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貞觀政要》係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遴選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書目,加以注釋、翻譯,領導大傢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在編寫中體現傢庭藏書計劃的理念,依據市場需求分批齣版,所推書目遵循從“基礎”到“拓展”的延伸,體現層級深入的理念,展現傢庭藏書的層次。內容遵從經典,約請國內古代文史哲領域的專傢把關,具有專傢性;形式追求現代,采用雙色印製;全麵照應“經典藏書”理念。
“四書五經”、諸子百傢,經典的價值和魅力在流光歲影裏永不褪色,先賢聖哲的智慧光芒照耀著我們的現代生活。為在古代經典與現代經驗間架起一座溝
內容簡介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傢吳兢撰寫的一部政論性的史書,它以記言為主,記錄瞭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等。此外也記載瞭一些當時實行的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經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瞭保證唐王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這就是《貞觀政要》的寫作初衷。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政治目的,所以它一直為曆代的統治者所推崇和珍視。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君道第一
政體第二
捲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捲三
君臣鑒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捲四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諫太子第十二
捲五
仁義第十三
忠義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誠信第十七
捲六
儉約第十八
謙讓第十九
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悔過第二十四
奢縱第二十五
貪鄙第二十六
捲七
崇儒學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禮樂第二十九
捲八
務農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貢賦第三十三
辯興亡第三十四
捲九
徵伐第三十五
安邊第三十六
捲十
行幸第三十七
畋獵第三十八
災祥第三十九
慎終第四十
精彩書摘
捲一
君道第一
《君道》篇是全書的總綱,列全書之首,探討瞭為君之道。作者認為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社稷安危,國傢治亂,在於一人而已”。書中主要從三個方麵討論為君之道的教訓:一是把握創業與守成的關係。創業固然艱難,但創業後更要居安思危,安而能懼,這對於君臨天下的帝王來說,守成則更難。二是正確處理君民關係。聖明的君主常思古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不能“竭澤而漁”,逼使百姓起來造反。三是正確對待君臣關係。君如頭腦,臣如四肢,要密切配閤,君主應聽取臣下意見,兼聽則明.且要誘導臣下敢於諫諍。以避免決策錯誤。從曆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幾條對於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
貞觀初①,太宗謂侍臣日②:“為君之道③,必須先存百姓④。若損百姓以奉其身⑤,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麯,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人。且復齣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讀言)既作⑥,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他身邊的人說:“做國君的原則,必須以百姓的存活為先。如果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奉養自身,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雖然肚子是填飽瞭,但人也就死瞭。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首先端正自身,世上絕對沒有身子端正瞭而影子不正的情況,也沒有上麵的治理好瞭而下邊的發生動亂的事。我常想,能損傷自身的並不是身外的東西,都是由於自身的貪欲纔釀成禍患。如果一味貪戀美味,沉溺於音樂女色,欲望越多,所受的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國傢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齣一些不閤事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民心渙散,怨言四起,自然就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放縱和懈怠。”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日:“何謂為明君暗君?”
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①;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詩》雲:‘先人有言,詢於芻蕘②。’昔唐、虞之理③,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聖無不照,故共、鯀之徒④,不能塞也;靖言庸迴⑤,不能惑也。秦二世則隱藏其身⑥,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⑦,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梁武帝偏信硃異⑧,而侯景舉兵嚮闕⑨,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⑩,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前言/序言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傢吳兢撰寫的一部政論性的史書,它以記言為主,記錄瞭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矽、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等。此外也記載瞭一些當時實行的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吳兢,唐代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齣生於唐高宗總章三年(670),病逝於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吳兢年輕時就立誌從事史學事業,史稱吳兢“勵誌勤學,博通經史”。武則天時,經友人推薦,開始擔任史官。吳兢作為史官,他不僅能夠秉筆直書,還能不顧個人安危直陳政事,發揚瞭史官忠於曆史的赤誠品格。武則天去世後,唐中宗無力駕馭朝政,武三思、韋後、安樂公主各派勢力都在拉幫結派,朝臣人人自危。安樂公主要廢太子而自立,太子因發動兵變失敗而被殺,後安樂公主又把矛頭指嚮相王李旦。吳兢在這嚴峻形勢麵前,寫瞭《上中宗皇帝疏》,勸誡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誼,最終保住瞭相王李旦。數年後李旦執政,是為睿宗。在唐玄宗執政時,吳兢反對玄宗集大權於一身、群臣不敢納諫的局麵,上疏玄宗,主張朝廷行政要按規章製度行事,他說:“上白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職分,而不可輒有侵越也。”
《貞觀政要》是中國古典文獻中的瑰寶,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論述和生動的事例,為後世的治國理政提供瞭寶貴的藉鑒。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政治哲學著作,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對話、問答的集成。通過這些君臣之間的坦誠交流,我們得以窺見一代明君如何勵精圖治,如何聽取逆耳忠言,如何化解危機,如何成就“貞觀之治”的輝煌。 本書的內容廣博而精深,涵蓋瞭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麵,其核心價值在於對“為政之道”的深刻剖析。它不僅僅關注宏觀的政策製定,更深入到具體的施政細節,比如如何選賢任能,如何整頓吏治,如何減輕賦役,如何發展生産,如何移風易俗,如何處理邊疆民族關係等等。每一個方麵,書中都通過君臣的對話,展現瞭不同的觀點碰撞,以及最終達成共識的思考過程,使得道理更加清晰,更具說服力。 在“君體”(君主自身修養)方麵,《貞觀政要》著重強調瞭君主的自省、自警和自勵。李世民反復嚮臣子詢問自己是否有過失,是否聽信讒言,是否驕傲自滿,這些都體現瞭他作為一位政治傢的謙遜和深沉。他深知“創業難,守成更難”,因此始終保持警惕,不因暫時的成功而懈怠。書中關於“戒盈持滿”、“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論述,更是直接指導瞭君主如何纔能避免因權力帶來的腐蝕,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判斷。例如,在“君道”篇中,李世民曾說:“夫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此所以強國之道也。若不居安思危,則危將至矣。”這句話深刻地揭示瞭即使在繁榮昌盛之時,也絕不能放鬆警惕,否則危機便會悄然而至。 在“從善”(聽取臣子建議)方麵,《貞觀政要》堪稱典範。魏徵的直言不諱,不懼權貴,敢於觸犯龍鱗,成為瞭後世臣子效仿的楷模。李世民能夠容忍甚至贊賞魏徵的批評,將之視為“明鏡”,這在曆史上是難能可貴的。書中記錄瞭許多魏徵冒死進諫的片段,例如關於“泛舟之戒”,魏徵以“君若覆舟,所在傾覆”的比喻,警示李世民要時刻想到百姓,不能驕奢淫逸,李世民聽後深受觸動,並將此作為自己為政的重要準則。這種君臣之間相互信任、相互成就的政治生態,是“貞觀之治”能夠得以實現的關鍵。 在“任人”(選賢任能)方麵,《貞觀政要》提齣瞭許多極具指導意義的原則。書中強調要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降人纔,隻要有真纔實學,無論齣身如何,都可以被重用。李世民正是憑藉這種開放的態度,匯聚瞭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馬周等一大批傑齣人纔,他們各有所長,協同作戰,共同為唐朝的繁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書中也探討瞭如何考察、識彆和使用人纔,例如如何避免被虛僞的諂媚濛蔽,如何通過實際工作來檢驗人纔的能力,以及如何對犯錯的臣子進行恰當的處理,既能懲戒過失,又能挽救其纔。 在“為政”(具體的施政方略)方麵,《貞觀政要》展現瞭唐太宗精湛的政治智慧。他對於民生疾苦有著深切的關懷,例如在“勸課農桑”篇中,詳細闡述瞭發展農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減免賦稅、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來提高産量,保障百姓的溫飽。對於社會公平,他也力求做到,書中關於“司律”的內容,展現瞭唐朝在法律製度建設上的努力,強調法律的公平公正,以及對官員違法行為的嚴厲打擊。在對外關係上,書中也展現瞭李世民的胸懷和遠見,他既能對強大敵人采取強硬手段,也能對周邊民族采取懷柔政策,將“羈縤”之策運用得爐火純青,為大唐贏得瞭穩定的邊疆和良好的國際聲譽。 《貞觀政要》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但字字珠璣,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更多的是君臣之間直接的對話和問答,這種形式使得政治智慧更加鮮活,易於理解和接受。即使曆經韆年,書中的許多論述依然振聾發聵,對於當代的管理者來說,仍然具有極強的啓示意義。例如,關於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警惕權力帶來的誘惑,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機製,以及如何營造積極嚮上的政治生態,這些都是在任何時代都至關重要的課題。 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政治思想的深刻性,更在於其曆史的真實性和藉鑒意義。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貞觀之治”最直接、最真實的窗口。通過閱讀《貞觀政要》,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為何能夠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一位傑齣的君主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品德、智慧和開闊的胸襟,帶領國傢走嚮繁榮昌盛。 總而言之,《貞觀政要》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它不僅是一部政治學的寶典,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啓示錄。無論您是政治愛好者,還是對曆史充滿好奇,抑或是希望提升自身管理和領導能力,本書都將為您提供無盡的財富。它教會我們如何做一個有擔當的領導者,如何做一個懂得傾聽和反思的統治者,如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時代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正確的決策,最終實現國傢和個人的長遠發展。這本書所傳遞的君臣和諧、以民為本、勵精圖治的精神,至今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