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模具设计师手册

塑料模具设计师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鹏驹,张杰 著
图书标签:
  • 塑料模具
  • 模具设计
  • 注塑模具
  • 模具制造
  • 塑料工艺
  • CAD/CAM
  • 模流分析
  • 塑料制品
  • 设计师手册
  • 工业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46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344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模具设计师手册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塑料制品在汽车、家电、办公用品、工业电器、建筑材料、电子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塑料模具是塑料制品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塑料模具设计师手册》以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指导思想,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两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介绍了塑料模具设计常用资料、各类塑料模具设计方法、典型结构和设计实例、塑料模具CAD/CAE技术,并且包括了无流道凝料注射模、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模具、双色注射模、电子封装模具等新工艺、新技术方面应用的模具设计等内容,具有技术方法先进、典型结构图例丰富、标准数据资料新、实用性强等特点,可供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制造以及塑料制品设计与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模具设计常用资料
第一章 塑料性能
1.1 材料特性
1.1.1 塑件分类
1.1.2 塑料名称与代号
1.1.3 塑料特性
1.2 塑料的可模塑性能
1.2.1 流动性能
1.2.2 收缩性能
1.2.3 结晶特性
1.2.4 取向作用
1.2.5 吸湿性能
1.2.6 硬化特性
1.3 塑料熔体的流动特性
1.3.1 粘性流动行为
1.3.2 塑料熔体的在管缝中的流动分析
1.3.3 影响粘性流动的因素
1.3.4 粘性模型
1.4 塑料熔体的热力学性质
1.4.1 PVT状态方程
1.4.2 热导率
1.4.3 比热容
1.4.4 热扩散系数
1.4.5 热焓
1.4.6 不流动温度
1.5 塑料熔体的弹性表现
1.5.1 入口效应
1.5.2 出模膨胀
1.5.3 熔体破碎
参考文献

第2章 塑料制品设计
2.1 概述
2.2 塑料制品的精度与表面粗糙度
2.2.1 尺寸精度
2.2.2 表面粗糙度
2.3 材料选择的通用规则
2.4 塑料制品形状与结构设计
2.4.1 注塑制件
2.4.2 挤出成型制件结构设计
2.5 典型塑料制件设计
2.5.1 齿轮设计
2.5.2 光学塑件设计
2.5.3 电气用塑料零件的设计
2.5.4 铰链
2.5.5 塑料搭扣与压扣
2.5.6 阻尼器设计
2.5.7 夹芯板
参考文献

第3章 成型机械
3.1 注射机
3.1.1 注射机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3.1.2 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基本参数
3.2 挤出机
3.2.1 挤出机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3.2.2 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基本参数
3.3 压力机
3.3.1 压力机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3.3.2 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基本参数
参考文献

第4章 模具标准化
4.1 模具标准化的重要性
4.1.1 模具标准化的意义
4.1.2 模具标准体系
4.1.3 模具标准化的制订原则
4.1.4 我国塑料模标准化的实施
4.2 注射模国家标准模架
4.2.1 标准模架组合形式
4.2.2 基本型模架组合尺寸
4.2.3 标准模架的技术条件
4.3 龙记五金有限公司及其标准模架
4.3.1 公司介绍
4.3.2 标准模架
4.4 注射模模架选择
4.4.1 注射模标准模架
4.4.2 标准模架CAD
参考文献

第5章 塑料模具常用材料及热处理
5.1 塑料模具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
5.1.1 概述
5.1.2 塑料模具的工作条件
5.1.3 塑料模具的主要失效形式
5.1.4 塑料模具材料的主要性能要求
5.2 塑料模具材料
5.2.1 塑料模具常用材料的分类
5.2.2 塑料模具材料的选择原则
5.3 塑料模具材料热处理
5.3.1 塑料模具钢热处理
5.3.2 其他塑料模具材料及热处理
5.4 常用塑料模具材料性能数据
5.4.1 塑料模具专门用钢性能数据
5.4.2 其他塑料模具材料性能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塑料模具设计
第6章 普通注射模设计
6.1 概述
6.1.1 注射模的分类
6.1.2 注射模的组成
6.1.3 注射模与注射机的关系
6.2 浇注系统设计
6.2.1 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
6.2.2 熔体在浇注系统和型腔中的流动分析
6.2.3 主流道和冷料穴的设计
6.2.4 分流道设计
6.2.5 浇口设计
6.2.6 浇注系统截面尺寸计算
6.3 分型面与排气槽设计
6.3.1 分型面设计
6.3.2 排气结构设计
6.4 成型零件设计
6.4.1 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
6.4.2 成型零件工作尺寸计算
6.4.3 型腔侧壁及底板厚度的强度、刚度计算
6.5 导向与定位机构设计
6.5.1 机构的功能
6.5.2 导柱导向机构的设计
6.5.3 精确定位合模机构的设计(锥面定位机构)
6.6 推出机构设计
6.6.1 设计原则及分类
6.6.2 脱模力的计算
6.6.3 简单脱模机构
6.6.4 定模脱模机构
6.6.5 双脱模机构
6.6.6 二级脱模机构
6.6.7 顺序脱模机构
6.6.8 浇注系统凝料脱出机构
6.6.9 螺纹塑件脱出机构
6.7 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设计
6.7.1机构分类和特点
6.7.2抽拔距和抽拔力的计算
6.7.3手动分型抽芯机构
6.7.4机动分型抽芯机构
6.7.5液压或气动抽芯机构
6.8模温调节系统的设计
6.8.1概述
6.8.2冷却系统设计计算
6.8.3冷却回路的布置与设计
6.8.4模具加热
6.9普通注射模典型结构
6.9.1大家电零件注射模结构
6.9.2小家电零件注射模结构
6.9.3汽车零件注射模结构
6.9.4通信零件注射模结构
6.9.5管件注射模结构
6.9.6瓶盖注射模结构
参考文献

第7章 特种注射模设计
7.1 无流道凝料注射模
7.1.1 绝热流道注射模
7.1.2 热流道注射模
7.1.3 温流道注射模
7.1.4 热流道注射模典型结构
7.2 热固性塑料注射模
7.2.1 热固性塑料注射模总体结构
7.2.2 热固性塑料注射模设计
7.2.3 热固性塑料注射模典型结构
7.3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模具
7.3.1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原理及工艺
7.3.2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制件设计
7.3.3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模具设计要点
7.3.4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模具典型结构
7.4 低发泡注射模
7.4.1 低发泡的工艺特点
7.4.2 低发泡注射模设计要点
7.5 反应成型注射模
7.5.1 反应成型的工艺特点
7.5.2 反应成型注射模设计要点
7.6 双色注射模
7.6.1 双色注射成型工艺的分类及特点
7.6.2 双色注射制品及模具设计要点
7.6.3 双色注射模典型结构
7.6.4 夹心注射
参考文献

第8章 压模设计
8.1 概述
8.1.1 压模结构
8.1.2 压模类型
8.1.3 压模与压力机的关系
8.2 压模结构设计
8.3 压模零件设计
8.3.1 成型零件结构设计
8.3.2 结构零件设计
8.3.3 压模加热与冷却
8.4 聚四氟乙烯压锭模设计
8.4.1 聚四氟乙烯加工特点
8.4.2 压锭模设计要点
8.4.3 压锭模典型结构
8.5 泡沫塑料压模
8.5.1 泡沫塑料模压特性
8.5.2 泡沫塑料压模设计要点
8.5.3 泡沫塑料压模典型结构
参考文献

第9章 传递模设计
9.1 概述
9.1.1 传递成型特点
9.1.2 熔体充模流动特性
9.2 传递模的类型与结构
9.2.1 传递模的类型
9.2.2 传递模的结构
9.3 传递模结构设计
9.3.1 加料室设计
9.3.2 压料柱塞设计
9.3.3 浇注系统设计
9.3.4 溢料槽和排气槽设计
9.4 传递模典型结构
参考文献

第10章 塑料热成型模具设计
10.1 概述
10.1.1 热成型方法简介
10.1.2 热成型方法的分类
10.2 热成型制品的工艺性设计
10.2.1 几何形状设计
10.2.2 脱模斜度和转角
10.2.3 制品外观
10.2.4 凹槽设计
10.2.5 引伸比、径深比和展开倍率
10.2.6 产品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
10.2.7 壁厚控制
10.2.8 修边考虑
10.3 热成型机及模具设计
10.3.1 热成型机
10.3.2 热成型模具
参考文献
第11章 挤出模设计
11.1 概述
11.1.1 挤出生产过程
11.1.2 挤出产品类型及其设计原则
11.1.3 挤出生产设备
11.1.4 挤出模的种类
11.1.5 挤出模设计的一般原则
11.1.6 挤出模设计须考虑的因素
11.1.7 挤出模与挤出机的联接
11.1.8 塑料熔体在挤出模中的流动过程
11.1.9 塑料熔体在挤出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11.2 塑料棒材挤出模设计
11.2.1 塑料棒材产品的发展
11.2.2 塑料棒材挤出模的相关计算
11.2.3 塑料棒材挤出模典型结构
11.2.4 其他常用塑料棒材挤出模
11.2.5 棒材冷却定型装置
11.2.6 塑料棒材挤出模的发展趋势
11.3 塑料管材挤出机头设计
11.3.1 概述
11.3.2 塑料管材的发展过程
11.3.3 塑料管材的挤出过程
11.3.4 典型塑料管材挤出机头结构
11.3.5 挤管机头结构参数设计
11.3.6 其他新型及特殊塑料管材挤出机头结构
11.3.7 塑料管材定径装置设计
11.4 挤出吹塑薄膜机头设计
11.4.1 吹塑薄膜产品的发展过程
11.4.2 常用吹塑薄膜机头设计
11.4.3 其他吹塑薄膜机头设计
11.4.4 辅助装置设计——冷却装置设计
11.5 中空吹塑型坯挤出模设计
11.5.1 概述
11.5.2 型坯挤出模设计的基本原则
11.5.3 型坯挤出模的典型结构
11.5.4 型坯挤出模工艺参数
11.5.5 型坯机头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1.5.6 储料缸设计
11.6 板、片及平膜机头设计
11.6.1 板、片及平膜产品的发展过程
11.6.2 板、片及平膜机头典型结构
11.6.3 其他板、片及平膜机头结构
11.6.4 平缝式机头的调节措施
11.7 线缆包覆机头设计
11.7.1 电线电缆产品类型
11.7.2 线缆包覆机头的典型结构
11.7.3 其他线缆包覆机头设计
11.7.4 不偏心机头设计
11.8 塑料异型材挤出模设计
11.8.1 概述
11.8.2 塑料异型材发展概述
11.8.3 塑料异型材挤出机头的典型结构
11.9 结构发泡型材挤出机头设计
11.9.1 概述
11.9.2 结构发泡型材挤出机头结构类型
11.9.3 结构发泡型材挤出机头的流道设计
11.10 其他常见挤出成型模具
11.10.1 单丝挤出机头
11.10.2 造粒机头
11.10.3 塑料网成型机头
第12章 中空吹塑模设计
第13章 电子封装模具设计
第14章 快速经济制模设计

第三篇 塑料模具CAD/CAE技术
第15章 注射模CAD技术
第16章 挤塑模CAD
第17章 注射模CAE技术
第18章 Moldflow应用

精彩书摘

  第1章 塑料性能
  1.1 材料特性
  塑料(plastic)是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基本成分,在其制造或加工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能流动成型或原位聚合而成型,而产品最后能固化成保持形状不变的材料。大多数塑料是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树脂)为基本成分,并在聚合物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助剂,通过这些助剂来改善聚合物的性能。因此可以认为,塑料是由聚合物和某些助剂结合而成的。
  1.1.1 塑件分类
  常用的塑料分类如下。
  1.根据塑料的来源分
  可分为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
  2.根据聚合物链之间在凝固后的结构形态分
  (1)非结晶型(无定型)塑料无定型塑料在凝固时,没有晶核的形成和晶体成长过程,只是自由的大分子链的“冻结”,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有机玻璃、聚碳酸酯等。
  (2)半结晶型、结晶型 结晶型塑料在凝固时,有晶核到晶粒的生成过程,形成一定的形态结构,如聚乙烯、聚丙烯、尼龙等。
  3.根据化学结构及其基本行为分
  (1)热塑性塑料 指在特定温度范围内可反复加热软化和冷却硬化(成型)的塑料,或者说是反复可溶可熔、可以多次成型的塑料。常用的热塑性塑料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酰胺(又称尼龙)、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塑性聚酯、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氯化聚醚、聚砜和氟塑料等以及由这些塑料组成的共混物或塑料合金。
  (2)热固性塑料 指在一定条件(如加热、加压)下能通过化学反应固化成不熔不溶性物料的塑料。常用的热固性塑料有酚醛塑料、聚氨酯塑料、氨基塑料、环氧塑料、不饱和聚酯塑料、呋喃树脂、有机硅树脂、烯丙基树脂等及其改性树脂为基体制成的塑料。
  4.根据塑料用途分
  (1)通用塑料 指产量大、用途广、价格低的一类塑料。主要包括六大品种,即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酚醛塑料和氨基塑料。这类塑料虽然只有六种,但是它们的产量占塑料总产量的75%以上,构成了塑料工业的主体。
  (2)工程塑料 指能承受一定的外力,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在高、低温下能保持优良性能,可用作为工程结构制件的塑料。这类塑料可替代金属作某些机械构件或作其他特殊用途。常用的工程塑料有聚碳酸酯、尼龙、聚甲醛、聚砜、ABS、聚苯醚、聚苯硫醚、氯化聚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环氧树脂、酚醛一环氧树脂和聚氨酯等。
  (3)特种塑料 指具有特种功能(如耐热性、自润滑性),应用于特殊场合的塑料。按聚合物交联与否,可分为交联型和非交联型特种工程塑料。常用的交联型特种工程塑料品种有聚氨基双马来酰胺、聚三嗪、交联聚酰亚胺、耐热环氧树脂等;常用的非交联型特种工程塑料品种有氟塑料、有机硅、聚苯硫醚、聚苯酯、聚醚醚酮和聚苯并咪唑等。
  5.根据塑料成型方法分
  (1)模压塑料指供模压成型用的树脂混合料,如酚醛模压塑料、聚酰亚胺模压塑料、聚苯并咪唑模压塑料。

前言/序言

  通过模具制造产品有“三高两低”的特点,即高生产率、高精度、高材料利用率和低成本、低能耗,而且产品的一致性好,有利于装配和互换,因而在汽车、家电、机械、电子、通信、军工、航空航天、轻工、建材等领域的产品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的标准。国外将模具比喻为“金钥匙”、“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十分重视模具工业,相继成立了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教育培训委员会。1989年在国务院“关于当前产品政策要点的决定”中,将模具列为机械工业产业技术改造序列的第一位。
  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1995年我国模具工业产值约为145亿元,2001年为310亿元,2002年为360亿元,2003年为450亿元,2004年为530亿元,2005年为610亿元,2006年的销售额约为720亿元。在2001年至2006年的六年间,模具工业产值的平均年增长率达1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模具生产厂点约3万多家,大多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近100万人,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模具企业只有40多家,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约有200多家。
  虽然我国的模具生产产值已成为世界第三,在2006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具展中我国亦展出了不少已达到国际水平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寿命的大型、复杂、精密模具,但与国外模具企业相比,我国模具企业在生产设备水平与先进技术应用,尤其在从业人员素质和人才培训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
  一个产品由设计到生产的过程大致如下:产品设计一模具设计一模具制造一试模一产品生产。其中,模具设计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要将产品设计的理念“现实化”,一直到试模出合格制品,模具设计的任务才算完成和成功。
  模具属单件生产,又是订单式生产。目前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交货期越来越短,这就对模具设计和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新产品无经验可凭,另一方面又希望一次试模成功,以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由于模具生产具有以上特点,因此世界上最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制造技术,包括电火花线切割和成型加工、高速、多轴联动数控铣、各种快速原型制造和快速经济制模、各种新型高级模具钢、热处理及表面处理、三坐标测量及反求技术、cAD/CAE/CAM一体化技术等都已经在模具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具企业已由人力密集型转化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这些新技术及加工设备仍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对模具设计师的要求是:他应掌握力学、热学、材料学、机械制造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而且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基于以上情况,在目前虽已有不少有关模具设计和制造方面书籍,然而仍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决心编写这套“模具设计师手册系列”,奉献给全国从事模具设计及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们,希望有助于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编写本手册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希望能达到的目标。
  “模具设计师手册系列”内容包括塑料模具、冲压模具和压铸模具。分为《塑料模具设计师手册》、《冲压模具设计师手册》和《压铸模具设计师手册》三个分册。这三大类模具的数量约占我国模具总量的90%。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不包含《塑料模具设计师手册》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避免任何表明AI生成的痕迹。 《精密机械制造工艺与实践》 —— 探究现代工业制造的深度与精度 图书简介 在当今快速迭代的全球制造业版图中,精密机械的制造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书《精密机械制造工艺与实践》,并非聚焦于单一领域的模具设计,而是以宏观的视角和扎实的工艺基础,全面梳理了现代精密机械零件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成品检测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它旨在为机械工程师、工艺规划师、质量控制人员以及高阶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极具实操指导价值的知识宝库。 第一部分:现代精密制造的理论基石 本卷从基础物理和材料科学的视角切入,构建起对精密制造的整体认知框架。 1.1 材料科学在精密加工中的应用前沿: 详细探讨了高性能合金(如沉淀硬化不锈钢、镍基高温合金)、先进复合材料以及特种陶瓷材料的微观结构、热力学行为与加工性能的相互关系。重点分析了这些材料在应力集中、晶粒尺寸控制以及表面完整性方面的特殊要求,并引入了增材制造(AM)过程中材料的层间结合力学分析。这部分内容超越了传统模具设计中对通用塑料和钢材的常规认知,深入到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特种材料需求。 1.2 误差理论与误差流分析: 系统阐述了误差的传递、累积与补偿机制。本书采用了先进的误差流分析方法(Error Flow Analysis),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几何尺寸公差(GD&T),而是引入了形位公差链(Tolerance Stack-up)的统计学建模,以及在多工序加工中,热形变、夹持变形和刀具磨损对最终产品精度的影响权重评估。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等工具预测装配性能,这对于复杂机电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先进加工工艺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全面覆盖了当前工业界主流的高精度去除与成形技术,其深度远超传统模具制造的范畴。 2.1 超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 深入探讨了金刚石车削、磁悬浮主轴技术在光学镜片、精密轴承和电子元件制造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影响表面粗糙度(Ra/Rz)的关键因素,如进给量、主轴振动频率与材料的塑性变形阈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磨削方面,阐述了电解磨削(ECM)和电火花磨削(EDM)在处理高硬度难加工材料时的工艺参数优化,特别关注了残余应力的控制。 2.2 非传统加工方法的系统集成: 详细介绍了激光加工(包括飞秒激光微加工)、超声加工(USM)和水刀切割(Abrasive Waterjet Machining)的物理机理、设备选型与操作规范。例如,在激光加工部分,我们剖析了脉冲宽度、光斑聚焦强度对熔池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数实现“冷加工”效果,有效避免热影响区(HAZ)的产生。 2.3 表面工程与功能化处理: 这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后处理工艺赋予机械零件特定的表面功能。内容涵盖了PVD/CVD薄膜沉积技术(如DLC、TiN涂层),离子渗入技术(如氮化、碳氮共渗)的工艺窗口控制,以及先进的表面强化技术,如激光冲击强化(LSP)和滚光(Peening)技术对疲劳寿命的提升机理。这些技术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医疗植入物等关键部件制造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部分:数字化制造与质量保证体系 现代精密制造离不开数字化工具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3.1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高级应用: 侧重于多轴联动(5轴以上)CNC编程的复杂路径生成算法,包括刀具干涉检查、曲面重构和后处理器的优化。讨论了面向对象编程在G代码生成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机床的实时补偿数据反馈至CAM系统,实现自适应加工。 3.2 计量学与在线检测技术: 全面介绍了三坐标测量机(CMM)的误差校准、探针补偿技术,以及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如激光扫描和白光干涉仪在微米/纳米级形貌检测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在线监测系统(In-Situ Monitoring)如何实时获取振动、声发射和热成像数据,从而在加工过程中提前预警精度漂移。 3.3 工业物联网(IIoT)与智能工厂集成: 探讨了如何通过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整条精密制造生产线的透明化管理。内容包括设备健康状态预测(PHM)、工艺参数的SPC(统计过程控制)在云端进行实时分析,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工艺优化模型构建,以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 结语:面向未来的挑战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对复杂制造系统的整体掌控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微纳加工、柔性制造以及极端环境下的制造需求。它提供的是一套贯穿于整个机械产品生命周期的系统化方法论,而非单一零件的构造蓝图。对于追求制造技术极致的专业人士而言,本书是理解和驾驭未来精密工业方向的关键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在设计软件上摸索了很久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救星。我之前学设计软件主要靠网上的零散教程,每次遇到问题都得花大量时间搜索,而且很多教程都是针对特定软件版本的,更新换代快了就跟不上了。《塑料模具设计师手册》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讲的是设计的“思维”和“原则”,而不是单纯的某个软件操作技巧。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一个零件的受力情况,如何预判收缩率,如何设置合理的拔模斜度,这些都是软件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的核心知识。书里用很多图示来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比如不同冷却水道的布局对产品均匀冷却的影响,这种直观的对比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会画图”的人,慢慢变成了一个“会设计”的人,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有意思了!我最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感觉市面上的书籍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就是只讲操作层面的东西,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但是《塑料模具设计师手册》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从基础的材料学讲起,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塑料的特性,这对我们设计初期选择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不同注塑工艺对模具设计的影响,比如热流道和冷流道的设计考量,讲得非常透彻,配图也非常清晰。我本来觉得这部分内容会很枯燥,没想到作者竟然能用如此生动的语言把复杂的工程原理讲明白。而且,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处理脱模困难、如何优化浇口位置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设计思路开阔了很多,不再是局限于书本上的几个固定模式,而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这本书对于初入行的工程师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能帮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的桥梁。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看重细节和精度的行业里工作,我们对模具的表面处理和精度要求极高。《塑料模具设计师设计师手册》在处理这些“软性”但至关重要的环节时,表现得尤为出色。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模具的结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表面粗糙度对产品外观和脱模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电火花加工的参数调整来达到最佳效果。书中关于如何选择不同硬度的钢材来应对不同的工况,比如耐磨性高的工具钢和易于抛光的镜面钢材的选用标准,描述得非常清晰。我尤其喜欢它在“故障排除”这一章节中提到的关于注塑件翘曲和缩水的分析方法,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排查流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可能的原因。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好的模具设计,是从材料选择的那一刻就开始的,而不是等结构确定了才开始考虑。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让我惊叹不已。我是一个资深的模具工程师,接触这个行业已经快二十年了,阅览过不少行业内的专业书籍,但能像《塑料模具设计师手册》这样,将设计流程、公差配合、以及后期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都整合得如此系统全面的,实在不多见。尤其是关于模具的结构设计部分,作者对滑块、导向件、顶出系统的讲解,细致到每一个螺丝孔的位置和配合方式都有明确的建议,这对于我们日常的工程图纸绘制和生产跟进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它对标准件选用的推荐,这些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方案,避免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走弯路。此外,书中关于如何评估模具的成本和周期也提供了很实用的分析工具,这对于我们和客户进行项目谈判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手把手教你,让你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犹豫,觉得这种手册类的书籍可能内容会比较死板。但是《塑料模具设计师手册》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一个概念的提出,到理论的阐述,再到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层层递进,让人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点是,它没有回避行业内的一些“灰色地带”,比如如何处理非标件的设计,以及在项目时间非常紧张时如何进行“简化设计”的权衡取舍。它教会了我如何在高压下做出最合理的工程决策。书中的很多知识点,即使是资深工程师也会在阅读后感到受益匪浅,因为它将那些分散在不同经验和案例中的知识点,系统地整合在了一起。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我桌上常备的一本参考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启发。

评分

内容很全面,讲解详细。很好的参考书,对目前的工作帮助很大

评分

看了一部分,挺好,讲解挺详细

评分

这书包装的有点差,外包装可以看到里面的书名了

评分

工具书来的工具书来的

评分

非常经典的猪猪 每天都要看看你 呵呵呵

评分

专业用书,供专业人士查阅

评分

本书主要讲塑料制品在汽车、家电、办公用品、工业电器、建筑材料、电子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塑料模具是塑料制品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本手册以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指导思想,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两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介绍了塑料模具设计常用资料、各类塑料模具设计方法、典型结构和设计实例、塑料模具CAD/CAE技术,并且包括了无流道凝料注射模、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模具、双色注射模、电子封装模具等新工艺、新技术方面应用的模具设计等内容,具有技术方法先进、典型结构图例丰富、标准数据资料新、实用性强等特点,可供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制造以及塑料制品设计与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评分

一直想找这本书,前两天朋友让我来看看,终于拿到书了。。

评分

比较基础,比较全面。不过买了要有耐心去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