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co职业认证培训系列:CCNA学习指南(Cisco网络设备互连)(ICND1)(第2版)

Cisco职业认证培训系列:CCNA学习指南(Cisco网络设备互连)(ICND1)(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Steve McQuerry,邓郑祥 著
图书标签:
  • CCNA
  • ICND1
  • Cisco
  • 网络
  • 认证
  • 培训
  • 互连
  • 第二版
  • 入门
  • 指南
  • 网络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84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29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页数:3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CCNA学习指南:Cisco网络设备互连》(ICND1)(第2版)是针对备考INTRO认证考试的读者编写的,对负责实现和管理中小型企业网的网络管理员也颇具参考价值。另外,对中小型公司的网络支持人员,《CCNA学习指南:Cisco网络设备互连》(ICND1)(第2版)也是宝贵的参考资料。当然,Cisco客户和经销商以及刚进入网络互连行业、不熟悉Cisco产品的网络技术人员也将从《CCNA学习指南:Cisco网络设备互连》(ICND1)(第2版)中受益。

内容简介

  《CCNA学习指南:Cisco网络设备互连》(ICND1)(第2版)是Cisco公司少数授权的出版商Cisco Press针对新公布的CCNA考试大纲推出的ICND1自学指南。《CCNA学习指南:Cisco网络设备互连》(ICND1)(第2版)共分6章,介绍了网络基本原理、以太网、无线局域网、LAN连接、WAN连接、配置Cisco IOS设备以及管理网络环境等内容。全书通过大量配置示例和图示阐述了基本的网络互连术语、概念和部件;同时每章后都有大量由Cisco公司认证教员编写的复习题,以检查读者对该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者简介

  Steve McQuery(CCIE#6108)是Cisco公司的一名致力于数据中心架构的咨询工程师,负责帮助美国中西部的企业客户规划数据中心架构。从1991年起,Steve就是网络互连社区的活跃分子,获得了Novell、Microsoft和Cisco的多种认证。加入Cisco前,Steve是Global Knowledge的一位外部合同员工,负责讲授和编写针对Cisco技术和认证的课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组建简单网络 1
1.1 本章目标 1
1.2 探索网络的功能 1
1.2.1 网络是什么 1
1.2.2 网络中常见的物理组件 3
1.2.3 解读网络示意图 3
1.2.4 资源共享的好处 4
1.2.5 网络用户应用程序 5
1.2.6 用户应用程序对网络的影响 6
1.2.7 网络指标 7
1.2.8 物理拓扑和逻辑拓扑 8
1.2.9 总线拓扑 9
1.2.10 星型和扩展星型拓扑 10
1.2.11 环型拓扑 12
1.2.12 全互连和部分互连拓扑 13
1.2.13 连接到Internet 14
1.2.14 本节小结 15
1.3 确保网络安全 16
1.3.1 对网络安全的需求 16
1.3.2 平衡网络安全需求 17
1.3.3 对手、黑客的动机和攻击类型 19
1.3.4 减轻常见的威胁 20
1.3.5 本节小结 22
1.4 理解主机到主机的通信模型 22
1.4.1 OSI参考模型 23
1.4.2 数据通信过程 25
1.4.3 对等通信 28
1.4.4 TCP/IP协议栈 29
1.4.5 OSI模型和TCP/IP协议栈的比较 30
1.4.6 本节小结 30
1.5 理解TCP/IP模型中的Internet层 31
1.6 IP网络地址 31
1.6.1 IP地址类 33
1.6.2 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35
1.6.3 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 38
1.6.4 地址耗尽 39
1.6.5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42
1.6.6 域名系统 43
1.6.7 使用常见的主机工具获悉主机的IP地址 43
1.6.8 本节小结 45
1.7 理解TCP/IP模型中的传输层和应用层 45
1.7.1 传输层 46
1.7.2 TCP/IP应用程序 48
1.7.3 传输层的功能 48
1.7.4 本节小结 61
1.8 探索分组传输过程 62
1.8.1 第1层设备及其功能 62
1.8.2 第2层设备及其功能 63
1.8.3 第2层地址 63
1.8.4 第3层设备及其功能 64
1.8.5 第3层地址 64
1.8.6 将第2层地址映射到第3层地址 64
1.8.7 ARP表 65
1.8.8 主机到主机的分组传输 66
1.8.9 默认网关的作用 74
1.8.10 使用常见的主机工具获悉两台主机之间的路径 74
1.8.11 本节小结 78
1.9 理解以太网 78
1.9.1 LAN的定义 79
1.9.2 LAN的组件 79
1.9.3 LAN的功能 80
1.9.4 LAN有多大 80
1.9.5 以太网 81
1.9.6 以太网LAN标准 82
1.9.7 CSMS/CD在以太网中扮演的角色 83
1.9.8 以太网帧 84
1.9.9 以太网帧的类型 85
1.9.10 以太网地址 85
1.9.11 MAC地址和十六进制数 86
1.9.12 本节小结 86
1.10 连接到以太网LAN 87
1.10.1 以太网网络接口卡 87
1.10.2 以太网介质和连接需求 88
1.10.3 连接介质 88
1.10.4 非屏蔽双绞线电缆 89
1.10.5 UTP实现 90
1.10.6 本节小结 94
1.11 总结 94
1.12 复习题 95
第2章 以太网LAN 107
2.1 本章目标 107
2.2 理解共享型LAN面临的挑战 107
2.2.1 以太网LAN网段 107
2.2.2 扩展LAN网段 108
2.2.3 冲突 109
2.2.4 冲突域 109
2.2.5 本节小结 111
2.3 探索分组传输过程 111
2.3.1 第2层地址 111
2.3.2 第3层地址 111
2.3.3 主机到主机的分组传输 111
2.3.4 本节小结 116
2.4 操作Cisco IOS软件 117
2.4.1 Cisco IOS软件的功能 117
2.4.2 配置网络设备 117
2.4.3 外部配置源 118
2.4.4 Cisco IOS命令行界面的功能 119
2.4.5 进入EXEC模式 120
2.4.6 在CLI中获取帮助 121
2.4.7 增强编辑模式 122
2.4.8 命令历史记录 123
2.4.9 本节小结 125
2.5 启动交换机 125
2.5.1 启动Catalyst交换机 125
2.5.2 交换机指示灯 126
2.5.3 查看交换机的自举输出 127
2.5.4 登录交换机 128
2.5.5 从命令行配置交换机 129
2.5.6 显示交换机的初始启动状态 130
2.5.7 管理MAC地址表 132
2.5.8 本节小结 133
2.6 理解交换机安全 134
2.6.1 物理威胁和环境威胁 134
2.6.2 配置密码 134
2.6.3 配置登录旗标 136
2.6.4 Telnet接入和SSH接入 136
2.6.5 配置端口安全 137
2.6.6 确保未用端口的安全 139
2.6.7 本节小结 139
2.7 最大限度地提高交换带来的好处 139
2.7.1 微分段 140
2.7.2 双工通信 140
2.7.3 企业网需要使用速率不同的介质 143
2.7.4 以太网LAN中的物理冗余性 144
2.7.5 使用生成树协议(STP)消除环路 145
2.7.6 本节小结 146
2.8 排除交换机故障 147
2.8.1 采用分层方法 147
2.8.2 识别并解决介质问题 147
2.8.3 识别并解决常见的接入端口问题 148
2.8.4 识别并解决常见的配置问题 148
2.8.5 本节小结 148
2.9 总结 149
2.10 复习题 149
第3章 无线LAN 159
3.1 本章目标 159
3.2 探索无线网络技术 159
3.2.1 企业对WLAN的需求 159
3.2.2 WLAN和LAN之间的差别 160
3.2.3 射频传输 161
3.2.4 WLAN标准化组织 161
3.2.5 无线频段 162
3.2.6 比较各种802.11标准 163
3.2.7 Wi-Fi认证 164
3.2.8 本节小结 165
3.3 理解WLAN安全 165
3.3.1 WLAN面临的安全威胁 165
3.3.2 缓解安全威胁 166
3.3.3 WLAN安全的发展历程 166
3.3.4 无线客户端关联 167
3.3.5 802.1x在WLAN中的工作原理 168
3.3.6 WPA和WPA2模式 169
3.3.7 本节小结 170
3.4 实现WLAN 170
3.4.1 802.11拓扑的组成部分 170
3.4.2 BSA无线拓扑 171
3.4.3 无线拓扑的数据率 172
3.4.4 接入点的配置 174
3.4.5 实现无线网络的步骤 174
3.4.6 无线客户端 175
3.4.7 排除无线故障 175
3.4.8 本节小结 176
3.5 总结 177
3.6 复习题 177
第4章 LAN连接 183
4.1 本章目标 183
4.2 探索路由选择功能 183
4.2.1 路由器 183
4.2.2 确定路径 185
4.2.3 路由选择表 185
4.2.4 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直连路由和默认路由 187
4.2.5 动态路由选择协议 187
4.2.6 本节小结 190
4.3 理解二进制 190
4.3.1 十进制和二进制 190
4.3.2 2的幂 192
4.3.3 将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193
4.3.4 将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194
4.3.5 本节小结 194
4.4 制定网络编址方案 195
4.4.1 子网 195
4.4.2 计算可用的子网数和主机数 197
4.4.3 终端系统如何使用子网掩码 200
4.4.4 路由器如何使用子网掩码 200
4.4.5 子网掩码的工作原理 202
4.4.6 应用子网掩码 203
4.4.7 确定网络编址方案 204
4.4.8 C类网络示例 205
4.4.9 B类网络示例 206
4.4.10 A类网络示例 207
4.4.11 本节小结 209
4.5 启动Cisco路由器 209
4.5.1 Cisco路由器的初始启动过程 209
4.5.2 Cisco 路由器的初始设置 210
4.5.3 登录Cisco路由器 215
4.5.4 显示路由器的初始启动状态 217
4.5.5 本节小结 219
4.6 配置Cisco路由器 219
4.6.1 Cisco路由器的配置模式 219
4.6.2 从CLI配置Cisco路由器 220
4.6.3 配置Cisco路由器接口 221
4.6.4 配置Cisco路由器的IP地址 222
4.6.5 查看接口的配置 223
4.6.6 本节小结 227
4.7 探索分组传输过程 227
4.7.1 第2层地址 227
4.7.2 第3层地址 227
4.7.3 主机到主机的分组传输 228
4.7.4 使用命令show ip arp 234
4.7.5 使用常见的Cisco IOS工具 235
4.7.6 本节小结 236
4.8 理解Cisco路由器安全 236
4.8.1 物理威胁和环境威胁 236
4.8.2 配置密码 236
4.8.3 配置登录旗标 237
4.8.4 Telnet接入和SSH接入 237
4.8.5 本节小结 238
4.9 使用Cisco SDM 238
4.9.1 Cisco SDM概述 238
4.9.2 配置路由器使其支持Cisco SDM 240
4.9.3 链接More 242
4.9.4 Configuration Overview 242
4.9.5 Cisco SDM向导 244
4.9.6 本节小结 244
4.10 将Cisco路由器用作DHCP服务器 244
4.10.1 理解DHCP 245
4.10.2 将Cisco路由器用作DHCP服务器 245
4.10.3 使用Cisco SDM来启动DHCP服务器功能 246
4.10.4 监视DHCP服务器的运行情况 247
4.10.5 本节小结 249
4.11 接入远程设备 249
4.11.1 建立Telnet或SSH连接 249
4.11.2 挂起和恢复Telnet会话 251
4.11.3 关闭Telnet会话 251
4.11.4 其他测试连接性的工具 252
4.11.5 本节小结 254
4.12 总结 254
4.13 复习题 254
第5章 WAN连接 267
5.1 本章目标 267
5.2 理解WAN技术 267
5.2.1 为何需要WAN 268
5.2.2 WAN和LAN的不同之处 269
5.2.3 WAN接入和OSI参考模型 270
5.2.4 WAN设备 270
5.2.5 WAN电缆 271
5.2.6 路由器在WAN中扮演的角色 272
5.2.7 WAN数据链路层协议 273
5.2.8 WAN通信链路 274
5.2.9 本节小结 275
5.3 连接到Internet 275
5.3.1 分组交换通信链路 275
5.3.2 数字用户线 276
5.3.3 有线电视电缆 278
5.3.4 Internet:最大的WAN 279
5.3.5 从DHCP服务器那里获取接口地址 280
5.3.6 NAT和PAT简介 280
5.3.7 转换内部源地址 282
5.3.8 配置DHCP客户端和PAT 284
5.3.9 查看DHCP客户端配置 288
5.3.10 查看NAT和PAT配置 289
5.3.11 本节小结 289
5.4 实现静态路由选择 289
5.4.1 路由选择概述 290
5.4.2 比较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291
5.4.3 配置静态路由 291
5.4.4 配置默认路由 292
5.4.5 查看静态路由配置 293
5.4.6 本节小结 294
5.5 配置串行封装 294
5.5.1 电路交换通信链路 294
5.5.2 公共交换电话网 295
5.5.3 点到点通信链路 296
5.5.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298
5.5.5 配置HDLC封装 299
5.5.6 点到点协议 299
5.5.7 查看串行接口的封装配置 301
5.5.8 帧中继 302
5.5.9 ATM和信元交换 303
5.5.10 本节小结 304
5.6 实现RIP 305
5.6.1 动态路由选择协议概述 305
5.6.2 分类路由选择协议和无类路由选择协议 308
5.6.3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 309
5.6.4 RIP的特征 310
5.6.5 RIPv1和RIPv2之比较 311
5.6.6 配置动态路由选择的步骤 311
5.6.7 配置RIP 312
5.6.8 查看RIP配置 312
5.6.9 排除RIP配置故障 314
5.6.10 本节小结 315
5.7 总结 316
5.8 复习题 316
第6章 管理网络环境 327
6.1 本章目标 327
6.2 发现网络中的邻居 327
6.2.1 Cisco发现协议 327
6.2.2 使用CDP获取的信息 328
6.2.3 实现Cisco发现协议 329
6.2.4 使用命令show cdp neighbors 330
6.2.5 监视和维护Cisco发现协议 330
6.2.6 绘制网络环境示意图 332
6.2.7 本节小结 333
6.3 管理Cisco路由器的启动和配置 333
6.3.1 路由器通电启动过程 333
6.3.2 路由器部件 334
6.3.3 设备如何查找并加载
Cisco IOS映像和配置文件 336
6.3.4 配置登记码 338
6.3.5 本节小结 340
6.4 管理Cisco设备 340
6.4.1 Cisco IOS文件系统和设备 340
6.4.2 管理IOS映像 342
6.4.3 管理设备配置文件 344
6.4.4 Cisco IOS copy命令 345
6.4.5 在Cisco设备中使用show和debug命令 347
6.4.6 本节小结 349
6.5 总结 350
6.6 复习题 350
附录 复习题答案 356

精彩书摘

  第1章 组建简单网络
  组建网络时,涉及的任务和组件有时令人不堪重负。要理解如何组建计算机网络,关键在于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知识。为组建复杂的网络,必须了解简单的点对点网络中的逻辑组件和物理组件。为精通网络技术,必须知道组建网络的原因以及现代网络设计中使用的协议。本章探讨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为全面理解网络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1.1 本章目标
  阅读完本章后,读者将能够组建简单的点对点网络以及描述网络的组件和功能,这包括如下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好处及其工作原理;
  了解网络面临的常见威胁以及消除威胁的方法;
  了解并比较控制主机到主机通信的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和TCP/IP模型;
  描述IP地址分类以及主机如何获得IP地址;
  描述TCP用于建立可靠连接的流程;
  描述分组在主机之间传输的过程;
  描述以太网在OSI模型的第1层和第2层的工作原理;
  解释如何连接到以太网LAN。
  1.2 探索网络的功能
  为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需要熟悉网络的基本元素。本章首先介绍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概念,网络的特征、功能和优点以及用于描述网络功能和性能的属性。然后介绍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数据通信术语和概念以及TCP/IP协议(当今大部分计算机网络遵循的事实标准)。最后,本章将引导读者通过点到点串行网络连接两台PC。
  1.2.1 网络是什么
  

前言/序言

  本书是优秀的自学材料,可帮助网络专业人员提高网络互连技能以及备考Cisco职业认证考试。Cisco职业认证得到了普遍认可,将给网络专业人员及其雇主带来巨大的好处。
  Cisco Press出版的认证考试指南和备考材料以独特而灵活的方式介绍知识和信息,让读者能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或获得新技能。无论是用于提高网络互连技能还是作为认证考试培训课程的补充材料,网络专业人员都将从中学到熟练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
  Cisco Press出版的图书是同Cisco认证和培训小组合作的结晶,是唯
《Cisco职业认证培训系列:CCNA学习指南(Cisco网络设备互连)(ICND1)(第2版)》图书简介 本书是备受推崇的“Cisco职业认证培训系列”中的一员,专为 aspiring 网络专业人士量身打造,旨在帮助您成功应对 CCNA 认证考试中的 ICND1 (Interconnecting Cisco Networking Devices Part 1) 部分。本书秉承全面、深入、实用的编写宗旨,将复杂的网络概念化繁为简,为您构建坚实可靠的网络知识体系。 本书特色与优势: 权威认证辅导: 本书紧密围绕 CCNA ICND1 认证考试大纲进行编写,确保内容覆盖考试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您将全面掌握思科网络设备的基础配置、故障排除以及核心网络原理,为通过认证考试奠定坚实基础。 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从最基本的网络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路由、交换、IP 服务等核心主题。本书的章节安排逻辑清晰,知识点由浅入深,特别适合初学者入门,也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了梳理和巩固的机会。 丰富的实践导向内容: 网络技术并非纸上谈兵,本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书中提供了大量详细的配置示例、实验室练习和故障排除场景,让您能够亲手操作思科设备,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关键技能。 深入剖析核心网络技术: 网络基础: 深入理解 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掌握不同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熟悉各种网络传输介质和连接方式。 IP 地址和子网划分: 精通 IPv4 和 IPv6 地址的分配、规划和子网划分技术,理解 IP 地址在网络通信中的关键作用,并掌握高效的 IP 地址管理策略。 交换技术: 详细讲解 VLAN(虚拟局域网)的配置与管理,理解广播域的概念,掌握 STP(生成树协议)的工作原理以防止网络环路,学习端口安全和 MAC 地址过滤等基本交换机安全特性。 路由技术: 深入学习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如 RIPv2、EIGRP、OSPF)的配置与工作原理,理解路由表是如何构建的,掌握路由器如何根据路由表进行数据包转发,以及掌握 ACL(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用于实现网络流量的过滤和控制。 IP 服务: 熟悉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工作原理和配置,理解 NAT(网络地址转换)在连接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中的作用,掌握 NTP(网络时间协议)和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基础应用,以确保网络设备的时间同步和进行基础的网络监控。 无线网络基础: 了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 SSID、WPA/WPA2 加密等,为进一步学习无线技术打下基础。 贴合实际的网络场景: 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配置实验,都力求贴近真实的网络环境,帮助您在学习过程中就具备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清晰易懂的语言: 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避免使用过多生僻的术语,并对关键概念进行详细解释,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备考策略与技巧: 除了知识内容的讲解,本书还提供宝贵的考试准备建议和技巧,帮助您更有效地进行复习,提高考试信心。 适合读者: 希望获得 CCNA 认证的初学者。 从事网络技术相关工作,需要系统学习思科网络知识的 IT 专业人士。 计划在网络领域开启职业生涯的在校学生。 希望巩固和深化网络基础知识的在职技术人员。 通过学习本书,您将不仅能够为 CCNA ICND1 考试做好充分准备,更能为您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您的职业生涯发展铺平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好”书。作为一名在网络技术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但始终没能获得像CCNA这样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认证的“老新人”,我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系统地梳理我零散的知识,并且填补那些我自以为懂但实际却漏洞百出的地方。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期望值可能还是太低了。首先,这本书的讲解风格,虽然力求详尽,但有时却显得过于“粘稠”,像是把本应是流程清晰的步骤,拆解成了无数个细微到让人抓狂的节点。举个例子,在讲解VLAN的划分和Trunking协议时,我感觉作者似乎在用显微镜观察每一个数据包的生命周期,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到它被封装、标记、穿越,再到最终的解封,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淋漓尽致。这本意是想让读者彻底理解底层原理,但对于我这种急于掌握考试技巧和实际配置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理解某个字节的含义,或者某个报文字段如何影响下一跳的转发路径,结果在实际的模拟器练习中,却发现自己连基础的IP地址配置都显得生疏。更令人沮丧的是,书中的一些概念,虽然在理论上解释得很清楚,但一旦涉及到实际的命令行操作,就仿佛瞬间从清晰的图景变成了模糊的剪影。我反复对照书中的命令,尝试在Packet Tracer中复现,但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提示信息含糊不清,而书本的解释又无法直接解答我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这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我的理解能力出了问题,还是书本的某些地方存在着某种“约定俗成”的细节,而我却完全没有察觉。我甚至花了几个晚上,把同一个配置命令看了不下十遍,试图从中找出逻辑上的联系,但最终的结果是,我似乎在和一本“活书”搏斗,它不断地变化着它的“脾气”,而我却只能被动地去适应。这种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修炼”,一种耐心和毅力的终极考验。

评分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编写者在网络知识的掌握上,绝对是“功力深厚”的。他对每一个网络协议的底层机制,每一个命令的细微差别,都拥有近乎“完美”的理解。然而,这种“完美”有时候反而成了普通学习者的一种“阻碍”。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并且常常在解释一个概念时,又引入了另外几个相关的、甚至更深奥的概念。我记得在学习路由选择算法时,作者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解释Dijkstra算法,并且将其与OSPF协议中的Link-State Advertisements(LSAs)紧密结合。我花了好几个小时,试图理解一个节点如何计算到另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在网络中动态变化的。但即使我反复阅读,心中仍然充满了“为什么”。我不知道,对于一个即将考CCNA的学员来说,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深入地理解Dijkstra算法的数学原理。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在配置OSPF时,正确地配置区域、邻居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Metric来影响路由选择。书本的讲解,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攻读一篇严谨的计算机科学论文,而非一本旨在帮助我通过某项认证的培训教材。这种“学究式”的讲解,虽然能满足一部分对理论有极致追求的读者,但对于我这种“应试”导向的学习者来说,无疑增加了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我渴望的是那种能够“直击要害”,能够将复杂概念“去伪存真”的讲解方式,而不是将我淹没在浩瀚的理论海洋中。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莫过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或者说,对“过于细节”的执着。它就像一个一丝不苟的工匠,将每一个概念都拆解到像素级别,然后逐一打磨。当我读到关于子网划分的部分时,我惊奇地发现,作者竟然对每一个二进制位的变化,以及它对IP地址和网络掩码产生的细微影响,都做了详尽到近乎“唠叨”的描述。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如何手动计算,如何使用二进制的手势法,甚至是如何通过肉眼观察IP地址的二进制形式来判断其所属的网络。起初,我赞叹于这种严谨,我认为这一定能让我彻底理解子网划分的本质。然而,当我进入实际的配置环节,并且尝试用计算器来辅助我进行更复杂的划分时,我才发现,我似乎已经“跑偏”了。我被那些繁琐的二进制计算“绑架”,反而忽略了更快速、更高效的划分方法,比如直接使用IP地址计算器,或者通过理解网络掩码的二进制含义来快速推断。书中的讲解,虽然没有错误,但给人的感觉是,它在引导读者走一条“最慢但最彻底”的学习路径。这对于时间宝贵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我需要不断地权衡,是否要投入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并不常用,但理论上却至关重要的细节。这种“取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负担。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捷径”,或者至少能告诉我,在实际工作中,哪些细节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可以作为背景知识的。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想提出的建议是,希望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或者“实战演练”。虽然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理论讲解和命令示例,但总感觉缺乏一些能够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的“项目”。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完整的企业网络搭建场景,然后从零开始,逐步引导读者完成路由器的配置、交换机的划分、VLAN的部署、ACL的设置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到每一个知识点,更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是如何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协同工作的。我曾尝试在Packet Tracer中自己搭建一个小型网络,并且按照书中的知识点去进行配置,但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引导”,我常常会感到迷失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或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项目驱动”式的学习模式,我相信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力求严谨和专业,但有时却显得过于“晦涩”和“古板”。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网络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轻松地理解各种专业术语和缩略语。当我第一次遇到某些缩略语时,我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甚至有时还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才能明白其含义。书本的解释,往往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却很少对其进行更深入的阐释,或者提供一些生动的类比来帮助理解。例如,在讲解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中,我虽然看到了文字描述,但总感觉缺少了那么一点“画面感”。我无法通过书本的文字,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通信过程。我尝试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动画演示,发现它们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在文字表达的“用户友好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准确性,更是知识的“可传递性”。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轻松地理解每一个概念,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而这本书,有时让我感觉像是在“啃硬骨头”,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才能触及到知识本身。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莫过于它对网络设备配置命令的“细致入微”的呈现。它几乎列出了CCNA考试所需掌握的所有关键命令,并且对每一个命令的各个参数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当我需要进行特定的配置时,这本书就像一本“万能手册”,能够迅速地为我提供我所需要的命令和参数。例如,在配置路由协议时,书中详细列出了关于Router Advertisement、Neighbor Discovery、Interface configuration等所有相关的命令,并且对每一个命令的意义和作用都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我曾多次在模拟器中,对照着书本的命令进行操作,并且尝试去理解每一个参数的影响。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让我能够快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然而,也正是这种对命令的过度强调,有时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命令手册”,而非一本“学习指南”。它更侧重于“怎么做”,而相对忽略了“为什么这么做”。我期望的,是能够在我掌握了命令之后,能够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命令背后的原理,以及在不同的场景下,我应该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命令来解决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虽然整体而言,书籍的纸张质量和印刷质量都还不错,但一些细节的处理,让我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书中一些重要的图示,例如网络拓扑图、协议交互图,有时显得过于密集,或者颜色不够鲜艳,导致我难以清晰地辨认其中的细节。特别是当图示与文字描述相互对照时,我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寻找图示中的对应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阅读效率。此外,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或者关键词,并没有进行特别的强调,例如使用加粗、斜体或者不同的颜色来突出显示。这使得我在快速浏览时,很难抓住文章的重点,也容易忽略一些关键信息。我曾经尝试使用高亮笔来标记重要的内容,但如果书本本身能够进行更好的视觉化设计,那么这种额外的努力也就可以避免了。我理解,一本技术书籍的排版设计需要兼顾信息量和可读性,但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更好,那么它无疑能为读者带来更愉悦的学习体验。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但“学习门槛较高”的著作。它为想要深入理解CCNA知识体系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同时也对读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耐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承认,它在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度上确实做得很好,也为我打开了许多我之前从未关注过的技术细节。然而,作为一名希望能够高效学习并最终通过考试的读者,我仍然觉得这本书在“教学方法”和“用户体验”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它更像是一本“专家指南”,而不是一本“新手启蒙”。我期待未来的技术书籍,能够更好地平衡理论的深度和教学的易懂性,能够用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网络知识传递给更广泛的学习群体。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不容小觑,它试图将CCNA级别的网络知识点“一网打尽”,并且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态度呈现出来。从OSI七层模型的基础概念,到IP协议的精妙之处,再到路由协议的繁复细节,几乎涵盖了考试大纲中的所有关键领域。然而,正是这种“全”也带来了“杂”,对于我这样的自学者来说,信息量爆炸的后果往往是知识点的混淆和焦点的模糊。我记得在学习二层交换技术的部分,书中对STP(生成树协议)的讲解,简直就像一场逻辑思维的“马拉松”。它详细描述了BPDU报文的生成、传递,各个端口角色的判定,以及各种状态的转换过程。我花了两天时间,才勉强把书中的图示和文字描述对应起来,但当真正需要根据某个故障场景去排查STP问题时,我发现自己只是“纸上谈兵”,缺乏那种直观的、基于经验的判断能力。书中的例子虽然翔实,但总感觉缺乏一些“实战”的灵魂,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演示,而非真实网络环境中的“泥泞”。我曾尝试将书中的拓扑结构在模拟器中搭建,然后人为制造一些链路故障,看看STP是否能按照书中所述进行收敛。但即使如此,我对每一个收敛过程中的细节,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收敛,仍然感到茫然。这种感觉就像是,我知道如何组装一个复杂的模型,但我却不知道它的每一个零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让我“触类旁通”的讲解,能够让我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机械记忆和对命令的熟练敲打。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能够系统地学习CCNA知识,并且能够顺利通过考试。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一种“不对劲”的氛围。书本的结构安排,似乎更侧重于知识点的“罗列”和“分解”,而不是“串联”和“应用”。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模块”,内容翔实,但缺乏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当我从一个章节跳到另一个章节时,感觉就像是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之前的知识点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例如,在学习了IP地址和子网划分之后,我并没有立刻看到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路由器配置中,或者如何根据网络需求来规划IP地址。直到很多章节之后,我才零散地看到一些相关的配置示例。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呈现方式,让我觉得很难将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循序渐进,能够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我希望能够先理解一个概念,然后立刻看到它的实际应用,再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细节。而这本书,更像是在让我先“吃透”所有的食材,然后才告诉我如何烹饪,甚至我可能都不知道这些食材最终能做出什么菜。这种学习过程,让我感到效率低下,并且容易产生“学而不懂”的困惑。

评分

对于工作需要管理网络,这些书是非常实用的。

评分

帮人买的。他还在看。。应该不错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很不错。。简单易懂!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爱好网络的必学

评分

适合初学者,价格便宜啊!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出差刚回来,不好意思~

评分

这书上的讲解还不是很详细,只说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东西,不是特别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