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切削液技术》以国内外学者的大量试验结果为依据,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学术观点,系统地讲述了切削液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切削液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摩擦学与切削加工学基础知识、切削液的种类与组成、切削液基础油与添加剂、切削液的性能与评价、切削液的作用及其机理、切削液的供液方法与效果、切削液的选择与应用、切削液的配制与管理、切削液技术的新进展以及切削液常见故障分析与对策。写作风格力求简明扼要,突出实用性。
《切削液技术》主要面向制造、销售、使用切削液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对从事切削液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大专院校学生也颇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镇昌,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原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洁净化加工技术、切削磨削基本理论与新技术等。曾担任全国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切削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日本机械学会和精密工学会会员。主持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三十佘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出版著译作和教材6本,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摩擦学与切削加工学基础知识
1.1 摩擦
1.2 磨损
1.3 润滑
1.4 金属切削基本定义
1.5 切屑形成过程
1.6 切削力与切削功率
1.7 切削热与切削温度
1.8 刀具的失效与寿命理论
1.9 切削加工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章 切削液的种类与组成
2.1 切削液的分类
2.2 切削液的组成与性能特点
2.3 各类切削液的主要特性及应用场合
参考文献
第3章 切削液基础油与添加剂
3.1 基础油
3.2 油性添加剂
3.3 极压添加剂
3.4 防锈添加剂
3.5 表面活性剂
3.6 其他添加剂
参考文献
第4章 切削液的性能与评价
4.1 切削过程的输入、输出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4.2 切削液的加工性能及其评价
4.3 切削液的理化性能及其评价
4.4 切削液的环卫性能及其评价
4.5 切削液性能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5章 切削液的作用及其机理
5.1 切削液的润滑作用及其机理
5.2 切削液的冷却作用及其机理
5.3 切削液的清洗作用及其机理
5.4 切削液的防腐蚀作用及其机理
参考文献
第6章 切削液的供液方法与效果
6.1 浇注供液法
6.2 压力供液法
6.3 射流供液法
6.4 喷雾供液法
6.5 其他供液法
6.6 集中供液系统
参考文献
第7章 切削液的选择与应用
7.1 各种切削液的性能比较
7.2 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及对切削液的适应性
7.3 各种切削方式按加工性能选择切削液
7.4 选择切削液的经济性考虑
7.5 选择切削液的环境卫生因素
7.6 选择切削液的具体步骤
参考文献
第8章 切削液的配制与管理
8.1 切削液的配制
8.2 切削液的管理
8.3 切削液的净化
8.4 切削液的废液处理
参考文献
第9章 切削液技术的新进展
9.1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9.2 环境友好切削液
9.3 微量切削液加工技术
参考文献
第10章 切削液常见故障分析与策
10.1 加工性能方面的问题
10.2 理化性能方面的问题
10.3 安全卫生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合成切削液技术要求(摘自GB/T6144-1985)
附录B 微乳化切削液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摘自JB/T7453——1994)
精彩书摘
第1章 摩擦学与切削加工学基础知识
设计制造出一台好的机器,不一定能够保证它持久地满足设计的使用要求。原因之一是机器运动部件中存在着摩擦和磨损,会使整台机器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性能。人所共知的解决方法是在使用中给以恰当的润滑(Lubrication)。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润滑问题已经成为涉及摩擦磨损与润滑原理及其方法、润滑剂、表面材料、润滑系统等更广范围的学科技术。而英语中的“Lubricalion”一词仅限于表示“给摩擦部分加润滑油”这样一种比较狭窄的含义。英国教育科学部在20世纪60年代设立了润滑技术委员会,对润滑问题进行了实态调查,并于1965年发表了题为“Lubrication(Tribology)”的报告。为了改变社会对与润滑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的认识,该委员会创造并提议使用“Tribology”这一术语。其定义为:“Tribology i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teracting surfaces in relative motion and 0f related subjects and practices.”该提议很快得到各国学术界的普遍认同。“Trib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Tribos”.是“摩擦”的意思,因此,中文译成“摩擦学”比较贴切。这样,原定义可译为“摩擦学是关于在相对运动中相互作用的表面及相关学科与实践的科学技术。”从定义可见,Tribology(摩擦学)包含极为广泛的学科领域,是广义的摩擦学。习惯上,它主要包括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的科学与技术,涉及机械科学、表面科学、油脂化学、物理化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技术。
一般说来,机械加工可分为成形加工和去除加工两大类。成形加工是使工件产生塑性变形而得到所要求的工件尺寸和形状的工艺方法。成形加工一般不产生切屑,如挤压、锻压、拉拔、轧制等塑性成形加工。去除加工是从工件上去除多余材料而得到所要求的工件尺寸和形状的工艺方法。去除加工要产生切屑,如各种切削加工和磨料加工。切削加工学就是关于切削加工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
本章仅介绍狭义摩擦学和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1.1 摩擦
当两个相互接触的固体在外力作用下沿接触面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之间就会产生运动阻力,这种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现象。
发生相对运动的零件或部件构成运动副,如:轴与轴承、齿轮啮合、机床导轨、蜗杆与蜗轮、链条与链轮、带传动等。这些运动副在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因此我们也称这些运动副为摩擦副。在运动副中产生的摩擦同时伴随着摩擦力、摩擦热和磨损三种物理现象。
摩擦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前言/序言
切削液是切削加工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工艺用油(液)。人类使用切削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人们已经知道在磨制石器、铜器、铁器时用浇水的方法来提高效率和质量。动植物油脂是最先被使用的天然油性润滑剂。18世纪中后期以来,切削液在各种金属加工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直至20世纪初,人们能够从原油中提炼出大量润滑油,特别是发明了各种润滑油添加剂以来,才真正拉开了现代切削液技术的历史序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切削液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
从历史上看,切削液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润滑油科学的进步,无论是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验手段还是具体的油料、添加剂等,大都是仿效或借鉴润滑油科学中的成果。本书亦不能脱离这种现实,但竭力提示读者注意切削油(液)与润滑油(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希望通过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逐步构建切削液自身的学科体系。
现代切削液技术涉及切削加工学、油脂化学、表面活性剂科学、摩擦磨损与润滑科学、劳动卫生与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研究难度大,存在问题多;而同时熟悉上述各门学科的通才颇为罕见。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懂得切削液的工艺技术人员。因此,经常发生各种与切削液相关的工艺技术问题。作者曾在制造企业长期从事切削加工现场技术工作,近二十余年又在学校开展切削液技术的研究,对此有切身体会。因此,一直希望为切削液用户写一本实用小册子。在常年积累的基础上,写成了《金属切削液——选择、配制与使用》一书,并于2007年9月出版发行。本书在《金属切削液——选择、配制与使用》的基础上就知识面的广度方面进行了扩展,增加了切削液的基础油与添加剂、切削液的作用及其机理、切削液供液方法与效果、切削液技术的新进展等章节;在内容的深度上也有所提升;适合于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
本书以国内外学者大量的试验结果为依据,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学术观点,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切削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写作风格力求严谨、简明,突出实用性。本书引述的观点、数据和图表一律注明出处,并尽量引用原创文献;凡未查到原创文献的,则在其后注明转引文献;参考文献中亦尽量提供详细信息,以便于读者查证。
本书引用了前辈学者和当代同行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于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作者特别向《切削液与磨削液》一书的原著人廣井造先生和山中康夫先生、日本大分大学教授甲木昭先生和松罔宽意先生以及日本Yushiro化学工业技术研究所表示感谢。作者的研究工作曾得到过他们的热心指导,本书引用的许多文献资料也从他们那里获得。
鉴于作者专业领域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书中难免各种错漏,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谨以此书向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支持作者耕耘的沈渝女士表示诚挚的敬意。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热处理工艺与应用》的图书简介,旨在完全避开《切削液技术》的内容,并提供详细、自然的叙述: --- 《热处理工艺与应用》 图书简介 引言:材料性能的终极塑造者 金属材料的性能并非一成不变,它们潜藏着巨大的潜力,而将这些潜力完全释放出来的关键,在于精确控制的“热处理”过程。在现代工程领域,无论是航空航天的极端载荷、汽车工业的耐磨关键部件,还是精密仪器的稳定可靠性,其背后的支撑力,往往源自对材料微观结构的精妙调控。《热处理工艺与应用》正是这样一部力求系统、深入地阐述这一核心学科的专业著作。它不仅梳理了热处理的基本原理,更聚焦于现代工业生产中那些至关重要、技术壁垒较高的工艺实践与前沿发展。 第一部分:热处理的物理化学基础与热力学视角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热处理的理论基石。我们深知,任何成功的工艺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解之上。因此,第一部分详细剖析了金属相图的解读艺术——特别是铁碳合金系,这是理解钢铁热处理的门户。我们探讨了奥氏体化过程中的原子扩散机理,解释了冷却速率如何决定最终的微观组织形态,如珠光体、贝氏体乃至马氏体。 特别地,书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热力学在相变过程中的驱动力分析,包括吉布斯自由能的最小化原理在退火、正火中的体现。我们超越了简单的“加热-保温-冷却”流程描述,深入挖掘了加热过程中晶格畸变、位错运动与再结晶的内在联系,为读者构建一个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的完整认知链条。 第二部分:经典热处理工艺的精细化控制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实践指导的核心。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工业界应用最广泛的几种热处理工艺,但着重强调了“精细化控制”的重要性。 退火技术体系: 不仅涵盖了完全退火、球化退火,还引入了用于消除冷加工应力、提高塑性的应力消除退火的参数优化模型。我们探讨了不同炉内气氛(如还原性气氛、惰性气氛)对表面氧化和脱碳的影响,并提供了针对高合金钢和铸铁的特定退火曲线设计实例。 正火与规范化: 深入分析了正火作为一种重要的预处理和性能微调手段,其对提高钢材的均匀性和改善机械加工性能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正火温度选择、冷却介质对最终硬度和韧性平衡的耦合效应。 淬火工艺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淬火是热处理中最为关键且最具风险的一环。本书细致分析了马氏体转变的非扩散性质,以及由此带来的淬火变形与开裂问题。我们构建了“冷却等温线”模型,帮助工程师预测零件在冷却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此外,对于大型、复杂截面零件的淬火,我们提供了分级淬火、分步冷却策略的具体实施指南,并详细对比了盐浴、油、水及聚合物淬火介质的选择依据。 第三部分:现代与特殊热处理技术的前沿探索 随着工业对材料性能要求的提升,传统热处理已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野投向了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先进热处理方法。 渗碳与氮化技术深化: 针对表层强化需求,我们详细论述了气相渗碳(包括低碳势渗碳)、碳氮共渗的动力学模型。特别关注了“调质淬火”与“一次渗碳、二次淬火”工艺路线的优劣对比。在氮化方面,我们讨论了低温氮化和TD(钛扩散)技术在提高抗疲劳和抗磨损性能上的最新进展。 淬火后处理的优化: 回火不仅仅是降低脆性,更是性能定型的最后一步。书中对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的组织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物理解释,并着重介绍了等温转变加热(TTT曲线应用)在消除残余奥氏体,确保尺寸稳定的重要性。 表面改性热处理: 探讨了激光淬火、感应加热淬火等局部热处理技术,这些技术在大幅提升零件局部耐磨性的同时,有效避免了整体热处理带来的形变问题。书中还包含了一章关于热处理设备中气氛保护与污染物控制的前沿研究。 第四部分:质量控制、失效分析与工艺仿真 成功的热处理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侧重于工程实践中的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系统介绍了硬度、金相分析、残余应力测试等常规检测手段,并深入解析了如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来观察热处理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晶界析出物和碳化物形态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此外,我们引入了现代热处理工艺仿真技术(如有限元方法FEM)。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利用数值模拟工具来预测复杂几何形状零件的温度场、应力场分布,从而在投产前优化加热曲线和冷却方案,将试错成本降至最低。我们还结合典型失效案例,指导读者如何反向推导,通过热处理组织缺陷来诊断材料的早期失效模式。 结语:面向未来的材料设计 《热处理工艺与应用》旨在成为材料工程师、机械设计师以及工艺技术人员的权威参考手册。它提供了一个从基础科学到尖端应用的全面框架,确保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火候”的艺术,并将其转化为稳定、高性能的工业产品。掌握了这些知识,方能真正驾驭金属材料的潜力,驱动高端制造技术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