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十记

外交十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其琛 著
图书标签:
  • 外交
  • 国际关系
  • 政治
  • 历史
  • 回忆录
  • 时事
  • 中国外交
  • 外交官
  • 文化
  • 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211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76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7年5月9日,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让我们在《外交十记》一书中重温钱老波澜壮阔的外交生涯。

内容简介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国际风云变幻难测,外交斗争纷繁复杂,期间还发生了四次战争。《外交十记》只是从几个侧面,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做些记述而已。搁笔沉思,感到人类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突发事变,有时就如自然界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一样,似乎连人类自己也难以预测和控制。自序/2003年3月18日,全国人大换届大会闭幕,我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新老交替,符合自然规律-而且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前进的规律。老干部退下来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对革命事业的一种贡献。我已经75岁,超期服役,退下来只想有时间,看些以前想看而没时间看的书,做些以前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今春,兴之所至,曾做五言诗述情,其中有这样两句:“有情叙往中,无官开新卷。”所谓“开新卷”,不一定只是读新出的书,只要是没有读过的书,对我都算是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希腊先贤,广场辩论,文、史、哲、传记、回忆录、都是人类智慧。像英国科学家霍金《时间简史》这样的“天书”,虽然难懂,读了也启发思想。人们常说要改造世界观,看来,还要改造宇宙观。宇宙之大,无边无尽,万物自有规律,人不应被自己的经验和思想的束缚。再说“叙往事”。我从不记日记,这是年轻时七年地下党工作养成的习惯,不留片纸只字,一切只凭记忆。从上世纪80年代始到新世纪初,这20多年的中国外交,确实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作为参与者,回顾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一些亲身经历的场景,犹如电影中的特写特镜,在脑海中不断萦回。现在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实白描地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故称之为《外交十记》。是为序。

精彩书评

  《外交十记》钱其琛回忆录对现实的价值
 新京报
 钱其琛《外交十记》一书面世,摆在书店的显要位置。这位前国务院副总理退下不到一年,他自称为“真实准确,非史非论”的《外交十记》就出版。政治家隐退撰写回忆录,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大家已经很熟悉的丘吉尔、尼克松的回忆录,近年来还有叶利钦的自传《午夜日记》等,但这种写作在中国似乎还没有成为习惯。很多中国的政治家传记,大多不是出自本人之手。对信史来说这是个缺憾。
 政治家写作的价值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视角。这种视角来自政治家本人对亲身参与其间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观察和体验。因为这种视角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信息,是信史的一部分。二是拓展了我们社会的话语空间。《外交十记》这种形式的个人写作在中国还没有成为习惯的时候,政治家的个人写作本身,无疑是对我们社会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一个社会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多种多样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尊重。政治家的回忆录对公众的影响是广泛的,因为这种作品里的政治话题和知识,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公民理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公民的成熟,是建立在政治常识和智慧积累的前提之下的。
 《外交十记》里并没有所谓的“内幕”,但我仍然为这种写作而欣喜。政治家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因为此,任何政治家表达的欲望都不可能超一个社会发展的现状。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人和公共媒体的表达限度也会随之不断地调整到适当的位置。因此,像《外交十记》这样的政治家著述一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燕子山)
 《外交十记》钱其琛披露外交内幕
 2003-11-09 07:50:32 北京娱乐信报网
  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外交十记》中,著者钱其琛特辟一章谈到“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其中披露1995年美国宣布允许李登辉访美,而一个月前,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亲口对钱其琛作出承诺,表示不会让李登辉访美。
 �c美国出尔反尔
  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
  尽管此前两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和副国务卿塔诺夫已正式约告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这一宣布仍令人震惊。仅一个月之前,美国国务卿亲口对我做出过承诺,说美国不会允许李登辉访美。
  那是这一年的4月中旬,我去纽约出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和延期大会。期间,应美方的要求,17日与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华尔道夫饭店进行了会谈。谈到李登辉图谋访美时,克里斯托弗曾明确承诺,美不会允许李访美,并说李访美不符合美台间的非官方关系的性质,美多是考虑给李延长过境签证。李登辉过境美国是在夏威夷。当时,美方规定他只能在机场停留。李登辉对此很生气,穿着睡衣,不下飞机。
  如今,一个超级大国的外长对外做了承诺,竟然出尔反尔,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惊和气愤。6月7日,克里斯托弗致信给我,在信中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以绝对多数通过了要求允许李登辉访美的议案,在此情形下,“总统的考虑是采取先发制人的 这当然只是强辩之辞。美国国会通过的所谓“决议”只是意向性的,而给不给入境签证是行政当局的权力。克里斯托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了两种说法,只能解释为美方言而无信。
  在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推动下,美政府此时也想测试一下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
  当然,台湾的金钱攻势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据美国报刊透露,台每年都要在美国公关公司身上花费数以百万计的美元。1994年,台湾就曾与美国卡西迪公关公司签订了为期三年、费用高达450万美元的合同,专门为促成李登辉访美进行公关游说。同时,台湾不惜巨资,经常邀请美各级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和议员助手赴台访问,又不断向美有影响的智囊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巨额资助,以影响美国的舆论和上层决策。1994年,台湾方面又以李登辉的名义,分两次向康奈尔大学捐款450万美元。
  
  中国的反击
  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打破了将近17年不准台湾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面对美国方面的外交挑衅,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措施。
  5月23日,我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的身份,召见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就美政府宣布允许李登辉访美一事,向美方提出了强烈抗议。
  同日,外交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分别发表声明,谴责和抗议美国的这一错误行径。
  5月26日,外交部宣布,中国政府决定推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定6月对美国访问;李贵鲜国务委员及空军司令员于振武也分别中止了对美国的访问。
  5月28日,中国政府决定暂停中美关于《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和核能合作的专家磋商。美国军控与裁军署署长和负责政治、军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原分别定于当年6月和7月来华的访问,也被要求推迟。一时间,两国间副部长级以上的高层访问和一些重要的双边磋商戛然停止。
  6月16日,我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奉命正式通知美国政府,由于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造成了恶劣后果,他奉召回国述职。对此,美国务院发言人伯恩斯表示了遗憾,称美并未对中方的决定采取对等行动,美非常希望中方能尽快派回大使。
  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导弹实弹发射演习,并推迟第二轮“汪辜会谈”。
  中方上述措施大大地震动了美国,促使美国国内关于对华政策的大辩论进入高潮。辩论的结果是,美两党主流派形成一个基本共识:中国的崛起和强大难以阻挡。“孤立”和“遏制”中国不是上策,而与中国保持“接触”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
  紧急修补
  1995年6月7日,就在李登辉开始访美的当天,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给我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李登辉访美将是一次“纯粹的私人访问”,行政部门的任何官员都不会与李登辉会见。李登辉不得从事任何有官方性质的活动。
  我没有理会他这番表白。
  6月7日至11日,李登辉赴美,往返途中经停洛杉矶、锡拉丘兹(位于纽约州西北部,距康奈尔大学一小时汽车路程)、安克雷奇三个城市。6月9日,李在康奈尔大学发表了名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政治性演说,叫嚷要“突破外交孤立”,强化台美关系,政治色彩浓厚。
  从李登辉在美国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政府的确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限制措施,将李的访问维持在“非官方”的基调上,缩小其影响。李登辉经停之处,除了当地官员和个别几名议员出面欢迎外,美联邦政府官员都未与他接触,州长也没有会见。此外,没有允许李经停纽约;在机场和康奈尔大学不许挂伪“国旗”、不放伪“国歌”;取消了李原定在康大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没有同意李的夫人访问白宫,等等。
  美方在华盛顿也做了点姿态。就在李登辉到康奈尔大学的当天,6月8日下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紧急约见我国驻美大使李道豫,除对允许李登辉访美进行辩解外,也重申美执行一个中国政策,而不是“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
  此次克林顿总统会见李大使,一反惯例,特意安排了记者到现场照相。但是,美方的这些表态不足以消除李登辉访美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更没有就美国政府今后将如何处理此类事件给中方一个明确的答复。
  李道豫大使当场向克林顿总统表示,不能接受美方的解释。
  斯里巴加湾的诱饵
  1995年8月初,第二十八届东盟外长会和随后的东盟地区论坛在文莱的斯里巴加湾市举行。此前,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积极表示,希望能与我在那里会见。8月1日下午,我与他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的会晤。
  克里斯托弗首先转交了克林顿总统致江泽民主席的一封信。信中提到,美国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主张,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但是没有提及今后将如何处理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的问题。
  克里斯托弗在与我会谈中,提出了两点新的内容:一是美国非常希望与中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二是克林顿总统授权他告诉中方,愿意邀请江主席“在不久的将来访问华盛顿”,但未说明访问的具体时间和访问方式。
  当时,美国1989年后对我国进行的所谓制裁仍在继续,国家元首的正式互访一直处于停顿状态。克里斯托弗显然是想以这两点为“诱饵”,使我同意他提出的恢复中美间一系列对话、磋商和高层往来的建议。
  中方关注的,是美方今后将如何处理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这一重大问题,对此,克里斯托弗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因此,我对美方的建议没有给予积极回应,只是同意美方派塔诺夫副国务卿来北京与李肇星副外长进一步磋商。
  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塔诺夫于8月24日至27日来华。根据克林顿总统的授权,塔诺夫通报了关于美方今后对台湾当局领导人访问将采取的若干限制措施:首先这类访问必须是私人的、非官方的,只能是为个人目的,不能具有任何政治目的;其次,这类访问不仅要避免实质性的官方性质,也要避免可能被人认为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礼节性和标志性;第三,这类访问将是很少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被允许,并且是“个案处理”。
  塔诺夫的通报基本上回应和解决了中方的严重关切。于是,中央决定逐步恢复中美间的高层往来。
  是年10月,江泽民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大会之后,在纽约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进行了正式会晤。
  当时,美国本有意邀请江主席到华盛顿进行访问,但又表示难以按“正式国事访问”来安排,提出要以“正式工作访问”来进行。所谓工作访问和国事访问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没有白宫南草坪的欢迎仪式,没有21响礼炮。通常情况下,安排工作访问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双方要讨论某个重要而紧急的议题,时间上来不及安排正式的国事访问,或访问的内容较为单一,时间较短,礼仪也就从简;一是双方的关系似乎还没有发展到鸣礼炮的热烈程度,所需维系的仅是两国间的工作关系。工作访问的形式,可以向外界显示两国关系的局限性。
  从当时的情况看,江泽民主席如实现访美,将是1985年之后中国国家元首对美国的首次访问,对恢复和改善中美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该是正式国事访问。
  但是,美国坚持不安排正式国事访问,这不仅仅是一个礼遇问题,而是反映出美国政府在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问题上还没有足够的政治意愿。为了走出这一僵局,我方提议,中美两国元首在纽约会晤。
  纽约会晤
  1995年10月24日,中美两国元首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会晤,就加强和发展中美关系达成战略共识。
  会谈时,克林顿总统明确表示,赞成江泽民主席关于应从战略全局和新世纪的高度处理两国关系的观点;在中美两个大国间,孤立不是选择,遏制不是选择,对抗不是选择,惟一正确的选择,是保持建设性接触。
  关于台湾问题,克林顿说,美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美方不希望台湾问题成为两国分歧的来源。
  克里斯托弗国务卿对处理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问题再次承诺,对此类访问采取严格限制措施,“这种访问将是私人的、非官方的,而且是很少的,并将个案处理”。当然,他也留了一个小尾巴,说美方不能完全排除今后会有这种访问的可能性。
  针对美方提出希望恢复中美有关导弹不扩散、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军控和出口管制等问题的磋商,我也做了补充性发言,提出中美就不扩散问题的磋商,应当包括美售台武器问题,因为这是一种武器扩散,也是中方很关切的问题。
  作为江主席的陪同人员,驻美大使李道豫前往纽约,参加了中美首脑会晤后留在美国,也就算是返任了。
  此后,中美间的高层互访和政治磋商逐步恢复。我国国防部长、司法部长于1996年访美。至此,围绕李登辉访美问题与美国进行的斗争基本上告一段落。
  胡劲华整理自《外交十记》钱其琛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精彩书摘

  斯里巴加湾的诱饵
  1995年8月初,第二十八届东盟外长会和随后的东盟地区论坛在文莱的斯里巴加湾市举行。此前,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积极表示,希望能与我在那里会见。8月1日下午,我与他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的会晤。
  �c�c克里斯托弗首先转交了克林顿总统致江泽民主席的一封信。信中提到,美国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主张,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但是没有提及今后将如何处理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的问题。
  �c�c克里斯托弗在与我会谈中,提出了两点新的内容:一是美国非常希望与中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二是克林顿总统授权他告诉中方,愿意邀请江主席“在不久的将来访问华盛顿”,但未说明访问的具体时间和访问方式。
  �c�c当时,美国1989年后对我国进行的所谓制裁仍在继续,国家元首的正式互访一直处于停顿状态。克里斯托弗显然是想以这两点为“诱饵”,使我同意他提出的恢复中美间一系列对话、磋商和高层往来的建议。
  �c�c中方最为关注的,是美方今后将如何处理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这一重大问题,对此,克里斯托弗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因此,我对美方的建议没有给予积极回应,只是同意美方派塔诺夫副国务卿来北京与李肇星副外长进一步磋商。
  �c�c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塔诺夫于8月24日至27日来华。根据克林顿总统的授权,塔诺夫通报了关于美方今后对台湾当局领导人访问将采取的若干限制措施:首先这类访问必须是私人的、非官方的,只能是为个人目的,不能具有任何政治目的;其次,这类访问不仅要避免实质性的官方性质,也要避免可能被人认为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礼节性和标志性;第三,这类访问将是很少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被允许,并且是“个案处理”。
  �c�c塔诺夫的通报基本上回应和解决了中方的严重关切。于是,中央决定逐步恢复中美间的高层往来。
  �c�c是年10月,江泽民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大会之后,在纽约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进行了正式会晤。
  �c�c当时,美国本有意邀请江主席到华盛顿进行访问,但又表示难以按“正式国事访问”来安排,提出要以“正式工作访问”来进行。所谓工作访问和国事访问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没有白宫南草坪的欢迎仪式,没有21响礼炮。通常情况下,安排工作访问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双方要讨论某个重要而紧急的议题,时间上来不及安排正式的国事访问,或访问的内容较为单一,时间较短,礼仪也就从简;一是双方的关系似乎还没有发展到鸣礼炮的热烈程度,所需维系的仅是两国间的工作关系。工作访问的形式,可以向外界显示两国关系的局限性。
  �c�c从当时的情况看,江泽民主席如实现访美,将是1985年之后中国国家元首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对恢复和改善中美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该是正式国事访问。
  �c�c但是,美国坚持不安排正式国事访问,这不仅仅是一个礼遇问题,而是反映出美国政府在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问题上还没有足够的政治意愿。为了走出这一僵局,我方提议,中美两国元首在纽约会晤。
  �c�c纽约会晤
  �c�c1995年10月24日,中美两国元首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会晤,就加强和发展中美关系达成战略共识。
  �c�c会谈时,克林顿总统明确表示,赞成江泽民主席关于应从战略全局和新世纪的高度处理两国关系的观点;在中美两个大国间,孤立不是选择,遏制不是选择,对抗不是选择,惟一正确的选择,是保持建设性接触。
  �c�c关于台湾问题,克林顿说,美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美方不希望台湾问题成为两国分歧的来源。
  �c�c克里斯托弗国务卿对处理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问题再次承诺,对此类访问采取严格限制措施,“这种访问将是私人的、非官方的,而且是很少的,并将个案处理”。当然,他也留了一个小尾巴,说美方不能完全排除今后会有这种访问的可能性。
  �c�c针对美方提出希望恢复中美有关导弹不扩散、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军控和出口管制等问题的磋商,我也做了补充性发言,提出中美就不扩散问题的磋商,应当包括美售台武器问题,因为这是一种武器扩散,也是中方最关切的问题。
  �c�c作为江主席的陪同人员,驻美大使李道豫前往纽约,参加了中美首脑会晤后留在美国,也就算是返任了。
  �c�c此后,中美间的高层互访和政治磋商逐步恢复。我国国防部长、司法部长于1996年访美。至此,围绕李登辉访美问题与美国进行的斗争基本上告一段落。

前言/序言

  2003年3月18日,全国人大换届大会闭幕,我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新老交替,符合自然规律——而且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前进的规律。老干部退下来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对革命事业的一种贡献。
  我已经75岁,超期服役,退下来只想有时间,看些以前想看而没时间看的书,做些以前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
  今春,兴之所至,曾做五言诗述怀,其中有这样两句:“有情叙往事,无官开新卷。”
  所谓“开新卷”,不一定只是读新出版的书,只要是没有读过的书,对我都算是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希腊先贤,广场辩论;文、史、哲、传记、回忆录,都是人类智慧。像英国科学家霍金《时间简史》这样的“天书”,虽然难懂,读了也启发思想。人们常说要改造世界观,看来,还要改造宇宙观。宇宙之大,无边无尽,万物自有规律,人不应被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所束缚。
  再说“叙往事”。我从不记日记,这是年轻时七年地下党工作养成的习惯,不留片纸只字,一切只凭记忆。
  从上世纪80年代始到新世纪初,这20多年的中国外交,确实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作为参与者,回顾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一些亲身经历的场景,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在脑海中不断萦回。现在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实白描地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故称之为《外交十记》。
  是为序。
  2003年7月30日
《外交十记》是一部关于国际关系、国家战略与外交实践的深度剖析。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叙事,也不是停留在理论空谈的学究之作,而是将宏大的时代背景、错综复杂的国家利益、以及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外交博弈,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记”字,它并非指代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某一个国家的视角,而是象征着作者以其深邃的理解和广阔的视野,记录和反思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国家之间如何通过对话、谈判、联盟、对抗等多种方式,构建、维系或打破力量平衡,从而塑造世界格局的十大关键性“片段”或“面向”。这些“片段”可能涉及重大国际危机中的斡旋艺术,可能聚焦于国家崛起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也可能揭示出大国博弈背后不为人知的动因与博弈策略。 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的审慎态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个“片段”的来龙去脉。他不会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在纷繁的细节中捕捉关键的脉络,找出影响事件走向的核心要素。无论是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还是当下国际舞台上正在上演的戏剧性场景,作者都能游刃有余地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更深刻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他不仅关注“是什么”,更着力于探究“为什么”以及“将会如何”。 在“记”的过程中,作者对外交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他认为,外交并非只是简单的言语往来,而是国家意志的延伸,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根本手段,也是塑造国际秩序的根本力量。他笔下的外交官们,不再是刻板印象中西装革履、只会进行礼仪性寒暄的形象,而是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智慧博弈者。他们需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深厚的专业知识,卓越的沟通能力,以及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做出明智判断的勇气。 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其跨越时空的洞察力。作者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是以历史为鉴,照亮当下,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进行预判。他能够从一系列看似孤立的外交事件中,发现共通的逻辑和规律,并将其提炼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这些原则,无论对于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还是从事实际外交工作的官员,亦或是关心国家命运的普通读者,都能提供深刻的启示。 此外,本书在叙事上也极具吸引力。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笔触,将枯燥的外交词汇和复杂的国际政治内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他能够捕捉到外交舞台上的戏剧性瞬间,刻画出不同国家领导人、外交官之间的智慧交锋,以及在重大抉择面前的内心挣扎。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更能体验到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 “外交十记”所涵盖的“记”,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维度: 一、 力量的博弈与均势的构建: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与衰落,必然伴随着力量格局的重塑。本书会深入分析,当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力量显著增长时,其他国家如何通过联盟、制衡、或战略调整来维持或重构力量均势,以避免出现单极格局下的压迫,或多极格局下的混乱。这其中涉及地缘政治的考量、经济实力的对比、军事技术的应用,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对抗。 二、 危机中的斡旋与冲突的化解: 国际关系中充斥着各种危机,从局部冲突到世界大战的边缘。本书将详细记述,在这些极度紧张的时刻,外交官们如何扮演关键角色,通过谈判、调解、斡旋,甚至有时是带有风险的策略,来化解一触即发的冲突,避免更大的灾难。这其中包含了对人性和国家利益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风险评估的精准判断。 三、 谈判桌上的智慧与战略: 国际谈判是国家间解决分歧、达成共识的主要方式。本书会深入剖析,在各种高难度的谈判场合,国家代表是如何运用策略、权衡利弊、把握时机,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利益。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 联盟的形成与瓦解: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往往离不开联盟的形成和瓦解。本书会探究,国家之间为何会结成联盟?联盟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强大的联盟会土崩瓦解,又有哪些因素能够促使曾经的对手走到一起?这其中涉及共同的利益、相似的价值观,也可能包含共同的敌人。 五、 规则的制定与秩序的重塑: 国际秩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各国共同博弈、不断调整的结果。本书会记述,在国际规则和秩序的制定过程中,各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维护现有秩序,还是挑战并重塑秩序?这其中涉及到国际法、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及大国在塑造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 六、 经济的驱动与战略的延伸: 经济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基石,也常常是外交策略的驱动力。本书会分析,经济利益如何影响国家的外交决策?贸易战、金融制裁、能源合作等经济手段,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经济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趋势,又如何影响着国家间的互动模式? 七、 文化的交流与认同的构建: 国家间的交往,除了政治和经济,还包括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影响。本书或许会触及,文化如何成为连接国家、增进理解的桥梁,又在何时会成为误解和冲突的根源?软实力的运用,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都可能成为探讨的范畴。 八、 意识形态的博弈与价值的输出: 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导致国家间分歧的重要原因。本书会揭示,意识形态的差异如何影响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如何通过输出自身价值观来争取国际影响力?意识形态的对抗,又可能将国家推向怎样的境地? 九、 历史的经验与战略的借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本书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外交经验和战略教训。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国际局势,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借鉴。作者或许会强调,忽略历史教训的后果往往是惨痛的。 十、 未来的挑战与前瞻性的思考: 在对过去和当下的深刻剖析之后,本书也可能触及对未来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思考。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技术革新、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国际社会将如何应对?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将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作者或许会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观点,引发读者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思考。 总而言之,《外交十记》并非简单地讲述历史故事,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性外交实践的深度解读,展现了国际关系复杂而迷人的内在逻辑。它是一部关于国家生存之道、生存智慧以及生存艺术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在变幻莫测的国际舞台上,理解历史,洞察现实,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既充满智识的挑战,又极具人文的关怀。它鼓励我们以更宏大的视角,更审慎的态度,去审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去理解那些塑造着我们所处世界的复杂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外交十记》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仿佛打开它就能进入到一个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世界。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某个时代的某个重要关头,有那么几个人,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在外交互动中书写下了属于他们的“十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讲述一些关于“秘密外交”或者“非公开谈判”的故事,那些在暗中进行的、却对历史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的博弈。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经济外交”或者“能源外交”的案例很感兴趣,因为这些议题在当今世界依然是重中之重。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关于“洞察力”的书,一种能够看穿表象、直达本质的洞察力,一种在复杂局势中把握主动、引领方向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对“外交”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复杂关系的方法。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外交十记》,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想象一下,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一定有无数的秘密会议、无数的唇枪舌剑,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视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瞬间。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些经典的外交场景,比如在某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为了各自的立场据理力争,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着数百万人的命运。或许,这本书会详细描绘出其中某个关键的时刻,讲述谈判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僵局,又如何被某一方巧妙地打破。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策略”和“智慧”的东西,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策略,更是一种人生处世的智慧。那种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的能力,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我猜想,这本书中的“记”,可能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更是作者对这些事件的深刻反思和总结,是对人性、对权力、对国家关系的精辟解读。如果能读到一些关于“妥协的艺术”或者“如何说服对手”的内容,那将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

评分

《外交十记》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国际政治的神秘感。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外交家,坐在书桌前,灯光昏黄,他提笔写下那些亲身经历过的、足以载入史册的外交事件。每一“记”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讲述着一次艰苦卓绝的谈判,一次惊心动魄的博弈,或者一次意义深远的决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深层原因,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某个时刻,国家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更是一种对“人性”和“权力”的深刻洞察。我期待能够读到那些关于“危机管理”和“危机谈判”的案例,学习如何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化解冲突,避免战争。我也对那些关于“信息战”或者“舆论引导”的内容很感兴趣,因为在现代社会,这些因素对外汇的影响越来越大。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外交”这个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外交十记》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回响和现实的深度。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身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牵动着世界的目光。我猜想,这本书里收录的“十记”,每一记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外交事件,或者一段重要的外交经历,它们可能涵盖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展现了世界外交的多元面貌。我尤其好奇的是,书里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战略威慑”或者“军事外交”的内容,那种在不动声火之间,通过实力和决心来影响对方决策的艺术。同时,我也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文化外交”或者“公共外交”的案例,因为我深信,国家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对话,更是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书,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寻求平衡、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案的智慧。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从中汲取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外交十记",仿佛翻开一页就能触碰到世界格局的脉搏,窥探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幕后博弈。我一直对历史和国际关系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些宏大的事件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智慧与算计。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那种古老卷轴上刻下的智慧,每一篇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章节,讲述着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某个年代,某位身处风暴中心的关键人物,用他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那些波诡云谲的外交谈判,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闪耀的思维火花。或许,其中有关于如何化解国际争端、如何建立联盟、如何在复杂局势中维护国家利益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期待能读到那些关于“非暴力沟通”或者“巧舌如金”的谈判技巧的描写,那种用智慧而非武力解决问题的力量,总是让我心生敬佩。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一本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行走的书。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启迪,让我对“外交”这个词,有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质量很好,正品,京东一直值得信赖!

评分

一口气看完,钱老的回忆录,很精彩!

评分

希望收获满满,支持一下吧

评分

好书屯着慢慢看,真是一种享受

评分

慕名而来,希不负所望。

评分

物流发货迅速,内容丰富!

评分

满意满意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