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章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国的国学“教父”级大师,对现代国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专家性,鲁迅、周作人、黄侃、钱穆等多位当代名家都曾是章氏的门生。
《章太炎国学讲义》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公开讲学记录,较系统地展示章氏深厚的国学素养,诚为国学爱好者厦研究者必读之书。 《章太炎国学讲义》通俗易懂,筒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篱述,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优秀入门读物。
内容简介
《章太炎国学讲义》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较系统地展示国学的概貌,是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国学的必读之书。
1.《国学概论》,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优秀入门读物。
2.《国学略说》,乃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学心得,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集章氏毕生功力于一书,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优秀指引之书。
作者简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仰慕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人格,更名绛,号太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近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革命家,清末民初民族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
章氏一生讲学不止,弟子遍及天下,在当代国学研究界的影响巨大。本书选入其中后期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国学讲演之记录。全书严谨大方,足可窥见国学总体概貌之一斑,乃是国学爱好者、研究者最佳指引之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国学概论
第一章 概论
甲、国学的本体
乙、治国学的方法
第二章 经学之派别
今古文之分
南北之分
宋学与汉学
今古文的复归与衰亡
第三章 哲学之派别
先秦诸子
汉至唐的演变
宋明理学
哲学总括
第四章 文学之派别
无韵文
有韵文
第五章 结论:国学如何进步
国学略说
第一章 小学
小学定义
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
第二章 经学
六经大概
易经
尚书
诗经
三礼
春秋
第三章 史学
史学部类
正史
编年史
政书
治史明辨
第四章 诸子
诸子流别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第五章 文学
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
骈散之分
历代文章之盛衰
文章分类
精彩书摘
南北朝时南北学者的倾向颇有不同:
《易》,北尊王弼,南尊郑康成。
《毛诗》,南北无十分异同。
《左传》,北尊服虔,南尊杜预。
《尚书》,北尊郑康成,南用《伪古文尚书》。
唐初,孔颖达、贾公彦出而作注疏,产生“五经”、“七经”的名称。五经是孔颖达所主张的,贾公彦益以《周礼》、《仪礼》就称七经,后更附以《公羊》、《毂梁》(《公羊》用何休,《毂梁》用范宁),就是唐人通称的“九经”。孔颖达曲阜人,当时北方人多以为北不如南,所以他作注疏多采用南方,因此《易》不用王而用郑,《左》不用服而用杜了。唐人本有“南学”、“北学”之分,后来北并于南,所有王弼、服虔的学说,因此散失无遗。
唐代轻学校而重科举,取士用“明经”、“进士”二科(明经科讨论经典,进士科策论应试),学者对于孔氏的学说不许违背,因此拘束的弊病,和汉代立十四博士不相上下,并且思想不能自由,成就很少,孔贾而外,竟没有卓异的经学家了。
《仪礼》、《丧服》是当时所实用的,从汉末至唐,研究的人很多并且很精,立说也非贾《疏》所能包。这是特例。宋学与汉学
宋代典章制度,多仍唐时之旧。宋人拘守唐人的注疏,更甚于唐人,就是诗赋以经命名的,也不许抵触孔、贾的主张。当时有人作“当仁不让于师赋”,将“师”训作“众”,就落第了。邢昺作《论语》、《孝经》疏,拘守孔、贾所已引用的,已是简陋,那些追随他们的后尘的,更是陋极。宋代改“明经科”为“学究科”,这“学究”两字是他们无上的诨号。
在思想不能自由发展环境之下,时势所趋,不能不有大变动,因此宋代学者的主张就和以前趋于相反的方向了。揭反向旗帜的人,首推孙复。他山居读书,治《春秋》以为三传都不可靠。这种主张,在唐人已有赵匡、啖助创议于先,孙不过推衍成之。继孙复而起,是欧阳修,他改窜《诗经》的地方很多,并疑《易》的《系辞》非出自孔氏,立说之中很多荒谬,因为他本是文人,非能说经的。同时有刘敞(字原甫)说经颇多,著有《七经小记》,原本今虽不存,但从别书考见他的主张,虽和注疏背驰,却不是妄想臆测。神宗时王安石治经,著有《三经新义》,当时以为狂妄。原书已难考见,但从集中所引用的看来,也不见得比欧阳修更荒谬,想是宋人对于王安石行为上生怨恶,因此嫌弃他的学说。王的学说,传至弟子吕惠卿辈,真是荒谬绝伦,后来黄氏有《缃素杂记》,把《诗经》看作男女引诱的谈论,和《诗经》的本旨就相去千里了。
宋儒治经以意推测的很多。南宋朱文公凭他的臆测酿成很多谬误。朱氏治经,有些地方原有功于经,但是功不能掩过。现且分别指明:
一、《易经》本为十二篇,郑、王合彖辞于经,已非本来面目,朱氏分而出之,是他的功。他取陈抟的《河图》、《洛书》并人《易经》——《河图》、《洛书》由陈抟传至邵康节,再传至朱文公,他就列入《易经》。有清王懋竑为朱文公强辩,谓《河图》、《洛书》非朱文公所列,那就太无谓了。因为朱文公对于道士炼丹之术,很有些相信。
……
章太炎国学讲义 第一卷 总论 第一章 国学之定义与范畴 国学,顾名思义,乃指中国固有之学术。此学问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穷尽,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之积淀,涵盖领域极广。简而言之,凡与中华民族之思想、文化、历史、艺术、哲学、语言、文字等相关之学问,皆可归入国学之范畴。 “国学”一词,虽在近现代方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由来已久。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时,各种思想流派便已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奠定了国学之基石。此后,历代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创新,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学术体系。 具体而言,国学之范畴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一、 哲学思想: 这是国学中最核心的部分。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构建了中国人最早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的君臣父子、法治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尚能,无不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了宋明理学,则在儒家基础上融入佛道思想,形成了更为精密的哲学体系,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 二、 历史学: 中国素有“史不绝书”之传统,历史记载之丰富、体系之完整,在世界各国中堪称翘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以及大量的史书、方志、年谱、传记等,构成了厚重的历史学文献。历史学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民族兴衰、社会变迁、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等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的宝贵财富。 三、 语言文字学: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与汉字相关的学问,如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学等,都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的起源、演变、结构,字义的解释和引申,语言的声韵系统,词汇的来源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四、 文学艺术: 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以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形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风格多样,成就斐然。书法与绘画更是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 五、 经学: 儒家经典,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历来被视为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根本。经学研究不仅是对经典的解释和考证,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政治、伦理、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 六、 术数与科学: 虽然与西方科学体系有所不同,但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农学、兵学等,也属于国学的重要领域。例如,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古代的历法计算,数学上的《九章算术》等,都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智慧。 七、 宗教与民俗: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对哲学、艺术、文学等产生巨大影响。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神仙体系、丹道修炼、符箓仪式等,也构成了国学的重要一角。此外,各地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信仰等,同样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理解国学之范畴,并非是为了将学问割裂开来,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国学的整体面貌,以便于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研究。国学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哲学思想深刻影响文学艺术的创作,历史事件为文学提供素材,语言文字是思想表达的工具,经学则为哲学思想提供经典依据。 因此,学习国学,需要具备一种整体的视野,不能偏废任何一个部分。章太炎先生编撰《章太炎国学讲义》,正是旨在梳理和传授这一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让后人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 国学之重要性与传承 国学为何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一、 民族认同与文化根脉: 国学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凝聚民族认同感的精神纽带。了解国学,就是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如此。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智慧,使我们能够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二、 思想启迪与智慧滋养: 历代先贤的智慧,储存于国学经典的字里行间。这些思想,无论是在人生处世、修身养性,还是在治理国家、认识世界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提升思维层次,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 三、 历史反思与现实借鉴: 中国拥有悠久而曲折的历史,国学中的史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宝贵材料。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避免重蹈覆辙,为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艺术审美品鉴与文化创新: 国学中的文学艺术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成就。学习这些经典,能够提升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情趣。同时,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美学理念的深入理解,也是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五、 语言文字之根基: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国学中语言文字学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精妙之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认识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密码。 六、 精神价值与道德涵养: 儒家的仁爱、诚信、孝悌,道家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都强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学传承,任重道远: 尽管国学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但在现代社会,其传承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教育体制的变革,都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国学传承,并非简单的背诵和记忆,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这需要: 一、 经典的学习与解读: 深入研读经典的原文,理解其字面意思,更要掌握其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这需要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解读路径。 二、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习国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要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既要看到其精华,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融合。 三、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学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可以指导我们生活的智慧。要将国学中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去,做到知行合一。 四、 现代教育的创新: 如何将国学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让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和接受,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这需要教育者们的智慧和创新。 五、 推广与普及: 通过各种媒体、讲座、活动等形式,将国学知识普及给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激发人们对国学的兴趣,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养。 章太炎先生,作为近代国学大师,其毕生致力于国学的整理、研究与传播。他编撰的《章太炎国学讲义》,正是他呕心沥血的学术结晶,旨在为后人搭建一座通往国学殿堂的桥梁。通过学习《章太炎国学讲义》,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国学巨擘的思想风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学术。 第三章 章太炎先生与国学 章太炎先生(1869-1953),名炳麟,字太炎,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的集大成者”。在国学研究领域,章太炎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见、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章太炎先生的学术生涯,与中国近代史的剧烈变革紧密相连。他早年深受乾嘉学派考据方法的影响,后又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动。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对国学的热爱和研究从未停止。 章太炎先生在国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一、 体系化的学术构建: 章太炎先生对国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理,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将诸如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领域融为一体,构建了具有整体性的国学研究框架。他的学术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国学的继承,更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 二、 语言文字学的开拓: 章太炎先生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对汉字的研究,从文字的起源、演变、结构到声韵、训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他的《文始》、《菿传》等著作,对后世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 章太炎先生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他试图通过考据的方法,重塑中国哲学史,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脉络。他对于“国粹”的强调,也体现了他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追求的坚持。 四、 历史考证的严谨: 章太炎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大量史料进行细致的考证,纠正了许多历史上的谬误。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辨析,都展现了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五、 革命思想与学术研究的结合: 章太炎先生的学术研究,并非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与他的革命思想紧密结合。他认为,要实现民族的复兴,必须首先在思想文化上复兴,而国学正是这一复兴的关键。 《章太炎国学讲义》的意义: 《章太炎国学讲义》是章太炎先生系统阐述其国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精辟,体系之完整,在中国国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并非对某一学科的孤立讲解,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国学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展现了中华学术的整体面貌。通过阅读《章太炎国学讲义》,读者可以: 了解国学之全貌: 掌握国学的定义、范畴和重要性,建立起对国学的整体认知。 学习国学之方法: 领略章太炎先生独特的治学方法,如考据、辨析、综合等,为自身的学习提供借鉴。 汲取先贤之智慧: 接触和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经典思想,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认识国学之传承: 理解国学传承的意义和挑战,明确自身在传承中的责任。 感受学术大家之风范: 通过章太炎先生的论述,感受一位国学大师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思想魅力。 《章太炎国学讲义》的出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国学的宝贵途径。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载体。 (注:以上内容为根据您提供的书名,基于对“国学”概念和章太炎先生学术特点的理解,进行的详细阐述,旨在提供一个符合逻辑、内容丰富且不包含具体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实际《章太炎国学讲义》的具体目录和内容,可能与此有所差异,此处仅为对书名的通用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