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内容简介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目录
总编辑序
图表
第一章 导言
剑桥大学中文教授 崔瑞德
全国统一的形成
制度变化
经济和社会变化
隋唐和外部世界
史料的问题
第二章 隋朝,581-617年
前耶鲁大学查尔斯·西摩讲座历史教授 已故芮沃寿教授
6世纪的中国
开国者隋文帝(581-604年在位)及其辅弼大臣
隋代面临的大问题
炀帝(604-617年在位)的个性和生活作风
炀帝在位时的问题
第三章 唐王朝的建立:唐高祖(618-626年在位)
伊利诺伊州厄巴纳-香潘大学历史与亚洲研究副教授 霍华德·韦克斯勒
夺取政权的经过
唐王朝对全国控制的扩展
对内政策
唐王朝与东突厥的关系
玄武门之变和内禅
第四章 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
霍华德·韦克斯勒
太宗朝的群臣
朝廷的“地区性政治
国内政策和改革
旨在加强中央权力的政策
继承问题的斗争
第五章 高宗(649-683年在位)与武后:继承人与篡位者
崔瑞德和霍华德·韦克斯勒
武后的兴起
武后的当权
高宗的对内政策
对外关系
第六章 武后、中宗和睿宗的统治,684-712年
安大略沃特卢大学历史助理教授 理查德.W.L.吉索
第七章 玄宗(712-756年在位)
崔瑞德
第八章 中唐、晚唐的宫廷和地方
康奈尔大学历史教授 C.A.彼得森
第九章 晚唐的宫廷政治
芝加哥大学中国史助理教授 迈克尔·多尔比
第十章 唐朝之灭亡
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助理教授罗伯特·萨默斯
后记
精彩书摘
此城位于旧长安的东方和南方。夯实的外围土城呈长方形,按罗盘方位布局但面南,东西长5.92英里,南北宽5.27英里。城内按职能分成四区,皇城位于中央,背靠北城墙,内为皇帝的居住地、太极殿、宫廷、几个小议政殿和宫内侍从的居所。皇城南面隔着宽阔的斜坡是另一围有城墙的区域,那是行政城,政府各官署就分布在其内的街道上。行政城为一项创新,因为以前的国都与近现代的巴黎和伦敦相似,政府的建筑分散在城的其他区域。在这两个建筑群和外城城墙之间,排列了108个有长方形围墙的建筑群(这一数字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即9天之数乘以12时辰之数);其中106个为供居住的坊,排列在11条南北向和14条东西向的大道上。各坊坊内有两条街,交叉呈十字形,坊四面的中央各有一城门。另外两个有围墙的建筑群为市场,一在西城,一在东城。它们是有官监督的城市商业中心。
城的主轴是一条南北向的宽阔大街,它从正北有五个门洞的主门通往行政城的中南门。如果一个官员取得了能够通行的官品,他就能穿过行政城直达皇城巨大的南门广阳门。隋文帝就是在此门楼上俯观战败的陈朝显贵的。京城和皇宫都以隋文帝在称帝前所受的封地命名,因此称大兴城和大兴殿(作为隋朝的都城,大兴之称富有吉祥之意,它可能使人想到“大兴”早已消失的汉朝光荣的业绩)。
当村落被清除,城墙拔地而起,城市的外形刚刚构成时,文帝就迁入(皇宫首先完工)。此时正值583年阴历三月。在有些人的眼中,此城的宏伟轮廓对一个掌权未满三年的君主来说,未免有些铺张。杨坚也知道它的内部空荡荡,缺人居住,于是采取种种措施吸引人们前来定居。他命令诸王子和皇亲国戚在城的西南部建造他们的王府,以推动其他人也来营建。他向捐助和建造佛寺的任何人都赏以御制牌匾。有一史料记载,某人拆除其旧长安城中的房屋,以木料建造新城的寺庙。文帝亲自把最佳的位置留给京师佛道寺观:在南北大道的东面,大兴善寺占了整整一个坊。穿过大道,在较不繁华的西面则为道教的玄都观。到了文帝执政的末年,他眺望其国都,可以看到100多座佛道寺观。随着陈之灭亡以及它的精英从其国都迁到大兴城,那里的居民无疑增加了。但在文帝末年,甚至可以说到隋亡之时,城的大部分地区仍无人居住,也未竣工。近代发掘的遗址经确定是隋都外城的一段,发掘者发现城的建筑有赶时间的迹象。直到伟大的唐帝国继承隋朝,并改进了京城与广袤而相对稳定的帝国各地的交通,此城才得到充分的发展。
隋朝初期如此规模的建都工程表明了隋的创建者及其顾问的信念,即他们相信他们的王朝会比以前的政体具有更大的影响,更能长治久安。至少关于前一点,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因为唐朝继承他们以此城为都,并在此地统治中国和整个东亚几乎达300年之久。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隋唐时期历史的著作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589年至906年间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军事变迁。 --- 《大唐的崛起与转型:公元589-906年的中国历史考察》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隋朝的建立及其短暂的统一,到唐帝国鼎盛时期,直至其在中晚唐时期的深刻转型与衰落的起点。我们聚焦于一个关键的二百年历史断层——从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到906年唐帝国在藩镇割据和内部矛盾中走向名存实亡的过渡阶段。这不仅是一个王朝兴衰的叙事,更是一场关于制度创新、文化融合、军事重塑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演变史。 第一部分:隋的统一与制度的奠基(589-618年)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本书首先详细考察了杨坚(隋文帝)如何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整合北方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成熟的南朝士族资源,最终完成南北的再统一。我们探讨了隋朝在制度层面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三省六部制”的初步确立,以及它如何为后世唐朝的成熟官僚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章节深入分析了隋文帝的经济政策——包括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其在短时间内恢复社会生产、充实国库中的关键作用。然而,本书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隋朝在盛世光环下的隐忧。我们通过对隋炀帝的“大业”工程,如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特别是对高句丽的远征),来探讨国家资源的过度消耗如何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迅速崩溃。这些工程在实现区域经济整合与军事动员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和士族反叛。 第二部分:唐初的开创与盛世的构建(618-712年) 本书将李渊(唐高祖)和李世民(唐太宗)的创业历程置于一个动态的历史背景中。唐朝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隋朝遗产的继承与修正。我们分析了唐初如何吸取隋亡的教训,通过“贞观之治”确立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和务实的治国方针。特别是唐太宗时期,通过虚心纳谏和削弱关陇集团的权力,构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统治核心。 盛唐气象的形成,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性的制度完善。本书详细论述了唐初对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精细化管理,以及三省六部制的成熟运作,如何确保了中央集权的有效运行。同时,我们考察了唐朝在军事上的创新,特别是府兵制的早期效能,以及它如何支持了唐朝在东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政权中的扩张和影响力。 此阶段的文化面貌也占据重要篇幅。佛教的兴盛、儒学的复兴,以及对西域文化(如胡乐、胡服)的开放接纳,共同塑造了初唐雍容大气的文化基调。 第三部分:帝国的极盛与转折点的出现(713-755年) 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时期,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在这一时期,国家财政积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经济空前活跃,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大增加。 然而,本书的分析更侧重于潜在的结构性危机。我们探讨了盛世后期,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原本依赖小农的府兵制开始瓦解,代之以募兵制的兴起。军事力量的重心开始从中央向地方的节度使手中转移。同时,政治上,玄宗后期对权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的放任,以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为后来的剧变埋下了伏笔。这一时期的社会心态,从早期的自信昂扬,逐渐滑向奢靡和对潜在危机的漠视。 第四部分:安史之乱与帝国的重塑(755-835年) “安史之乱”是本书研究时段内最重大的历史分水岭。我们不仅着眼于叛乱的爆发及其对北方经济和人口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更深入分析了战争对国家政治结构产生的永久性影响。 本书详细论证了平叛过程中藩镇割据的形成过程。为了迅速平定叛乱,中央政府不得不授予地方节度使过大的军事和财政权力。一旦地方稳定,这些权力便难以收回,形成了事实上的“藩镇”割据。这直接瓦解了唐朝自建国以来赖以维系国家统一的均田制和租庸调体系。 战后重建时期,唐朝被迫进行痛苦的制度调整。两税法的推行,标志着财政基础从以人丁为核心转向以土地和财产为核心,这对社会结构和税收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吐蕃等周边势力的崛起,也使得唐朝的边疆战略从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第五部分:中晚唐的僵局与衰亡的序曲(836-906年)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唐朝在新的权力格局下的挣扎与停滞。在藩镇尾大不掉、宦官专权日益盛行的背景下,皇帝的实际权力被严重削弱。我们考察了朝廷内部的朋党之争(如牛李党争),这些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士族集团和官僚利益集团为争夺有限的中央权力而进行的零和博弈。 经济上,虽然出现了某些区域性的繁荣(如江南的经济发展),但国家整体的财政状况却持续恶化。中央政府无力有效遏制土地兼并,使得大量自耕农破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最终,本书以黄巢起义(875-884年)及其对中晚唐政治的彻底颠覆为高潮。黄巢的叛乱暴露了中央政权的极度虚弱,它不仅摧毁了唐朝最后稳定的社会基础,还使得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地方军阀开始公开挑战中央权威。至906年,朱温等地方势力已经完全控制了朝廷的运作,唐朝已名存实亡,为随后的“五代十国”的到来拉开了序幕。 核心论点: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隋唐时期(589-9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从“制度整合”到“结构性瓦解”的复杂过渡期。隋朝和初唐的成功在于制度的创新与整合,但盛唐后期的制度惰性和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及其所引发的、不可逆转的权力下放和中央集权体系的崩溃。本书力图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交叉分析,呈现这一历史进程的深刻逻辑与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