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主义、自由与商业社会

共和主义、自由与商业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共和主义
  • 自由主义
  • 商业社会
  • 政治哲学
  • 社会思想
  • 历史
  • 经济思想
  • 古典自由主义
  • 公民美德
  • 现代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3288
商品编码:10378100144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无 著作 伍顿 编者 盛文沁 等 译者 定  价:58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3月01日 页  数:412 装  帧:平装 ISBN:9787010123288 导言 共和主义传统:从共和国到《常识》
上编
 马沙蒙特·尼德汉姆与英国共和主义的开端:1649―1656
第二章 哈林顿与《大洋国》(1656)
第三章 哈林顿的《大洋国》:起源与后果(1651一1660)
第四章 共和主义与复辟(1660―1683)
下编
第五章 自由、美德与法治(1689―1770)
第六章 超YUE古代:批判古典共和主义
第七章 日内瓦的共和主义
第八章 荷兰共和国与自由理念
第九章 尤利西斯的束缚?威尼斯和从豪厄尔到休谟的自由观
第十章 从穴居人到美国人:孟德斯鸠与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论自由、美德、商业
缩写
索引
附录本书主编、著作者简介
译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在世界范围内对共和主义思想研究的很为有名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登载空间上涉及很多国家,如英国革命时期的共和主义,古典共和主义,日内瓦的共和主义(在世界上瑞士很为典型),荷兰的共和主义(这是近代世界上靠前个共和国),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共和主义思想,美国的共和主义等。在共和主义研究中,其关键性主题就是自由、美德和商业社会,而本书则是对此讨论的优选很为集中的书。本书的作者大卫。伍顿为世界品质的思想史家,主攻自由主义思想和共和主义思想。 无 著作 伍顿 编者 盛文沁 等 译者 译丛主编
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近现代史、欧洲思想史与社会史。曾出版《欧洲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欧洲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主编"剑桥学派思想史"、"剑桥学派概念史"译丛等。
译者
盛文沁,历史学博士,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国学所工作。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思想史。
左敏,历史学博士,现在上海市静安区党校工作。研究方向为英国共和主义思想史。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共和主义、自由与商业社会”之外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不含任何痕迹: --- 书名:失落的星图:古代文明的科技密码与宇宙观的演变 简介: 本书深入探寻了古代文明在天文学、数学以及工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旨在揭示隐藏在神话、史诗和零散考古证据背后的,一套完整而精密的科技知识体系。我们不再将古人视为蒙昧的信仰者,而是站在人类知识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中,重新审视那些失落的、被历史长河冲刷殆尽的智慧结晶。 第一部分:天穹之下的秩序——古代天文学的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玛雅以及早期中国文明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测,构建出他们赖以生存的宇宙模型。我们不仅分析了巴比伦的泥板文书所记载的精确历法计算,揭示了其对行星运动周期的掌握程度,更深入剖析了埃及金字塔群的星象对齐之谜。 一个核心的论点是,古代的天文学并非仅仅服务于宗教祭祀,它更是一门高度实用的导航、农业规划和政治合法性构建的工具。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对“天国”和“尘世”关系的理解,呈现出一种基于复杂几何和周期律的宇宙图景。书中详尽考证了某些被认为纯属神话的记载,如苏美尔人对已知太阳系行星的认知,并尝试从现代天体物理学的角度,推测其观测精度的极限与方法的创新之处。例如,对于古代如何测量地圆周长、如何预测日食的机制,我们将梳理文献记载与最新考古发现的交叉验证,展示出早期科学家们在缺乏精密仪器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惊人逻辑推演能力。这不仅仅是记录星辰的位置,更是人类试图将自身置于一个有序宇宙中的早期尝试。 第二部分:数字的魔法与结构的智慧——数学与工程的交汇 从尼罗河畔的泥沼测量到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古代工程的宏伟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作为支撑。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剖析支撑这些不朽奇迹的数学思想。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毕达哥拉斯定理或巴比伦的六十进制,而是这些抽象概念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被灵活运用。 书中将详细分析古希腊几何学,追溯其如何从埃及的土地丈量中脱胎换骨,成为一门纯粹的、具有逻辑推演性的科学。我们考察了阿基米德在流体力学和杠杆原理上的洞察力,并将其置于当时城邦竞争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同时,书中对比了东方文明在代数和分数运算上的独特进展,例如印度吠陀时代对零的概念的萌芽,以及中国古代数学家在解高次方程上的早期尝试。 在工程学方面,本书将重点考察水利系统——从罗马的引水渠到波斯的坎儿井系统。我们分析了这些系统的设计理念,它们如何综合考虑了地质条件、水文压力和劳动力组织。特别是对古代冶金术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材料科学飞跃,以及这种飞跃如何直接影响了军事力量和经济结构。这些工程奇迹,是人类理性思考与环境改造需求的完美结合。 第三部分:失落的技术与文明的断层 古代文明的辉煌并非线性发展的。本部分着眼于那些似乎凭空出现,随后又神秘失传的科技成就。我们探讨了“黑暗时代”对知识传承造成的断裂,以及为何某些先进的工艺流程会随着一个帝国的衰落而彻底消失。 书中将重点讨论几类关键技术:例如,古罗马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配方及其优越耐久性,以及现代化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复制其抗海水腐蚀性的秘密。我们还检视了那些关于“失落文明”的争议性议题,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理解技术知识是如何在社会动荡中被遗忘或系统性销毁的。通过比较拜占庭帝国对古希腊典籍的细致保存与中世纪欧洲的知识匮乏状态,我们试图描绘出一幅关于知识“脆弱性”的图景。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发明,更是知识的有效存储、传播和迭代。当社会结构崩塌,维护复杂技术的专业知识链条也随之瓦解,这构成了文明发展史上的“熵增”现象。 结论:面向未来的回溯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古代科技密码的解码,重新激发我们对基础科学和跨学科研究的热情。古代人面对的挑战——资源限制、认知局限、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当代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所面临的挑战,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试图证明,在那些被我们称为“蛮荒”的时代,早已埋下了通往现代科学大门的精确路径,而重新理解这些路径,或许能为我们当前面临的能源、环境和结构设计难题提供全新的、非线性的解决思路。 ---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的文风充满了学者的克制与洞察力,但读起来却丝毫不枯燥,这得益于他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擅长在宏大叙事中插入极富画面感的微观细节。比如,书中对比了十七世纪贵族庄园的日常开销与新兴商行账簿上的盈亏数字,这种并置立刻就凸显了财富观的本质转变——从“拥有土地”到“创造利润”。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进步”概念的解构。我们习惯于将现代性视为一种线性的、必然的上升趋势,但作者却冷静地指出,每一次经济上的飞跃,往往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文化或道德的退却。这种带着审慎甚至略带悲观的视角,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成熟。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不断抛出更复杂的问题,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这本厚重的史学著作,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勾勒出近代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社会剧变时的思想挣扎与理论构建。我特别欣赏他对“理性”与“情感”这对永恒矛盾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启蒙运动视为一场纯粹的理性胜利,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技术革新和社会财富分配日益不均的背景下,传统道德观念是如何受到冲击,以及新生的资产阶级如何试图通过构建新的社会契约来巩固其地位。书中对早期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进程的描述尤为生动,那些狭窄、拥挤的街道,弥漫着煤烟和焦虑的气息,简直让人身临其境。那些哲学家试图用抽象的法律条文去规范一个正在失控的物质世界,这种努力的徒劳与伟大并存,令人深思。尤其是关于“公共领域”的消亡与重塑那几章,作者援引了大量一手资料,展现了咖啡馆文化如何从思想的温床异化为纯粹的商业交易场所,这种对文化景观细致入微的捕捉,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功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脑海中仿佛进行了一场关于权力结构的彻底洗牌。它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具体的政治事件或王朝更迭,而是将焦点集中在观念形态是如何一步步渗透、最终重塑社会结构的深层逻辑上。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但张力十足,仿佛在缓慢地揭开一个精心编织的巨大迷宫的地图。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私人领域”边界模糊化的论述所吸引。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家庭、劳动和闲暇的界限是如何被资本逻辑所侵蚀的?作者通过对法律文书和私人信件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论证链条。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自己掌握了生活的方向盘,但实际上,你的一举一动早已被那些无形的经济规律所支配。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深刻反思,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社会史范畴,触及了存在主义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像一个多层次的复调音乐。不同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实则互相呼应,共同烘托出一个关于“社会秩序构建”的宏大主题。我发现作者在处理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非凡的平衡感。他没有将经济学家描绘成高高在上的教条主义者,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分析他们的理论是如何回应当时社会最迫切的危机——无论是粮食短缺,还是国家财政的窘迫。书中对于“信任”这一社会资本在商业扩张中的作用分析得尤其深刻。在缺乏成熟法律体系的早期商业社会中,一个人的信誉比任何契约都更有价值,这种依赖人际网络的脆弱性与高效率并存的状态,令人着迷。读到这里,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今天高度依赖数字化评分和算法推荐的社会,其底层逻辑与当时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载体变了而已。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沉稳、扎实,且极具启发性。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与具体的商业运作细节熔铸在一起,展现出一种难以复制的整合能力。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演变路径的追踪。在早期,它与宗教或王权紧密相关;而在新生的商业秩序中,它逐渐被“效率”和“市场秩序”所取代。这个转变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书中细致描绘了社会精英阶层如何通过语言的重新定义,将有利于商业扩张的政策包装成对全社会的福祉。这种对意识形态建构过程的细致拆解,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批判性阅读。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但最终的回报是清晰的洞察力,让你能更透彻地理解现代性是如何带着其内在的矛盾性登场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