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丛书实用性强、覆盖面广、题材丰富、图文并茂,可帮助英语学习者丰富英语知识,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适合于学生自学或课堂教学。
内容简介
剑桥实境英语”系列丛书(Cambridge Real English Skills)由新东方自剑桥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是一套针对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提高教程。本丛书共22册,分为初级、中级、中高级和高级四个级别,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听、说、读、写材料。每单元按主题分类,基本涵盖了工作、生活、学习、旅游等日常情景,每个情景真实再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旨在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全面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内页插图
目录
Map of the book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Social and Travel
Unit 1 How are things?
Unit 2 Can I take your coat?
Unit 3 I’m looking for a flat
Unit 4 I’d like a refund, please
Unit 5 Is there anything on?
Unit 6 I’ve got a pain in my arm
Unit 7 I could do with a break
Unit 8 It’s an amazing place!
Review 1
Work and Study
Unit 9 Shall we say five o’clock?
Unit 10 I’d like to open an account
Unit 11 My bag’s been stolen
Unit 12 Can I take a message?
Unit 13 Let’s get started
Unit 14 Good morning, everyone
Unit 15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Unit 16 What do you mean?
Review 2
Appendices
Appendix 1 Useful language
Appendix 2 Pronunciation features
Appendix 3 Speaking strategies
Appendix 4 Presentation evaluation
Audioscript
Answer key
前言/序言
深度探索:现代英语学习的多元路径与前沿视角 目录 第一部分:跨文化交际中的听力与口语挑战 1. 真实语境下的语言理解力:从输入到输出的桥梁 2. 听力材料的语篇复杂性分析:语速、口音与情境适应 3. 口语流利度与准确性的平衡:自信表达的构建 第二部分:技术赋能下的语言学习新范式 1. 沉浸式技术: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2. 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自适应评估与反馈系统 3. 移动学习(M-Learning)的效能与挑战:随时随地的语言训练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法革新 1. 基于任务的学习(TBLT):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2. 批判性思维融入语言教学:解读信息与有效回应 3.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工具(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IL)的视角:超越“标准”的多元音与表达 第四部分:语音学与音系学的精深研究 1. 语调、重音与节奏:声音的音乐性在意义传达中的核心作用 2. 特定语言背景学习者的语音习得障碍与干预策略 3. 先进的语音分析技术:从频谱图到感知实验 第五部分:高阶学术与专业英语的精进 1. 学术写作与口头报告:结构、逻辑与修辞的严谨性要求 2. 商务与法律英语的语境特异性:专业术语的精确掌握 3. 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文化差异中的语言转换 --- 第一部分:跨文化交际中的听力与口语挑战 在日益紧密的全球化社会中,英语不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连接不同文化和专业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本探讨将聚焦于现代英语学习者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下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来提升其听力理解与口语输出能力。 1. 真实语境下的语言理解力:从输入到输出的桥梁 传统语言教学往往将听力与口语视为孤立的技能进行训练,但真实世界的交流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学习者首先必须具备将听到的声音信号(输入)快速解码并与脑海中的语义网络对接的能力,随后才能组织恰当的语言结构(输出)进行回应。 成功的语言理解力要求学习者不仅能识别单词,更重要的是理解语篇的连贯性、隐含的意图以及说话者的情感色彩。例如,在一次商务谈判中,听懂关键数字和决策点固然重要,但准确捕捉对方语气中的犹豫或肯定,对后续的策略调整至关重要。因此,教学的重点需要从机械式的“听写”转向高阶的“信息整合与推理”。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学习者在面对不同情境压力(如时间限制、信息量饱和)时,大脑如何进行注意力分配和信息筛选。 2. 听力材料的语篇复杂性分析:语速、口音与情境适应 现代听力材料的复杂度远超标准化测试的范畴。真实听力情境包含多变的语速、地域差异巨大的口音(如爱尔兰口音、新加坡式英语、非母语者口音),以及复杂的语篇结构(如多人对话、插话、背景噪音干扰)。 学习者必须建立起对语速适应性的训练。快速的口语交流要求大脑具备极高的“预测能力”,即在听到部分信息后,就能预判接下来的内容走向,从而减少处理延迟。此外,对口音的宽容度与识别能力是EIL时代的关键。系统性的训练不应只局限于标准的英美发音,而应包含全球主要英语变体的辨识,这需要大量的、来源多样化的真实录音材料作为支撑。对这些材料进行细致的语篇分析,识别出语篇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如“Well,” “So,” “Anyway”)在连接逻辑和转换话题中的功能,能极大地帮助学习者构建完整的听觉图景。 3. 口语流利度与准确性的平衡:自信表达的构建 口语能力的衡量标准已从单纯的语法正确性,扩展到流利度(Fluency)、复杂性(Complexity)和准确性(Accuracy)的综合表现。许多学习者陷入了“完美主义陷阱”,因害怕犯错而导致表达犹豫不决,这严重损害了交流的效率。 构建自信的口语表达需要策略性地平衡。在需要快速反应的场合,流利度和信息传递优先于细微的语法修正;而在需要进行正式陈述时,准确性和用词的恰当性则更为关键。教学实践应侧重于话题驱动的即时反应训练,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和情景模拟,强迫学习者在有限的思考时间内组织语言。同时,对“停顿”(Pauses)的分析也很有价值——是由于思考导致的自然停顿,还是由于词汇提取困难造成的“填充词”堆砌(如“um,” “uh”),区分二者是提升流利度的关键步骤。 --- 第二部分:技术赋能下的语言学习新范式 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语言学习环境。当代学习者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教室和教材,技术提供了高度沉浸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推动教学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 沉浸式技术:VR与AR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解决传统听力口语训练中“缺乏真实情境”的难题提供了突破口。VR技术能够构建高度仿真的三维互动环境,例如模拟在纽约的咖啡馆点单、在伦敦的地铁中问路,甚至参与一场国际会议的讨论。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激活了学习者的情感投入和情景记忆,使得语言学习不再是抽象的知识点,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存技能。 AR技术则侧重于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现实中的物体或场景,即时弹出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或用于描述该场景的句型。这种情境化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缩短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场景之间的距离。然而,挑战在于如何设计出既能提供充分练习机会,又不过度分散学习注意力的沉浸式内容。 2. 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自适应评估与反馈系统 面对一个班级中水平差异巨大的学习者,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效率低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系统(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这些系统通过持续记录学习者在听力理解、词汇应用和口语表达中的错误模式、反应速度和知识盲区,构建出精准的个人“能力画像”。系统随后能够动态调整练习的难度、材料类型和反馈机制。例如,如果系统识别出学习者在理解特定类型的非正式缩略语上持续遇到困难,它会自动推送包含更多此类材料的模块,并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纠正错误。这种精确到微观层面的干预,远超传统教师的实时监控能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反馈的即时性也是关键——在口语练习后数秒内获得关于语调、重音或关键语法错误的反馈,能有效固化正确的语言模式。 3. 移动学习(M-Learning)的效能与挑战:随时随地的语言训练 智能手机已成为学习者最主要的移动学习终端。M-Learning的优势在于其无缝集成性和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通勤时间、午休时间,都可以被转化为高效的语言复习和输入时间。 然而,移动设备对听力口语训练也带来了新的限制。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进行口语录音练习,会影响系统对语音质量的准确评估,也可能干扰学习者自身的专注力。因此,M-Learning的内容设计必须高度模块化、轻量化,并智能地整合降噪技术,确保在非理想环境下也能提供有效的输入和输出练习。有效的移动学习策略是“小剂量、高频率”的重复与巩固,而非试图在手机上完成复杂的、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 ---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法革新 随着英语的全球化使用,传统的以英美文化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正受到挑战。当代教学法更强调实用性、任务完成度和文化包容性。 1. 基于任务的学习(TBLT):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基于任务的学习(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主张语言学习应围绕完成真实世界任务来组织。在听力口语训练中,这意味着将练习嵌入到需要通过交流才能解决的问题中。例如,不再是单纯地听一段对话,而是要求学习者“共同规划一个跨国项目的初期预算和时间表”。 TBLT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语言形式的学习置于意义交流的“后景”。学习者首先关注的是如何把事情办成(任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自然地发现自己语言知识的不足,并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寻找和学习相应的语言工具。这种“使用中学习”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和迁移能力。 2. 批判性思维融入语言教学:解读信息与有效回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听力输入往往是带有倾向性或存在偏见的。仅仅能够听懂字面意思已远远不够,学习者必须具备批判性听力能力——质疑信息的来源、辨别隐含的偏见、评估论据的有效性。 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融入听力口语训练,意味着在听完一篇演讲或一篇报道后,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总结主要观点,更要对演讲者的论证逻辑提出质疑,并用清晰的英语进行反驳或支持。这种高阶的认知参与,将听力口语从“信息接收器”升级为“信息处理中心”。 3. EIL视角:超越“标准”的多元音与表达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工具(EIL)的视角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完美发音”的必要性。如果一个学习者的目标是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非母语者进行交流,那么过分强调模仿单一的英美口音,可能适得其反。 EIL教学法鼓励学习者发展出一种清晰可理解(Intelligibility)的发音,其核心在于清晰地表达元音、辅音,并保持清晰的语调和语流结构,而非完全消除母语的语音影响。在口语练习中,需要引入更多不同口音的听力材料,让学习者习惯在交流中遇到的多样性。同时,在词汇选择上,也应关注那些在国际环境中更通用、更中立的表达方式。 --- 第四部分:语音学与音系学的精深研究 高效的听力与口语能力建立在对声音系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优化发音和提升辨音能力的科学工具。 1. 语调、重音与节奏:声音的音乐性在意义传达中的核心作用 在英语交流中,语调(Intonation)和重音(Stress)对意义的传递往往比单个音素的准确性更为重要。语调的变化可以表达疑问、惊讶、讽刺或强调。例如,同一个句子“You finished it?”,语调上扬表示疑问,语调平缓可能表示陈述或不信任。 节奏(Rhythm),特别是英语的音步重读特性(Stress-timed nature),是区别流利与否的关键。学习者需要理解哪些词(如内容词)需要重读,而哪些词(如功能词)需要弱读和缩读。系统性的节奏训练,如通过节拍器或音乐辅助练习,能有效帮助学习者掌握英语的“音乐感”,这对于听力中的信息抓取和口语的自然流畅度具有决定性作用。 2. 特定语言背景学习者的语音习得障碍与干预策略 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会受到母语语音系统的干扰,形成特定的语音障碍(Fossilized Errors)。例如,说中文的习得者可能难以区分 /l/ 和 /r/;说日语的习得者可能在辅音丛(Consonant Clusters)的处理上存在困难。 有效的干预策略需要基于对比分析,明确指出目标语言(L2)与母语(L1)之间的差异点。针对这些障碍,需要设计高强度的、专门性的听觉辨别训练(如最小对立组练习)和发音模仿训练。这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语音学知识,能够准确诊断出学生发音中的声学特征偏差,并提供针对性的发音矫正技术指导。 3. 先进的语音分析技术:从频谱图到感知实验 现代语音学研究依赖于先进的声学分析工具。通过声谱图(Spectrogram)等可视化工具,教师和学习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元音的共振峰、辅音的阻碍程度以及语调的起伏路径。这使得语音反馈从“听起来不对”升级为“在X频率处存在声学缺陷”。 此外,感知实验是检验听力理解与发音清晰度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可以量化不同发音变体(例如,一个错误的元音或一个错误的语调)对听众理解信息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教学的优先级——哪些发音缺陷是影响交流的“关键障碍”,应优先解决。 --- 第五部分:高阶学术与专业英语的精进 对于处于高阶学习阶段或需要将英语应用于特定职业领域的学习者而言,听力与口语的焦点转向了专业领域的复杂信息处理与严谨的学术表达。 1. 学术写作与口头报告:结构、逻辑与修辞的严谨性要求 在学术环境中,口语表达的核心是逻辑的清晰性和论证的严谨性。成功的学术口头报告不仅要求发音标准,更要求对复杂理论、实验设计和研究结果进行层次分明的阐述。 听力方面,学习者需要能够迅速捕捉学术讲座中的核心结构(引言、文献回顾、方法论、结果与讨论),识别出作者用来引导听众的“显性结构词”(Signposting Language)。在口语输出时,重点训练的是使用复杂的从句结构、精确的过渡短语,以及恰当的学术词汇(如“elucidate,” “postulate,” “paradigm”)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点,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 商务与法律英语的语境特异性:专业术语的精确掌握 商务和法律场景是高度语境依赖的领域。这两个领域使用的词汇往往具有极高的特定指代性(Technical Specificity),误用一个词汇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商业决策失误。 对这些领域的听力要求在于对专业术语的快速识别与解码,以及对合同条款或谈判要点的精准复述。口语训练则需侧重于格式化表达:如何专业地提出异议、如何撰写正式的邮件沟通、如何在董事会上清晰地陈述财务预测。这要求学习者掌握特定行业的惯用语和交际规范,远超一般会话英语的范畴。 3. 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文化差异中的语言转换 即时口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和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是听力与口语的终极考验。优秀的译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听—解码—转码—编码—说”的全过程。 这不仅是语言能力的体现,更是文化敏感度的体现。在跨文化交流中,直译往往会产生文化上的冒犯或语义上的偏差。因此,翻译训练要求学习者深入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假设和表达习惯,学会如何进行“意译”和“归化处理”,确保听到的信息在转换到目标语言时,既保留了原意,又符合目标听众的文化接受度。这种高阶的语言转换能力,是衡量一个学习者英语听说能力全面性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