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數學無疑起源於古人對於現實世界的經驗和認識,但經過數韆年的麯摺發展,它已經成為一門獨立於現實世界、具有嚴密的思想和方法、高度抽象的人類重要知識體係;另一方麵,數學依然在現實世界以及人類其他學科領域中有著廣泛應用。
20世紀的數學,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著人類對世界、對自身的看法。迴顧這100年的數學發展,是如此的波瀾壯闊、豐富多彩,遠遠超齣瞭世紀之初任何人之想象。從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百年數學的萬韆氣象,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智慧、閤作與尊重。
作者簡介
張奠宙(1933-)浙江奉化人,華東師範大學數學係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曾當選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執行委員。數學研究領域是泛函分析。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奬章和全國教師奬(曾憲梓奬)一等奬。
作為著名數學教育傢,主持教育部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15年,是國傢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兩組長之一,主要著作包括《數學教育經緯》、《中國數學雙基教學》、《現代數學與中學數學》(閤著)、《數學教育研究導引》(主編),等。同時也是甚有影響的現代數學史專傢。著有《20世紀數學經緯》、《中國近現代數學的發展》、《20世紀數學史話》(閤著)、《陳省身傳》(與王善平閤著)等。
王善平(1954-)浙江鄞縣人。1990年華東師範大學數學係現代數學史方嚮碩士研究生畢業,導師張奠宙。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已發錶數學史、圖書館學、信息科學技術方麵的論著30餘篇/部。除瞭與張奠宙先生閤作的一部分論著外還齣版瞭《國際數學聯盟的曆史》(譯著)、《數字化信息技術與技能導引》(閤著)、《趣味密碼術和密寫術》(譯著)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 諾貝爾奬中的數學
1.1 諾貝爾、諾貝爾奬與數學
1.2 重建人體內部的三維圖像——計算機X射綫斷層成像(CT)的數學理論
1.3 X射綫直接測定晶體結構的數學方法
1.4 對稱、守恒、規範場與群論
1.5 發現那隻“看不見的手——市場競爭平衡的數學理論
1.6 公理化的個人利益與社會選擇
1.7 “華爾街革命
1.8 綫性規劃的傳奇故事
1.9 博弈論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
2 純粹數學之瑰寶
2.1 五韆年數學發展梗概
2.2 從三角形到流形——認識高斯-博內-陳省身定理
2.3 楊-米爾斯場——從理論物理到純粹數學
2.4 從勾股定理到費馬大定理
2.5 破解拓撲學世紀之謎:龐加萊猜想的證明曆程
3 應用數學之精粹
3.1 從帕斯卡到柯爾莫哥洛夫一一概率論之發展史
3.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數學密碼學
3.3 開創數字時代——仙農與他的信息論
3.4 奠定機械自動化基礎:維納與他的控製論
3.5 數學哲學論戰與計算機科學
3.6 數學證明的機械化之路
4 數學傑作欣賞
4.1 RSA公鑰密碼術——互聯網通信的安全保障
4.2 證明關於斯坦納樹的吉爾伯特一波拉剋猜想
4.3 證明關於多體係統非碰撞奇點的班勒衛猜想
4.4 數學奇葩——分形幾何
4.5 攻剋斯坦納三元係大集的百年難題
5 數學無國界
5.1 國際數學聯盟簡史
5.2 菲爾茲奬章及其他
5.3 2006年菲爾茲奬章獲得者的數學工作
5.4 剋萊新韆年奬——從希爾伯特23個問題到21世紀數學問題
後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定性理論、拓撲學等許多影響深遠的新學科。希爾伯特也是一位全纔的數學大師,曾有證據顯示他和愛因斯坦獨立地提齣瞭相對論。不過,希爾伯特更以純粹數學的創見、提倡形式主義的數學哲學而著稱,可以說更具歐幾裏得那樣的古希臘數學的特色。
希爾伯特贏得瞭很高的聲譽。他在大會上提齣瞭20世紀將要解決的23個問題,引無數英雄競摺腰。能夠解決其中一個問題都是極高的榮譽(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第8個問題的一部分)。希爾伯特引導的現代公理化數學思潮,成為人類數學文明的又一個高峰。
龐加萊於1912年去世。法國數學漸漸走下坡路。不久前披露的檔案錶明,鑒於龐加萊的數學工作大氣磅礴,在證明的嚴密性上有時不甚講究,法國同行(包括他的導師畢卡)頗有非議。結果是權威的領導決定不讓龐加萊教數學課,隻能教天文學和物理學。1920年代的法國數學,逐漸遠離龐加萊的數學路綫,研究領域縮小在純粹數學的一個狹小領域,簡直成瞭“函。數論王國”。於是一批年輕的數學傢從1920年代開始,嚮格丁根學派學習,繼承發揚希爾伯特的數學傳統,努力走齣函數論王國的圈子。這就是著名的布爾巴基學派。20世紀法國數學的這一亮點,卻是德國希爾伯特形式主義的時尚。布爾巴基學派的結構主義的數學,曾經在1950年代前後領導世界數學潮流,風靡一時。
前言/序言
一部近代世界史錶明:凡是世界經濟、軍事大國,一定也是數學強國。17世紀的英國産業革命,牛頓的微積分誕生在英倫三島。18世紀法國大革命催生拿破侖帝國,法國數學學派稱雄歐洲。19世紀中葉,德國資産階級崛起,數學王子高斯帶來德國數學的輝煌。到瞭20世紀的伊始,國際數學界形成法國與德國數學爭雄的格局。那時的美國尚未稱霸世界,數學也處於二流水平。至於20世紀的中葉以後,則是美國數學與蘇聯數學對決的年代瞭。清代學者趙翼有詩雲:“江山代有纔人齣,各領風騷數百年。”在數學界,能領先數百年是不可能的,能當幾十年的霸主就很不容易瞭。
1900年,第二次國際數學傢大會在巴黎召開。法國的龐加萊任大會主席,德國的希爾伯特作大會報告。這反映瞭法、德兩國在國際數學的領導地位依然平分鞦色。
書籍簡介: 書名: 《解析文明的脈絡:全球曆史的宏大敘事》 作者: 陸思遠 齣版社: 世紀之光齣版社 定價: 168.00 元 --- 內容提要: 《解析文明的脈絡:全球曆史的宏大敘事》並非一部單純的年代編年史,而是一次對人類文明演進軌跡的深度哲學思辨與細緻入微的實證考察的結閤。本書旨在跳脫齣傳統區域史或斷代史的窠臼,從“連接性”和“結構性”的視角,剖析自史前時代直至信息時代的全球人類互動模式、思想嬗變以及製度構建的內在邏輯。作者陸思遠,一位深耕於比較曆史學和全球史領域的資深學者,以其廣博的知識儲備和嚴謹的考證態度,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既宏大又精妙的史學景觀。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共同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全球曆史畫捲。 第一部分:起源與分化——早期人類的地理塑造(約10萬年前—公元前3000年)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走齣非洲後的早期遷徙、適應與文化隔離的階段。作者沒有將重點放在簡單的“誰先到達哪裏”,而是深入探討瞭地理環境(如氣候波動、資源分布)如何塑造瞭不同區域早期人類社群的基本生存策略和認知框架。 重點章節探討瞭“智人基因的多樣性與文化形態的固化”;“早期農業革命的區域差異性及其對社會復雜性的孵化作用”;以及在歐亞大陸、美洲大陸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權力結構萌芽階段所錶現齣的根本性差異。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詳細對比瞭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與黃河流域早期城邦的治理模式,強調瞭灌溉技術與神權構建之間的復雜互文關係。 第二部分:軸心時代的迴響:意義係統的構建(公元前800年—公元200年) 軸心時代是人類精神史上一次空前的爆發,本書將此視為全球範圍內對“終極意義”探尋的集中體現。作者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在不同地理區域思想體係的並行發展:從希臘哲學的理性溯源,到古印度奧義書的本體論探索,再到中國先秦諸子百傢的社會倫理構建,以及中東地區一神論的興起。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描述這些思想的“內容”,更著重於分析這些思想體係是如何被當時的政治經濟結構所“接納”或“排斥”的。例如,如何分析羅馬帝國對於希臘哲學的實用化改造,以及漢代儒傢思想對中央集權官僚體係的理論支撐作用。本部分強調,盡管地理遙遠,但人類對於秩序、正義和超越性的共同追問,構成瞭早期全球文明的底層精神關聯。 第三部分:互動與張力:跨區域網絡的形成與衝突(公元200年—公元1450年) 中世紀並非西方曆史學傢傳統認為的“黑暗時代”,而是全球聯係日益緊密的加速期。本部分著力描繪瞭連接歐亞大陸、北非和東非的商業、信仰和技術交流網絡。絲綢之路、香料之路以及跨撒哈拉貿易被視為全球化的早期雛形。 作者對“遊牧民族的衝擊”進行瞭重估,認為濛古帝國的擴張,在帶來巨大破壞的同時,客觀上促成瞭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技術和病原體(如黑死病)的全球性擴散,徹底改變瞭各大洲的人口地理和經濟格局。此外,伊斯蘭世界的崛起及其在科學、醫學和商業標準製定中的核心地位,得到瞭充分的論述。本書強調瞭技術的“溢齣效應”,如火藥和指南針在不同文明間流動對軍事和航海實踐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第四部分:重塑世界:大航海時代與全球權力轉移(公元1450年—公元1850年) 這一時期標誌著海洋成為連接世界的主要媒介,歐洲國傢在技術和組織上的“突破”,使其得以建立起覆蓋全球的殖民體係。本書深入探討瞭“大交換”的深遠影響,不僅包括動植物的交換,更側重於白銀流動如何重塑瞭亞洲的內部經濟體係(如明清的白銀貨幣化),以及奴隸貿易對非洲社會和美洲殖民地社會結構的不可逆轉的破壞。 作者對“啓濛運動”的理解超越瞭單純的哲學思潮,將其置於早期資本主義積纍和印刷技術普及的社會背景下分析,探討瞭理性化敘事如何為後續的帝國主義擴張提供瞭道德和科學辯護。 第五部分:工業化的全球迴響與意識形態的爆發(公元1850年—公元1945年) 工業革命被視為人類曆史上最劇烈的“物質-時間”重構過程。本書詳細分析瞭能源的革命性應用(煤炭、石油)如何導緻瞭生産力的爆炸式增長,以及這種增長如何與帝國主義的資源掠奪需求完美契閤。 本部分深入比較瞭不同地區對工業化的反應: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的後發工業化嘗試,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嵌入性依附結構。意識形態層麵,本書聚焦於民族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這三大“宏大敘事”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爭奪解釋權,並最終導嚮兩次世界大戰這一人類自我毀滅的頂點。 第六部分:破碎與重構:冷戰後的新秩序探索(公元1945年—當代) 後二戰時代被描繪為一個“去中心化”的復雜係統。作者分析瞭“去殖民化”運動對世界政治版圖的重塑,以及美蘇兩極對立如何在意識形態和代理人戰爭中影響瞭發展中國傢的獨立進程。 本書的收官部分側重於信息技術革命與全球化“再加速”的矛盾性。一方麵,全球供應鏈和即時通訊技術極大地提高瞭效率和互動頻率;另一方麵,文化身份的固化、環境危機的蔓延,以及金融資本的過度流動,也帶來瞭新的不確定性和不平等。作者呼籲,理解當代世界,必須迴到對前五部分所建立的長期結構性聯係的認知上來。 ---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對曆史學、社會學、國際關係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高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它尤其適閤希望建立宏大曆史視野,理解當代世界格局之“所以然”的思考者。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地理學、經濟學、社會人類學和政治哲學的分析工具。 2. “問題導嚮”而非“事件羅列”: 每一章節都圍繞一個核心曆史哲學問題展開深入論證。 3. 全球視野的平衡性: 努力避免“西方中心論”的敘事陷阱,給予非西方文明同等的分析深度和復雜性。 4. 詳實的史料支撐: 全書引證瞭大量的考古發現、古典文獻和現代學術研究,保證瞭論述的可靠性。 《解析文明的脈絡》 是一部挑戰傳統史學邊界的力作,它邀請讀者共同參與到對人類命運的永恒追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