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石学》为朱剑心多年攻究金石学之心得,并千百年来金石器物、名家著述之总结,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金石学通论著作
二、《金石学》体系完备,取止有度,并有图表,随文列附,既便初学,又便研究
三、《金石学》参稽众书,援引旧说,或直录,或删节,均标注出处,以示严谨
《金石学》共分三编:一为“通论”,凡五章,总述金石学之名义、价值及其发展之历史;二为“说金”,凡五章,分述古金诸器之原始、名物、制度、铭刻及历代之毁坏与伪造;三为“说石”,凡四章,分述历代刻石之名义、制度、文字、源流及其厄运。凡属金石学范围应有之知识,略具于是,系统性地概括了金石之学的全貌。在具体的持论上,说石主叶昌炽,说金主王国维,盖“于旧学之整理研治,惟叶昌炽氏之于石刻、王国维氏之于吉金。之二氏者,要为斯学之殿矣。”
朱剑心(1905—1967),名建新,以字行,浙江海宁人。现代金石学家。1925年,毕业于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奉公赴日本、朝鲜考察。1928至1935年,任教于台州、杭州、衢州等地。1936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馆迁往香港,沦陷后返回上海。1944年后在南京、上海任教,直至病逝。刊有《金石学》《孙过庭书谱笺证》《晚明小品选注》《乐府诗选注》《黄仲则诗选注》等。
第一编 通论
第一章 金石学之名义
一、金石、甲骨、竹木三者之比较
二、金石之始制
三、金石二字连用之始
四、吉金、乐石之义
五、何谓金?何谓石?何谓金石学?
第二章 金石学之价值
一、考订——证经、订史、补佚、考字
二、文章——渊源、体制、工拙
三、艺术——书、画、雕刻
第三章 金石学之肇始及演进
第一节 肇始——汉
一、时代之鉴定
二、文字之考释
三、文字之互证
四、文字之存录
第二节 演进——魏至唐
一、订史正俗之例
二、撰述引用之例
三、专著之始创
四、石经之著录
五、石鼓之发现
第四章 金石学之极盛及中衰
第一节 极盛——宋
一、吉金之著录
二、石刻之著录
第二节 中衰——元明
一、元人之著录
二、明人之著录
第五章 金石学之复兴创获及整理
第一节 复兴——清初至现代
一、石刻之著录
二、吉金之著录
三、钱币之著录
四、玺印之著录
五、兵符之著录
六、镜鉴之著录
七、玉器之著录
八、瓦砖之著录
第二节 创获——清末至现代
一、甲骨之著录
二、简牍之著录
三、封泥之著录
四、陶器及明器之著录
第三节 整理——清中叶至现代
一、史料之纂述
二、书目之编辑
第二编 说金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殷周诸器
第三章 秦汉以后诸器
第四章 钱币、玺印、兵符、镜鉴
第五章 古器之厄
第三编 说石
第一章 名义制度
第二章 文字图像
第三章 碑版源流
第四章 石刻之厄
我尝试着从内容逻辑上梳理了一下作者的论述脉络,感觉上,作者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但这种尝试在某些章节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导致结构上的松散和跳跃。比如,在前三章讨论“时代风格的演变”时,引用的案例之间缺乏明确的过渡和有机联系,读到后面,总觉得有些章节像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堆砌,而不是一个顺畅流动的思想河流。我特别注意了作者在对比不同流派观点时的手法,他倾向于将A派和B派的观点进行对立化的处理,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虽然能增强戏剧性,但似乎也牺牲了对微妙过渡地带的探讨。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学派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深入分析,而不是单纯的阵营划分。整体阅读下来,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导游,在不同的历史遗迹间穿梭,但他偶尔会忘记提醒我们,我们现在正站在哪个路口,通往下一个景点的最佳路径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配上古朴的字体排版,仿佛一穿越回了旧日的书斋。内页的墨色晕染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插图的印刷质量,细节之丰富,层次感之分明,看得出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不过,我得说,对于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来说,开篇的文字略显艰涩,许多专业术语的解释并不够直白,读起来有些吃力,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可能更适合那些对领域有一定了解的资深爱好者,他们或许能更快地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但总的来说,从实物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的物质形态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敬意。这本书的重量,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到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流行读物能比拟的。
评分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某些关键议题上的论述深度似乎有所不足。例如,当作者提到某一时期在特定地域的风格转变时,他引入了气候变化和社会动荡作为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是非常好的切入点。然而,在展开论述时,这种影响力的具体机制被处理得过于笼统。我希望能看到更细致的、甚至量化的证据来支撑这些宏观论断。比如,气候变化如何通过影响材料的可获得性或工匠的生存状态,进而间接影响到艺术形式的选择和表现力?书中对此的探讨更像是一种假设性的陈述,而非基于扎实证据链的推导。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综述报告,为我们指明了哪些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但并未完全深入挖掘那些“为什么”和“如何”的复杂交互作用。读完后,我感到的是知识的扩展,但同时也伴随着对更深层次答案的渴求。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学术化”的典范了。它几乎没有采用任何迎合大众读者的口吻或叙事技巧,通篇都是严谨、内敛且充满特定领域术语的表达。这种风格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保证了信息的精确性和权威性,让人相信作者在字斟句酌。但缺点也随之而来,那就是阅读的门槛极高。我发现自己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去揣摩那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深层含义。例如,对于“铭文的刻蚀工艺与书写意图关联性”的论述,作者仅仅用了一句话带过,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细节,却需要读者自行去发掘和补充大量的背景知识。这对于希望快速获取信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如果作者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偶尔增加一些更具画面感的描述或者类比,哪怕只是在引言或结论部分,或许能更好地吸引并留住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评分这本书的引用和参考文献部分处理得非常规范和详尽,这无疑是学术著作的加分项,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然而,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阅读体验上的不便之处:注释体系的设计。作者似乎采用了文末集中注释的方式,而非页下脚注。这意味着当阅读到关键论点时,我需要频繁地翻到书的最后部分去核对来源和进一步的说明。这种频繁的“页面跳转”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特别是当引用的文献数量较多,注释条目密集时,追踪起来非常耗时费力。这使得原本就有些密集的理论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更添了一层机械性的操作负担。如果能采用更为便捷的脚注形式,即便增加书籍的厚度,对于阅读体验的提升也将是显著的,可以让读者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思想碰撞,而不是在文本和注释之间来回奔波。
评分朱剑心经典作品,值得收藏
评分还没有来得及看,应该不错吧
评分书挺好看的~印刷质量不错~推荐推荐~
评分很不错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有用的书
评分618期间很快就到了,点赞。
评分对金石感兴趣,找一本入门的书,学习学习
评分有用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