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好”书。作为一名在网络技术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但始终没能获得像CCNA这样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认证的“老新人”,我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系统地梳理我零散的知识,并且填补那些我自以为懂但实际却漏洞百出的地方。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期望值可能还是太低了。首先,这本书的讲解风格,虽然力求详尽,但有时却显得过于“粘稠”,像是把本应是流程清晰的步骤,拆解成了无数个细微到让人抓狂的节点。举个例子,在讲解VLAN的划分和Trunking协议时,我感觉作者似乎在用显微镜观察每一个数据包的生命周期,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到它被封装、标记、穿越,再到最终的解封,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淋漓尽致。这本意是想让读者彻底理解底层原理,但对于我这种急于掌握考试技巧和实际配置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理解某个字节的含义,或者某个报文字段如何影响下一跳的转发路径,结果在实际的模拟器练习中,却发现自己连基础的IP地址配置都显得生疏。更令人沮丧的是,书中的一些概念,虽然在理论上解释得很清楚,但一旦涉及到实际的命令行操作,就仿佛瞬间从清晰的图景变成了模糊的剪影。我反复对照书中的命令,尝试在Packet Tracer中复现,但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提示信息含糊不清,而书本的解释又无法直接解答我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这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我的理解能力出了问题,还是书本的某些地方存在着某种“约定俗成”的细节,而我却完全没有察觉。我甚至花了几个晚上,把同一个配置命令看了不下十遍,试图从中找出逻辑上的联系,但最终的结果是,我似乎在和一本“活书”搏斗,它不断地变化着它的“脾气”,而我却只能被动地去适应。这种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修炼”,一种耐心和毅力的终极考验。
评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编写者在网络知识的掌握上,绝对是“功力深厚”的。他对每一个网络协议的底层机制,每一个命令的细微差别,都拥有近乎“完美”的理解。然而,这种“完美”有时候反而成了普通学习者的一种“阻碍”。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并且常常在解释一个概念时,又引入了另外几个相关的、甚至更深奥的概念。我记得在学习路由选择算法时,作者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解释Dijkstra算法,并且将其与OSPF协议中的Link-State Advertisements(LSAs)紧密结合。我花了好几个小时,试图理解一个节点如何计算到另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在网络中动态变化的。但即使我反复阅读,心中仍然充满了“为什么”。我不知道,对于一个即将考CCNA的学员来说,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深入地理解Dijkstra算法的数学原理。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在配置OSPF时,正确地配置区域、邻居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Metric来影响路由选择。书本的讲解,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攻读一篇严谨的计算机科学论文,而非一本旨在帮助我通过某项认证的培训教材。这种“学究式”的讲解,虽然能满足一部分对理论有极致追求的读者,但对于我这种“应试”导向的学习者来说,无疑增加了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我渴望的是那种能够“直击要害”,能够将复杂概念“去伪存真”的讲解方式,而不是将我淹没在浩瀚的理论海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莫过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或者说,对“过于细节”的执着。它就像一个一丝不苟的工匠,将每一个概念都拆解到像素级别,然后逐一打磨。当我读到关于子网划分的部分时,我惊奇地发现,作者竟然对每一个二进制位的变化,以及它对IP地址和网络掩码产生的细微影响,都做了详尽到近乎“唠叨”的描述。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如何手动计算,如何使用二进制的手势法,甚至是如何通过肉眼观察IP地址的二进制形式来判断其所属的网络。起初,我赞叹于这种严谨,我认为这一定能让我彻底理解子网划分的本质。然而,当我进入实际的配置环节,并且尝试用计算器来辅助我进行更复杂的划分时,我才发现,我似乎已经“跑偏”了。我被那些繁琐的二进制计算“绑架”,反而忽略了更快速、更高效的划分方法,比如直接使用IP地址计算器,或者通过理解网络掩码的二进制含义来快速推断。书中的讲解,虽然没有错误,但给人的感觉是,它在引导读者走一条“最慢但最彻底”的学习路径。这对于时间宝贵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我需要不断地权衡,是否要投入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并不常用,但理论上却至关重要的细节。这种“取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负担。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捷径”,或者至少能告诉我,在实际工作中,哪些细节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可以作为背景知识的。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想提出的建议是,希望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或者“实战演练”。虽然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理论讲解和命令示例,但总感觉缺乏一些能够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的“项目”。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完整的企业网络搭建场景,然后从零开始,逐步引导读者完成路由器的配置、交换机的划分、VLAN的部署、ACL的设置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到每一个知识点,更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是如何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协同工作的。我曾尝试在Packet Tracer中自己搭建一个小型网络,并且按照书中的知识点去进行配置,但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引导”,我常常会感到迷失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或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项目驱动”式的学习模式,我相信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力求严谨和专业,但有时却显得过于“晦涩”和“古板”。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网络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轻松地理解各种专业术语和缩略语。当我第一次遇到某些缩略语时,我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甚至有时还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才能明白其含义。书本的解释,往往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却很少对其进行更深入的阐释,或者提供一些生动的类比来帮助理解。例如,在讲解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中,我虽然看到了文字描述,但总感觉缺少了那么一点“画面感”。我无法通过书本的文字,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通信过程。我尝试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动画演示,发现它们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在文字表达的“用户友好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准确性,更是知识的“可传递性”。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轻松地理解每一个概念,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而这本书,有时让我感觉像是在“啃硬骨头”,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才能触及到知识本身。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莫过于它对网络设备配置命令的“细致入微”的呈现。它几乎列出了CCNA考试所需掌握的所有关键命令,并且对每一个命令的各个参数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当我需要进行特定的配置时,这本书就像一本“万能手册”,能够迅速地为我提供我所需要的命令和参数。例如,在配置路由协议时,书中详细列出了关于Router Advertisement、Neighbor Discovery、Interface configuration等所有相关的命令,并且对每一个命令的意义和作用都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我曾多次在模拟器中,对照着书本的命令进行操作,并且尝试去理解每一个参数的影响。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让我能够快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然而,也正是这种对命令的过度强调,有时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命令手册”,而非一本“学习指南”。它更侧重于“怎么做”,而相对忽略了“为什么这么做”。我期望的,是能够在我掌握了命令之后,能够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命令背后的原理,以及在不同的场景下,我应该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命令来解决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虽然整体而言,书籍的纸张质量和印刷质量都还不错,但一些细节的处理,让我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书中一些重要的图示,例如网络拓扑图、协议交互图,有时显得过于密集,或者颜色不够鲜艳,导致我难以清晰地辨认其中的细节。特别是当图示与文字描述相互对照时,我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寻找图示中的对应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阅读效率。此外,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或者关键词,并没有进行特别的强调,例如使用加粗、斜体或者不同的颜色来突出显示。这使得我在快速浏览时,很难抓住文章的重点,也容易忽略一些关键信息。我曾经尝试使用高亮笔来标记重要的内容,但如果书本本身能够进行更好的视觉化设计,那么这种额外的努力也就可以避免了。我理解,一本技术书籍的排版设计需要兼顾信息量和可读性,但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更好,那么它无疑能为读者带来更愉悦的学习体验。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但“学习门槛较高”的著作。它为想要深入理解CCNA知识体系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同时也对读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耐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承认,它在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度上确实做得很好,也为我打开了许多我之前从未关注过的技术细节。然而,作为一名希望能够高效学习并最终通过考试的读者,我仍然觉得这本书在“教学方法”和“用户体验”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它更像是一本“专家指南”,而不是一本“新手启蒙”。我期待未来的技术书籍,能够更好地平衡理论的深度和教学的易懂性,能够用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网络知识传递给更广泛的学习群体。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不容小觑,它试图将CCNA级别的网络知识点“一网打尽”,并且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态度呈现出来。从OSI七层模型的基础概念,到IP协议的精妙之处,再到路由协议的繁复细节,几乎涵盖了考试大纲中的所有关键领域。然而,正是这种“全”也带来了“杂”,对于我这样的自学者来说,信息量爆炸的后果往往是知识点的混淆和焦点的模糊。我记得在学习二层交换技术的部分,书中对STP(生成树协议)的讲解,简直就像一场逻辑思维的“马拉松”。它详细描述了BPDU报文的生成、传递,各个端口角色的判定,以及各种状态的转换过程。我花了两天时间,才勉强把书中的图示和文字描述对应起来,但当真正需要根据某个故障场景去排查STP问题时,我发现自己只是“纸上谈兵”,缺乏那种直观的、基于经验的判断能力。书中的例子虽然翔实,但总感觉缺乏一些“实战”的灵魂,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演示,而非真实网络环境中的“泥泞”。我曾尝试将书中的拓扑结构在模拟器中搭建,然后人为制造一些链路故障,看看STP是否能按照书中所述进行收敛。但即使如此,我对每一个收敛过程中的细节,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收敛,仍然感到茫然。这种感觉就像是,我知道如何组装一个复杂的模型,但我却不知道它的每一个零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让我“触类旁通”的讲解,能够让我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机械记忆和对命令的熟练敲打。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能够系统地学习CCNA知识,并且能够顺利通过考试。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一种“不对劲”的氛围。书本的结构安排,似乎更侧重于知识点的“罗列”和“分解”,而不是“串联”和“应用”。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模块”,内容翔实,但缺乏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当我从一个章节跳到另一个章节时,感觉就像是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之前的知识点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例如,在学习了IP地址和子网划分之后,我并没有立刻看到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路由器配置中,或者如何根据网络需求来规划IP地址。直到很多章节之后,我才零散地看到一些相关的配置示例。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呈现方式,让我觉得很难将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循序渐进,能够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我希望能够先理解一个概念,然后立刻看到它的实际应用,再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细节。而这本书,更像是在让我先“吃透”所有的食材,然后才告诉我如何烹饪,甚至我可能都不知道这些食材最终能做出什么菜。这种学习过程,让我感到效率低下,并且容易产生“学而不懂”的困惑。
评分对于工作需要管理网络,这些书是非常实用的。
评分帮人买的。他还在看。。应该不错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很不错。。简单易懂!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爱好网络的必学
评分适合初学者,价格便宜啊!
评分不错,,,,,,,,,,,,,,,,,,,,,,,,,,,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出差刚回来,不好意思~
评分这书上的讲解还不是很详细,只说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东西,不是特别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