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相关产品请见:
内容简介
《怎样让新托福写作的语言更美国:词、句、段、篇》是著名留学考试语言教学专家慎小疑(Par)老师为广大新托福考生献上的一部力作。作者从小在北美接受教育,对英文学术写作及语句运用造诣极深。《怎样让新托福写作的语言更美国:词,句段篇》便是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与美语写作教学经验而写,旨在帮助广大国内新托福考生早日摆脱中式英语的困扰,真正做到在新托福作文中“美语著文章”。
《怎样让新托福写作的语言更美国:词句段篇》内所涉及的所有资料均选自在美国本土出版的新专家资料,以原汁原味的英语配上慎老师极为深刻的剖析,从新托福写作的词汇、句子、段落和篇章结构四个核心方面帮助考生将自己的作文写得如同出自美国本土人士之手,彻底征服挑剔的美国考官。
《怎样让新托福写作的语言更美国:词句段篇》还收录了美版写作真正核心词汇,北美写作172加分句型,linker连接词汇总,75段高分段落等极富价值的翔实资料,因此《怎样让新托福写作的语言更美国:词句段篇》也将是每一位地道美语爱好者手边不可缺少的写作必备工具书。
《怎样让新托福写作的语言更美国:词句段篇》为《十天突破新托福Essays》的精编版,如读者需要更加深人地了解新托福写作的素材、语法、北美社会新作文例子、综合写作与美国大学学术论文要求的关系等更深人的知识,请参阅《十天突破新托福Essays》一书。
作者简介
慎小嶷,我的中文名字叫慎小嶷,英文名字叫Patrick,很多朋友也喜欢简单地称呼我Pat。长期在美国、加拿大两国生活,让我对英语这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之间使用的沟通工具有了更直接的体验。2005年起开始在环球雅思北京总校教授雅思写作、口语两门课程。在环球雅思北京总校统计的学生全年反馈总评中,写作、口语这两科的教师总分排名我都名列前茅,“主讲教师”这四个字应该受之无愧。我目前在北美从事学术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自序
中文序
第一章 独立写作的话题范围
官方给出的Gobbledygook/3
独立写作实战15话题/3
机经Or 185?/4
大陆VS北美/6
美国那些事儿/7
2008-2010北美独立作文真题集/7
第二章 独立写作到底需要多大的词汇量
独立写作分话题核心词汇全集/21
国内考生最容易失手的写作词汇总结/78
那些让论证更加强有力的Verbs/81
Bonus/89
独立作文中的常用抽象加分词总结(高分内容,“小白”飘过即可)/97
新托福写作常见拉丁文词汇/102
美国那些事儿/103
Pat总结的美国人表述自己的价值观时最喜欢用的12个词/103
第三章 复杂句有多复杂
美语写作最常用的九类linkers/109
因果关系/110
举例关系/112
类比与对比关系/113
让步关系/117
假设关系/119
修饰关系/120
限定关系/121
下定义关系/121
不是关系的关系(暧昧关系)/122
美国那些事儿/123
第四章 真正实用的独立写作句型
北美写作172句型/127
前进类(论证positive方面常用)/127
倒退类(论证negative方面常用)/137
中间类(论证不好不坏/可好可坏方面常用)/145
美国那些事儿/156
第五章 怎样打破句子的单调感
状语前置/161
句中做手脚/164
副词领路人/165
倒装是进步的阶梯/166
强调但不强势/166
虚拟不等于忽悠/167
抽象画法的of/167
被动也疯狂/168
变性表决心/168
副词排成队/170
用点、线勾出层次感/170
“the+形容词”的语法可没错儿/171
双重否定就是肯定/172
美国那些事儿/173
第六章 独立作文的开头、主体与结尾
(上)万事开头未必难/177
什么是开头?/177
独立写作Introduction的十四种方案/178
(中)Body的诱惑/191
Body Paragraphs的展开路径详图/191
(下)蛇尾或豹尾/210
告别的五种方式/211
第七章 如何安排好全文的结构
最简单也最困难的“一边倒”/221
“一边倒”范文分析/222
真写Highb了怎么办?(只适合大虾或者考前德芙摄入过多的童鞋们)/225
中立但不中庸的“折中式”写法/226
“折中式”范文分析/226
美国那些事儿/239
第八章 经得起推敲的综合写作模板
综合写作三部曲/243
模板的结构/244
综合写作模板之解构版/245
给你的综合写作模板上个双保险/246
美国那些事儿/251
附录 独立写作偏题、难题素材库/255
独立写作偏题、难题的75个原创高分段落/255
前言/序言
美式英语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视实效的语言。从独立战争结束前夕ThomasPaine的名作Common Sense(该书至今仍是美国历史上人均拥有率最高的图书),到去年Stephenie Meyer在北美炙手可热的Twilight Series;从Ralph Wal-do Emerson的名言“All life is an experiment.The more experiments youmake,the better.”,到up in the Air片尾George Clooney的经典独白“To-night most people will be welcomed home by jumping dogs and squealingkids…”,生动、活泼、坦诚、率真始终是美语与很多欧洲语言相比所具有的重要特色。
甚至在“大词无罪,长句有理”的学术界,美语中也不乏鲜活的实例。
比如Columbia University的哲学与教育学大腕儿Jonas F.Soltis在讨论pedagogy and analysis这个本应颇为高深的话题时这样写道:I n a way,I suppose,students and teachers may feel that to ask suchridiculous questions as,“What is meant by‘education’?,‘subject matter’?orlearning?”)”is like asking a housewife to reflect on the meaning of“cooking”,“cleaning”or“washing dishes”.After all,the ordinary termswhich refer broadly to what students and teachers actually do each day of theirlives hardly calI for an unnecessary use of brain power…
除了reflect on这个phrasal verb大家也许还不是很熟悉之外(在本书第二章您将会学到这个有用的动词短语),这样的“亲民”路线一定不会让读者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或者阅读时的距离感。
洞悉思维的疆界:一部探索人类心智与物质世界互动模式的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聚焦于语言学习的技巧或应试策略,而是一场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对人类认知结构、复杂系统运作机制及其在现实世界中投射的深刻洞察。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象的知识积累,直抵驱动我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底层逻辑。 全书结构围绕两大核心支柱构建:“心智的结构与涌现”和“物质世界的复杂性与秩序的构建”。 第一部分:心智的结构与涌现——从神经元到意识的边界 本部分深入探讨人类心智的物理基础及其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展现出的惊人能力。我们不再将心智视为一个抽象的容器,而是将其置于生物学和信息论的框架内进行审视。 第一章:具身认知与感官的重塑 本章挑战了笛卡尔式的二元论,重点阐述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我们如何通过身体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构建概念和意义?研究聚焦于运动皮层、前额叶皮层在决策制定中的动态作用,并辅以对感觉运动经验如何影响抽象思维(如时间、道德判断)的案例分析。具体讨论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理解和同理心建构中的关键角色,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如何通过模拟具身体验来诱发真实的认知变化。 第二章:记忆的拓扑学与遗忘的机制 记忆并非是硬盘式的精确存储,而是一个不断被重构的、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网络。本章运用拓扑学和网络科学的视角,分析海马体与皮层之间信息巩固的机制。我们详细描绘了“情景记忆”的特征化过程,以及“语义记忆”如何通过知识图谱的构建而获得稳定性。尤其深入探讨了“遗忘”的积极意义——它是大脑为了优化资源分配和防止灾难性干扰而进行的必要“修剪”过程。研究了创伤记忆的固化与消解,引入了分子生物学中对长期增强作用(LTP)和长期抑制作用(LTD)的最新发现。 第三章:意识的涌现: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实证检验 意识是科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本部分不寻求提供一个关于“灵魂”的答案,而是从计算神经科学的角度,检验几种主要的意识理论,特别是“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 GWT)和“整合信息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通过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分析信息在不同脑区之间广播和整合的临界点。本章还探讨了“自我意识”在进化中的必要性——它如何作为一个高效的预测模型,帮助生物体优化未来的行动策略。 第四章:语言的深层语法与思维的限制 本章回归到对人类最高级认知能力的考察——语言。重点不在于不同语言表面的差异,而在于乔姆斯基后续发展中对“普遍语法”更精微的理解,即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内在限制。我们探讨了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分配、因果推理,以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修正版本。特别关注了“内心独白”的计算结构,以及它如何作为一种低带宽的、连续性的自我反馈回路来维持心智的连贯性。 第二部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与秩序的构建 在理解了心智这一信息处理核心之后,本书将视角转向心智所作用和解释的外部世界——一个充满非线性和反馈机制的复杂系统。 第五章:复杂适应系统(CAS)的生态学视角 从蜂巢到金融市场,从气候模式到城市交通,许多现实世界的现象都属于复杂适应系统。本章引入“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OC)的概念,解释了为何这些系统倾向于在“临界点”附近运行,从而能够对微小扰动产生巨大部分响应(即“雪崩效应”)。通过对洛特卡-沃尔泰拉方程的分析,展示了种群动态中的周期性振荡,并将其类比于社会趋势的兴衰。 第六章:信息熵、有效性与物理学的边界 本部分将信息论与热力学紧密结合。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被视为系统无序度的度量,深入探讨了兰道尔原理(Landauer's principle)——计算过程中信息擦除所伴随的最小能量耗散。这不仅是物理学问题,也是关于信息价值的哲学讨论。为什么高度有序的结构(如生命体)在宏观上是熵增定律的局部反例?答案在于它们通过高效地将局部熵转化为环境中的更大熵流来实现生存。 第七章:网络科学:连接的形态与功能的涌现 现代世界的运作依赖于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互联网、供应链、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本章侧重于网络的拓扑属性:小世界效应(Small-World Effect)、无标度特性(Scale-Free Property)以及中心性指标。我们分析了网络中“关键节点”(Hubs)的脆弱性,以及信息(或疾病)在不同网络结构中传播的速度与模式。通过对布拉德斯定律(Bradford's Law)在知识引文网络中的体现,讨论了知识积累的非均匀性。 第八章:反馈回路、涌现与控制论的回归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心智与物质世界通过“控制论”(Cybernetics)的视角重新连接。重点在于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如何导致系统失控和快速变化,以及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如何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我们探讨了“涌现”(Emergence)——简单规则的个体互动如何产生超越个体能力的宏观模式。最后,通过对工程学中鲁棒性(Robustness)和冗余性(Redundancy)的探讨,反思人类社会在面对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时,如何设计更具韧性的、能够自我修复的系统结构。 本书适合对认知科学、复杂性理论、系统动力学以及科学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愿意放弃寻求单一答案的倾向,转而拥抱一个充满动态、连接和非确定性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