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名著丛书: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语文学名著丛书:少年维特之烦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Goethe.J.W.v),张崇智 著,张崇德 注
图书标签:
  • 德语文学
  • 古典文学
  • 维特
  • 歌德
  • 爱情
  • 悲剧
  • 青春
  • 烦恼
  • 文学名著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113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3580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一人称书信体写成的小说分为一编和第二编。一编: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际,为了料理母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无论是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当地农村挚朴的农民,都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致留连忘返。不久,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养的法官的女儿绿蒂。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后与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绿蒂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青年订婚在先。不久,她的这位未婚夫旅行归来,并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维特自感追求绿蒂已毫无希望,心灵上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为了摆脱这种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他被迫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第二编:
维特在公使馆任职期间,经常受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在C伯爵家中吃饭,碰巧赶上当地的贵族男女到伯爵家聚会。维特从未想到过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是无权跻身于他们其间的,因而遭到这些贵族乡绅的奚落,而且将此事闹得满城风雨。维特忍无可忍,愤而辞去了公使馆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园作客。
由于他后来发现,他与这位侯爵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志趣,加上对绿蒂的思念剧增,几个月后维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他循着当初去接绿蒂参加乡间舞会的大路,追忆着当年的往事,可此时当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过眼云烟,绿蒂也已为人妻。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炎凉,官场的腐败,这一切使维特再也无法忍受,产生了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同年圣诞佳节前不久的一个晚上,他又一次来到绿蒂住所,在诵读至动情伤感之处,情不自禁热烈拥抱和亲吻了绿蒂。两天后,维特在给绿蒂写完不忍卒读的遗书之后,于午夜时分,用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遗愿,当地百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没有任何牧师或教士来给他送葬。因为按照基督教规,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墓安葬的。

作者简介

1749.8.28: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大象祝,父亲为法学博士和皇家参议,母亲为法兰克福市长之女。
1765—1768:遵从父命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但个人兴趣却在艺术与自然科学方面。
1768-1770因病辍学因家中养病期间,阅读了大理克洛卜施托等虔派作家以及神秘主义等流派作家的作品,并深受其影响。
1770-1771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法律,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们;1771年地法兰克社任律师,并为《法兰克福学者通报》撰稿;对卢梭等法国启蒙运动的作爱、莎士比亚、《荷马史诗》、莪相等作品深感兴趣。
1772完成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同年5月,在父亲的催副下,到威茨拉的帝国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夏绿蒂·布甫,并对她产生了炽热了爱情。便夏已与宫廷枢密官大象斯特纳订婚在前,歌德一度诵苦异常,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并于9月突然离开威茨拉。返回法兰福一个多月后,得知他原来在莱比锡大学的一位名叫耶鲁撒冷的同学于10月30日在威茨自杀身亡的消息,该青年自杀的原因为恋慕同事的妻子遭到拒绝,在工作中受到上司的百般挑剔,在社交场合又遭贵族社会侮辱,这些都深深触致力了青年时期的歌德。
1774 年初,与歌德一直扣持通信往来的女作家索菲·封·拉·罗的女儿玛克西米丽安娜嫁给了比她年长20岁的富商布伦塔诺,不久,该富商便对二人的交往产生妒忌,并与歌德发生激烈冲突,这一节促使歌德在短短的四个星期内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世界名著。
1775 复活节期间,与一位名叫莉莉·舍同曼的法兰克福争行家的女儿订婚,后又在9月份解除婚约:11月,受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
1776-1785 在魏玛大公国从政,担任枢密顾问和大臣,1782年被封为贵族,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此期间文学创作多为抒情诗歌,代表作为《魔王》、《温游人之夜歌》、《渔夫》等,同时开台了宏彷巨作《浮世德》的创作。
1786-1788 第一次意大利之行,潜心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完成了剧本《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7)《哀格蒙特》(1788)
1788-1832 返回魏玛,并辞去一切职务,只担任剧院总监;1790年开台第二次意大利之行;结识席勒,并将与他的友谊一直保持到1805年席勒去世;在世期间,完成了巨著《浮世德》的创作9第一部:1806,第二部:1831)。

目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Materialien
注释
德语文学名著丛书:浮士德 导言:人类精神的永恒史诗 《浮士德》并非仅仅是一部戏剧,它是一部鸿篇巨制,是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璀璨的瑰宝之一。它跨越了数个世纪的酝酿与创作,凝聚了歌德毕生对哲学、科学、艺术、爱情、自然以及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结构、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无与伦比的诗歌语言,成为了理解德意志民族精神内核的一把钥匙。 第一部:尘世的探索与灵魂的契约 故事的序幕在天堂拉开,魔鬼墨菲斯托费勒斯与上帝(主)进行了一场赌约,赌注是人类的灵魂——伟大的学者浮士德。浮士德,一位穷尽一生研究神学、哲学、法学和医学,却依然感到知识的贫乏和生命的虚无的智者,在他七十岁的暮年,对现实世界彻底失望,渴望超越有限的经验,触及宇宙的终极真理。 绝望之际,他试图通过毒药结束生命,但复活节的钟声和唱诗班的歌声使他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热爱。此时,墨菲斯托费勒斯适时出现,以满足浮士德所有世俗欲望的条件,诱惑他签订了“血契”。契约的条件极其简单而又残酷:当浮士德在某一瞬间体验到极致的满足,说出“停下来吧,你真美啊!”(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ön!)时,他的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墨菲斯托费勒斯首先将浮士德带入享乐的世界。他通过巫术恢复了浮士德的青春,使他重获肉体的活力。在与魔鬼的陪同下,浮士德经历了各种人生百态:他流连于酒吧,与平民百姓厮混,体验最原始的欲望;随后,他被带入贵妇人的沙龙,见识了世俗的虚荣与做作。 然而,这段经历的高潮,是浮士德与纯洁美丽的少女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玛格丽特(格蕾琴)是虔诚、善良的平民之女。浮士德的激情与魔鬼的助推,使这段爱情从最初的甜蜜迅速走向毁灭。由于浮士德的鲁莽和魔鬼的干预,玛格丽特不仅失去了贞洁,她的母亲因服用浮士德提供的安眠药而亡,她的兄弟瓦伦丁在决斗中被浮士德(或魔鬼假扮)杀死。最终,玛格丽特在精神崩溃中溺死了自己的私生子,被判处死刑。 在临刑前,浮士德试图通过恳求和恐吓来救她,但玛格丽特拒绝了,她宁愿接受上帝的审判,也不愿逃脱世俗的惩罚。当墨菲斯托费勒斯宣告“她得救了!”时,浮士德被一股力量拉离,第一部在巨大的悲剧和忏悔中结束。第一部深刻探讨了个人激情对无辜生命的摧毁,以及个体有限的幸福追求与社会道德秩序之间的冲突。 第二部:宏大叙事与人类文明的追求 与第一部聚焦于个体情感和悲剧不同,第二部将视野扩展到政治、经济、历史、神话和艺术的宏大领域。浮士德不再是寻找个人享乐的青年,而是成为了一个积极介入社会、试图改造世界的行动者。 (一)古典的理想与海伦的追求 浮士德在第二部开篇被带入“宫廷”,他渴望重振精神世界的活力。在接触了炼金术和自然哲学之后,他被一种古典美的理想所吸引——那就是古希腊的完美化身:特洛伊的海伦。 在墨菲斯托费勒斯的帮助下,浮士德穿梭于历史的迷雾和神话的领域,最终在“诸神的居所”——奥林匹斯山上,成功召唤出了海伦的灵魂。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日耳曼精神(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与古希腊精神(古典主义的和谐与比例)的融合。他们生下了一个充满艺术天赋的儿子欧福里翁,代表着诗歌和灵感的结合。然而,欧福里翁因企图飞得太高而坠亡,海伦也随之消逝。这段经历,标志着人类对至高无上完美艺术形式的追求,虽然短暂,却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权力、财富与改造自然 失去海伦后,浮士德将目光投向了现实的创造与功绩。他协助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发行了“纸币”,开创了现代金融体系,尽管这带来了暂时的繁荣,但也埋下了贪婪和腐败的种子。 年迈的浮士德,带着对海洋和自由土地的向往,在帝王的土地赏赐下,开始了一项空前的工程:围海造田,将一片荒芜的沼泽地改造成适合人类耕种和生活的家园。这是他超越个人局限,为全人类谋福祉的最后努力。 然而,在实现这个宏伟蓝图的过程中,两位无辜的老人——菲乐蒙和包刻斯——因为拒绝让出自己的小屋和树林,成为了浮士德“进步”的牺牲品,被墨菲斯托费勒斯残忍杀害。浮士德在得知此事后,感到了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他意识到,即使是最高尚的理想,在执行过程中也可能沾染罪恶的血迹。 第三部:终极的满足与灵魂的救赎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浮士德虽然双目失明,但他精神上的视野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晰。他听到了挖掘工人(实际上是魔鬼派来为他挖墓的)的镐声,误以为那是为他开垦新土地的工匠声。他预见了这片新生的土地将成为自由人民的乐土,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劳作,享受劳动带来的幸福。 在这一刻,他体验到了超越个人享乐的、服务于人类未来的至高满足感。他终于说出了那句致命的话:“停下来吧,你真美啊!”。 契约生效,浮士德倒地,墨菲斯托费勒斯准备索取他的灵魂。然而,天使们及时出现,驱散了魔鬼的仆从。他们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将其送往天堂。 浮士德之所以得救,并非因为他一生完美无缺(他犯下了无数错误和罪孽),而是因为他从未停止过探索、挣扎和追求。他的灵魂始终处于“奋斗”的状态,正如作品中的哲理所揭示的:“凡是不断努力、积极向上的人,我们都可以拯救他。”(Wer immer strebend sich bemüht, den können wir erlösen.) 《浮士德》以其对人类知识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善与恶的辩证探讨,成为了对人类精神史的一次伟大检阅。它既是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尾声,也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预言,是歌德献给全人类的、关于“永恒的女性力量将引导我们向上”的终极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古典文学有些“畏惧”的读者,总担心会遇到晦涩难懂的术语或过于宏大的主题。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却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探讨的无非是爱、失落、以及对既定规则的反抗,这些主题是永恒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轻的心灵总会在某个角落找到共鸣。书中对于人际交往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说的距离感把握得极好。比如,主人公与身边一些人物的几次关键对话,那种“明明在说话,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清”的尴尬与心酸,被作者精确地捕捉并定格在了纸面上。每次读到那些情绪爆发的节点,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放轻声音,生怕惊扰了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年轻时对世界过于理想化和纯粹的期待,以及最终被现实打磨后的那种隐秘的痛楚。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译本选得实在太棒了,光是翻开扉页,那份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装帧设计简约而不失典雅,那种老式印刷品的油墨香气仿佛能穿透纸张,直抵人心。我特意选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沏上一壶热茶,才敢开始阅读。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那种青春期特有的敏感、挣扎与对理想主义的狂热追求,被文字细腻地捕捉并放大,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每一次心跳的加速和每一次呼吸的停滞。特别是他与环境、与社会规范之间的那种若有若无的冲突,写得极其精妙。与其说是在看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那种对纯粹情感的执着,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书中的哲思片段,那些关于生命意义、关于爱与美的探讨,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日常思绪中,读完让人忍不住合上书,对着窗外发呆许久,思考着自己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深埋的情感。

评分

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私密的内心世界。它不是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是聚焦于一个个体在特定时空下的精神地震。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强迫读者放慢速度,去体味那些细微的、几乎被忽略的情感波动。书中对“激情”的描绘,是如此的炙热而具有毁灭性,它让人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不是为了追求稳定和效率,而牺牲了生命中那些最值得燃烧的瞬间?每一次主人公的自我审视,都像是一次对读者灵魂的拷问。这种坦诚得近乎残忍的内心独白,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爱情故事,上升到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探索。它教会我们,有些感受,注定是无法与他人完全共享的,它们只能在文字的容器中,得到最完美的保存和展现。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要被它叙事的节奏感所吸引。这不是那种急于抛出情节的商业小说,它更像是一部缓慢流淌的河流,你需要耐下心来,才能领略到河床下那些闪光的卵石。叙述者对于环境的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那种德国乡村特有的那种宁静、略带忧郁的氛围,被文字渲染得淋漓尽致。每次主人公情绪低落时,外面的天气似乎也随之阴沉下来,而当他沉浸在短暂的喜悦中时,阳光又会穿透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这种人景交融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那个场景之中。此外,信件体的结构安排,虽然在现代阅读习惯中可能显得有些慢热,但它却完美地保留了情感的原始爆发力和即时性,那些未经修饰的、滚烫的文字,比任何第三人称的叙述都要有力得多,直击灵魂深处。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绝对值得称赞,完全没有那种“翻译腔”的僵硬感。译者显然对原文的语境和情感张力有着深刻的理解,使得那些跨越了数个世纪的文字依然能焕发出当下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情绪化、略带夸张的表达时所采取的平衡艺术——既保留了原文的激情,又确保了现代读者能够顺畅地接收。内容上,它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这一永恒命题的残酷性。主人公的痛苦并非源于外部的压迫,更多的是源于他内心那套过于严苛的道德和情感标准,与周遭平庸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每一次读到他因为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情感高度而自我折磨时,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像是一种对所有追求极致体验者的命运预言。读完合上书,留下的不是剧情的跌宕,而是一种沉思后的释然与无奈的混合情绪。

评分

这个……买了才发现是德语版的,只有一点中文对照……有点难懂啊

评分

词不是很深奥,我诗歌初学的,抱着大黄边查边慢慢看的。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这本书我得看很久很久

评分

这本书是德文的,不过有中文注释。

评分

不错不错,试着学习学习

评分

很精致的小书,很精致的小书,

评分

书很新 很好

评分

宝贝不错,物超所值,应该分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