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德福作文高分突破》由同济大学德语系“德福”培训教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精心编写,针对听、说、读、写四个部分逐一分析考试特点和答题技巧,为备考学生提供优质的考前强化辅导。《德福作文高分突破》主要特点:
  1 结合范文分析实例,精析“德福”作文试题特点
  2 针对“德福”图表作文,剖析难点,介绍写作技巧
  3 提供常用写作句式,精选范文模板,易于模仿掌握
  4 分析“德福”作文评分标准,帮助考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
  题型分析、专家点评、技巧讲解、高分范文,全面翔实解析“德福”作文中各种疑难考点为“德福”作文过关及获得高分之推荐用书。                 
内容简介
     《德福作文高分突破》共分六章。在一章概述中主要系统阐释德语“德福”作文考试的特点、语言材料和结构,并用范文进行分析和揣摩。重点在于介绍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和对实例进行分析,以起到引导作用。第二章介绍“德福”作文的描写特点及常见的六种图表结构。第三章介绍德语“德福”作文中表示议论部分的原因、理由、比较、分析、评论、批驳六种常用的写作结构。第四章在前两章介绍“德福”作文的写作技巧上按“德福”培训课程顺序分为十二个单元的配图作文练习。配图作文内容广泛新颖:作者在每一个单元中对实例进行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语言材料、句子结构模式和参考答案。然后给出一篇习题让学生进行模仿,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五章是“德福”作文定级评分标准分析,着重点在于分析文章,确定评分标准,使学生知道目前自己写作的水平处于何级,以及每一级别之间的区分。并提供若干份往年学生的作文分析和评定。之后一章是作文中常用的主从复合句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德福”作文考试概述
1.1  写作概述
1.2  题型分析
1.3 解题步骤
第2章 “德福”作文的描写特点
2.1  配图考题类型
2.2  描写文体
2.3  语言材料
2.4 段句结构模式
2.5  描写部分练习
2.6 描写部分语言材料
第3章 “德福”作文响论述特点
3.1  原因型
3.2  理由型
3.3  比较型
3.4  分析型
3.5  评论型
3.6 批驳型
第4章 图表作文
4.1  书面表达第一部分练习(图表描写1)
4.2  书面表达第二部分练习(图表描写2)
4.3  书面表达第三部分练习(论述)
4.4  书面表达第四部分练习(图表描述和论述)
4.5  Thema:Wohlstand aufKredit
4.6  Thema:Deutsche Auto-Zukunft
4.7  Thema:Umweltsorgen
4.8  Thema:Hoffnung und Angste angesichts der Gentechnik
4.9  Thema:Frauen und Manner im Berufsleben
4.10  Thema:Kontakte deutscher Jugendlicher zu auslandischen Jugendlichen in Ost-und Westdeutschland
4.11  Thema:Energieverbrauch des privaten Haushalts
4.12  Thema:Alterstrukturen der Studierenden
4.13  Thema:Das Wachstum der Weltbevflkenmg
第5章 “德福”作文评定标准分析
5.1  标准1  内容的完整性(Inhaltliche Vollstandigkeit)
5.2 标准2 文章结构(Textaufbau)
5.3 标准3 表达(Ausdruck)
5.4 标准4 词法、句法、正字法和标点符号用法的正确性(Korrektheit in Morphologie,Syntax,Orthographie und Interpunktion)
5.5 论述错误分析
第6章 作文从句练习
6.1  状语从句(Adverbialsatze)
6.2  定语从句(der Attributsatz)
6.3  主语从句(der Subjektsatz)
6.4 宾语从句(der Objektsatz)
6.5  情态词和副词
6.5 从句练习
练习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写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表达性语言技能。因此,如何写好作文成为语言测试工作者乃至广大外语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鉴于写作能力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德语的各类考试都加强了写作测试,特别是德语的“德福”考试,把写作列入考试的正式项目,内容和形式与类似的德语作文测试也有较大的不同,许多考生对此有谈虎色变之感。为配合“德福’,写作课教学和考生业余自学需要,作者编著了《德福作文高分突破》一书。
  在60分钟里如何写出200词的作文甲写随想、写体会问题不大,但是作为一篇议论文不是想到一句写一句、东凑西拼、意思反复、空洞无物所能表达的。它必须有完整的主题思想,有足够的细节支持,有标准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结构;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几方面的写作要求除了要多写多实践以外,还需学习一定的写作理论和技巧。
  为了使高深的写作理论变得可操作,使学生容易学,容易模仿,特别还要符合中国学生写作的特点,使他们顺利通过德语“德福”的作文考试关。本书按照“德福”写作要求设计了不同的作文模式,明确界定每段的作用功能、每句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学生学习和模仿。
  全书共分六章。在第一章概述中主要系统阐释德语“德福”作文考试的特点、语言材料和结构,并用范文进行分析和揣摩。重点在于介绍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和对实例进行分析,以起到引导作用。 第二章介绍“德福”作文的描写特点及常见的六种图表结构。 第三章介绍德语“德福”作文中表示议论部分的原因、理由、比较、分析、评论、批驳六种常用的写作结构。
  第四章在前两章介绍“德福”作文的写作技巧上按“德福”培训I课捌ll页序分为十二个单元的配图作文练习。配图作文内容广泛新颖:作者在每一个单元中对实例进行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语言材料、句子结构模式和参考答案。然后给出一篇习题让学生进行模仿,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跨越边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内容聚焦于文化研究、社会学和国际关系领域,完全不涉及德福作文或德语学习相关内容。  ---   跨越边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导言:看不见的浪潮与地缘的脉动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经济概念,而是深刻重塑我们日常生活、身份认同和社会结构的隐形力量。技术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破了地理的藩篱,使得信息、商品、人员和观念的流动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然而,这种高速的融合并非总是带来和谐的交响乐。相反,它往往激发出强烈的文化张力、身份焦虑以及关于“我们是谁”的深刻追问。  本书《跨越边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正是对这一复杂图景的深度剖析。我们不仅仅关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一体化,更着眼于其对人类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文化——所产生的冲击。本书旨在超越肤浅的“文化交流”叙事,深入探讨在权力、技术和历史叙事交织的场域中,文化是如何被协商、重构、抵抗和再定义的。   第一部分:认同的重构与数字的迁徙   第一章:后民族主义的幻象与地方的复兴  全球化倡导者曾预言“世界村”的到来,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文化边界将逐渐消融。然而,现实却呈现出矛盾的景象:一方面,全球流行文化和跨国资本塑造了共享的消费符号;另一方面,我们目睹了地方性、原教旨主义以及身份政治的强劲反弹。  本章将分析“后民族主义”的理论框架,并探讨在数字时代,地方文化如何利用新兴媒介进行“反向”的文化输出和政治动员。我们将审视“根植性”观念的强化,探讨文化身份如何在虚拟空间中被建构和巩固,以对抗全球性同质化的压力。核心议题包括:文化主权在数字治理下的挑战,以及新出现的“全球公民”身份的模糊性。   第二章:流动的身体与停滞的法律:移民、难民与文化边界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全球化的显著特征。从经济移民到寻求庇护的难民,不同群体带着他们的语言、习俗和信仰进入新的社会空间。这不仅对接收国的社会融合政策构成了挑战,也对文化间的理解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本章将引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考察移民社区如何通过建立“飞地”来维护其文化实践。重点分析了文化适应(Assimilation)、文化共存(Coexistence)和文化融合(Integration)这三种模式的现实表现与理论局限。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围绕移民文化实践(如着装、宗教仪式)产生的法律冲突和社会摩擦,揭示文化差异在政治化过程中如何成为社会安全和政治认同辩论的核心焦点。   第三章:媒介重塑:社交网络中的文化回音室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是全球化最强大的赋能者,但也同时成为文化冲突的放大器。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但也催生了“回音室”效应,使得极端观点和误解得以迅速扩散,加剧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隔阂。  本章将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算法推荐机制如何影响用户对异文化的认知。我们将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语境缺失”问题,以及在高度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中,真实、细致的文化理解如何被简化为刻板印象或标签。本书将通过多个案例,展示社交媒体如何被用于文化战争和身份政治的动员,以及如何通过“数字人文学科”的方法来追踪和理解这些文化流动的轨迹。   第二部分:权力、知识与叙事的重写   第四章:知识的殖民与反殖民的文化批判  全球化往往伴随着知识和学术标准的“中心化”,即特定(通常是西方)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被奉为普适真理。这导致了对非西方文化、历史和知识传统的边缘化。  本书深入探讨了“认识论的殖民主义”(Epistemic Colonialism)现象。我们检视了后殖民理论如何提供工具,来解构主流文化叙事中隐含的权力结构。通过对人类学、历史学和文学批评中权力运作方式的分析,本书倡导一种“多中心的知识生产”,即承认不同文化在其特定历史语境下产生的知识体系的有效性和价值。   第五章:全球消费主义下的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的消逝  文化符号,从美食到手工艺品,再到传统仪式,在全球化市场中被大规模地“商品化”。这种过程虽然可能带来经济利益,但也常常导致文化的“去脉络化”——当文化产品脱离其原始的社会、历史和宗教背景,变成可供消费的标签时,其深层意义便面临消亡的风险。  本章聚焦于“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的伦理争议,并区分了文化交流、借鉴与剥削之间的界限。我们探讨了“文化保护主义”的兴起,以及地方社区如何努力争夺对其文化遗产的叙事权和经济控制权,以对抗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文化空心化。   第六章:跨文化伦理的构建:在差异中寻求共识  文化冲突的根源往往在于对“正确”行为准则和基本道德价值的认知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一套超越单一文化视角的跨文化伦理框架显得尤为迫切。  本书并不寻求建立一种新的“普世主义”,而是探索如何在承认根本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相互承认,构建起“实践性的共识”。我们审视了全球人权话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接受度差异,并分析了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不同文化视角如何影响问题的定义和解决方案的制定。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既能捍卫自身文化价值,又能对他者抱持开放与审慎态度的“文化敏感性”。   结论:在张力中保持动态平衡  《跨越边界》最终结论是:全球化并非终结文化差异,而是将冲突与融合推向了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层面。文化间的张力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张力恰恰是社会创新和自我反思的动力源泉。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习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上,有意识地、负责任地进行互动。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和案例分析,以导航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文化新纪元。  ---  适用读者: 社会学、人类学、国际关系、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学生,以及所有关注当代社会文化动态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  关键词: 全球化、文化冲突、身份政治、后殖民理论、媒介研究、文化融合、数字人文、跨文化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