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发明的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同瓷器、丝绸等一起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中国人所创造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表达了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中国文艺精神的内核;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文化百题(第3辑)(中国现代建筑大观)》目录:
序
鸟巢
青藏铁路
国家大剧院
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
浦东新高度
长江三峡
杭州湾跨海大桥
上海外滩
附录:词汇及短语列表
《中国文化百题(第3辑)(中国文明与艺术之四)》目录:
序
中国菜(上)
中国菜(下)
筷子
扇子
太极拳
杂技
把脉、推拿、拔火罐、刮痧
中药
篆刻
《论语》
《中国文化百题(第3辑)(中国人物之一)》目录:
序
黄帝
尧舜
秦始皇
屈原
司马迁
张仲景
张衡
蔡伦
毕异
李时珍
《中国文化百题(第3辑)(中国人物之二)》目录:
序
黑龙江省
河北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四川省
安徽省
云南省
福建省
广东省
贵州省.海南省
《中国文化百题(第3辑)(中国人物之三)》目录:
序
吉林省
辽宁省
山西省
陕西省
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
内蒙古自治区
湖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江西省
精彩书摘
Chopsticks are to Chinese people like spoons,knives and forks are to Westerners. Chopsticks areusually made of bamboo, although they can also bema de of metal, ivory or colored lacquer. Chopsticksare not found only in China; in ancient times the yspread to the neigh bouring countries in East Asia.
In classical Chinese, the word chopsticks ispronounced "zhu", meaning "assistance to eating".The pronunciation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word meaning "help". But another word in classical Chinese with a similar pronunciationhad the meaning of "slow" or "to stop". To counteract this ominous meaning, peoplebegan to use its antonym "快", meaning "fast". With the radical for "bamboo" addedabove "快", it becomes the character "筷", the name for chopsticks ever since.
前言/序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影响在全球不断扩大,全世界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同时也希望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从中探求它高速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发明的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同瓷器、丝绸等一起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中国人所创造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表达了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中国文艺精神的内核;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建筑如都城、宫殿、寺庙、民居、园林等,反映了历史时代风貌,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文化精神;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使中国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洞悉东方智慧: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精粹(英文版) 图书系列简介 本系列图书以宏大的全球视野,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它并非旨在介绍单一的文化现象,而是构建了一幅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文化全景图,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建立起对“中国”这一复杂而迷人的概念的立体认知。本系列精选了二十个关键文化维度,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和一手资料解读,旨在超越肤浅的标签化认知,探究中国文化深层的哲学基础与思维模式。 第一卷:思想的基石——儒、释、道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本卷聚焦于塑造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三大思想体系:儒家、道家和佛教的中国化。 儒家伦理:秩序、责任与和谐的构建 本卷详细剖析了儒家思想如何从周代礼乐制度中萌芽,经由孔子、孟子、荀子的发展,最终成为维护中国社会结构两千余年的核心意识形态。我们深入探讨了“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并着重分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重点章节将研究“孝道”在现代语境中的传承与挑战,以及儒家“中庸之道”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哲学意义。此外,还将对比研究早期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与宋明理学在心性论上的发展差异,展示其思想的内在张力与演进。 道家智慧:顺应自然与个体的自由 相较于儒家的社会建构,道家思想提供了另一种解脱与平衡的路径。本卷将对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德”“无为”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我们考察了“逍遥游”所代表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以及“上善若水”所揭示的柔性力量。重点将放在探讨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创作(如山水画的意境)、医学实践(如中医的整体观)以及个人的生命哲学,尤其是在高压的现代社会中,道家智慧如何提供精神上的栖息地。 汉传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本卷不仅回顾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更着重分析了中国本土化转化的过程,特别是禅宗的兴起。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如何与中国原有的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文化倾向相结合?我们将分析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对中国哲学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考察佛教“因果报应”观念在民间信仰中的普及与演变,揭示其在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卷:艺术的表达——美学、符号与感官的盛宴 本卷聚焦于中国艺术形式中蕴含的文化密码,探讨中国美学如何区别于西方传统,及其与哲学的紧密联系。 中国书法的气韵生动 书法被誉为“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本卷将超越其作为书写工具的层面,将其视为一种抽象的肢体语言。我们将系统介绍篆、隶、楷、行、草五体的风格特征,分析不同朝代(如魏晋的风度、唐朝的法度、宋代的意趣)的书法流派。通过解读“笔法”中的提、按、顿、挫所蕴含的力度与情感,展示书法如何体现书写者对生命节奏的把握与内心世界的投射。 山水意境:诗意的栖居 中国山水画(Shanshui Painting)并非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摹写,而是“胸中丘壑”的体现。本卷详细解析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这种空间处理方式如何体现了道家“虚实相生”的观念,以及留白处留给观者想象的巨大空间。我们将通过分析唐代李思训、宋代范宽、元代“四王”等代表人物的作品,阐释“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以及如何通过线条和墨色的浓淡变化来捕捉“物之精气”。 园林:人与自然的对话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如苏州园林)是哲学思想在物质空间中的物质化体现。本卷侧重于分析园林布局中对“移步换景”的设计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叠山理水、亭台楼阁的巧妙布局,创造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微缩景观。探讨园林如何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体现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 第三卷:制度的演进——历史脉络与权力结构 本卷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发展路径及其对社会形态的影响。 王朝更迭与“天命”观念 本卷考察了从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再到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巩固过程。重点分析了“天命观”在合法性构建中的作用,以及“二十四史”所记录的王朝兴衰周期律。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如世卿世禄制到科举制),揭示了中国社会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同时,如何实现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动。 科举制度:知识精英的上升通道 科举制度不仅仅是考试制度,更是一种社会筛选机制。本卷深入剖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如八股文的规范与局限)、考试的流程及其对知识分子阶层心理的影响。探讨了科举如何有效地将精英阶层与统治核心绑定,从而维系了长达千年的官僚体系的统一性和效率,同时也分析了其在近代社会转型期的僵化与衰落。 中国传统法律与“礼治”观念 与西方强调“法治”的传统不同,中国古代社会更倾向于“礼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本卷将研究《唐律疏议》等重要法典,分析刑法、民事规范与儒家伦理(如五伦关系)的互动关系。重点探讨“情理”在司法裁量中的地位,以及这种以道德和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思维对后世治理理念的深远影响。 第四卷:生活与习俗——节庆、礼仪与日常的仪式感 本卷关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解释了仪式和节庆活动背后的文化意涵。 农历下的生命周期:岁时节令 本卷系统梳理了二十四节气与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起源、习俗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联。例如,清明节如何融合了祭祖的慎终追远与踏青的生命复苏主题;中秋节如何通过圆月寄托了家庭团圆的集体愿望。重点分析了这些时间节点如何为中国人的生活注入了规律性和仪式感。 家庭结构与宗族观念 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大家庭的结构、代际关系以及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分析了族谱的编修意义,它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记录,更是维护身份认同和财产继承的重要工具。探讨了“敬老爱幼”的实践方式,以及这种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如何影响个人的自我认知。 饮食文化的哲学:器物与味道 中国饮食文化是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物质载体之一。本卷将探讨“五味调和”的养生观(如何平衡酸、苦、甘、辛、咸),以及“不时不食”的时令观念。分析餐桌礼仪(如座次安排、敬酒文化)如何体现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中的尊重与谦逊,展示“食”如何上升到社交和伦理的高度。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本系列力求为全球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国文化解读框架,理解其复杂性、连贯性与不朽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