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法律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概括性的介绍性著作,详细评述了包括萨姆纳、萨维尼、庞德、杜尔姆、帕森斯、马思和韦伯等思想家的理论,又对功能主义、冲突论、现象学以及本土方法论等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包括法律与政治、法律与国家、法律与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 (英)罗杰·科特威尔(Roger Cotterrell) 著;彭小龙 译 著作 罗杰·科特威尔(Roger Cotterrell),伦敦大学玛丽皇后·韦斯特菲尔学院法学理论教授。2005年当选英国学术院院士.2014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13年被授予社会一法律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科特威尔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一法律理论和法理学,以及信托法、比较法、犯罪学和公法。主要著作包括:《法律社会学导论》(1984年**版,1992年第2版)、《法理学的政治分析:法律哲学批判导论》(1989年**版,2003年第2版)、《法律共同体: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理论》(1995年)、《埃米尔·涂尔千:道德领域中的法律》(1999年)、《法律、文化与社会:社会理论镜像中的法等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很好,翻阅起来有种踏实的感觉。封面设计虽然不像有些畅销书那样花哨,但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尤其是“导论”二字,让人觉得它是一本入门级别的优秀读物。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单纯的法律条文很难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比如为什么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为什么某些法律的执行会遇到如此大的阻力,甚至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潜规则”。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欲望。书中对于法律的定义和功能,不再局限于国家机器的强制力,而是将其置于社会互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法律的“社会建构性”的论述,作者通过历史和跨文化的比较,展示了法律并非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特定社会在特定时期内,由特定群体协商、妥协、甚至冲突所产生的产物。比如,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起源和演变,作者就将其与农业社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阶级分化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合理性”背后,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利益博弈。这种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了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法律原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极佳,而且不易留下指纹,这一点对于经常阅读的读者来说非常贴心。书脊处的文字清晰可见,便于在书架上快速找到。我一直以来都对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动力和人文关怀。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法律的理解大多来自于新闻报道和一些影视作品,总觉得它遥不可及,与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没什么关联。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被作者的独特视角所吸引。他并没有从法律条文本身出发,而是将法律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调节机制。书中关于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分析各种社会规范(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等)如何共同作用于个体行为,解释了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奥秘。他特别强调了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比如舆论、家庭教育、社区压力等,在许多情况下比正式的法律制裁更能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很扎实,打开后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有质感,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是一名刚步入法学院的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还停留在枯燥的条文和冰冷的判例中,总是觉得法律离生活很遥远,难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书名,觉得“社会学”这个词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法律。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开篇就点明了法律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瞬间感觉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关于婚姻家庭法律的变迁,作者通过历史的演进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习俗,揭示了法律如何反映并塑造着人们的婚姻观念;又如,在讨论犯罪与惩罚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刑法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社会对“惩罚”这一概念的理解差异。这些内容让我对法律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变得立体、动态、充满人情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很多地方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娓娓道来,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非常简洁,但细节处见真章,硬壳封面,封皮纸质细腻,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我是一名法律行业的从业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条文看似明确,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导致意想不到的社会后果。这让我开始反思,仅仅掌握法律条文是否足够,法律与社会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并没有把法律仅仅看作是国家机器的工具,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中去考察,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种文化符号。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法律的合法性”的讨论,作者从多个维度剖析了法律获得人们认可和服从的根源,不仅仅是强制力,更包括社会共识、道德基础、历史传统等。特别是在谈论法律的变迁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因于立法者的意志,而是强调了社会思潮、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外部因素在推动法律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理解当前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法律困境,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法律进步,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
评分拿到这本《法律社会学导论(第2版)》,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沉稳大气的封面设计,米白色的封面上,深蓝色的书名显得庄重而有学术气息,印刷质量也很高,纸张厚实,没有异味。我是一名在校的法学研究生,日常接触的法律文献大多是理论性极强的专著,虽然学到了很多,但总觉得对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运作方式理解不够深入,有时甚至会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观点:法律不仅仅是一套规则,更是一种社会实践。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阐释了法律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被创造、被解释、被应用,以及被修正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法律的社会化”和“司法的社会学分析”章节的内容感到着迷。作者深入探讨了法律如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反过来,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权力关系等因素又如何塑造着法律的形态和运作。比如,关于基层法律实践的研究,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法官、律师、警察等法律职业者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是如何受到自身立场、利益、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看到了法律在现实中并非完全客观公正,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