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重要。隻有找準問題,纔能做正確的事。找準問題,實際上是要在無疑處有疑,要突破思維定式。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內容簡介
一直在尋找一個詞來概括華應龍的教學特色,以錶達我對華應龍教學總的認識,但是,十分睏難。這是因為,他美麗的側麵太多瞭,再現的色彩很豐富,蘊涵的意義又很深。不過,我想也許用一個普通的很流行的詞來錶達,倒可能是最閤適的,這個詞就是智慧。
作者簡介
華應龍,1966年生,江蘇南通人,1984年畢業於江蘇省如皋師範學校。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首批“首都基礎教育名傢”,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等報刊上發錶瞭400多篇文章,主編、參編瞭20多本教學用書。先後參加瞭“蘇教版”和“北師大版”國傢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編寫和審定工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華老師美麗的側麵太多瞭,再現的色彩很豐富,蘊涵的意義又很深。不過,我想也許用一個普通的很流行的詞來錶達,倒可能是最閤適的,這個詞就是智慧。
——成尚榮
華老師的課確實由於融錯而精彩,老師和學生共同麵對這些差錯,從差錯中悟齣道理,有所收獲,使一節課變得有味道。
——馬雲鵬
在華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的不是“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而是有著學習的天性,擁有原始稚嫩的語言與獨特且寬廣敏捷的思維,敢想、敢說的活潑真實的孩子。
——李烈
對學生資源,華老師一是做到瞭耐心傾聽;二是做到瞭精心選擇,選擇典型的;三是做到瞭對學生資源的概括和提升;四是做到瞭對學生作業的尊重和欣賞。
——張梅玲
目錄
序一 華應龍:小學數學教育的智者/成尚榮
序二 什麼樣的課是好課/馬雲鵬
1.讓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
——以“角的度量”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為什麼教得那麼纍
[課堂實錄]“角的度量”教學紀實
[課後反思]道法自然
[專傢評析]讓技能教學成為探索與發現的沃土/孫曉天
技能的學習不是簡單模仿與訓練/劉加霞
技能教學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曹培英
技能教學原來可以如此美麗/張春莉
2.韆金難買迴頭看
——以“多位數減法練習課”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練習課的質量取決於什麼
[課堂實錄]“多位數減法練習課”教學紀實
[課後反思]數學教學與語文教學的不同
[專傢評析]超越40分鍾的練習課/吳正憲
又一次驚喜和滿足/王永
一節頗有新意的練習課/周玉仁
3.教是因為需要教
——以“我會用計算器嗎”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什麼算是真正的”會”
[課堂實錄]”我會用計算器嗎”教學紀實
[課後反思]學無止境,教無止境
[專傢評析]在對話中走嚮深刻/李烈
教育無痕/施銀燕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張丹劉兼
4.數學是符號的樂園
——以“中括號”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需要創設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情境嗎
[課堂實錄]“中括號”教學紀實
[課後反思]師生相依為命的課堂
[專傢評析]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再創造”的過程/劉加霞
科學預設,促成生成/張梅玲
5.一切皆有可能
——以“遊戲公平”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怎樣幫助學生形成統計意識
[課堂實錄]“遊戲公平”教學紀實
[課後反思]感謝學生的閤作
[專傢評析]一個數學故事引齣一個經典案例/張奠宙
數據帶來的“火熱思考”/張丹
6.好玩的數學
——以“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數學廣角”的教學怎麼定位
[課堂實錄]“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紀實
[課後反思]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專傢評析]讓每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張梅玲
7.從“冰冷的美麗”到“火熱的思考”
——以“孫子定理”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教師怎樣纔能成為新課程的建設者
[課堂實錄]“孫子定理”教學紀實
[專傢評析]教師應該做什麼/劉加霞
8.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以“長方體的認識”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學生怎樣學,空間觀念纔能建立得更好
[課堂實錄]“長方體的認識”教學紀實
[專傢評析]學得愉快紮實,教得酣暢得手/張興華
9.改造學習方式,享受課堂生活
——以“百分數的認識”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首先應當認識百分數的存在價值
[課堂實錄]“百分數的認識”教學紀實
[課後反思]讓學生學習”自己的數學”
[專傢評析]充盈靈氣與活力的課堂/宋淑持
10.大成若缺
——以“圓的認識”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我們究竟要教什麼
[課堂實錄]“圓的認識”教學紀實
[課後反思]花未全開月未圓
[專傢評析]一篇優美的散文/曹培英
一堂充滿哲學意蘊的數學課/湯衛紅
精彩於“方”、“圓”之間/陳惠芳
把握學科本質與研究學生是數學教育永叵的課題/劉加霞
樸素而富有啓發性的一項研究/張梅玲
11.請把題目認真讀完
——以六年級數學復習課“審題”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怎樣審題
[課堂實錄]“審題”教學紀實
[專傢評析]教學齣彩源子潛心創新/陳今晨
驚喜:一種課堂教學評價的尺度/彭鋼
12.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以“齣租車上的數學問題”教學為例
[課前慎思]什麼樣的綜閤實踐活動課有價值
[課堂實錄]”齣租車上的數學問題”教學紀實
[專傢評析]創造瞭適閤學生的教育/周玉仁
附錄“我怎麼沒想到”
後記追錄夢想
精彩書摘
本文從認識角的角度,到理解角的作用,再到把握度量的意義,現在可以迴到技能教學這個主題上來瞭。雖然彎子繞得有點大,但都和下麵的結論有關。
區區小學階段的度量,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認識測量單位、如何使用測量工具、如何具體地量,即進行單純的技能教學有何不可呢?事實上問題沒那麼簡單!度量是小學幾何的重頭戲,是將伴隨學生一生的本領。這個本領的核心是什麼,有必要分析清楚。
如前麵提到的那些與支撐、坡度、陡度有關的角,大多數看不見,摸不著,你雖然知道它們在那裏發揮著作用,但要測量它們卻不容易,學生手裏的量角器基本派不上用場。隻有想辦法把它們繪成具體的平麵圖形,書本上的方法和量角器纔用得上。所以書本上、課堂裏的角和測量多半是紙上談兵,與實際大相徑庭。實際的度量需要一個由現實、直觀到抽象的過程,然後纔能量。這個過程是技能教學必備的,省略不得。
在實際生活中,確定角度的主要不是“量”,而是“算”,真正決定坡度、陡度、支撐力的不是角,而是與角相關的那些可測的直邊長短及其比值。即使工程師要在圖紙上設計一個角,或加一根斜梁,或造一個斜坡,也不會貿然使用量角器,而是努力把形成角的兩條直邊的長短搞準。這些學生到中學之後會逐步接觸到。至於理論學習中關於角的討論,則基本與度量無關。
綜上所述,如果小學階段把量角處理成照本宣科的技能教學,學生雖有動手的機會,但教育價值有限,做的也多半是無用功,對此我們一定要心中有數。小學階段的度量,不是單純的技能培養與訓練,而是為學生進行探索與發現準備的沃土,它提供給學生通過自己的眼和手去認識世界的機會。
前言/序言
華應龍的數學課,有獨特的色彩和光亮,有豐富而深層的意蘊。我很喜歡,很賞識。常常想:我在華應龍現在這個年齡,能這麼設計嗎?能這麼研究設計嗎?能這麼去呈現嗎?能這麼去錶達嗎?答案是否定的。不過,我並不難過。相反,我很高興,因為有華應龍這樣一批年輕人,我們國傢的小學數學教育就有希望,中華民族的小學教育就會站在與國際對話的平颱上。因此,應把華應龍當作與世界小學數學界進行交流和研究的對話者,而且是優秀的對話者。
一直在尋找一個詞來概括華應龍的教學特色,以錶達我對華應龍教學總的認識,但是,十分睏難。這是因為,他美麗的側麵太多瞭,再現的色彩很豐富,蘊涵的意義又很深。不過,我想也許用一個普通的很流行的詞來錶達,倒可能是最閤適的,這個詞就是智慧。
實際上,不能小看、輕看“智慧”。可以這麼去判斷:人類一切最優秀的文化都是智慧的結晶,都是智慧;自古以來傑齣人物都是智者。華應龍的小學數學教學正是人類文化的田野裏開齣的一朵鮮亮的花,華應龍正是小學教育界的一位智者、一顆越升越高的星星。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華應龍首先對自己有一種清醒的認識。比如,他對生活中的“我”有發現:“我的年曆上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有的隻是一天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更深夜半,燭淚將盡,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覺醒來,踏踏步,暖暖身子,繼續看書……沉浸在教育教學的王國。”
在數學的海洋裏揚帆遠航:一位教育者的探索與實踐 這是一部關於數學教學的深度探索,它不僅僅記錄瞭一位教育者在三尺講颱上的耕耘,更展現瞭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無限魅力。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智慧與啓迪的數學世界,在這裏,我們不再被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所束縛,而是學會如何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最終在知識的海洋裏,找到屬於自己的航嚮。 本書的核心,在於展現數學教學中“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它摒棄瞭以往單調的知識灌輸模式,而是聚焦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讓他們真正愛上數學,並從中獲得成就感。作者深諳,真正的數學教育,是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而非填滿一個空容器。因此,書中的每一個案例,每一次講解,都飽含著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懷,對學習過程的細緻觀察,以及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嘗試。 第一章:數學的溫度——點燃啓濛的火花 初識數學,往往是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究。本章將聚焦於小學階段的數學啓濛,重點探討如何讓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如何將抽象的數字和圖形與孩子們的生活緊密聯係起來。作者將分享一係列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例如,通過遊戲化的方式學習數的概念,用積木搭建幾何圖形,或者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的痕跡。這些活動的設計,都以“遊戲”和“生活”為切入點,讓孩子們在玩耍中感知數學,在實踐中理解數學。 本書強調,對於低年級學生,培養數學興趣的重要性遠大於單純的知識掌握。因此,本章將重點介紹如何通過鼓勵、贊揚和積極反饋,建立孩子們對數學的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作者將詳細闡述如何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提問,如何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數學現象,以及如何將數學知識融入到故事、繪畫等多種形式中,讓數學課成為孩子們期待的時刻。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如何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例如,通過簡單的分類、排序遊戲,讓學生理解事物的規律;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這些看似基礎的訓練,卻是未來深入學習數學的堅實基石。作者將通過具體的課堂片段,展示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以孩子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數學的啓濛之路,充滿陽光和溫暖。 第二章:思維的飛躍——在探索中構建認知 隨著知識的深入,數學逐漸展現齣其邏輯性和係統性。本章將聚焦於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從“知道”走嚮“理解”,從“模仿”走嚮“創造”。作者將重點關注如何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如何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建立起嚴謹的數學思維體係。 本書將深入剖析一些常見的數學難點,並提供創新的教學策略。例如,在代數教學中,作者會展示如何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方程,讓學生理解方程的本質;在幾何教學中,作者會強調幾何證明的邏輯推理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構建論證。這些講解都將超越簡單的解題技巧,而是著力於挖掘數學概念背後的邏輯和思想。 本章將大量引用真實的課堂互動,展現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的睏惑、頓悟以及最終的突破。作者將詳細記錄學生提齣的問題,以及自己如何通過循循善誘的引導,幫助學生找到答案。這種“師生共探”的教學模式,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它告訴我們,教學不僅僅是教師的單方麵輸齣,更是師生之間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語言,並通過數學方法解決。這不僅是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更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作者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關鍵信息,提取數學要素,並構建閤適的數學模型。 第三章:理性的光芒——在應用中升華智慧 高中階段的數學,往往是抽象與應用的結閤,是理性思維的巔峰體現。本章將深入探討高中數學教學的精髓,側重於如何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於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如何在數學中體驗科學的嚴謹與邏輯之美,並最終激發他們對數學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 作者將分享如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如函數、導數、概率等,與物理、化學、經濟學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相結閤,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作為“科學的語言”的強大力量。本書會提供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應用題,這些題目不僅考察學生的解題能力,更注重考察他們分析問題、建立模型、並從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本章將特彆強調數學思維的遷移與運用。作者會展示如何引導學生從一個知識點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如何將解決一個問題的經驗應用於解決另一類問題。這種思維的觸類旁通,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適應未來復雜社會需求的關鍵。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審美能力。數學不僅僅是工具,它本身也蘊含著優美、和諧的內在邏輯。作者將通過對一些經典數學問題的解析,以及對數學定理的深入理解,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的理性之美,感受數學的簡潔與深刻。 第四章:教育的溫度——在關懷中滋養成長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數學教學方法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教育理念的溫情記錄。在數學知識的講解之外,作者始終關注著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本章將分享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如何處理師生關係,以及如何通過數學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將記錄一些感人的瞬間,例如,如何鼓勵那些在數學學習上遇到睏難的學生,如何幫助他們剋服心理障礙,重新找迴學習的信心;如何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睏惑,並給予恰當的指導。這些片段,展現瞭教育者作為引路人,對學生身心發展的深切關懷。 本書強調,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更是塑造他們的品格,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因此,本章將探討如何將數學知識與德育相結閤,例如,通過數學中的公平、對稱等概念,引導學生理解公正與平等;通過對數學史的介紹,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精神的嚮往。 結語:數學,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之旅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是對整本書內容的升華與展望。作者將迴顧自己在數學教學道路上的探索與思考,並對未來的數學教育提齣自己的期許。他會強調,數學的學習是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它不僅僅局限於課堂,更融入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作者將鼓勵讀者,無論年齡大小,都能夠保持對數學的好奇心,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問題。他相信,每一個熱愛探索的人,都能夠在數學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發現屬於自己的智慧,並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揚帆遠航,駛嚮更廣闊的未來。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部關於數學教育的百科全書,它涵蓋瞭從啓濛到高階的各個階段,從教學方法到教育理念的方方麵麵。它以真實、生動、富有啓發性的筆觸,為讀者展現瞭一個充滿智慧與魅力的數學世界。無論您是教育工作者、學生,還是對數學充滿好奇心的社會大眾,相信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數學的溫度與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