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什么是铁路线路?铁路线路是如何选定的?铁路弯道上的两条钢轨为什么不一般高?无缝线路如何解决钢轨的热胀冷缩问题?……——带你漫游铁路网中的经典线路!
《漫话线路》由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助。
内容简介
什么是铁道线路?铁道线路走向是如何选定的?铁路弯道上两条钢轨为什么不一般高?无缝线路如何解决钢轨的热胀冷缩问题?……《漫话线路》为你解读铁路线路的勘察设计、路基与轨道、电气化铁路的牵引供电系统、既有线提速中线路的改造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向你介绍了国人不可不知的14条经典铁道线路,并为你展现中国铁路网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
张阳明,高级工程师。196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铁路新线路网的规划研究工作和铁路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1983年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000年中国发展战略的研究”,担任“200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分课题。研究项目1985年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授予荣誉证书。担任铁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期间,撰写了20余篇论文、百余万字的科普文章,并领导组织科技技刊的出版工作,荣获了由中国科协颁发的“金牛奖”。2005年起参加青藏铁路工程建设总结工作。
洪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4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单元 看似简单建造难
概说铁路线路
线路的勘测设计
线路的等级和分类
铁路的路基
第二单元 千斤重量压双轨
铁路的轨道
道岔——火车的“变线器”
取消了轨缝的无缝线路
告别了道砟的无砟轨道
线路加强设备
线路附属设备
第三单元 头顶电网的铁道线路
牵引供电大系统
电气化铁路的“加油站”
机车取电的接触网
远动技术威力大
铁路电气化进入“快车道”
第四单元 火车提速的基础
列车提速线路先行
既有线提速线路如何改造
第五单元 中国铁道线路之最
吴淞——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营业铁路
唐胥——突破
精彩书摘
概说铁路线路
铁路线路现在随处可见,可是你留意过它是由哪些结构部件组成的吗?
修筑一条简易的铁路线路,首先要在其通道上修筑路基,在路基面的道床上铺上轨枕,再将两条钢轨铺架在轨枕上,用联结扣件锁住钢轨。如线路通道上遇到高山和河谷,还要打洞修隧道和架设桥梁,使铁路线路向前延伸。铁路线路筑成后,再配备通信信号等必要的行车设施和机车车辆等移动设备,成立行车组织指挥机构,这才建成了一条铁路。
事实上,一条铁路特别是主要干线的建成直到通车正式运营远不是这么简单,这里说的只是最基本的概念。
铁路线路
前言/序言
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连接千家万户,贯通五湖四海,是经济发展的牵引机,是社会运行的大动脉。
当今中国的铁路,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迅猛发展,运营里程接近8万公里,几乎绕地球赤道两周;尤其是在世界屋脊架起了天路长虹,不仅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也创造了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雪域高原铺设铁路的奇迹;我国铁路架设的桥梁和开凿的隧道之多之长之难举世罕见;自1997年以来,在短短的10年里,中国铁路成功地实施了六次大面积提速,时速200公里以上线路里程已达6200余公里;京津城际铁路最高时速达到350公里,是现时
寰宇探秘:失落的文明与星际航行 图书名称:《寰宇探秘:失落的文明与星际航行》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跨越数个星系、追溯远古洪荒之谜的宏大史诗。它并非聚焦于我们所熟知的科技进步或地球历史的片段,而是将笔墨投向了宇宙深处,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拥有超越想象文明的种族及其最终的命运。 本书的主线围绕着“先驱者”——一个在银河系诞生之初便已达到技术巅峰的文明——的遗迹展开。我们熟知的宇宙,在其诞生之前,早已是无数文明兴衰更替的舞台。先驱者文明,以其对物质、能量乃至空间结构的深刻理解,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自洽的社会结构。然而,他们并未选择固步自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宇宙的终极奥秘:时空旅行的本质与宇宙膨胀的终点。 第一部分:遗迹的召唤与第一位探寻者 故事始于一个遥远的、被星际联盟标记为“禁区”的星团。星团的核心是一颗被称为“寂静之眼”的气态巨行星,其表面环绕着一层由复杂纳米机器构成的永恒风暴。伊卡洛斯·凡,一位被流放的考古物理学家,坚信寂静之眼并非自然现象,而是先驱者留下的某种信息载体。他驾驶着一艘改装至极限的单人飞船“流浪者号”,深入风暴层。 书中细致描绘了流浪者号如何利用量子纠缠场稳定船体,对抗风暴中撕裂时空的能量脉冲。伊卡洛斯并非单纯的寻宝者,他的目标是解开一个困扰了人类数个世纪的哲学难题:一个已知宇宙中最高智慧的文明,如何以及为何会集体消失? 在风暴的中心,他发现了第一个真正的线索:一个悬浮在绝对零度空间中的巨型结构——“记忆方碑”。方碑并非由任何已知元素构成,其表面流淌着复杂的数学拓扑结构,记录着先驱者文明从萌芽到鼎盛的全部历程,以及他们发现的“大裂变”理论。 第二部分:大裂变的阴影与多维存在 随着伊卡洛斯破译记忆方碑,故事的视角被拉回到先驱者文明的黄金时代。他们已经掌握了对恒星能量的直接提取,并建立了跨越数千光年的信息网络。但正是这种全知全能的境界,引发了内部的危机。 书中深入探讨了先驱者哲学体系中关于“存在之熵”的理论。他们认为,任何封闭系统的复杂性达到极限后,必然趋于崩溃或彻底的停滞。为了避免这种“信息死亡”,先驱者们发起了一项代号为“升维计划”的宏伟工程。他们试图将整个文明的意识和物质形态,从我们所处的四维时空,提升至一个更高维度——一个信息流以光速的倍数传递,时间概念相对模糊的领域。 然而,计划并非一帆风顺。书中详尽描述了“维度冲突”的灾难性后果:部分先驱者在跃迁过程中被撕裂,他们的残存意识演变成了宇宙中各种难以名状的“能量幽灵”,它们游荡在星际空间,对低维生命构成潜在的威胁。 第三部分:星际航行的真正极限 伊卡洛斯意识到,先驱者并非“消失”了,而是“转移”了。他必须找到他们最终的目的地——一个被称作“零点边界”的宇宙边缘。 为了到达零点边界,伊卡洛斯必须修复并启动先驱者遗留下来的巨型星际航道——“光弦桥”。光弦桥不是传统的曲速引擎,它通过精确地折叠和重塑时空纤维,允许飞船以几乎瞬时的方式穿越广袤距离。书中详细描述了修复光弦桥所需的极端条件:需要收集三种罕见的暗物质粒子,以及一种只在超新星爆发的最后阶段才能捕获的“希格斯谐振波”。 在收集这些极端物质的过程中,伊卡洛斯遭遇了来自多个星际种族的阻挠与合作。其中包括了崇拜先驱者科技的“机械神教”,以及试图垄断所有遗迹的星际联盟特工。这些遭遇战并非简单的武力冲突,而是基于不同文明对“知识产权”和“宇宙遗产”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深刻矛盾。 第四部分:零点边界与终极抉择 最终,伊卡洛斯抵达了零点边界。这里不再有熟悉的星辰和星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不断向外扩张的、纯粹的“空白”。这里的物理定律与我们所知完全不同,时间是循环的,空间是折叠的。 在边界的尽头,他找到了先驱者文明的最终居所——一个由纯粹光能构成的巨大、静默的结构体。通过最后一次接入记忆方碑的备份,伊卡洛斯终于明白了先驱者的最终抉择:他们发现,无论维度如何提升,生命最终都会面临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对“意义”的耗尽。在永恒的完美中,创新和探索的动力将彻底消失。 因此,先驱者没有选择永恒的统治,而是选择了“重置”。他们将自己文明的全部经验浓缩成一个稳定的信息包,并将其植入到宇宙诞生之初的某个原始奇点中,等待下一次宇宙循环的开启,希望新的生命能够继承他们的智慧,但避免重蹈他们因“完美”而停滞的覆辙。 伊卡洛斯面临着最终的抉择:是将这个震撼人心的真相带回他的文明,可能引发混乱和对永恒的盲目追求;还是遵循先驱者的遗愿,让这个秘密永远沉睡在宇宙的边缘? 结语: 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明确的英雄主义结局。它提供的是对文明兴衰、存在意义以及我们自身在浩瀚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反思。它是一场关于知识的重负与探索的激情的哲学思辨,一次深入未知、探寻“终极文明”的孤独旅程。读者将跟随伊卡洛斯,体验在宇宙边缘,面对绝对的宏大与绝对的虚无时的震撼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