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

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威遐 著
图书标签:
  • 篆书
  • 唐诗
  • 七言诗
  • 书法
  • 艺术
  • 文化
  • 传统文化
  • 诗歌
  • 文学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5176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25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今年,适值西泠印社百岁华诞,书刻皆擅的陈威遐推出这本小篆书法集字,意义尤大,也许能在书法篆刻界产生良好的反响。威遐为人谦和正直,乐于务实,轻于务虚。不擅言辞,而其言凿凿。我想他有了这一《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法作品集,必将有第二本,第三本,以至更多,且会越写越精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内容简介

  《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是陈威遐兄写的一本小篆书法作品集。出版前嘱我写序,而我对小篆知之甚少。有感于他的诚意,仔细拜读了原稿,现将我的一些感想写在下面。中国汉文字源远流长。秦始皇兼并天下以后,采纳李斯奏议,实行“书同文”,整理六国文字,以史籀大篆及秦文字为基础演变过来的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这是有史以来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汉文字整理,功莫大焉。所以小篆又称“秦篆”。在秦代乃至整个中国汉文字发展史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据记载,李斯随同始皇出巡,所到之处刻石篆书,皆为李斯所书,因此小篆也有“斯篆”之称,世传李斯为小篆鼻祖。今秦刻诸石,惟《琅玡刻石》尚存残文,为秦二世时补刻的诏书及从臣题名。学术界以此为斯篆可信者。秦代之后,随着汉文字的发展,小篆逐渐退出了文字的实用舞台,但它那集个象与抽象之美为一体的鲜活的文字形式,仍然让后书家倾倒。在唐朝,出现了李斯以后的第二位大师李阳冰。他自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我们从他写的《般若台铭》和《崔佑甫墓志》篆额来判断,所语不虚。他的小篆书法以李斯为宗,圆劲淳古,结构渐趋匀适,论者有“玉箸”之评,影响深远。在李阳冰之后近千年间,学篆之人多以李阳冰为法而上追斯篆。无奈去古悠远,秦代书迹难以征信,阳冰真迹元明后存世也少。清初学者以翻刻本作为范本临摹,甚多衍误,更何论上攀斯篆?直至清代邓石如出,小篆书法才顿还旧观。因汉承秦制,渊源有自,邓石如独具慧眼,深入学西汉碑额篆,以隶为篆,广收博取,终成为清代大家。在小篆书法史上几乎可与李斯、李阳冰鼎足而立。邓石如的小篆也本李斯,与李阳冰不同的是,在凝练的笔致中更注重提按的变化,多求书写意味,这种写法影响极大,如杨沂孙、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等,无一不受其沾溉。当然,这些书家在受邓氏影响的同时,各自的创新探索也带来了清代书坛百花竞艳的局面。进入民国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二十世纪书坛,小篆书法基本上在以邓石如为主的清篆笼罩之下,能直接问津秦篆者,屈指可数,而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王福庵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所书的《说文部目》极具秦篆风韵,我们以秦《琅玡刻石》与之比较,可以立判。因而该帖被学术界推为学习小篆的津梁。
  陈威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业于王福庵高足韩登安。韩氏精擅篆隶,又是篆刻名家,课徒时亲自示范,书法、篆刻并重,其时苦于缺少临帖范本,先生以王福庵书《说文部目》为底本,手书一通,赠与威遐,对于弟子期望殷切之情可见。陈威遐不取巧,踏实学习,不断深入,几年后,他拿着习作向在杭的诸暨先贤余任天请教。余氏诗、书、画、印四绝,为人厚道,尤重乡情,见到威遐所书,赞誉有加,当即将一本民国七年上海震亚书局编辑发行的《毛公鼎》字帖赠与他,扉页上有三十年代余氏用隶书题写的“瑰玮雄深,古籀很好”八字。其后威遐转益多师,临习种种碑帖,书艺益进。曾先后得到高络园、阮性山、周天初、刘惜闇、周采泉、朱味辛等名家悉心指导。八十年代初,随着书法热的兴起,威遐以一手精美的小篆书法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崭露头角。但他不以此为满足,能沉下去,上溯两周金石,下采清人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吴昌硕等诸家之长,欲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写出自我的风貌,这本《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就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作品线质细而不薄,留而不滞,结字因物赋形,多有新意,字形或长或扁,用笔或方或圆,不拘一格,在谨守小篆篆法的前提下,大胆地用籀、玉箸结字法,强调对比变化,整体基调清新娴雅,如入茂林修竹,悠游闲适,心怡神畅,饶有艺术欣赏的价值。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序
  这是陈威遐兄写的一本小篆书法作品集。出版前嘱我写序,而我对小篆知之甚少。有感于他的诚意,仔细拜读了原稿,现将我的一些感想写在下面。
  中国汉文字源远流长。秦始皇兼并天下以后,采纳李斯奏议,实行『书同文』,整理六国文字,以史籀大篆及秦文字为基础演变过来的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这是有史以来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汉文字整理,功莫大焉。所以小篆又称『秦篆』。在秦代乃至整个中国汉文字发展史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据记载,李斯随同始皇出巡,所到之处刻石篆书,皆为李斯所书,因此小

目录

渡湘江 杜审言
回乡偶书 贺知章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凉州词 王之涣
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从军行 王昌龄
从军行 王昌龄
出塞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少年行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清平调词 王维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赠汪伦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黄鹤楼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山中问答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哗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李白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凉州词 王翰
别董大 高適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赠花卿 杜甫
戏为六绝句 杜甫
绝句 杜甫
春行即兴 李华
逢入京使 岑参
画松 景云
枫桥夜泊 张继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寒食 韩翝
宿石邑山中 韩翝
江村即事 司空曙
小儿垂钓 胡令能
兰溪棹歌 戴叔伦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塞下曲 李益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与《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无关,但内容详实、引人入胜的图书简介: --- 《吴门画派:明代中晚期苏州绘画的流变与精神》 导言:烟雨江南,文脉赓续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代中晚期(约嘉靖至万历年间)盘踞于苏州(古称吴门)地区的绘画艺术群落。彼时,苏州作为江南文化与商业的枢纽,不仅继承了沈周、文徵明开创的“吴门画派”的余绪,更在时代变迁的催化下,展现出复杂而丰富的面貌。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笔墨技法的图录,更是一部关于士人心态、文人雅趣与商业现实交织的文化史。 第一部:盛世余晖与“四家”的传承 明代中叶的苏州绘画,无疑被“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这四位巨匠的光芒所笼罩。然而,当唐寅英年早逝,文徵明年事已高,画坛的力量重心开始发生微妙的转移。本书首先细致梳理了沈周晚年(白石老人)的绘画风格演变,探讨其如何在晚年对笔墨的运用上趋于简淡、内敛,以及这种“拙朴”如何成为后人景仰的圭臬。 随后,重点聚焦于文徵明弟子辈群体的活动。文氏晚年影响力巨大,其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如何消化文徵明的“集大成”风格,形成各自面貌,成为研究的重点。例如,我们详细考察了陆师德在继承文徵明青绿山水上的独特贡献,以及他如何将文人画的典雅融入到更具装饰性的江南审美之中。 第二部:士人精神的内转与“新吴门”的形成 进入晚明,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内部思潮的分化,绘画开始呈现出由“和合”转向“个体”的趋势。 2.1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吴门的影响: 虽然董其昌的理论中心在松江,但他对吴门画派的“南宗”定位,无疑深刻影响了本地画家的自我认知与创作取向。本书分析了这一理论如何促使部分吴门画家刻意强化笔墨的“文人化”倾向,甚至走向了对笔墨游戏性的探索。 2.2 晚明“雅集”文化与绘画的社交功能: 苏州城内,以文人雅集为载体的艺术交流空前频繁。我们通过考证现存的集会图册与唱和诗文,揭示了绘画如何从单纯的“写胸臆”转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具有社交资本属性的媒介。 2.3 仇英体系的延续与“院体”的回响: 与文氏一脉注重笔墨的“学问气”不同,仇英所代表的精工细致、兼取宋元之长的画风,在晚明依然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本书专题探讨了钱榖的画风,他巧妙地融合了仇英的界画工整和文徵明的散笔意趣,形成了兼具市井欢迎度和士人认可度的独特风格。钱榖的创作,标志着吴门画派在商业化浪潮中的一次成功“调和”。 第三部:题材的拓宽与精神的张力 明代中晚期的苏州绘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花鸟,新兴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反映了时代的精神侧面。 3.1 肖像画的新变——“写实”与“寓言”: 在士大夫阶层对自我形象关注度提升的背景下,肖像画开始突破早期“写真”的僵硬,融入更多文人画的笔意。我们对周臣晚期的一些人物作品进行了深入辨析,探究他们如何在工整的轮廓中,注入了对历史人物或当代友人的深刻理解与批判。 3.2 “花卉写生”中的生命哲学: 晚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益发细致。本书对比了周遭地区(如徽州)的写实花卉,着重分析了吴门画家如陈淳(字道复,非陈淳画派的陈淳)在花卉题材上对文人“意趣”的极致追求。他们如何通过对枯枝、残荷的描绘,表达“物我两忘”或“守节不屈”的哲学观念,这与当时社会对“真性情”的推崇息息相关。 3.3 界画技艺的复兴: 随着园林建筑的兴盛,界画在苏州重新获得重视。我们对几位擅长界画的画家进行了个案研究,指出他们如何在继承宋代界画的严谨结构之余,融入了文人散笔的松动笔法,使得宏大叙事中的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构图,而是富含生命力的“背景空间”。 结语:转折中的坐标 《吴门画派:明代中晚期苏州绘画的流变与精神》最终将明末清初的画坛变动视为一个坐标系。吴门画派的演变,清晰地展示了古典士人艺术在面对社会剧变时的韧性、妥协与创新。通过对这一时期近百位画家的个案梳理和作品的深度解读,本书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充满活力的艺术现场,为理解后世清初“四王”乃至更远的影响,提供了坚实的江南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选篇角度感到非常惊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了唐诗中最耳熟能详的篇章,而是精选了那些在篆书表现形式上更具张力和韵味的七言佳作。这种选材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平衡了诗歌的艺术价值与书法的可塑性。有些诗句,换成楷书或行书或许流畅有余,但用篆书来书写,其线条的圆润、结构的古拙便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仿佛每一笔都带着远古的神秘感。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几篇描写山水田园的诗作,当那些弯曲盘绕的篆字勾勒出亭台楼阁和潺潺流水时,那种静谧与厚重感是其他字体难以比拟的。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深谙诗书互证之道,使得读者在临摹时,不仅能体会到书法的法度,更能深入理解诗词所承载的情感重量,这对于提升书写和文学修养的双重境界,无疑是极有裨益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对“古意”的传承和再现上。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失去对慢下来的耐心的。而这部作品,却像一块沉淀了岁月的琥珀,将时间凝固在了每一笔回旋和钩挑之中。阅读它,需要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它不是速成的手册,而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的“精神食粮”。我尝试着去揣摩那些字形结构上的微小变化,比如某一笔的起收,某一字的重心,都能感受到作者在追求一种“钟鼎彝器”般的庄重感。这不像我们常见的一些书法教材那样,过度强调技巧的标准化,而是鼓励学习者去体悟篆书“大篆小篆”的演变脉络,去领会古人书写时的那种随性与规矩并存的哲学。这对于真正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爱好者来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视角。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将晦涩的古代文字变得“可亲近”。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平衡。它既保持了篆书应有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又通过其细致入微的导引,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我注意到,在解析一些复杂字形时,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僵硬的笔画顺序,而是提供了几种不同风格的范例供参考,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原来篆书并非只有一种面貌。此外,诗词内容的挑选也很有意思,它们大多是意境开阔、情感深沉的作品,迫使学习者在下笔时必须调动更深层次的情感储备。这让练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肌肉记忆,而更像是一场与诗意共舞的艺术实践。每次练习完,我都会有一种精神被洗涤过的清爽感,仿佛我的日常思维也沾染上了一丝古朴的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墨香和纸张的质感,让人瞬间回到了那个墨客骚人的时代。封面上的篆书,遒劲有力,古朴典雅,光是看着这些文字,仿佛就能感受到千年前的笔意和气韵。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的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就深奥的篆书在视觉上多了一份呼吸感,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种字体的人,也能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我特意翻阅了几页,发现他们对每一首诗的选取和注释都下了大功夫,不仅仅是简单的释义,更融入了对诗歌意境和时代背景的深度解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远超一般字帖或诗集,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翻阅它,不仅是在学习书法,更像是在与古人的灵魂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那些对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有执着追求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给予高度评价,但不是以“能快速提高技艺”来衡量,而是以“能否构建完整的审美体系”来评判。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层次感,从对篆书基本笔法的深入剖析,到七言诗的结构布局变化,再到最后对整幅作品气韵的把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特别是对于诗歌内容与字体风格如何相互烘托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比如,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书中呈现的篆法就偏向于刚劲、瘦硬,线条的处理也更为果决;而描绘闺怨相思的篇章,字体则显得圆融、内敛。这种将文学主题与书法风格进行深度耦合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先练字,后写诗”的机械模式,让我明白了“书为心画”的真正含义。这本书是工具书、艺术鉴赏指南与心灵修习录的完美结合体,物超所值。

评分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

评分

和希望后,在现在才刚刚要开始的时刻,希望又破灭了。这一切的努力,随着观铃微笑着逝去,化为泡影。后悔着自己这十年间冷淡着对待观铃,现在再也没有机会补偿了。也无力回应着观铃逝去时,微笑着说着“谢谢你,妈妈”这句自己内心承受不起的感谢之情和对自己母亲资格的认可。晴子欠这个柔弱、孤独、但是坚强的孩子太多太多了……

评分

再游玄都观、望洞庭(刘禹锡)

评分

#13 原初的欲求

评分

很实用。喜欢!篆书唐诗,可用来创作作品。

评分

一般般,没啥性价比,一般般,没啥性价比

评分

很不错的

评分

南园(李贺)

评分

送货挺快的,商品还行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