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为基本遵循,严格对应教材的逻辑结构和章节进行编写;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素材,选择的案例力求具有问题性、思想导向性、典型性、真实性;案例内容包括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点评、教学建议四部分内容;案例文本语言力求准确、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篇幅限制在1000~3000字以内,并详细注明出处。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案例一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引起的思考
案例二 经典作家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特征
案例三 金融危机“捧热”《资本论>的启示
案例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们刻苦读书
案例五 缅怀先烈,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案例六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思想渊源
案例七 “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案例八 “颜色革命”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案例一 从一组长征图片看事物的普遍联系
案例二 对症下药
案例三 “尼共”(毛主义)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案例四 医患换位体验
案例五 宗教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两重性
案例六 “胸中有数”
案例七 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
案例八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
案例九 “救命的地图”与“丧命的水图”
案例十小岗村的启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案例一 丁玲留给我们的启示
案例二 中医经络学说
案例三 九方皋相马
案例四 闻一多考学生
案例五 武汉大学的樱花是国耻吗
案例六 真真假假“华南虎”
案例七 现代“高仿品”骗过文物泰斗
案例八 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
案例九 大陆漂移假说
案例十 河中石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案例一 日本:《蟹工船》再造轰动
案例二 打破的不只是一只“锅”
案例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谈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案例四 “‘人肉搜索’第一案”带给我们的警示
案例五 一步圆了中国人太空梦
案例六 社会形态衔接顺序的多样性
案例七 港报:饱含民生情怀中共对民生问胚的认识达新高度
案例八 2008年群体性事件回顾
案例九 英法核潜艇相撞的背后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案例一 资本的原始积累
案例二 沉船的秘密
案例三 牛奶何以倒人下水沟
案例四 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评述
案例五 沃尔玛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案例六 发达国家政要向土著居民道歉
案例七 西方世界对苏共的“和平演变”战略
案例八 伊拉克战争:项庄舞剑的现代版
案例九 布什父子“论道”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一 IBM公司的成功之道
案例二 江泽民论经济全球化
案例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
案例四 “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争论
案例五 贪婪导致危机
案例六 G8:在全球化抗议声中前行
案例七 在高倍数显微镜下看当代资本主义
案例八 全球救市行动扫描
案例九 为什么马克思又成时尚
案例十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案例一 列宁与阿曼德哈默
案例二 苏东剧变后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
案例三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引发热议
案例四 一个意义重大的科学判断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案例五 世界发展多样性中的“中国模式”
案例六 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
案例七 外国政要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案例八 在洪峰最高处和堤坝最险处树起一面面鲜艳的党旗
案例九 2008:“科学发展”主推实践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案例一 从“理想国”到“乌托邦”
案例二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案例三 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
案例四 17岁的马克思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案例五 当代大学生胡铃心
案例六 社会主义中国对世界的意义
后记
精彩书摘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出版的,现在许多人重新捧起《资本论》,证明了它的生命力。《资本论》在当代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在必然性。当代社会都有作为物质基础的生产力发展规律,叙述这些规律是《资本论》中的基本理论,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是当代社会发展应遵循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敲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丧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发展着的、与人口相比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以及虽然不是与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资本价值(不仅是它的物质实体)的增加,同这个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为之服务的、与财富的增长相比变得越来越狭小的基础相矛盾,同这个不断膨胀的资本的价值增殖的条件相矛盾。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追究深层次原因依然是现实资本的生产过剩,因此《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思想没有过时。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其一,学习理论。尽管金融危机重新“捧热”了《资本论》,但阅读《资本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中曾提出劝告:“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当困难……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它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其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和每一个组成部分里的每个原理、结论都是相互贯通的,体现着一种整体精神。
前言/序言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丛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 引言:教育的使命与理论的深度 在高等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功底、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更是引导他们理解时代脉搏、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在这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尤为核心,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体系,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现实问题、指导实践行动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理论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复杂性之间,常常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何将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生动、鲜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理论的穿透力与影响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孜孜以求的课题。 本书,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为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奉献的一份诚意之作。它并非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也不是故步自封的陈旧论调,而是汇聚了众多优秀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精心打磨、反复锤炼的鲜活案例。这些案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为核心,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呈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与勃勃生机。 案例的价值:从“讲清楚”到“用起来”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面临着如何突破“两张皮”的困境,即理论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核心难题。它强调以真实、典型的教学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可感知、可理解的生动画面。 本书中的每一个教学案例,都经过了周密的构思与设计。它们并非简单的案例罗列,而是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深刻价值: 1. 理论的具象化与生动化: 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概念,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等,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抽象性。案例通过选取当下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现象、人物故事,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透过生动的案例,直观地理解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例如,在讲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可以选取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差异;在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可以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农业、工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2. 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现实、指导实践的能力。本书中的案例,无一不紧密联系着当今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从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到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从绿色发展的理念,到文化自信的提升;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探索。这些鲜活的时代素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注入了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决当代中国重大问题中的指导作用,感受到理论的真理性与先进性。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每一个案例背后,都蕴含着一种或几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案例,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和辩论。案例的设计者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 情境创设法: 营造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 问题导向法: 围绕案例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互动讨论法: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展开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理解。 情景模拟法: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体验和感受理论的实际应用。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比不同案例或不同观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辨析能力。 案例分析法: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工具,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炼理论观点。 这些方法的创新运用,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的活跃度与有效性,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真正掌握理论,形成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价值认同: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不在于教师单方面地灌输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同时,在理解理论与现实的深刻联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也得以自然而然地建立和深化,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案例的构成与读者定位 本书的编写,遵循了严谨的学术规范与高度的实践导向。每一个案例,都力求做到: 紧扣教学大纲: 每一个案例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有机结合,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贴近学生生活: 案例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和兴趣关注点,使得理论学习更具亲切感。 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每个案例都包含明确的案例背景、案例内容、理论链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包含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教学反思等关键要素,为一线教师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 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案例所展现的理论观点,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并结合生动的实践进行有力论证。 本书主要面向全国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同时,也适合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将是一本集理论指导、教学参考、实践借鉴于一体的宝贵教材。 展望:教育的创新与理论的未来 我们深信,教育的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更是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案例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必将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本书的出版,是我们对这一使命的担当,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献礼。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心打磨的教学案例,能够帮助更多的教师突破教学瓶颈,提升教学质量,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撒,引领他们走向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期望本书能够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得力助手,成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者的话: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本丛书的编写凝聚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心血与智慧。我们深入课堂,关注学情,挖掘素材,反复推敲,力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案例。每一篇案例的背后,都闪烁着教育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殷殷期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搭建一个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平台,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效果。 目 录(示例,具体内容请参考实际书籍)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科学地揭示了 社会发展的规律 案例一:从“人海战术”到“科技强国”——生产力发展及其对社会形态演进的推动作用 案例二:共享经济浪潮下的生产关系重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案例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时代坐标——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案例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案例五:小岗村的变革与乡村振兴——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刻理解 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 案例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后逻辑——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 案例七:数字经济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资本的运行逻辑与社会伦理 案例八:贫富差距的挑战与共同富裕的追求——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公正 案例九: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四大考验”——意识形态的斗争与国家治理 案例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如何提供 科学的认识方法与实践指南 案例十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实践的认识论价值 案例十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真理的检验与历史的证明 案例十三:辩证看待“内卷”与“躺平”——唯物辩证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十四: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案例十五: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更多精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