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美军

这才是美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述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美国军事
  • 战争
  • 冷战
  • 战略战术
  • 军队文化
  • 社会历史
  • 政治
  • 回忆录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57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39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这是一场基于“忧患意识”的写作。没有枯燥的数据,撇开玄虚的分析,作者以80后军人特有的思考角度和清新笔法,打破军事专业藩篱,把“高精尖”掰开揉碎了说给你听。
  美军是当今世界上强大的军队,也是全世界军队研究、学习的对象。全书从作战、训练、支援、文化四个方面介绍美军,99篇“千字文”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视角虽小,格局乃大。本书无论对于我军基层官兵,还是广大军迷以及关心国防建设的普通读者来说,都会是一本宜读宜咂摸的军事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许述,解放军中校,军事历史专业博士,《中国国家历史》和网易签约作者。在军校读过,在基层干过,在机关待过;以从军为业,以键盘为朋,以争胜为本;在军内外媒体发表文章50余篇,接受过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台采访,参与过多项部队重大课题的编写。五年酝酿,半年分娩,于是有了《这才是美军》。

精彩书评

  ▲《这才是美军》我是用两个晚上一口气读完的;我自诩在我军中高级指挥员中是比较了解美军的;本书的内容与我对美军的印象和看法是高度契合的。
  ——王洪光(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在书中,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大量的军史战例,仅出处就有300多个,可以看到中国军队当下的不少问题和作者的独到思考,作者文风清新,笔调幽默,真正把“阅读”变成了“悦读”,读之有思有获还不疲不累,这更是难得。
  ——戴旭(知名军事专家)

目录

序一│王洪光
序二│戴旭
向美军学什么(代前言)
作战篇
01. 减7加4,居然不是负数
02. “顶点论”考验三大世界性帝国
03. 美军战略思想的“变”与“不变”
04. 打一枪换一种打法
05. 军事技术VS战争艺术
06. 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
07. 不在美军摔跤的地方跌倒
08. 克劳塞维茨可以批,孙子不可以批?
09. 咬定失利不放松
10. 想象力是军人的翅膀
11. 指挥是指挥,管理是管理
12. 几个头儿,听谁的?
13. 一支任务部队,两套指挥班子
14. 把打仗当训练
15. 像打游戏那样打仗?
16. 美国为什么很少搞“航空管制”?
17. 从648到1
18. 唯快不破
19. 无远弗届
20. “混搭”在军界
21. 美军为何对自己的航母狂轰滥炸?
22. “公有地盘”变成“私有领地”
23. 把“怕”字从心里赶出去
24. 飞行员在敌占区被迫跳伞历险记
25. 当你浴血奋战,耳边却传来妻子要你回家的声音
26. “非军事战争行动”?顺序没写错
27. 天啊,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居然俘虏了一支分舰队
28. 机器人战士,这不是科幻片
29. 沙尘暴也阻挡不了美军的炸弹
30. “夜战”,已经不是美军的短板而是优势
31. 美军怎么搞战前动员?
32. 啥都不会,也得上前线
33. 杀人不见血
34. 杀鸡就用杀鸡刀,杀牛才用牛刀
35. 空军司令升空作战之后
36. 中国特种兵PK美国特种兵
37. 吃饭凑份子,打仗AA制
38. 既要胜利,又不要太多伤亡
39. 在你战死沙场之后
40. 10多名阵亡者,每个人都有雕像
训练篇
41. 虐待还是训练?
42. “定期开展基于‘最糟糕情况’的训练”
43. 不知道欧文堡?你out了
44. 除了红军蓝军,“红队”又是什么的干活?
45. “训练死”不是否决票
46. 趴在地上被坦克碾过去是什么感觉?
47. 美军演习咋看不到几个兵?
48. 学员管理学员
49. 美军为什么不敢说谎?
50. 美国军校学员毕业为啥争着去一线部队?
51. 军营里怎样打伞?美国海军居然写进法规
52. 海军陆战队司令竟比总统说话好使
53. 美军“打虎”记
54. 所有人都向哪类军人致敬?
55. 美军应对新媒体,从拒绝到欢迎
56. “不讲政治”的后果
57. 两个细节毁了一个上将
58. 将军向士官敬礼
59. 中将因何事向士兵道歉?
60. 直升机,坐还是不坐?这是个问题
61. 捆绑双手丢入水中,不是杀人是训练
62. “差不多先生”是谁?
63. 美军这样管军车
64. 美军怎样把一个落后单位带成先进典型?
65. 美军竟搞“连坐法”
66. 如何对付“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
67. 被开除,不是卷铺盖走人那么简单
68. 一件衣服,几个名字
69. 正吃饭呢,教官突然大喝一声“Time's up!”
70. 另类的“女男平等”
支援篇
71. 什么因素《孙子兵法》没怎么提,美军却很重视
72. 科学家>谋略家
73. GPS,用还是不用?
74. 美国人当兵图啥?
75.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
76. 美国军官的“个人先进事迹材料”长什么样?
77. 美军为什么没有军事学(军事战略学)博士?
78. 花旗银行企业公关高级经理居然到阿富汗当大兵
79. 不能“不惜一切代价”,而要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80. 95%的装备“外包”
81. 在前线和老婆视频聊天
82. 吃两天美军食堂,长了五斤肉
83. “伤后10分钟得到救治”
84. 武器不是越先进就越要研制
85. 什么车不怕地雷
86. 可以抵挡AK-47连续射击的防弹装备
87.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88. 美军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89. 退伍上大学,费用政府包
90. 国歌响起来,你在干什么?
91. 五角大楼,美国人想去就去
92. 什么人不在航母服役也可以一住七天
93. 神马,居然不知道AAR,赶紧来瞅瞅
94. 幻灯片损伤战斗力?
95. 军校不是保险箱
96. “每个学员都是运动员”
97. 西点军校的“毕业墙”
98. 哪位将军“爱江山,更爱历史”
99. 美国将军退休后不种花养草都干啥?
后记

精彩书摘

  两千多年前,孙子充满想象力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他要是活到今天,一定会惭愧自己的想象力还不够。孙子设想的两种情况,都有人做到了,不过,藏者往往不是攻者的对手。美军的钻地炸弹由于具备相当的高度和速度,不需要弹头就可以深入地下土层400米的掩体,而对手的武器却够不到美军的发射器。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一个先进的国家里,军队是最先进的那一部分,而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里,军队则是最保守的那一部分。按照这个逻辑,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军队自然成为其最先进的那一部分,所以美军应该是全世界学习的榜样。2010年,全军喉舌《解放军报》刊文,明确提出:中国军队需要在军事、信息、文化建设等方面向外国军队、特别是向美军学习。咱这本小书,就是响应军报号召的产物。
  美国有一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国家。”的确,美国总给人这样一个深刻印象——总在寻找敌人,整垮苏联后,又瞄准中国。不管你承不承认,现实是,美国把中国视为现实的对手,“在领土上分裂中国,在政治上颠覆中国,在战略上遏制中国,在经济上挫败中国”。
  现在,中国惹不起这个对手,更要命的是,还躲不开这个对手。怎么办?研究对手、学习对手、超过对手。
  中国既有向敌人学习并战胜敌人的历史,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败了胡人;也有不屑于向对手学习被人家揍得满地找牙的教训,晚清就是一个反面教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要打败对手,首先要了解和学习对手。任何对手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更何况是强大的对手。
  近年来,通过中美联合军演等方式,我军已经迈开了向美军学习的步子。对此,美方是什么态度呢?美军太平洋舰队前司令詹姆斯·里昂斯上将明确反对,认为这是在“帮助未来的潜在敌人发展军力”。
  向美军学习,并不是要挑战美军,与对方兵戎相见,而是为了在打交道时,多攥个筹码在手里。正如《超限战》作者之一王湘穗在2015年的一次演讲时所说:“中美两国是弈手,是全球这盘棋上的弈手,大家都在下棋。在这个棋盘上,你吃我的子,我吃你的子,互相在吃,斗得很厉害,但是大家要注意,下棋的前提是双方都保持棋盘不要被踢翻,不要把桌子掀了,是共生关系。在共同生活的情况下不断博弈,光看一头不行。”
  本书从作战、训练、支援和文化四个方面介绍美军,没有追求系统和完整,而是片段式、启发式的,如果读者阅后有所知、有所思、有所得,那就OK了。本书从细节着眼分析美军,内容多言及美军的优长。有人可能会说我崇洋媚美,甚至说我是“美吹”。如果少数人这样讲,这很正常。如果太多人骂我,那只能证明一件事——100多年来咱们还真是没多少长进。晚清的时候,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很多清朝大臣却说对方优长是“奇技淫巧”,还把人家送的科技产品扔到厕所里,直到火烧圆明园才被外国人发现。
  为美军评功摆好,并不是说美军就没问题,他们不仅有问题,还多着呢。比如,美军的信息化战争有软肋——如果失去天上的卫星或接收设备芯片被毁,其战斗力也许不如一支原始的军队。也就是说,美军所有的成功依靠信息化,将来它的惨败,也可能因为信息化。信息化是美军独有的优势,也是不可避免的阿喀琉斯之踵。又如,美军的强大离不开美元。伊拉克战争,美军吊打伊军,表面上是靠军事力量,实际上是靠金元力量——美军的投入是对方的285倍!没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美军的军事强大就失去了基础。尹卓将军曾分析,一旦我们摧毁其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在其他方面的霸权就会随之瓦解。再如,美军在一些细节上也做得很差:1984年美国空军为C-54运输机采购的咖啡壶,居然贵到7622美元一个;美国海军在P-3反潜机上安装一个小小的马桶座,也高达640美元!2005年8月,美国遭受“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美军出动7000人救灾。不过,布什总统下令三天后,美军竟还没赶到目的地,到了以后,第一件事居然不是救灾,而是“找地方睡觉和打牌”。
  美军将领有一句口头禅:我们不想把军队派去打一场“公平的战斗”。换句话说,美军往往靠压倒性优势取胜,玩的是“大人打小孩”的路数,用刘亚洲将军的话来说,不是“士兵对士兵,炮弹对炮弹”,而是“导弹对子弹,卫星对准星”。有人说,在现代战争中,谋略的地位和作用大大下降了,理由坚挺得让人几乎无法反驳:冷兵器时代,作战双方在武器装备方面差距不会太大,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更懂谋略,谁更会使诈,谁更会用计,往往就是赢家;但在现代战争中,作战双方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悬殊越来越大,打起来往往一边倒。
  不过,如果对手与美军实力相当,美军大概连怎么打都不知道了。况且,大人总会变老,小孩也会长大。什么意思,你懂的。
  也许,咱在技术上一时还赶不上美军,但在思想上得跟上,别掉队。2001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实施了比海湾战争更成功的“太空战”。其实早在1982年,美军退役中将格雷厄姆就向当时的总统里根提出了“高边疆”的概念,建议把太空作为新的战略疆界。都说空军出战略家,这个格雷厄姆却是陆军出身。
  本书涉及我军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不是“扒粪”,更不是别有用心,而是“爱之深,责之切”。正如丘吉尔所说:“批评让人不痛快,但却是必须的。批评就像是人身体上的疼痛,它引人关注不健康的状态。”
  在这个和平年代“鼓吹”向美军学习,你可以说我是鹰派,但不能说我是好战分子。罗马格言说得好:“如果你想要和平,那就做好打仗的准备。”
  ……

《铁翼雄风:二战欧洲战场上的空战史诗》 第一卷:黎明前的阴影 1939年的欧洲,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剑拔弩张的气息。在希特勒的野心勃勃的扩张阴影下,一股新的战争形态——空战,正悄然改变着未来战场的面貌。本书的第一卷,将带领读者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前时光,深入剖析各国空军的崛起与演变。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英国皇家空军(RAF)。在战争爆发前,RAF并未被视为一支足以与德国空军(Luftwaffe)抗衡的力量。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决定:大力发展空军力量,尤其是战略轰炸机部队和战斗机部队。本卷将详述RAF在战前的研发成果,包括“喷火”(Spitfire)和“飓风”(Hurricane)等划时代战斗机的诞生,以及这些飞机在技术性能上的革新。我们将深入探讨其空气动力学设计、发动机技术,以及它们在面对当时德国空军优势时的潜在应对策略。 与此同时,纳粹德国的空军力量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希特勒的“闪电战”战略,严重依赖于空军的协同作战能力。本卷将详细介绍德国空军的组建历程、其先进的战术理念,以及斯图卡(Stuka)俯冲轰炸机、梅塞施密特(Messerschmitt) Bf 109战斗机等王牌机型的研发背景和实战性能。我们将分析德国空军在早期战争中,如何在波兰、法国等战场上展现其摧枯拉朽的力量,是如何利用空中优势为地面部队开辟道路的。 法国空军(Armée de l'Air)在战争初期同样拥有不容小觑的实力,尤其是在早期设计的“美洲虎”(Dewoitine D.520)等战斗机上。然而,由于指挥体系的混乱、战术思想的保守以及技术更新的滞后,其在面对德国空军的强大攻势时显得力不从心。本卷将客观分析法国空军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其在1940年秋季沦陷前所经历的悲壮抵抗。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苏联空军(VVS)的早期发展。尽管在“大清洗”运动中,其指挥层遭受了重创,但苏联在飞机设计和生产方面依然取得了显著成就。本卷将介绍包括伊留申(Ilyushin) Il-2“斯图莫维克”(Sturmovik)攻击机在内的苏联经典机型,并探讨其在即将到来的东线战场上的战略意义。 本卷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更是对那个时代空军战略思想、技术革新以及国家命运交织的深刻解读。我们将通过梳理战前各国空军的建设重点、技术瓶颈、人才培养以及潜在的战略误判,为理解二战欧洲战场上空战的残酷与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读者将在此卷中,感受到黎明前欧洲上空笼罩的浓重阴影,以及一场史无前例的空战风暴即将席卷而来的前兆。 第二卷:怒海争锋——不列颠空战的生死较量 1940年的夏天,不列颠岛上空,一场决定性的空战拉开了帷幕。本书的第二卷,将以最细腻的笔触,描绘这场被誉为“改变历史进程”的不列颠空战(Battle of Britain)。 本卷将从德国空军的战略目标切入,详细分析希特勒及其空军总司令戈林(Hermann Göring)制定的“海狮计划”(Operation Sea Lion)——即入侵英国的军事战略。我们将深入剖析“海狮计划”中,空军所承担的关键任务:首先是夺取制空权,其次是削弱英国的工业和军事设施,最后是打击英国人民的士气。本卷将详细介绍德国空军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鹰击”(Adlerangriff)作战计划,包括其攻击目标的选择、兵力部署以及战术演变。 面对德国空军强大的攻势,英国皇家空军(RAF)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凭借着高昂的士气、卓越的飞行员以及创新的战术,奋起反击。本卷将着重展现RAF的“战斗机司令部”(Fighter Command)是如何在休·唐迪(Hugh Dowding)的领导下,建立起一套高效的预警和指挥体系。我们将详细介绍RAF如何利用雷达技术(Chain Home radar system),提前预警德国空军的来袭,以及如何通过“皇家信使”(Royal Observer Corps)的地面报告,与雷达信息相结合,形成一套多层级的防御网络。 战斗机部队的表现更是本卷的核心。我们将深入探讨“喷火”(Spitfire)和“飓风”(Hurricane)在实战中的表现。读者将了解到“喷火”的卓越机动性和高空性能,以及“飓风”在低空缠斗中的优势。本卷将通过对不同型号飞机的性能分析,以及对飞行员战术的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空战的激烈。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年轻的飞行员,他们的勇气、牺牲和技术,是如何在高强度的空战中一次次将德国空军挡在不列颠上空之外的。 “保卫者”(The Few)——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他们的故事在本卷中将得到最生动的呈现。我们将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飞行员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战争报道,还原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空战场景。读者将了解到,在无数次的交锋中,飞行员们如何在高射炮火的拦截下,在敌机的枪林弹雨中,与死神擦肩而过,并将希望寄托于每一次精准的俯冲和射击。 本卷还将关注德国空军在战术上的调整与失误。从初期对港口和雷达站的攻击,到后来对伦敦的战略轰炸,德国空军的战术调整反映了其指挥层在战略判断上的摇摆和对英国抵抗意志的低估。我们将分析戈林对空战的误判,以及其对RAF的低估,是如何导致德国空军最终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 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英国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本卷将通过对战争进程的回顾,以及对战后影响的分析,揭示这场空战是如何扭转了二战的战略态势,为盟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读者将在此卷中,深刻理解“没有哪一天的胜利,归功于如此之少的人”这句话的含义,并为那些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谱写出的壮丽史诗而动容。 第三卷:战火蔓延——轴心国的空中攻势 随着不列颠空战的结束,战争的烈火在欧洲大陆以及更广阔的战场上迅速蔓延。本书的第三卷,将聚焦于轴心国在各个战线上发起的空中攻势,以及盟军不断壮大的空中力量如何与之抗衡。 本卷首先将目光投向北非战场。在沙漠的烈日和尘暴下,德国空军(Luftwaffe)和意大利空军(Regia Aeronautica)与英国皇家空军(RAF)及其他盟军空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我们将详细介绍由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指挥的非洲军团(Afrika Korps)是如何依赖空军的支援,在北非战场上取得早期胜利的。本卷将分析德国空军在北非所使用的战术,例如对盟军补给线的打击,以及对地面部队的近距离空中支援。我们将详细介绍当时在北非战场上活跃的飞机型号,例如德国的Bf 109、Ju 87“斯图卡”以及盟军的“飓风”、“P-40”等,并探讨它们在恶劣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随后,我们将视角转向广阔的东线战场。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东线战场由此成为二战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场之一。本卷将详细分析德国空军在入侵初期,如何利用其优势,迅速摧毁苏联空军的大部分力量,并在早期取得制空权。我们将重点介绍德国空军在东线所使用的战略和战术,例如对苏联工业中心的轰炸,以及对红军(Red Army)的地面部队进行大规模的空中打击。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探讨苏联空军(VVS)在遭受重创后,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重建和反击的。本卷将突出介绍苏联的“斯图莫维克”(Il-2 Sturmovik)攻击机,这种在东线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飞机,以及苏联飞行员的英勇事迹。 太平洋战场同样是本卷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本卷将详细分析日本海军航空兵(Imperial Japanese Navy Air Service)的作战实力,以及其在战争初期,例如偷袭珍珠港、占领东南亚等地区的辉煌战绩。我们将重点介绍日本的零式战斗机(A6M Zero),分析其优异的机动性和长航程,以及它给盟军带来的巨大威胁。同时,本卷也将展现美国海军航空兵(United States Navy Aviation)和美国陆军航空兵(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是如何在战争初期遭受损失后,迅速进行调整和反击。我们将聚焦于太平洋战场上那些关键性的海空战役,例如珊瑚海海战(Battle of the Coral Sea)和中途岛海战(Battle of Midway),分析这些战役是如何扭转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在本卷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轴心国空军在战术上的演变,以及它们在战争后期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德国空军在面对盟军日益强大的战略轰炸攻势时,是如何疲于奔命的。日本海军航空兵在面对技术和数量优势的美国海军时,是如何逐渐失去制空权的。 本卷的叙事将紧密结合飞机型号、战术运用、关键战役以及战略决策。我们将通过对轴心国空军在各个战场上的攻势进行详尽的梳理,展现二战初期至中期,空中力量在战争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读者将在此卷中,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以及各国空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了各自的国家命运而进行殊死搏斗的壮烈景象。 第四卷:制空权之争——盟军的战略轰炸与空中反攻 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并逐渐转入战略性的空中反攻。本书的第四卷,将详细阐述盟军如何通过战略轰炸,削弱轴心国的战争潜力,以及如何通过大规模的空中支援,为地面部队的进攻铺平道路。 本卷的重点将放在以英国皇家空军(RAF)和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为主导的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我们将深入分析盟军战略轰炸的目标选择,从最初的工业设施、交通枢纽,到后来的城市轰炸。本卷将详细介绍“区域轰炸”(area bombing)和“精准轰炸”(precision bombing)两种战略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效果。读者将了解到,诸如兰开斯特(Lancaster)、B-17“飞行堡垒”(B-17 Flying Fortress)、B-24“解放者”(B-24 Liberator)等战略轰炸机是如何深入德国腹地,执行高风险的任务。 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夜间轰炸,以及白天进行的低损失、高精准度的轰炸。本卷将详细分析轰炸机部队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德国空军的拦截、高射炮火的威胁,以及恶劣的天气条件。我们将通过引用飞行员的回忆录和当时的作战记录,生动地再现那些惊心动魄的飞行任务,以及那些为胜利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同时,本卷也将详细介绍盟军战斗机部队在战略轰炸中的作用。随着P-51“野马”(P-51 Mustang)等远程护航战斗机的出现,盟军战斗机能够深入德国腹地,为轰炸机提供有效的掩护,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空军的拦截能力。我们将分析战斗机部队是如何从最初的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出击,争夺制空权。 在太平洋战场上,本卷将继续聚焦于美国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的进攻。我们将详细分析盟军是如何通过“跳岛战术”(island hopping)逐步推进,并在此过程中,如何运用航空力量摧毁日军的舰船、机场和防御工事。本卷将重点介绍像“地狱猫”(F6F Hellcat)和“海盗”(F4U Corsair)等舰载战斗机,以及“野马”等陆基战斗机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卓越表现。我们将深入分析关键性的战役,例如菲律宾海海战(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这场战役彻底摧毁了日本海军航空兵的主力,为盟军赢得了太平洋战场的制空权。 本卷还将探讨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日益壮大的空中支援能力。从诺曼底登陆(D-Day)到巴斯托涅战役(Battle of the Bulge),再到冲绳战役(Battle of Okinawa),盟军的飞机在支援地面部队、打击敌军集结地、摧毁敌军补给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详细介绍近距离空中支援(Close Air Support)战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在本卷的结尾,我们将对盟军战略轰炸和空中反攻的整体成效进行总结。我们将分析这些空中行动是如何沉重打击了轴心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军事实力和人民士气,并最终为盟军的胜利铺平了道路。读者将在此卷中,深刻理解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盟军强大的空中力量是如何改变了二战的进程。 第五卷:最后的辉煌与沉寂——战后空军的变革与展望 随着二战的硝烟逐渐散去,全球的军事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的第五卷,将聚焦于战后空军力量的变革,以及那些在战争中脱颖而出的机型和技术,如何影响着未来的空军发展。 本卷首先将审视战后德国空军的解散及其对欧洲空军格局的影响。德国作为战败国,其空军力量被彻底解除,而其先进的航空技术人才和设备则被盟军各国瓜分。我们将分析这一过程对战后欧洲国家空军建设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借鉴德国的经验和技术。 在亚洲,日本的空军力量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本卷将探讨日本航空工业在战后的艰难重建,以及其如何逐渐在民用航空领域崭露头角。 美苏两大阵营的崛起,标志着冷战时代的开启,也为新的空军竞赛奠定了基础。本卷将详细分析战后美国空军(United States Air Force, USAF)和苏联空军(VVS)的重组和发展。我们将重点关注喷气式飞机的技术革新,例如美国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P-80“流星”(P-80 Shooting Star),以及苏联在这一领域的快速追赶。本卷将深入探讨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其带来的速度和性能的飞跃,以及它如何彻底改变了空中作战的模式。 核武器的出现,为战争带来了新的维度。本卷将探讨战略轰炸机在核时代的地位,以及诸如B-29“超级空中堡垒”(B-29 Superfortress)等型号在战后冷战初期所扮演的战略角色。我们将分析核威慑理论是如何影响着各国空军的战略部署。 本卷也将回顾那些在二战中闪耀,但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渐退役的经典机型。例如,我们可能会再次提及“喷火”和Bf 109,分析它们在战后是否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以及它们的历史意义。我们将探讨那些在战火中证明了自身价值,但最终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的飞机,它们的故事构成了空军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此外,本卷还将关注战后空军战术思想的演变。随着喷气式飞机的普及,空战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将分析新的战术,例如空中优势(Air Superiority)的争夺,以及空地协同作战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本卷将对二战空战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空军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战的应用,以及未来空中力量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卷将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带领读者回顾战后空军力量的变革,以及那些在战争中留下的宝贵遗产,为理解现代空军的崛起提供历史的纵深。 本书的五卷,将共同构建一幅宏伟的二战欧洲战场空战史诗画卷,从战前的暗流涌动,到不列颠的生死搏杀,再到战火的全面蔓延,最后是盟军的空中反攻与战后的变革,每一卷都将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空战的历史细节,展现飞机、技术、战术和人性在战争中的交织与碰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才是美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军事读物,不如说是一扇观察美国社会和政治的窗口。作者在书中对美军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基层士兵的日常生活,到高层将领的决策过程,再到军事工业复合体的运作,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美军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角色的部分。他没有回避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行动所带来的争议和影响,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这些行动背后的动因和后果。这本书的论证非常有力量,作者旁征博引,逻辑清晰,让人不得不信服。他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某些国际事件的认知。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艰苦但收获颇丰的头脑风暴。作者的笔触非常客观,即使在谈论敏感话题时,也能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信息。

评分

这本《这才是美军》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每次拿起这本书,都会被作者那种深沉的观察和精炼的笔触所打动。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美军的辉煌战史,或者枯燥地讲解军事装备,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更为人性化的层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基层士兵心理描写的部分,那些在战火硝烟中,年轻人内心的挣扎、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迷茫,甚至是偶尔流露出的幽默,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些威严的军装和先进的武器背后,同样跳动着一颗颗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心脏。有时候,读到某个士兵在孤独的哨位上写给家人的信,或是战友之间互相打气的情景,我都会不自觉地红了眼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宏大的叙事,最终都离不开个体命运的微小注脚。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朴实,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触及最柔软的地方。他像一个旁观者,又像一个倾听者,将那些不为人知的士兵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窥见美军光鲜外表下的真实情感世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军事数据,而在于它唤起了我们对战争中个体感受的深刻同情和理解。

评分

《这才是美军》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全方位的震撼。作者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描绘了美军的方方面面。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美军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探讨。作者深入分析了美军内部所形成的独特亚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着士兵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他让我们看到,美军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组织,更是一个拥有自身独特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群体。书中对于美军士兵之间的战友情和团队精神的描绘,也让我深受感动。那些在生死关头互相扶持、共同进退的场景,展现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美军的实力,更让我们看到了美军背后的精神内核。它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关于忠诚、牺牲、责任和团队的书。

评分

初读《这才是美军》,我以为会看到一系列关于战术、战略的分析,或是对军事科技的详细介绍。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作者在书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和文化背景,将美军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革之中进行审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美军内部不同兵种之间互动和竞争的描绘,那些充满智慧的博弈,以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方如何争取话语权和支持,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军队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组织、权力和人性的百科全书。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但又不显得枯燥乏味。他能够将复杂的军事概念和政治博弈,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认识现代国家机器运作的独特视角。通过对美军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解答了我对于美军的一些疑问,更激发了我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评分

拿到《这才是美军》这本书,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去翻阅。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仿佛将我带入了真实的战场场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美军训练和战术演习的描写,那些紧张刺激的场面,以及士兵们在严苛训练中展现出的顽强意志,都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训练过程描绘成简单的体能考验,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心理和策略元素。他让我们看到了,每一次演习,每一次模拟,都是为了在真实的战场上做出更精确的判断和更有效的行动。这本书的语言很有画面感,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无论是装备的描述,还是战术的解析,都显得非常专业。这本书让我对现代军事行动的复杂性和精密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只是关于“打仗”,更是关于“如何打”,以及“为什么打”。

评分

相信品种,相信京东,相信大品牌!

评分

忙了,都忘记了,不好意思还能说什么呢--有生之年能碰到老板这个店,够幸福的。

评分

作者鼎力推荐,比较好读,加深对外军的认识

评分

好书,物流也很及时,一如既往的快捷方便

评分

东西不错,谢谢京东的优秀服务

评分

书不错,京东质量有保证,多学习

评分

装帧很不错,值得一看,推荐购买

评分

不错,还没看,应该可以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