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
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
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那中医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阴阳,就是时方!
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 这本书除了学术性外,还颇具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可读性很强的好书。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要想真正读透一部经典,恐怕要穷毕生的精力才行。 在平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总觉得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医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就让《思考中医》来回答这个问题。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跨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四气调理人论篇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这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晩乎。
刘力红,男,1958年生。医学博士,教授。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于院内师从陈亦人、陈治恒教授修习伤寒之学;于院外随李阳波、王庆余、曾邕生等师修习易、道、医学。现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序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2.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3.传统理论的构建
二、学问的传承
1.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
2.形而上与形而下
3.师徒相授
三、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
1.历史的经验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3.三种文化
4.学习经典的意义
5.认识经典与现代
6.如何学好经典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一、伤寒论说什么?
1.伤寒的含义
2.杂病的含义
3.论的含义
二、认识阴阳探求至理
1.认识阴阳
2.伤寒总说
第三章 阴阳的工作机制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三阴三阳
二、阴阳的离合机制
1.门户概念的引入
2.阴阳的开合枢
3.开合枢病变
4.伤寒传足不传手
第四章 治病法要
一、医者的两个层次
1.下工层次
2.上工层次
二、临证察机
1.何以察机
2.十九病机
3.抓主证,识病机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一、篇题讲解
1.辨释
2.太阳释
3.病释
4.脉释
5.证释
6.治释
二、太阳病提纲
1.太阳病机条文
2.释义
三、太阳病时相
1.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2.欲解时
3.欲作时
4.总观六经病欲解时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释
1.阳明本义
2.阳明经义
3.阳明府义
4.阳明的运气义
二、阳明病提纲
1.总义
2.脾约
3.正阳阳明
4.少阳阳明
三、阳明病时相
1.申至戌上
2.阳明病要
3.欲解时相要义
4.阳明治方要义
5.阳明欲剧时相
6.对高血压病的思考
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一、少阳解义
1.少阳本义
2.少阳经义
3.少阳府义
4.少阳运气义
二、少阳病提纲
1.总义
2.别义
三、少阳病时相
1.寅至辰上
2.少阳病要
3.少阳时相要义
4.少阳持方要义
5.《本经》中两味特殊的药
6.少阳之脉
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一、太阴解义
1.太阴本义
2.太阴经义
3.太阴藏义
4.太阴运气义
二、太阴病提纲
1.太阴病机
2.太阴的位性特征
3.太阴的病候特征
三、太阴病时相
1.亥至丑上
2.欲解时要义
3.欲剧时相
4.太阴治方要义
第九章 少阴病纲要
一、少阴解义
1.少阴本义
2.少阴经义
3.少阴藏义
4.少阴运气义
二、少阴病提纲
1.微妙在脉
2.但欲寐
3.少阴病形
三、少阴病时相
1.子者复也
2.欲解何以占三时
四、对AD病的思考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解义
1.厥阴本义
2.厥阴经义
3.厥阴藏义
4.厥阴运气义
二、厥阴病提纲
1.消渴
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3.饥而不欲食
4.食则吐蛔
5.厥阴禁下
三、厥阴病时相
1.丑时义
2.厥阴方义
结语
附录:《思考中医》九问
跋
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1999年12月3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于新亚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杨教授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
杨教授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所以,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应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杨振宁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是求理,而近代科学(包括现代科学)是求自然规律。传统文化所求的理并非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而近代科学追求的是自然规律。这样一种划分就使传统文化与近(现)代科学泾渭分明了。传统文化求理,不求自然规律,那么,这个理又是什么呢?杨教授解释这个“理”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么,这个“精神”,这个“境界”又是指的什么呢?难道科学没有精神,没有境界吗?第二,杨教授认为在传统文化里只有归纳的方法,而没有逻辑推演(或称演绎)。大家知道,在科学体系里进行研究,需要两种方法,一个是归纳,一个就是推演。所谓归纳,就是把许多现象归纳起来得到一个认识,一个定义,一个理论,把许多事物聚在一点上,一个认识上。原来现象上看似不同,本质上却是这么相近。所以,归纳实际是由外向内的一种认识。逻辑推演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个过程非常严密,比如由一到二,由二到三,这个次序只能这样。现代科学既有归纳,又有逻辑推演,而逻辑推演是它的标志。中国文化里只有归纳却没有逻辑推演,这又将传统与现代区别开来了。第三,传统文化里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在很多场合,许多人都认为中医与其说是一门自然科学,倒不如说是一门自然哲学。而杨教授在讲演中却以中医为例,认为传统文化中缺少自然哲学,这显然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左。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离开实验几乎寸步难行。即便是审视科学的部门也是如此。当年我读博士的时候,管理博士这一层次的机构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除了文献博士外,其余的都要搞实验研究。所以,我这个博士算是侥幸得的,因为我并没有做实验研究,这要得益于我的导师。
在中医历史里没有实验,我们没有看到黄帝问岐伯,你的阴阳理论是怎么发现的?是不是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的?确实没有。所以在中医乃至其他传统科学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验,这是合乎实际的。以上就是杨教授对中国文化的大体认识。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生命时间”的深度对话。它没有给我直接的治疗方案,而是引领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医如何看待生命在时间中的流淌。书中关于“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周期与中医理论的结合,让我深受启发。我了解到,中医并非将“衰老”视为一种病态,而是生命周期中自然演变的一部分,而中医的智慧在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延缓衰退,保持生命的活力与尊严。作者通过对不同生命阶段人体生理、病理特点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精妙之处。比如,儿童阳气未足,需要呵护;中年精力充沛,需要调养;老年则需要固本培元,安享晚年。这种对生命“时间性”的细致考量,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深邃与人性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养生”的解读,它不再是简单地追求“长生不老”,而是强调一种与时间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鼓励我放慢脚步,感受生命的节奏,顺应自然的变化,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这种“与时间同行”的养生观,让我觉得更加真实、更加可行。书中对“病”的理解,也因为加入了时间维度而显得更加深刻。它认为,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人体内部的“时间钟”与外部的“自然钟”出现了错位,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这种“时间失调”的观念,让我开始思考,我自身的很多不适,是否是因为我违背了自然的时间规律。这本书的语言,如同陈年的佳酿,醇厚而富有内涵,它没有冗长的理论,却能直击心灵,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评分《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揭示了中医的深邃之处。它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开方抓药,而是从“时间”这一宏大的概念出发,去解读自然万物和人类生命的运行规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将中医的“五行”理论与时间的流转巧妙地联系起来。我一直认为五行是静态的相生相克关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演变。比如,木(春)生火(夏),火(夏)生土(长夏),土(长夏)生金(秋),金(秋)生水(冬),水(冬)生木(春),这不仅仅是物质的转化,更是生命在时间中的周期性生长与衰退。作者通过对不同季节的自然现象和生理反应的描述,让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这种时间性的循环。书中对“养生”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它不再是将养生看作是一种刻意的“对抗衰老”的行为,而是强调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比如,在秋季,金气当令,人体容易出现肺燥,此时的养生重点在于润肺,而这与秋季的干燥气候是相互呼应的。这种与时间同步的养生观,让我觉得更加自然、更加和谐。书中对“疾病”的理解,也因为加入了时间维度而变得更加立体。它认为,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人体内部的时间节律与外部自然时间节律发生冲突所致。这种“时间失调”的观念,让我开始思考,我自身的很多不适,是否是因为我违背了自然的时间规律。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古朴而又充满智慧的魅力,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本书,犹如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我耳边娓娓道来。它没有给我急切的救赎,而是引导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与时间交织的韵律。我一直对中医的“天人相应”感到好奇,这本书则将这种“相应”赋予了具体的时间刻度。书中对“经络”的论述,让我不再觉得是僵硬的线路图,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流动的生命通道。作者通过对不同经络在一天中不同时辰的活跃度进行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何某些时辰进行某些调理会事半功倍。这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迹可循的自然规律。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将“病”的发生也置于时间轴上来考察。它指出,疾病的产生往往是人体内部“时间”失调的表现,是与自然时间节奏脱节的结果。这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的“不适”,可能并非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累积的“时间错位”所致。这种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疾病原因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望闻问切”与时间的关系。这四诊合参,本身就蕴含着对生命时间维度的细致观察。比如,“望”可以观察人体的生长变化,“闻”可以听出气息的强弱与节律,“问”可以了解病程的起伏,“切”则能感知脉搏的快慢疾徐,这些无不与时间紧密相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医的诊断,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时间流动的精准把握。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科学性,并非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仪器测量,而是对生命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我开始用更长远、更具智慧的眼光来看待健康与生命。
评分《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本书,为我展示了中医在时间维度上的独特魅力。它没有直接教我如何治病,而是让我从更宏观、更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医与自然、与生命的深刻联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将中医的“节气”理论与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如此精妙的结合。我一直以为节气只是记录季节更替的符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生命密码。作者详细阐述了每个节气如何影响人体的阳气盛衰、阴气潜藏,以及脏腑的功能活动。比如,春季万物复苏,人体的肝气开始升发,此时若不注意疏导,容易出现肝气郁结;夏季阳气最盛,要特别注意养心,避免暑热伤津。这些讲解,并非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身体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书中对“养生”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它不再是简单地追求“长生不老”,而是强调一种与时间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鼓励我放慢脚步,感受生命的节奏,顺应自然的变化,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这种“与时间同行”的养生观,让我觉得更加真实、更加可行。书中对“病”的理解,也因为加入了时间维度而显得更加深刻。它认为,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人体内部的“时间钟”与外部的“自然钟”出现了错位,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这种“时间失调”的观念,让我开始思考,我自身的很多不适,是否是因为我违背了自然的时间规律。这本书的语言,如同清泉般流畅,它没有故弄玄虚,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而是触及了其核心的哲学思想。
评分这本《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像是藏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后,难以捉摸。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医的新视角。作者并非直接阐述药方、病症,而是从更宏观、更哲学的高度,去探讨中医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将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自然界的时间律动紧密结合。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四季变化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以及不同时辰的作息对脏腑功能的重要性。这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诗意和智慧的描述,让我开始真正“看到”中医是如何融入自然、顺应自然的。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过程与中医理论的联系。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精神、气质上的演变,而中医的方剂和疗法,恰恰是根据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来施治的。这种时间维度下的生命观,让我对衰老和疾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坏”的,而是生命周期中自然的一部分,而中医的智慧在于如何与之和谐共处,延缓衰退,保持生机。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读起来就像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茶,回甘悠长。它没有给我直接的“治病”方法,但它给了我一种看待生命、看待健康全新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比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都更具有长远的价值。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符合自然的节奏,是否真正理解了“时间”在健康中的角色。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读完《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我的脑海中仿佛展开了一幅宏大的画卷,描绘着中医在时间长河中的脉络与精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停留在浅层的理论介绍,而是深入到中医核心的哲学观念,并巧妙地将其与自然界和人类生命的“时间性”联系起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气”的论述所吸引,不再是简单地认为“气”是一种抽象概念,而是将其与时间流逝下的物质转化、能量流动紧密结合。书中举例分析了人体内部“气”的升降浮沉、运行不息,以及这些“气”的动态平衡如何受到外界时间因素,如昼夜、季节、甚至更宏观的宇宙运行规律的影响。这种理解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不仅仅是身体各个部分的联系,更是身体与自然、与时间融为一体的动态统一。书中对“阴阳”在时间维度下的变化也进行了精彩的阐述。我了解到,阴阳并非 static 的,而是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消长、转化,而人体的健康,正是在这种动态平衡中维持的。例如,白天属阳,夜晚属阴,人体在白天阳气外放,夜晚阴气内守,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作息,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将抽象的阴阳理论具象化,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医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智慧的探索。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与自然时间同步的节奏。这种从哲学层面的引导,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不生病”,而是与生命周期、与自然变化和谐共存的一种状态。
评分《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本书,为我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命时间”的沉浸式体验。它没有给我明确的“药方”,而是为我开启了一扇全新的思考之窗。书中关于“时钟”与“节律”的论述,让我对中医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我了解到,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息息相关,这种“顺时而作”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让我看到了中医是如何将这些时间性的规律融入到养生、保健和治疗之中。例如,书中提到,夜晚是人体阴气最盛、肝脏排毒的时间,此时若熬夜,就会打乱身体的“时间钟”,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这种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触良多。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生命周期”的解读。它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与中医的养生理论相结合,为我提供了一套更加全面、更具智慧的生命观。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时间密码”,而中医的智慧,就在于如何解读和利用这些密码,实现健康与和谐。书中对“疾病”的看法,也因为加入了时间维度而显得更加深刻。它认为,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人体内部的“时间钟”与外部的“自然钟”出现了错位,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这种“时间失调”的观念,让我开始思考,我自身的很多不适,是否是因为我违背了自然的时间规律。这本书的语言,如同古老的歌谣,悠扬而充满哲理,它没有复杂的术语,却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评分《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本书,像一个温婉的向导,带我穿越了时间的迷雾,去探寻中医那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智慧。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将中医理论与自然界的时间变化,尤其是“节气”的变化,进行了如此精妙的融合。我一直以为节气只是记录季节更替的符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生命密码。作者详细阐述了每个节气如何影响人体的阳气盛衰、阴气潜藏,以及脏腑的功能活动。比如,春季万物复苏,人体的肝气开始升发,此时若不注意疏导,容易出现肝气郁结;夏季阳气最盛,要特别注意养心,避免暑热伤津。这些讲解,并非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身体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书中对“病”的发生与时间的关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疾病会“时令性”发作,比如夏季的暑病,冬季的寒病,这都与自然界的时间变化以及人体顺应自然的能力有关。这种时间维度的疾病观,让我开始理解,中医治病,不仅要看当下的症状,更要考察疾病发生的时间背景,以及人体与时间互动的状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养生”的解读,它并非仅仅是食疗或保健品的堆砌,而是强调一种与自然时间同步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顺应四时,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在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养生,是与生命内在的节律相契合。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宁静的力量,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时间”在生命中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活得更“顺时”。
评分当我翻开《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我以为会看到的是一本关于中药和针灸的百科全书,然而,它却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惊喜。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治病”,而是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更深邃的领域——中医如何理解“时间”并以此解读自然与生命。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时令”与“节气”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农事历法的记录,更是指导人体养生保健的天然指南。作者将每一个节气都赋予了生命力,并详细解释了在不同节气,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相应的饮食、起居需要如何调整。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常说“顺应天时”,原来这是中医核心的养生理念之一。书中对“养生”的理解,也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再是简单地通过进补来“强身健体”,而是强调通过调整生活节奏,使之与自然的时间周期相吻合,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这种“养生”,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将“老”这个概念,也融入了中医的时间解读。它并没有将“老”看作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周期中必然的一个阶段,而中医的智慧在于如何在这个阶段,依然保持生命的活力与尊严。这种对生命“时间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衰老有了更平和、更积极的态度。这本书的语言,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它没有激烈的宣言,却在我的心中种下了对中医智慧的深深敬意。它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扇通往中医哲学殿堂的门。
评分《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奥秘的大门,而这扇门,恰恰是以“时间”为钥匙。我一直对中医的“天人合一”理念感到好奇,这本书则将这个理念,通过对自然与生命中“时间”的解读,变得如此具象和生动。书中对“昼夜交替”与人体生理活动的关联,让我惊叹于中医的观察力。我了解到,人体的阳气在白天最盛,适合活动,而阴气在夜晚最盛,适合休息和修复。这种顺应昼夜变化的作息,是保持身体健康最基本的前提。作者通过详细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熬夜对身体的伤害如此之大,因为它直接违背了人体在时间维度上的自然规律。我尤其被书中对“季节变化”与人体健康的论述所吸引。春天万物生长,人体气血也应升发,此时若抑郁寡欢,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夏天阳气最盛,要注重养心,清热解暑;秋天肃杀,要注重养肺,防燥;冬天寒冷,要注重养肾,藏精。这些讲解,让我看到了中医是如何将人体健康与自然界的时间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生命观。书中对“病”的理解,也因为加入了时间维度而显得更加深刻。它认为,疾病并非无缘无故地发生,往往是人体内部的“时间钟”与外部的“自然钟”发生了错位,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这种“时间失调”的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是否在不经意间,让自己成为了“时间失调”的受害者。这本书的语言,如同清泉般流畅,它没有故弄玄虚,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而是触及了其核心的哲学思想。
评分图书馆看到的书,一直看不完,一直续借,干脆买了
评分京东不错 支持京东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评分一次买了四本,自己学习加送朋友
评分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
评分不错很好是正版书非常有帮助
评分be delivered.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评分人到中年来,学学中医,注意养生,不能太拼了
评分书不错,就是觉得有点啰嗦!还有就是《易》的内容是真不懂!!封面弄上水了!
评分喜欢中医。服务好。给全五星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