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而厚重,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活动的精神结晶,又为中华民族的不断进取和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无穷的动力,激励着中华民族从一次辉煌走向另一次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优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给后代留下的巨大财富。就精神文化而言,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还有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心理思维、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内容广泛,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在演进中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并包容、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以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和鲜明的先进性。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汉字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字,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主体语言文字,从雅言、通语、官话、国语到普通话,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现代汉字,包含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广博、精深、厚重的内容与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保存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具体内容,对促进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汉语言文字能力,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和应用水平,无疑会有显著的作用。
作者简介
郭锦桴,1936年生,福建漳州人。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及第六届校学术委员、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主任、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汉语语言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要专著有:《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综合语音学》、《中国女性禁忌》、《中外广告妙语赏析》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自序
第一章 汉语——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第一节 从汉语认识古代社会
第二节 从汉字考察远古的图腾崇拜
第三节 从汉字形体考察历史文化
第四节 汉语词源考释与历史名物掌故
第五节 汉字——中华文化永不熄灭的明灯
第二章 汉语与深层文化
第一节 汉语与元气观
第二节 汉语与天人观
第三节 汉语与传统伦理观
第三章 汉语与传统价值观
第一节 汉语与重和谐价值观
第二节 汉语与重身份价值观
第三节 汉语与重饮食价值观
第四章 汉语与传统思维
第一节 汉族传统思维方式
第二节 汉语意合结构与整体性思维
第三节 汉语语序与有序性思维
第四节 汉语的表象性与比附思维
第五节 汉语的抽象性与混沌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 汉语中的语言迷信
第一节 社会习俗中的语言迷信
第二节 古代名字避讳
第三节 不吉或不雅词语避讳
第四节 神灵密语——符咒
第五节 语言迷信的文化心理分析
第六章 文化取向与汉语表述
第一节 意识文化取向对汉语表述的影响
第二节 制度文化取向对书面语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 民族文化心理取向对诗歌语言的影。向
第七章 汉语与佛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传人
第二节 佛教文化语言圈
第三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丰富性的影响
第四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复合词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五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第六节 佛教文化对民间俗语的影响
第七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音韵研究的影响
第八章 汉语与社会交际文化
第一节 交际文化和汉语交际称谓语
第二节 汉语交际的礼貌语
第三节 社交汉语的文化透视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中汉语与外语的差异
第九章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第一节 历史人口迁移与方言形成
第二节 地域文化在方言中的展示
第三节 中国大陆以外汉语方言文化的差异
第十章 汉语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上古民族文化交流的语言遗迹
第二节 中古民族文化交流的语言遗迹
第三节 近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语言借词
第四节 借词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内容
第十一章 汉语色彩词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第一节 汉语色彩词的渊源和发展
第二节 汉语色彩词的表述特点
第三节 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
第十二章 汉语数词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 汉语数词与传统文化语义的多样性
第二节 汉语数词的神秘色彩
第三节 数词与俗语
第十三章 汉语别称、比喻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别称的传统文化内涵
第二节 词义引申与思维心理偏向
第三节 比喻的民族文化性
第十四章 成语一一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凝聚
一第一节 成语的特征
第二节 成语中的历史文化积淀
第三节 成语与汉语历史对应
第四节 成语与民族智慧
第十五章 姓名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 姓氏的起源和历史文化
第二节 名、字、号的多层互补及其结构特点
第三节 名字的传统文化审视
第十六章 地名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地名的语言分析
第二节 地名与历史文化
第三节 地名与社会心态
第四节 地名与宗教文化
第五节 地名反映民族接触和迁移的历史
第十七章 亲属称谓与宗族文化观念
第一节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
第二节 亲属称谓与宗族观念
第三节 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规则
第四节 亲属称谓的连锁文化现象
第十八章 古代官称谓与制度文化
第一节 “皇帝”称谓与皇权制度文化
第二节 官称谓与等级制度文化
第三节 官夫人称谓与亲缘制度文化
附录华夏语——汉语祖语的形成和发展(节选)
修订后记
精彩书摘
汉语的意合特点与中国人的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有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整体性。从《易经》的八卦思维开始,及至老子、庄子的混沌思维,两宋道学的太极思维,都注重对天、地、人的探索。这种探索从来不是孤立、分开地进行,只研究天,只研究地,或只研究人,而是把天、地、人三者有机地贯通起来进行研究,把自然、社会、人生看成是一体化的系统,互相比附、联想,这便体现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汉语虽然缺乏表示句子内部语法关系的形态,但中国人的思维善于融汇语句内部各要素的语义关系。抓住“意义支点”,同时,又善于把语句内部的语义和语句外部的“外围语义成分”联系起来,内外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整体,从整体上去理解语句。所谓语句的“外围语义成分”,包括句子的上下文、说话的情景、说话人的心理因素等。济南著名的大明湖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全部用名词性词组组成。领会这副对联的内容,人们很快会联想大明湖的自然景色,即用“外围语义成分”来理解它所蕴含的诗情画意。
整体性思维有整合作用,它使我们轻于对句子成分的细微分析,重于对语句的融会贯通,凭着经验,凭着上下文的语境去意会和补充语句的整体内容。对整体了解越多,对语句个别词义的了解也越多。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A.A.列昂捷耶夫曾经根据大量实验得出结论认为,人们理解和记忆话语都无须掌握一句话的全部词汇,重要的是要抓住几个“意义支点”。这种“意义支点”往往是语句的主要信息所在。整体思维是可使我们善于抓住语句的意义支点。汉语意合特点,反映中国人尤善于抓住意义支点理解句子语义。
前言/序言
语言是一种结构系统,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社会、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就语言与文化来说,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变化,是共存共变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反映、表现文化信息及其兴衰的景象,并为文化传承、传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与底蕴,它赋予语言以丰富、深厚的内涵与旺盛的活力,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原动力。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对促进语言文化发展,提高语言、文化的教学、研究水平,增进语言文化交流等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而厚重,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活动的精神结晶,又为中华民族的不断进取和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无穷的动力,激励着中华民族从一次辉煌走向另一次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优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给后代留下的巨大财富。就精神文化而言,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还有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心理思维、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内容广泛,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在演进中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并包容、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以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和鲜明的先进性。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汉字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字,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主体语言文字,从雅言、通语、官话、国语到普通话,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现代汉字,包含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广博、精深、厚重的内容与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保存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具体内容,对促进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汉语言文字能力,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和应用水平,无疑会有显著的作用。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是一部深入探讨汉语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血脉相连关系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将汉语视为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历史演进的生动载体,层层剥茧,揭示其深层文化意蕴。 全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述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汉语,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中国历史长河和多元的文化土壤中进行考察。从甲骨文的古朴象形,到汉字的方块结构,再到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以及成语典故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与情怀。 本书的修订本,在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新了部分理论观点,并对材料进行了更精细的梳理和考证。这使得本书在学术深度和时效性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读者,特别是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国内外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需求。 语言与思维的深度交织 汉语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其表意文字系统上。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以形表意,每一个字都凝聚了古人的观察和想象。作者在本册书中,详细阐述了汉字如何体现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例如“休”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木”,寓意人在树荫下休息,体现了对自然和谐的向往。又如“福”字,包含了“示”和“畐”,古时“示”有祭祀之意,“畐”有充实之意,合起来便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与满足,反映了农耕社会对生存和繁衍的朴素愿望。这种“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并非仅仅是文字的构成方式,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识世界、理解宇宙的思维模式的体现。 本书也深入探讨了汉语的声调系统。四声的变化,赋予了汉语音乐般的韵律,而这种声调的微妙变化,又如何影响了诗歌、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以及民间歌谣的流传,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古诗词的平仄格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更是与汉字声调紧密结合,能够产生回环往复、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吟唱。 词汇的丰富性与文化内涵是本书的另一重要考察点。汉语中大量的双音节、多音节词汇,往往不仅仅是两个字词的简单组合,而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典故、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作者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山盟海誓”中的“山”和“海”,象征着永恒不变的承诺;“海纳百川”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 礼仪、伦理与价值观念的语言密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离不开“礼”与“仁”等伦理道德观念。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观念是如何在汉语中得到体现和传承的。例如,“孝”字,其字形本身就描绘了子女背负着年迈的父母,直观地展示了孝敬父母的含义。而“忠”字,则包含“中”和“心”,意味着诚心诚意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在君臣关系中,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 汉语中蕴含的大量成语、谚语和格言,更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浓缩。作者在本册书中,对这些语言精华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比如,“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论语·子罕》),这句话用看似简单的定义,揭示了“仁”和“智”的相对性与主观性,体现了中国哲学中辩证的思维方式。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句“恕”道的精髓,至今仍然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这些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跨越时空,仍然发挥着教化人心的作用。 此外,本书也关注到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到唐宋诗词的辉煌,再到明清小说的通俗化,语言的演变与文化的兴衰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对不同时代语言现象的分析,展现了汉语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载体,如何记录和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薪火。 审美情趣与艺术表现的语言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形式,而汉语在这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详细阐述了汉语如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根本载体。 在诗歌方面,作者分析了汉语的音韵之美,如何与格律相结合,创造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乐感,使得诗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比如,唐诗中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描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宁静清幽的山水画卷,这背后是汉语精炼的表达能力和丰富的联想空间。 在散文方面,作者探讨了汉语如何通过其丰富的词汇和灵活的句式,来表达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例如,中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描绘了壮丽的景色,更蕴含了作者宦海沉浮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离不开汉语的精妙运用。 在戏曲方面,本书关注了汉语的唱念做打,如何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戏曲的唱词,往往辞藻华丽,韵律优美,同时又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内容和深刻的人物性格塑造,这都是汉语作为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所在。 而在书法艺术中,汉字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造型美,每个字的点、画、撇、捺,都蕴含着力量与韵律。作者在本册书中,也穿插介绍了汉字的书写美学,如何通过不同的笔画和结构,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文化传承与现代意义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深刻联系的当代解读。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理解汉语的文化基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本书通过对汉语古今变迁的考察,也为我们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维度。现代汉语是在继承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许多现代词汇和表达方式,仍然可以追溯到其古代的根源。了解这些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 对于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汉语,他们不仅掌握了一门语言工具,更能借此钥匙,打开通往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独特思维方式的大门。 总而言之,《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以汉语为线索,串联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框架。无论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初学者,还是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都能从本书中获益匪浅。本书不仅是对汉语的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与创造力的生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