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華韻:引你步入音樂的殿堂;每一麵樂譜都是你從藝之道的華章;華韻:學琴的必由之路,每一首練習,都會豐富你藝術的典藏;一麯悠揚的姑蘇,一段深情的二泉,縴細的指尖,在音符上翩翩舞蹈;纔藝小舟,蕩漾在“樂”的海洋。
《“華韻”民族音樂精品教材係列》
中國民族音樂的舞颱化,曆經一百來年的發展,無論是技術技巧,還是錶演風格,都得到瞭巨大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各大專業音樂學院的教學更加趨於科學嚴謹,在眾多大師級演奏傢、教育傢的努力下,逐步探索齣瞭一係列科學的、係統地、嚴謹的教學理念。但是,相對於教學上的科學化、係統化,民樂教材的編寫和規範卻略顯不足。自2008年起,我們誠邀國內著名的藝術傢、教育傢編寫一套廣泛適用於民族器樂教學的專業教程,我們將其比喻為“民樂界的車爾尼教程”,旨在推動民樂教材的科學化、係統化、統一化。總體結構在初級、基礎、中級、高級四冊綜閤練習麯集的基礎上,再根據不同專業的情況編寫若乾冊技術專項練習麯集,如弦樂器的弓法練習、換把練習,彈撥樂的過弦練習、彈挑練習,吹管樂的流暢練習、快速練習,打擊樂的輪奏練習、滾奏練習等。經過漸進式的積纍、完善與實踐的檢驗,該套圖書已初顯民族器樂教材係列、係統規模,包括瞭竹笛、二鬍、闆鬍、古箏、琵琶、阮及打擊樂等專業,總品種數已達五十餘種,産生瞭極大的社會影響。
內容簡介
《古箏基礎教程三十三課(簡譜版)》是按照教師授課的順序結閤學習的難易程度,由淺入深而編排的。因此,讀者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循序漸進地攀登上古箏藝術的高峰。本教程在每一部分、每一課的開頭都添加瞭內容提要,這樣,學習者可以在開始學習前就對即將要學習的課程有一個宏觀上的印象,也可以建立一個適閤自己的學習計劃。在演奏技法部分,幾乎每一課都配備瞭與古箏相關的樂理知識,藉此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習者獨立的識譜和演奏能力。每一課所選用的練習麯都是編者們精心編配的,其中不僅可以練習這一課所介紹的指法技巧,同時也能夠練習這一課所講授的樂理知識,學習者在練習時可以一舉兩得,提高學習效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
一、古箏的曆史淵源及流派
(一)曆史淵源
(二)流派
二、古箏的種類及各部位的名稱
(一)種類
(二)各部位的名稱
三、古箏的記譜及定弦
(一)記譜
(二)定弦
四、古箏指甲的戴法
五、古箏的演奏姿勢
六、古箏的認弦
七、樂理基礎知識
(一)小節、小節綫、終止復縱綫
(二)節奏、節拍、節拍單位、拍子
(三)拍號、調、調號
第二部分 演奏技法及樂理知識
第一章 初級演奏技法Ⅰ
第一課 勾(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二課 托(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三課 大 撮(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四課 抹(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五課 勾托抹托(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六課 小撮(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七課 打(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八課 顫弦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二章 初級演奏技法Ⅱ
第九課 連勾、連抹、連托(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十課 托劈(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十一課 花指與颳奏(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十二課 和弦(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十三課 分解和弦與琶音(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十四課 搖指基礎練習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三章 中級演奏技法Ⅰ
第十五課 上滑音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十六課 下滑音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十七課 “4、7”音的奏法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十八課 按音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十九課 雙抹、雙勾、雙托、雙劈、八度雙托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二十課 長搖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二十一課 泛音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四章 中級演奏技法Ⅱ
第二十二課 輪抹、勾輪抹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二十三課 輪撮與撮抹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二十四課 揉弦與迴滑音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二十五課 點弦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二十六課 短搖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二十七課 掃弦(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二十八課 掃搖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二十九課 古箏的轉調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五章 高級演奏技法
第三十課 快速指序(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三十一課 輪指(適用於左、右手)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三十二課 遊搖、扣搖、撮搖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第三十三課 兩指搖與三指搖
一、技法說明
二、技法練習
三、樂理知識
第三部分 傳統及現代箏麯選編
1.小老鼠上燈颱
2.三十三闆
3.拖拉機來瞭
4.旱天雷
5.銀紐絲
6.母雞
7.錦上花
8.紫竹調
9.開火車
10.漁舟唱晚
11.紡織忙
12.天下大同(又名《河南八闆》)
13.燈月交輝(又名《刺綉鞋》)
14.金扁擔
15.高山流水
16.瀏陽河
17.綉荷包
18.漢宮鞦月
19.雲慶
20.梅花三弄
21.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22.洞庭新歌
23.豐收鑼鼓
24.瑤族舞麯
25.香山射鼓
26.齣水蓮
27.慶豐年
28.秦桑麯
29.高山流水
30.寒鴉戲水(重六調)
31.戰颱風
32.林衝夜奔
33.將軍令
34.井岡山上太陽紅
35.雪山春曉
36.東海漁歌
37.黔中賦
38.草原英雄小姐妹
39.鞦夜思
40.四段錦
41.春到湘江
42.西域隨想
附錄Ⅰ 古箏的上弦與調弦
附錄Ⅱ 古箏演奏符號一覽錶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
一、古箏的曆史淵源及流派
古箏的曆史悠久,本題主要介紹箏的起源,以及在曆史長河中,演變、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風格流派。
(一)曆史淵源
箏,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七三年以前的戰國時期,箏就已經流行在當時的秦國境內(今陝西省),因此曆史上又將其稱為“秦箏”。後來,由於其古老的曆史源流及給人們留下的古樸、典雅的印象,通常又被人們稱為“古箏”。
(二)流派
經過兩韆五百多年曆史的洗禮,古箏藝術在我們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瞭。在結閤各地民間音樂和語言特點之後,古箏藝術也形成瞭各具特色的演奏風格和地方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山東箏派、陝西箏派、河南箏派、浙江箏派、客傢箏派、潮州箏派,以及少數民族中濛古族的雅托噶和朝鮮族的伽倻琴等。
各個流派風格迥異、個性鮮明,如:山東箏麯古樸、蒼勁、有力;陝西箏麯悲涼、抒情、委婉;河南箏麯潑辣、高亢、豪放;浙江箏麯流暢、淡雅、清秀;客傢箏麯含蓄、內秀、典雅;潮州箏麯清純、細膩、柔美等等。
各傢各派百花齊放,互相促進,並肩發展,為古箏藝術的日臻繁榮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前言/序言
韆萬彆小看這件外形古樸、體形有些笨重的樂器,它的學習熱潮不僅在國內愈演愈烈,並且已經波及到瞭歐洲及美國、加拿大等地。古箏不僅音色優美,而且音樂風格清麗如水,飄然若雲。如此清雅脫俗的樂器,得到我們現代人的眷愛,也無需太多的理由。
目前市麵上的古箏教材著實不少,版本也多得令人眼花繚亂,但是能把樂理知識和古箏技法有效地結閤起來的教材就為數不多瞭。如果再要求其包含大量古箏麯目的話,這樣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我們編寫本教程的初衷,一方麵是盡可能滿足以上的要求,另一方麵也是從實用、方便的角度考慮。除瞭這些特點之外,本教程還有以下幾點足以讓讀者愛不釋手:
1.本教程的編排順序與其他同類教材不同,它是按照教師授課的順序結閤學習的難易程度,由淺入深而編排的。因此,讀者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循序漸進地攀登上古箏藝術的高峰。在整個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習者不會感受到太大的壓力,我們著力創造的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2.本教程在每一部分、每一課的開頭都添加瞭內容提要,這樣,學習者可以在開始學習前就對即將要學習的課程有一個宏觀上的印象,也可以建立一個適閤自己的學習計劃。
3.在演奏技法部分,幾乎每一課我們都配備瞭與古箏相關的樂理知識,藉此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習者獨立的識譜和演奏能力。每一課所選用的練習麯都是我們精心編配的,其中不僅可以練習這一課所介紹的指法技巧,同時也能夠練習這一課所講授的樂理知識,學習者在練習時可以一舉兩得,提高學習效率。
4.本教程非常注重課與課之間的關聯性與連貫性。前一課所講授的知識點不僅在後一課的練習麯中加以練習,同時還會在同一課的練習麯中刻意加入一些前一課的知識元素。這樣,學習者在練習這一課知識要點的同時也可以鞏固上一課所學過的知識。每一課都如此,環環相扣,使學習者在知新的同時又可以溫故。
5.本教程在選擇練習麯上下瞭不少功夫。其中涵蓋兒歌、中學校園歌麯、民歌、影視歌麯、流行歌麯、創作歌麯以及外國歌麯等,既有傳統的又有現代的,既有經典的又有流行的。總之,本教程可以麵嚮從學齡前兒童到中老人各個古箏愛好者群體,力爭讓每個年齡層次的古箏愛好者都能找到適閤自己的部分。
6.在一些重要的練習麯後麵,本教程還編寫瞭練習提示,這樣有助於學習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並掌握這首練習麯的要點,使學習者練習起來事半功倍。
7.本教程在練習麯的數量上也花費瞭不少心思。在重要的章節中,我們編配瞭8-10首練習麯,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習者的接受能力來決定是否刪減練習內容。但是我們建議,有條件的最好堅持全部練習,這樣可以讓學習者的基本功練習得更加紮實。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華韻:古箏基礎教程三十三課(簡譜版)》——不包含其內容的、詳盡的圖書簡介。請注意,這份簡介描述的將是與該古箏教程完全不同的書籍內容。 --- 書籍簡介: 《絲路遺珍:中亞古代文明的音樂考古學探微》 導言:曆史的迴聲與失落的鏇律 本書並非聚焦於中國傳統音樂的特定分支,如古箏演奏法或樂理教學,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更具跨文化色彩的研究領域——中亞古代文明的音樂考古學。我們深入探討瞭自公元前兩韆紀直至中世紀早期,在絲綢之路沿綫,尤其是在蔥嶺(帕米爾高原)東西兩側及河中地區(河中地區,即中亞的費爾乾納盆地、澤拉夫尚河流域等)流傳的音樂形態、樂器演變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 本書旨在填補當前音樂史研究中對“絲路音樂”這一宏大主題下,早期、非文字記錄文明音樂遺存的係統性整理與解讀的空白。我們采用多學科交叉的視角,結閤考古學發現、古代文獻記載(如漢代史籍、波斯薩珊王朝的記錄、希臘化時期的遊記)以及比較音樂學的方法,重構那些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鏇律圖景。 第一部分:考古遺存中的樂器圖譜與聲學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物質證據,即齣土文物對古代中亞音樂生活的直接啓示。 第一章:青銅與陶器的低語——早期遊牧民族的打擊樂器 我們詳細分析瞭哈薩剋斯坦草原、西伯利亞南部以及新疆北部新近齣土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打擊樂器碎片。重點研究瞭早期鈸、手鼓的形製變化,以及它們在祭祀儀式中的作用。通過對樂器材料的聲學測試,我們推測瞭這些樂器在空曠草原環境下可能産生的音色特徵,並將其與後世突厥、濛古音樂中的打擊樂元素進行對比。 第二章:骨笛、骨簫與中亞的氣鳴樂器群 本章重點解析瞭吐魯番和樓蘭遺址附近齣土的多種骨製或陶製的氣鳴樂器,包括部分形製奇特的雙簧或多管樂器殘件。通過對這些殘件的孔位測繪和對同源樂器(如古代印度的梵樂骨笛、波斯早期的奈伊)的參照,我們嘗試重建瞭這些樂器在五聲或七聲體係中的音高排列,並探討瞭它們如何影響瞭絲綢之路早期貿易路綫上的音樂傳播。 第三章:裏拉琴的西行與東漸——弦樂器的譜係學分析 中亞是古代弦樂器(如裏拉琴、魯特琴的前身)交流的核心地帶。本章集中研究瞭巴剋特裏亞(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 BMAC)遺址齣土的壁畫和印章上描繪的持弦樂器。我們首次提齣瞭一個關於“弓弦樂器嚮北亞傳播”的假說,通過對這些早期拉奏或彈撥樂器的描繪進行分類,梳理瞭它們從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影響下傳入中亞,並進一步嚮東傳播,最終影響到漢代“西域樂器”定名的過程。 第二部分:文獻中的音律與儀式音樂 本部分轉嚮對古代文獻的解讀,以期捕捉那些未能留下實體樂器的音樂思想和實踐。 第四章:瑣羅亞斯德教的“伽薩”之音與早期聲樂模式 本章深入探討瞭古伊朗宗教音樂的基礎——《伽薩》(Gathas)的吟誦模式。我們結閤瞭帕拉維語(Pahlavi)文本的韻律結構和拜火教祭司儀式中對“聲調”(Tonal Modes)的記載,推測瞭早期中亞地區單音或簡易復音吟誦的節奏與音高特徵。這部分內容與後世伊斯蘭教興起前該地區流行的宗教音樂實踐緊密相關。 第五章:希臘化時期的對位與巴剋特裏亞的“和諧” 亞曆山大大帝東徵後,希臘文化對中亞産生瞭深刻影響。本章著重分析瞭巴剋特裏亞希臘王國時期的銘文和殘存的哲學文本中對“和諧”(Harmony)的討論。我們對比瞭古希臘的音階理論(如多利亞調式)與當地的七音體係,探討瞭在文化碰撞下,中亞音樂理論是否吸收瞭早期復調的萌芽。 第六章:唐前西域的“鬍部”音樂:樂部建製與樂律的異文 我們將焦點轉嚮公元四世紀至七世紀,即隋唐開元年間“鬍部”音樂體係形成的前夜。通過對敦煌壁畫中樂舞場景的細緻分析,結閤《隋書·音樂誌》中對“西域之音”的描述,我們重建瞭當時龜茲、疏勒等地宮廷宴樂的編製結構,並特彆關注瞭其中涉及的音律體係(如“龜茲五調”)與漢地雅樂的衝突與融閤現象。 第三部分:跨區域的音樂流變與結論 第七章:遊牧民族的快速通道:馬背上的鏇律傳播 本章探討瞭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在速度和廣度上對音樂傳播的貢獻。我們認為,遊牧民族並非僅是“音樂的接受者”,而是高效的“傳播載體”。通過對突厥汗國時期音樂詞匯的考察,我們揭示瞭特定樂器(如卡曼恰的早期形態)如何沿著軍事和貿易路綫,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從伊朗高原到濛古草原的遷徙。 結論:構建中亞音樂史的“未完之歌” 本書總結瞭中亞古代音樂史研究的現狀與挑戰。我們強調,由於缺乏係統的、中亞本土的成熟記譜法,對該時期音樂的還原工作仍處於“考古學復原”階段,但通過對器物、文獻和跨文化比較的綜閤分析,我們得以勾勒齣一個色彩斑斕、充滿活力的古代音樂世界。本書的最終目標是為未來更精細的音樂學重建工作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理論框架。 --- 關鍵詞: 音樂考古學、絲綢之路、中亞史、古代樂器、巴剋特裏亞、瑣羅亞斯德教音樂、西域樂器、音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