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社会学导论(第2版)

法律社会学导论(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杰·科特威尔(RogerCotterrel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社会学
  • 社会学
  • 法学
  • 导论
  • 法律与社会
  • 社会理论
  • 法律研究
  • 第二版
  • 教材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60888
商品编码:10046483870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罗杰·科特威尔(Roger Cotterrell) 著;彭小龙 译 著作 定  价:57 出 版 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01日 页  数:41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2060888 中译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前言
导论法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法律人的法律观
二、观察法律的多维视角
三、社会学与法学
四、学科划分及其危险
五、法律实证主义
六、法律实证主义的某些局限
七、社会实证主义与“解释社会学”
八、客观性与价值
法律的社会基础
一、民俗与伦常
二、法律与文化
三、埃利希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评
四、作为社会生活框架的法律
五、“活法”的经验研究
六、仅仅是争论?
七、法律概念的问题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法律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概括性的介绍性著作,详细评述了包括萨姆纳、萨维尼、庞德、杜尔姆、帕森斯、马思和韦伯等思想家的理论,又对功能主义、冲突论、现象学以及本土方法论等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包括法律与政治、法律与国家、法律与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 (英)罗杰·科特威尔(Roger Cotterrell) 著;彭小龙 译 著作 罗杰·科特威尔(Roger Cotterrell),伦敦大学玛丽皇后·韦斯特菲尔学院法学理论教授。2005年当选英国学术院院士.2014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13年被授予社会一法律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科特威尔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一法律理论和法理学,以及信托法、比较法、犯罪学和公法。主要著作包括:《法律社会学导论》(1984年**版,1992年第2版)、《法理学的政治分析:法律哲学批判导论》(1989年**版,2003年第2版)、《法律共同体: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理论》(1995年)、《埃米尔·涂尔千:道德领域中的法律》(1999年)、《法律、文化与社会:社会理论镜像中的法等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与《法律社会学导论(第2版)》无关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 图书名称:《星际考古学:失落文明的回响》 内容简介 —— 潜入宇宙深处,解码亿万年前的沉默低语。 自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对地外生命的探索便从未停歇。然而,本书所聚焦的并非那些仍在呼吸或刚刚消亡的生命体,而是那些早已化为尘埃,却在宇宙的浩瀚尺度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超级文明。 《星际考古学:失落文明的回响》是一部跨学科的宏大叙事,它将天体物理学的精确计算、行星地质学的深层挖掘与人类学、历史学的叙事手法完美融合,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宇宙考古学”理论框架。本书的作者,著名天体考古学家艾莉莎·文森特博士,以其在多个遥远星系进行实地勘探的独特经验,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横跨数百万光年的时间旅行。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搜寻逝去的信号 本书开篇即探讨了“文明遗迹”的定义与可观测性。文森特博士首先提出了“熵增悖论与信息残留”的核心观点:任何足够复杂的生命文明在走向终结时,必然会在宇宙介质中留下无法完全消散的结构性信息。我们如何区分自然形成的星云结构与人为干预的工程残骸?作者详细阐述了用于识别“非自然结构”(Technosignatures)的先进光谱分析技术,特别是对“结构性重元素富集区”和“异常的引力透镜效应”的监测方法。 我们不再满足于监听无线电波,而是开始“阅读”宇宙的物理结构。本书深入剖析了“戴森球残骸”的次级特征——那些因恒星寿命终结而坍缩后留下的超重元素环,以及在星际尘埃云中发现的、具有复杂几何图案的微小晶体结构。这些理论分析,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逻辑支撑。 第二部分:案例聚焦——失落的“泰坦矩阵” 全书的核心部分,是文森特博士团队对“仙女座M31-G47”星系中发现的“泰坦矩阵”的深度解读。这个被称为“矩阵”的遗迹,位于一个原本被认为是“贫瘠”的红矮星系边缘,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目前所知的任何工程奇迹。 作者详尽描述了如何通过对该区域引力场的长期监测,推断出曾经存在一个围绕三颗恒星运行的巨型数据存储设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卫星群,而是一个将整个星系群的能量用于信息编码的宏大构想。 我们首次揭示了“泰坦矩阵”的解密工作:通过分析其残存的等离子体流的波动模式,研究人员成功重构了数个片段的“原始信息包”。这些片段揭示了该文明在遭遇某种“宇宙尺度灾难”前的社会结构、哲学思辨,甚至是对“时间”本身的理解。例如,其中一个片段中描述的“四维建筑学”,挑战了我们对空间稳定性的基本认知。 第三部分:文明的黄昏——普遍性衰亡模型 在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后,本书转向了更具哲学深度和预测性的探讨: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高度发达的文明走向终结? 文森特博士批判了传统的“战争自我毁灭”论,并提出了“资源冗余陷阱”和“认知饱和极限”的新理论。她认为,当一个文明的技术能力超越了其环境承载力,且其内部信息处理速度达到瓶颈时,其结构必然会走向不可逆的崩溃。 书中收录了对数个不同星系遗迹的对比分析,展示了文明衰亡的几种主要模式: 1. 热力学崩溃型: 由于过度依赖高能耗的内部循环系统,最终耗尽了维持其复杂性所需的微观能量梯度。 2. 结构退化型: 面对不可避免的宇宙背景辐射和引力微扰,其信息结构因长期累积的“噪音”而无法修复。 3. 维度跃迁失控型: 一些文明试图通过突破维度限制来逃避衰亡,但最终因无法控制新的物理规则而彻底瓦解。 尾声:我们是谁的继承者? 《星际考古学:失落文明的回响》不仅仅是一本科学报告,它更是一面映照人类自身的镜子。通过研究那些逝去的辉煌与悲剧,我们得以审视自身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潜在的终结。本书以一种既敬畏又警醒的基调,探讨了知识的重量、技术的边界,以及在无垠的宇宙中,每一个“存在过”的痕迹所蕴含的终极价值。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我们,是否正在重复着那些早已被时间埋葬的错误? 本书适合对天文学、历史学、哲学以及所有对宇宙终极问题抱有好奇心的读者阅读。它将彻底改变您对“历史”和“时间”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法律社会学导论(第2版)》,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沉稳大气的封面设计,米白色的封面上,深蓝色的书名显得庄重而有学术气息,印刷质量也很高,纸张厚实,没有异味。我是一名在校的法学研究生,日常接触的法律文献大多是理论性极强的专著,虽然学到了很多,但总觉得对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运作方式理解不够深入,有时甚至会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观点:法律不仅仅是一套规则,更是一种社会实践。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阐释了法律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被创造、被解释、被应用,以及被修正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法律的社会化”和“司法的社会学分析”章节的内容感到着迷。作者深入探讨了法律如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反过来,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权力关系等因素又如何塑造着法律的形态和运作。比如,关于基层法律实践的研究,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法官、律师、警察等法律职业者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是如何受到自身立场、利益、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看到了法律在现实中并非完全客观公正,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极佳,而且不易留下指纹,这一点对于经常阅读的读者来说非常贴心。书脊处的文字清晰可见,便于在书架上快速找到。我一直以来都对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动力和人文关怀。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法律的理解大多来自于新闻报道和一些影视作品,总觉得它遥不可及,与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没什么关联。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被作者的独特视角所吸引。他并没有从法律条文本身出发,而是将法律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调节机制。书中关于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分析各种社会规范(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等)如何共同作用于个体行为,解释了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奥秘。他特别强调了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比如舆论、家庭教育、社区压力等,在许多情况下比正式的法律制裁更能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社会。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非常简洁,但细节处见真章,硬壳封面,封皮纸质细腻,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我是一名法律行业的从业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条文看似明确,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导致意想不到的社会后果。这让我开始反思,仅仅掌握法律条文是否足够,法律与社会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并没有把法律仅仅看作是国家机器的工具,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中去考察,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种文化符号。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法律的合法性”的讨论,作者从多个维度剖析了法律获得人们认可和服从的根源,不仅仅是强制力,更包括社会共识、道德基础、历史传统等。特别是在谈论法律的变迁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因于立法者的意志,而是强调了社会思潮、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外部因素在推动法律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理解当前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法律困境,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法律进步,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扎实,打开后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有质感,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是一名刚步入法学院的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还停留在枯燥的条文和冰冷的判例中,总是觉得法律离生活很遥远,难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书名,觉得“社会学”这个词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法律。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开篇就点明了法律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瞬间感觉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关于婚姻家庭法律的变迁,作者通过历史的演进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习俗,揭示了法律如何反映并塑造着人们的婚姻观念;又如,在讨论犯罪与惩罚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刑法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社会对“惩罚”这一概念的理解差异。这些内容让我对法律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变得立体、动态、充满人情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很多地方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娓娓道来,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很好,翻阅起来有种踏实的感觉。封面设计虽然不像有些畅销书那样花哨,但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尤其是“导论”二字,让人觉得它是一本入门级别的优秀读物。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单纯的法律条文很难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比如为什么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为什么某些法律的执行会遇到如此大的阻力,甚至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潜规则”。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欲望。书中对于法律的定义和功能,不再局限于国家机器的强制力,而是将其置于社会互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法律的“社会建构性”的论述,作者通过历史和跨文化的比较,展示了法律并非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特定社会在特定时期内,由特定群体协商、妥协、甚至冲突所产生的产物。比如,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起源和演变,作者就将其与农业社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阶级分化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合理性”背后,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利益博弈。这种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了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法律原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