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称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早源自古希腊,它教给人们运用理性思辨、探索真理、参与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个“博雅人”,必具备批判心智,其受教育所学得的不是知识内容的效用性(utility),而是透过心智的发展与理性运作来脱离蒙昧或修正褊狭观点,人的视野因此而开阔,心灵因得到解放而自由。
内容简介
《咖啡与哲学:对话体哲学导论》通过三个大学生的激情论辩,围绕一些永恒的问题,以自然演进的方式呈现了西方哲学史中的观念、论证、反驳、批评、诘问和回答。书中的对话不仅自然地呈现了伟大哲人们的思想观点,而且能激发读者从哲学的高度去思考生活与人生。在领略思想交锋的过程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轻松、机智、幽默和善意,感叹哲学原来如此有趣,与我们如此之近。
心灵和身体可以分离吗?
世界是被决定的还是包含丰富的可能性?
私有财产真的是神圣不可侵犯吗?
贫富分化下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吗?
我凭什么成为我自己?
作者简介
布鲁斯·沃勒,1979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伊隆大学,现任教于扬斯敦州立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并担任系主任。沃勒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于道德哲学、生物伦理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出版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1988,已印至第五版)、《无责任的自由》(Freedom without Responsibility,1990)、《自然选择的自律》(The Natural Selection ofAutonomy,1 998)、《慎思伦理》(Consider Ethics,2005,已再版)、《咖啡与哲学》(Coffee and Philosophy,2006)等著作。近年来,沃勒在朗文出版公司出版7YouDecide系列图书,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目录
第一章 批判性思考——本和塞琳娜学会公平争论/1
萨拉、塞琳娜和本/1
人身攻击论证/4
诉诸无知的谬误/7
诉诸权威/9
两难推理论证/11
稻草人谬误/12
乞题谬误/15
原因不相干的谬误/17
第二章 宗教与哲学——三位老友未能很好地解决关于上帝的问题/22
宇宙论论证/22
设计论论证/25
关于上帝的直觉知识/28
恶的问题/32
上帝超越于理解之外/34
关于上帝的观念/35
相信上帝的益处/40
帕斯卡的赌注/42
上帝与科学/45
第三章 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本和塞琳娜围绕理性和经验展开争论/54
经验论/55
唯理论/58
泉德/72
第四章 知识的基础——萨拉深思科学知识/83
康德和视角的重要性/85
托马斯·库恩与科学理论/89
卡尔·波普/95
信仰系统/100
实用主义/102、
第五章 心灵的本质——三个老友探讨了一些令人惊奇的理论/108
笛卡儿和身心二元论/108
思想是私人的吗?/113
唯我论/115
维特根斯坦和私人语言/116
二元交互论/119
马勒伯朗士和偶因论/121
莱布尼茨和心身平行论/122
神经科学和心身二元论/123
副现象论/126
唯心论/132
斯宾诺莎和两面论/136
取消式唯物论/139
第六章 自由意志——塞琳娜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自由意志/143
决定论和宿命论/145
决定论与选择/149
决定论与自由/152
上帝和决定论/154
证明决定论/158
调和派的自由意志/161
自由主义者的自由意志/165
存在主义者的自由意志/173
自由意志和不确定性/177
休谟的调和论/178
第七章 进一步探讨自由意志——萨拉承担责任,却逃避指责/181
法兰克福的等级调和论/181
理性主义者的调和论/186
决定论和自发性/189
道德责任/193
有效惩罚/194
否认道德责任/197
责任的诸形态/207
受惩罚的权利/209
第八章 伦理学——塞琳娜思考一架快乐的机器/215
伦理学和道德责任/216
情感主义/219
伦理非客观主义/225
上帝和伦理学/228
伦理直觉主义/230
康德的客观主义/232
功利主义伦理学/236
第九章 进一步思考伦理学——塞琳娜面临道德困境/248
社会契约论/249
罗尔斯和无知之幕/252
文化相对主义/258
伦理两难/259
美德伦理学/261
道德实在论/265
关怀伦理学/273
第十章 政治哲学——三个朋友讨论财富分配/277
个人自由/277
消极自由/281
积极自由/283
资源的公正分配/286
罗伯特·诺齐克/288
鼓励个人努力/290
财富不平等/292
民主和财富/293
财产权/298
个人和社群/306
第十一章 人格同一性——萨拉对她是谁感到迷惑/311
人格同一性问题/313
身体和大脑/315
连续性/318
复制人/321
……
第十二章 人类的本质——三个朋友对问题进行了分类,但并没有解决彼此的分歧/332
精彩书摘
因此,他们之间的争吵不断。晚上,塞琳娜靠在萨拉的一只肩膀上哭泣。第二天早上,本会靠在萨拉的另一只肩膀上哭泣。而到了下午,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和解是暂时的,萨拉怀疑,和解的喜悦激发了他们之间的冲突。
塞琳娜、萨拉和本几乎总是在上午十点一起喝咖啡,当然周日除外。当本高声赞美上帝时,他更多的是在表达对塞琳娜的不满。“我不明白你怎么能否认上帝的存在,”本近乎恳求地道。“我确实信仰上帝啊,”塞琳娜回应道,“上帝的名字是桑尼·泰瑞,他能够用一只小小的口琴演奏出奇迹般的布鲁斯。”这就是他们之间持久的分歧之一。
实际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歧。在塞琳娜和本之间存在的分歧如此之多,以至于萨拉已经放弃了要将这些分歧区分为重要和不重要的尝试。塞琳娜和本对待他们的学业都很认真。本能够花好几个小时从事他的美洲殖民史研究,而塞琳娜则经常在她那与世隔绝的实验室中待到时间观念丧失。然而,他们似乎又都会在同一时间从各自的领地中走出来,萨拉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不会制定详细的时间表来碰面;即使他们制定了,两人也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观念来准时赴约。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经常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萨拉认为他们可能有着相同的生物钟。
当然,十点钟碰面很容易。上完第一节课,朝咖啡馆走去就行了。问题是,本和塞琳娜都没有时间观念——如果萨拉要和他们一起吃晚饭,她总要带上一本书,以备在任何地方等上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但上午的咖啡时间一直很固定。要找到本和塞琳娜坐的那张桌子绝不是难事:只要循着不断升高的声音就可以了。本表示,塞琳娜使他想起一只老鳄龟意味着他们上午的争论已经开始。假如这是目前所提到的最糟糕的事情,接下来发生的却是一个相对热情的问候。
“这是一场私人之间的争论,还是任何人都可以加人?”
前言/序言
和大多数西方哲学导论著作不同,沃勒的《咖啡与哲学》一书采用了对话体进行写作。在中西哲学的源头处,对话是伟大的哲人们表述思想时最常用的方式。在柏拉图呈现的苏格拉底与希腊青年的对话中,我们聆听良知的呼喊和真理的教诲;在《论语》记载的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中,我们寻求君子之德和成人之道。不过,随着现代学术体制的建立,对话体作品渐渐被逐出了学术的领域,取而代之的是规规矩矩的程式论著。在现代学界,像1942年庞景仁先生以《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一文而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如今,我们可以提起的,也许就只有1991年丹尼尔·贝尔向英国牛津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了。
因此,沃勒的这本《咖啡与哲学》既是对西方哲学导论著述方式所进行的一次变革,其实更是一种回归。生于对话,死于独白。哲学不是私人的独自,而是围绕永恒的哲学问题展开的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
作为西方哲学导论,沃勒书中的对话围绕一些永恒的问题以一种自然演进的方式呈现了西方哲学史中的观念、论证、反驳、批评、诘问和回答。书中的对话不仅能自然地呈现伟大哲人们的理论和观念,还能自然地把众多的哲学问题串在一起,激发我们对不同的经典理论进行比较和检验,进而直面问题本身,作出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在线试读
《咖啡与哲学》作品相关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称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早源自古希腊,它教给人们运用理性思辨、探索真理、参与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个“博雅人”,必具备批判心智,其受教育所学得的不是知识内容的效用性(utility),而是透过心智的发展与理性运作来脱离蒙昧或修正褊狭观点,人的视野因此而开阔,心灵因得到解放而自由。
一杯咖啡,一场思维的漫游 这本书并非关于如何调制一杯完美的意式浓缩,也非对咖啡豆原产地和烘焙技艺的深入剖析。它是一扇门,一扇通往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思想世界的门,而咖啡,则恰是我们开启这场探索之旅时,身边最温暖的伴侣。当我们捧起一杯咖啡,微苦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温热的触感传递至指尖,这本身便是一种沉静而专注的体验,为我们进入哲学思考的殿堂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起点。 《咖啡与哲学:对话体哲学导论》是一次尝试,一次以轻松、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哲学长河的尝试。我们都知道,哲学这个词语,常常伴随着晦涩、深奥、遥不可及的印象。然而,真正的哲学,恰恰源于我们对世界最本真的好奇,源于我们对生活最深刻的追问。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潜藏在我们每一次的思索之中。这本书的目的,便是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哲学不再是学者的专属,而是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认真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人,都能参与其中的精彩对话。 这本书的形式,选择了“对话体”。我们摒弃了枯燥的说教和繁复的论证,而是构建了一系列生动、自然的对话场景。想象一下,在一家弥漫着咖啡香气的街角小店,两位朋友,也许是经验丰富的智者,也许是充满好奇的新锐,围绕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讨论。这些问题,从最基本的“什么是幸福?”“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到更具挑战性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道德的根源是什么?”。对话的双方,时而旗帜鲜明,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诉诸生活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一个个可触碰、可理解的观点。读者将如同置身于这场对话之中,倾听、思考,甚至忍不住加入讨论。 这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加入到一场持续了数千年的思想盛宴之中。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的智慧之光,苏格拉底的诘问,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王国,他们的思想如同这咖啡中的浓郁芬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接着,我们将步入中世纪的神学思辨,探寻信仰与理性的边界。随后,文艺复兴的曙光带来人文主义的勃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近代哲学的序幕,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洛克的经验主义,休谟的怀疑论,康德的综合创新,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会止步于此。我们将继续穿越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萨特的生存主义,以及当代语境下关于语言、意识、伦理、政治等诸多前沿领域的探讨。这本书试图展现哲学的连续性与发展性,让读者看到,那些古老的思想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些古老的问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呈现哲学家的思想,更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我们精选了哲学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片段。这些片段,经过细致的筛选和必要的注释,将帮助读者直接接触到哲学家们最原始、最深刻的论述。在阅读这些文本时,我们将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去理解、去分析、去批判。我们将学习如何辨别论证的有效性,如何识别概念的歧义,如何构建自己的哲学立场。这些阅读,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读者与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之间,跨越时空的直接交流。 我们深信,哲学并非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追求真理的热情。《咖啡与哲学》便是要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在对话中,你会看到不同的观点如何碰撞,如何相互启发;在阅读中,你会学习如何剥离表象,直击核心。我们鼓励读者质疑,鼓励读者提问,甚至鼓励读者反对。因为真正的哲学进步,往往就是在不断的质疑和挑战中实现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晓畅,避免过度的学术术语。我们相信,即便是最深邃的思想,也可以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哲学入门的“敲门砖”,让那些对哲学感到畏惧或好奇的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踏入这个广阔而迷人的领域。 而“咖啡”,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微妙而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我们手中的慰藉,更是我们思维的催化剂。在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旁,时间似乎慢了下来,思绪得以自由驰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角落,让我们得以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专注于内心深处的探索。咖啡的醇厚与哲学的深邃,仿佛有着天然的契合。它提醒我们,思考并非总是严肃刻板,也可以是充满温度和享受的。 这本书的结构,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我们会通过主题的关联,将不同的哲学议题串联起来。例如,我们可能会从“自由”这个概念出发,引申到自由意志的讨论,再到政治自由与个人权利的辩护,最后触及存在的自由与责任。这种编排方式,旨在展现哲学内部的内在联系,帮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体系的整体图景,而非零散的知识点。 总而言之,《咖啡与哲学:对话体哲学导论》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世界、关于我们自身的深度对话。它是一次邀请,邀请你端起手中的咖啡,点亮案头的明灯,开始一场属于你自己的哲学漫游。在这里,你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思考;不仅仅是倾听,更是参与。你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以一种更深刻、更清晰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这场对话,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愿你在这段旅程中,收获智慧,亦收获一份宁静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