法不依人
推荐序:真正的领悟
导言
第一部修持的基本要点
第一章未经揭露的恐惧
第二章“正常人”的生活
第三章能否友善地对待自己
第四章体证和目睹
第五章第八十四个烦恼
第六章静坐的三个面向
第二部转化情绪烦扰的方法
第七章替代式的人生
第八章如何转化愤怒
第九章如何转化恐惧
第十章如何转化痛苦
第十一章如何转化烦恼
第十二章工作与修行
第三部生活在禅中
第十三章刚与柔
第十四章随它去
第十五章慈爱
第十六章慈爱观
第十七章觉醒慈悲之心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代跋)
精彩书摘
《平常禅》选读
第十二章 工作与修行
如果处在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里,我们通常的反应定必须另寻出路。但是在实修生活里,我们并不是以快乐或舒服与否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坏事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好事。
二十五岁左右我所从事的是一般白领阶级的工作,起先当老师,后来又当起了电脑程式设计师。但是我并不快乐。我厌恶自己的工作,而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苦思自己真正的“志业”是什么。当时我正开始在修行,有位同修建议我,每当我对工作的焦虑生起时,心里应该避免去思考这件事,而只是试着去感觉眼前身体上所出现的实况。当时我完全不了解他建议的方法是什么意思,可是基于一份急迫感,我还是试着去做了。如此修行了几个月之后,虽然并没有洞悉到自己该从事什么工作,不过却发现,一旦放下妄念而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实况之上,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觉察的本质。某一天,几乎是突如其来的,我发现自己今生的任务就是要成为一名木匠。虽然我完全没有做木工的经验,可是我心里却很清楚,学习做木工一定会让我意识到许多令我退缩的恐惧和自我信念。
我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
在决定工作的方向时,必须放下无止境的对利害得失的衡量,因为答案只有在真的理解自己是谁、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时,才会翩然而降。如果不放下头脑的执著,也不去意识肉体上所出现的不知该如何是好的烦躁感,那么这层理解将永远被障蔽住。觉知之光一旦能穿透层层的紧张和不安,我们就会对人生的目的产生一份清晰的认识。但如果一心只想在头脑中获得解答,这样的洞见就不会出现。
透过思维活动来做出决定,其实是一种想找到立足点的人性倾向。促使我们夫思考这个问题的驱力,则是一份对安全感的执著。我们以为凭着一些思考的过程,就可以不去经验伴随着无常而来的无所依恃感。孰不知,深入于这份感觉之中,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只要愿意经验肉体上的这份无依无恃感,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变得清明起来,因为这么做会让我们看透自己恐惧的根源。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心甘情愿地放弃主观思考的耽溺倾向。不过,我并不是在建议大家从此以后就不用思考了,因为我们永远都必须考量一些实际的问题——金钱、教育等等——然而这些逻辑性的事实,不该是我们思考人生志业时的主要焦点。
也许有一个问题我们问得还不够:我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我们通常只会专注地分析自己能从工作或事业中获得什么,因此很少会考虑自己在贡献社会时所能得到的那份满足感。我们不妨将“我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视为一则公案,然后将脑子里的分析思考放下,以便进入未知中。提出这个公案之后,就把焦点集中于当下的完型经验之上。这么做并不能立刻带来任何解答,或许也不是什么愉悦的经验,因为它会让我们再度面对那份无依无恃的感觉。虽然如此,安住于当下的经验仍然是真实又令人叹为观止的,而且能让我们远离那流转不停的心智活动。另一个时常在工作中不断面临的困境,就是感觉自己进退维谷、焦虑或不快乐。我们要的也许并不是另一份职业,却不断地质疑自己是不是该换工作了。在修行的体悟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处在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里,我们保守的反应通常是认为有某些事不太对劲,而必须寻找出路。但是在修行生活里,我们并不是以快乐或舒服与否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我们必须发现烦恼的价值,并且要学会让烦恼来转化我们。借由修行我们才终于明白,感觉上不舒服的事不必然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某个感觉上很糟的情境并不一定是坏事。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坏事最后往往变成了好事。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生起了强烈的反应,那么这其中一定有某些值得学习的东西。问题并不在工作的本身,因为假设有两个人正在做相同的工作,其中有一个人可能觉得很满意,另一个人却只感觉到苦恼。我们的情绪反应主要奠基在我们为这份工作带来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这份工作的本身有什么问题。我们的反应永远都和我们带来的包袱有关——各种的期望、需求和计画。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该为了修行的理由而留在某份工作里。不过我们至少要考虑一下我们在这份工作中到底能学会什么,然后才决定是否该离职。只要你还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留在那份工作里经常是有助益的,因为你大可趁这个机会看透自己的信念系统和恐惧。只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即使进入另一份工作,相同的恐惧和信念还是会伴随着你。但如果停留在某份工作中是不切实际的,那么你不妨设定一段时间,并发愿在这段时间里尽力学习。
即使我们喜欢自己的工作,或是并不打算离开目前的工作,我们还是可以在大部分的上班日里进行觉察的练习。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和工作的关系,不再将工作与修行一分为二,而是将工作视为道途。我们时常会忘掉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我们真正的工作就是去发现自己是谁。如果能记得这一点,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将工作和修行一分为二了。我们会开始认清,自己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修行的机会,即使是在工作的职场中。要达到这种转化,长期以来的受制观点和习性必须转变;但是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转化自己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时正念的修持就变得特别有帮助了,也就是要留意当下这一刻的质地。
正念即是修行中的蓝领阶级工作。其中没有任何浪漫、神秘或令人兴奋之处,因为要对治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里最琐碎的基本问题。一旦不再追求细微需求的满足,就侩开始明白每一件事都可以变成修行的机会。我们会发现拿起电话筒、关上门、留意周遭的声音、甚至上厕所时,都可以提醒自己在当下保持觉醒。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变成了觉醒的契机。
前言/序言
真正的领悟
活在我们这个“进步”的文化里,人们显然越来越不安:追求各种目标的速度越快,我们就越不知道什么是祥和及满足。对大部分人而言,生活已经成了一个令人厌倦的难题。虽然我们很想忽视自己的困境,但规避问题还是无法带来满足。
除非真的发现自己就是生命的本身,否则我们仍不断地想要改变和控制人生,总希望能解决掉眼前这个恐怖的难题。我们甚至急于想抓住伟大的宗教以及其他一些真挚的教诲。然而,要想真的领会它们,不能只是在头脑里理解就算了(虽然头脑的理解也能带来一些助益,但却不能帮我们建立起成熟而统合的领悟)。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虽然许多杰出的著作早已详述过人类的困境以及其中的成分及结构,但鲜少能清晰地说明如何才能发展出真正实用的修行方法。譬如“只要放下就对了”之类的说法,就像是在对一个即将溺毙的人说:“游到对岸去吧!”
如果你想觉醒,不要只是在嘴上说说就算了。这本书真的能带给你实际的指引——你需要的那种指引。但不是“按照此法去做”之类的简单方程式,而是能鼓舞你,又能帮助你——甚至能启发你——的言教。虽然所有的阅读都只是修行的初阶,那仍然是极重要的一步。不论是初学者或是老参,这本书都能为你们厘清一些困惑。
至于艾兹拉这位领航者,虽然我已经认识他多年——他既是我的学生,也是友人,现在更是同事,但我还是很难将一堆的美言和他的名字串在一起——因为美言总是无法真实描述出一个人。不过我确实活在艾兹拉的仁慈、稳健和敏锐的洞见中——最重要的是,他真的永远精进不懈地修持。我信心十足地将他这本著作推荐给你。享受它!从其中获益!
在线试读
《平常禅》第1部分 序言
平常心禅修中心分布于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奥克兰,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伊利诺伊州的尚佩恩以及纽约市。禅修中心的指导老师都是由净香正式授权委任的。其法脉传人不分阶级次第,亦不封果位,更不限制学员加入其他的禅修组织。因觉醒之道乃是普世性的,故每一个中心的传人皆可依学生状况授予不同的法教,并有权决定其组织的结构或形式。读者朋友如果想知道详情,不妨上网查询这个风格朴实而低调的现代禅宗派。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