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射线检测(第2版)

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射线检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强天鹏 编
图书标签:
  • 无损检测
  • 射线检测
  • NDT
  • 特种设备
  • 资格考核
  • 教材
  • 第二版
  • 工业检测
  • 检测技术
  • 安全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ISBN:9787504558961
版次:2
商品编码:100934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3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射线检测(第2版)》是由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组织编写的射线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的统编培训教材,按照全国特种设备射线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大纲编写。《射线检测(第2版)》共分9章,系统地介绍了射线检测的基本理论、技术、工艺、装备和防护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有,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射线检测的设备和器材、射线照相质量的影响因素、射线透照工艺、暗室处理技术、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辐射防护、其他射线检测方法和技术、射线检测的质量管理。
  《射线检测(第2版)》的特点是,既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又紧跟科技发展,及时介绍国内外射线检测理论的新观点和技术装备研究的新成果。《射线检测(第2版)》除作为特种设备射线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培训教材外,也可供企业生产一线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安全监察人员、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
1.1 原子与原子结构(1)
1.1.1 元素与原子(1)
1.1.2 核外电子运动规律(2)
1.1.3 原子核结构(4)
1.2 射线的种类和性质(5)
1.2.1 X射线和闵湎叩男灾
1.2.2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6)
1.2.3 闵湎叩牟�生及其特�
1.2.4 波粒二象性(9)
1.2.5 射线的种类(10)
1.2.6 关于标识X射线的进一步讨论(10)
1.2.7 工业检测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11)
1.3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4)
1.3.1 光电效应(14)
1.3.2 康普顿效应(15)
1.3.3 电子对效应(16)
1.3.4 瑞利散射(17)
1.3.5 各种相互作用发生的相对概率(17)
1.3.6 窄束、单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18)
1.3.7 宽束、多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20)
1.3.8 连续X射线吸收(衰减)系数测试和吸收(衰减)曲线(22)
1.3.9 截面与吸收系数(24)
1.3.10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5)
1.4 射线照相法的原理与特点(25)
1.4.1 射线照相法的原理(26)
1.4.2 射线照相法的特点(27)

第2章 射线检测的设备和器材(28)
2.1 X射线机(28)
2.1.1 X射线机的种类和特点(28)
2.1.2 X射线管(30)
2.1.3 高压发生电路(36)
2.1.4 X射线机的基本结构(39)
2.1.5 X射线机的主要技术条件(42)
2.1.6 X射线机的使用、维护和修理(44)
2.2 闵湎呋
2.2.1 闵湎咴吹闹饕�特性参�
2.2.2 闵湎咛缴松璞傅奶氐
2.2.3 闵湎咛缴松璞傅姆掷嘤虢峁
2.2.4 闵湎咛缴嘶�的操�
2.2.5 闵湎咛缴松璞傅奈�护及故障排�
2.3 射线照相胶片(53)
2.3.1 射线照相胶片的构造与特点(53)
2.3.2 感光原理及潜影的形成(54)
2.3.3 底片黑度(55)
2.3.4 射线胶片的特性(55)
2.3.5 卤化银粒度对胶片性能的影响(60)
2.3.6 胶片的光谱感光度(60)
2.3.7 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60)
2.3.8 颗粒度驞的测量(61)
2.3.9 胶片的使用与保管(62)
2.4 射线照相辅助设备器材(62)
2.4.1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62)
2.4.2 增感屏(63)
2.4.3 像质计(66)
2.4.4 其他照相辅助器材(70)

第3章 射线照相质量的影响因素(72)
3.1 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影响因素(72)
3.1.1 概述(72)
3.1.2 射线照相对比度(73)
3.1.3 射线照相清晰度(75)
3.1.4 射线照相颗粒度(79)
3.2 灵敏度和缺陷检出的有关研究(80)
3.2.1 最小可见对比度腄min(80)
3.2.2 射线底片黑度与灵敏度(80)
3.2.3 缺陷检出试验(82)
3.2.4 几何因素对小缺陷对比度的影响(85)
3.2.5 不同缺陷的灵敏度关系公式(90)
3.2.6 射线照相裂纹检出研究的总结(93)
3.2.7 信噪比(96)

第4章 射线透照工艺(99)
4.1 透照工艺条件的选择(99)
4.1.1 射线源和能量的选择(99)
4.1.2 焦距的选择(101)
4.1.3 曝光量的选择与修正(104)
4.2 透照方式的选择和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107)
4.2.1 透照方式的选择(107)
4.2.2 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109)
4.3 曝光曲线的制作及应用(115)
4.3.1 曝光曲线的构成和使用条件(116)
4.3.2 曝光曲线的制作(117)
4.3.3 曝光曲线的使用(118)
4.4 散射线的控制(121)
4.4.1 散射线的来源和分类(121)
4.4.2 散射比的影响因素(121)
4.4.3 散射线的控制措施(122)
4.5 焊缝透照常规工艺(124)
4.5.1 透照工艺的分类和内容(124)
4.5.2 焊缝透照专用工艺卡示例(125)
4.5.3 焊缝透照的基本操作(128)
4.6 射线透照技术和工艺研究(129)
4.6.1 大厚度比试件的透照技术(129)
4.6.2 安放式接管管座焊缝的射线照相技术要点(131)
4.6.3 管子-管板角接焊缝的射线照相技术要点(131)
4.6.4 小径管的透照技术与工艺(132)
4.6.5 球罐闵湎呷�景曝光工�

第5章 暗室处理技术(141)
5.1 暗室基本知识(141)
5.1.1 暗室布置知识(141)
5.1.2 暗室设备器材使用知识(142)
5.1.3 配液注意事项(142)
5.1.4 胶片处理程序和操作要点(143)
5.1.5 胶片处理的药液配方(143)
5.1.6 控制使用单位的胶片处理条件的方法(145)
5.2 暗室处理技术(145)
5.2.1 显影(145)
5.2.2 停显(149)
5.2.3 定影(149)
5.2.4 水洗和干燥(151)
5.3 自动洗片机(151)

第6章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154)
6.1 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154)
6.1.1 底片质量要求(154)
6.1.2 环境设备条件要求(156)
6.1.3 人员条件要求(157)
6.1.4 与评片基本要求相关的知识(157)
6.2 评片基本知识(159)
6.2.1 观片的基本操作(159)
6.2.2 投影的基本概念(159)
6.2.3 焊接的基本知识(161)
6.2.4 焊接缺陷的危害性及分类(164)
6.3 底片影像分析(168)
6.3.1 焊接缺陷影像(169)
6.3.2 常见伪缺陷影像及识别方法(170)
6.3.3 表面几何影像的识别(171)
6.3.4 底片影像分析要点(171)
6.4 焊接接头的质量等级评定(173)
6.4.1 焊接接头质量分级规定评说(174)
6.4.2 射线照相检验的记录与报告(174)

第7章 辐射防护(176)
7.1 辐射量的定义、单位与标准(176)
7.1.1 描述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和单位(176)
7.1.2 描述辐射防护的常用辐射量和单位(180)
7.2 剂量测定方法和仪器(184)
7.2.1 辐射监测的内容及分类(184)
7.2.2 剂量测定仪器的工作原理(185)
7.2.3 剂量仪器的选择及其校准(186)
7.2.4 场所辐射监测仪器(187)
7.2.5 个人剂量监测仪器(188)
7.3 辐射防护的原则、标准和辐射损伤机理(189)
7.3.1 辐射防护的目的和基本原则(189)
7.3.2 剂量限值规定(190)
7.3.3 辐射损伤的机理(191)
7.4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和防护计算(193)
7.4.1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193)
7.4.2 照射量的计算(194)
7.4.3 防护计算(195)
7.4.4 屏蔽防护常用材料(199)

第8章 其他射线检测方法和技术(201)
8.1 高能射线照相(201)
8.1.1 电子回旋加速器和电子直线加速器(201)
8.1.2 高能射线照相的特点(202)
8.1.3 高能射线照相的几个技术数据(203)
8.1.4 直线加速器的结构、原理及操作(204)
8.1.5 高能射线的辐射防护(206)
8.2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206)
8.2.1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的进展(207)
8.2.2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的图像特性(208)
8.2.3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的工艺要点(209)
8.2.4 图像增强器射线实时成像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211)
8.3 数字化射线成像技术(211)
8.3.1 计算机射线照相技术(CR)(211)
8.3.2 线阵列扫描成像技术(LDA)(212)
8.3.3 数字平板直接成像技术(DR)(215)
8.3.4 关于数字化射线成像技术的进一步知识(217)
8.4 X射线层析照相(X-CT)(223)
8.5 中子射线照相(224)
8.5.1 中子射线照相的原理(224)
8.5.2 中子射线照相设备(226)
8.5.3 中子射线照相应用简介(228)

第9章 射线检测的质量管理(229)
9.1 全面质量管理(229)
9.2 射线检测人员的管理(229)
9.2.1 人力资源配备和储备(229)
9.2.2 人员资格管理(230)
9.2.3 人员培训与考核(230)
9.2.4 人员技术业绩档案(230)
9.3 射线检测设备及器材的管理(231)
9.3.1 仪器设备材料采购管理(231)
9.3.2 仪器设备档案(231)
9.3.3 仪器设备使用管理(232)
9.3.4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233)
9.3.5 消耗材料的管理(233)
9.4 射线检测工艺的管理(233)
9.4.1 工艺规程的制定(234)
9.4.2 检测工艺卡(234)
9.4.3 工艺纪律的监督与管理(235)
9.4.4 新技术、新工艺的鉴定(235)
9.4.5 例外检测专用工艺的制定(235)
9.5 射线检测报告、底片及原始记录控制和档案管理(236)
9.6 射线检测环境的管理(236)
9.7 放射防护安全管理(237)
9.7.1 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237)
9.7.2 放射防护管理责任部门(237)
9.7.3 射线装置申请许可制度(238)
9.7.4 放射防护培训(238)
9.7.5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管理(239)
9.7.6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健康管理(239)
9.7.7 放射事故管理(240)
附录Ⅰ JB/T4730标准中的确定焦距的最小值的诺模图(241)
附录Ⅱ JB/T4730标准中的环向对接焊接接头的透照次数图(243)
附录Ⅲ JB/T4730标准规定的像质计灵敏度值(249)
附录Ⅳ 国内外射线照相检测的部分标准目录(251)
主要参考文献(255)

精彩书摘

  胶片的选用,应根据射线照相技术要求及射线的线质、工件厚度、材料种类等条件综合考虑,一般来说:
  1.可按像质要求高低选用,如需要较高的射线照相质量,则需使用梯噪比较大的胶片。
  2.在能满足像质要求的前提下,如需缩短曝光时间,可使用梯噪比较小的胶片。
  3.工件厚度较小、工件材料等效系数较低或射源线质较硬时,可选用梯噪比较大的胶片。
  4.在工作环境温度较高时,宜选用抗潮性能较好的胶片,在工作环境比较干燥时,宜选用抗静电感光性能较好的胶片。
  射线胶片使用和保存注意事项如下:
  1.胶片不可接近氨、硫化氢、煤气、乙炔和酸等有害气体,否则会产生灰雾。
  2.裁片时不可把胶片上的衬纸取掉裁切,以防止裁切过程中将胶片划伤。不要多层胶片同时裁切,防止轧刀,擦伤胶片。
  3.装片和取片时,胶片与增感屏应避免摩擦,否则会擦伤,显影后底片上会产生黑线。操作时还应避免胶片受压受曲受折,否则会在底片上出现新月形影像的折痕。
  4.开封后的胶片和装入暗袋的胶片要尽快使用,如工作量较小,一时不能用完,则要采取干燥措施。
  5.胶片宜保存在低温低湿环境中,温度通常以lo-15℃最好;湿度应保持在55%一65%之间。湿度高会使胶片与衬纸或增感屏粘在一起,但空气过于干燥,容易使胶片产生静电感光。
  6.胶片应远离热源和射线的影响,在暗室红灯下操作不宜距离过近,暴露时间不宜过长。
  7.胶片应竖放,避免受压。2.4 射线照相辅助设备器材2.4.1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
  黑度计又名光学密度计,或简称密度计。射线照相底片的黑度均用透射式黑度计测量。早期的黑度计是模拟电路指针显示的光电直读式黑度计,现今已很少使用,此处不做介绍。

前言/序言

  无损检测是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检测技术,它借助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在不损坏、不改变被检测对象理化状态的情况下,对被检测对象的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进行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的检查和测试,借以评判它们的连续性、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其他性能指标。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无损检测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例如特种设备的制造检测和在用检验,以及机械、冶金、石油天然气、化工、航空航天、船舶、铁道、电力、核工业、兵器、煤炭、有色金属、建筑等行业。尤其在保证承压类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方面,无损检测技术显得特别重要。
  无损检测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所采用的技术和装备的水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检测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无损检测人员所承担的职责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无损检测理论知识和技术素质。因此,必须制订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鉴定他们是否具备这种资格。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和考核十分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就组织成立了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机构,制定了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开展了培训和人员资格考核工作。1990年,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培训教材。多年的实践证明,该套教材的使用,对系统地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严格地实施考核鉴定制度,对提高我国无损检测人员的水平,保证无损检测技术的正确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版教材的内容已显得陈旧,无法满足培训考核的需要。为保证我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质量,使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培训跟上国际水平,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决定编写第二版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资格考核统编教材。
  第二版教材的编写工作是由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牵头,在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由国内无损检测专家担纲,以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大纲为依据,紧扣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全面系统地体现了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和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的特点与要求。教材编写以Ⅱ、Ⅲ级检测人员的培训内容为主体,注重体现Ⅲ级所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强调实际应用,增加典型应用实例、典型案例的介绍,并力图反映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特种设备行业的实际要求。在内容安排上,全套教材在充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突出理论、工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使之更加实用。第二版教材共计5种:《承压类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相关知识》《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检测》。上述教材写出后经过试用和反复修改,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第二版教材的出版不仅给报考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Ⅲ级人员资格考核的广大考生提供了一套具有权威性、实用性、科学性的教材,同时也为无损检测行业的技术人员、特种设备质量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书。
  第二版教材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和全国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考评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内容恐有不妥和错误之处,热切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射线检测:原理、技术与应用 本书深入剖析了射线检测(Radiographic Testing, RT)这一关键的无损检测技术。作为保障产品质量与设备安全的重要手段,射线检测在诸多工业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详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帮助理解并掌握射线检测的奥秘。 核心原理与物理基础: 射线检测的核心在于利用X射线或γ射线穿透被检测物体时,由于物体内部密度、厚度或成分的差异导致穿透剂量发生变化,从而在探测器(如胶片、数字成像探测器)上形成影像。本书将从电磁波谱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X射线和γ射线的产生机制、性质以及它们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这包括: X射线发生器: 介绍X射线管的工作原理,包括电子发射、加速、靶材选择以及产生X射线的过程,重点分析影响X射线能量和强度的关键参数(如管电压、管电流)。 放射性同位素(γ射线源): 讲解常用的γ射线源(如铱-192、钴-60)的衰变原理、射线性质及其在射线检测中的优势与局限。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深入探讨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瑞利散射等射线与原子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解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射线的衰减,并最终形成可被观察的影像信息。 图像形成原理: 阐述射线在穿透试件后,剂量分布的变化如何转化为探测器上的信号,以及这些信号如何被记录和显示。 检测技术与设备: 本书详细介绍了射线检测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和关键设备,涵盖了从传统胶片成像到先进数字成像的各个方面: 射线底片(胶片成像): 详细介绍射线检测胶片的种类、感光特性、显影、定影等处理工艺。阐述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胶片、增感屏以及曝光参数,获得高质量的射线底片。 数字射线成像(DRT/CR): 重点讲解数字射线成像技术,包括计算机射线成像(CR)和直接数字射线成像(DR)。介绍成像板(IP)、探测器(如非晶硅、CMOS)的工作原理,以及图像采集、处理和显示的流程。着重分析数字成像在图像质量、效率和数据管理方面的优势。 成像设备: 介绍各类射线探伤机、γ射线源、以及配套的防护装置、支架、屏蔽室等设备。分析不同设备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和安全操作规程。 曝光技术: 详细讲解不同几何条件下(如近距离、远距离、内照射、外照射)的曝光技术,包括图像灵敏度、图像质量的控制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试件的材料、尺寸和缺陷类型选择最佳的曝光参数。 图像质量评价: 介绍影响射线成像质量的因素,如分辨率、对比度、信噪比等。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使用图像质量指示器(IQI,如线规、孔规)来量化和评价图像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本书将射线检测技术在多个关键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进行了深入阐述,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现了该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 焊接检测: 射线检测是评价金属焊接质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射线检测来识别和评定焊接接头中的常见缺陷,如气孔、夹渣、未焊透、裂纹等,并探讨不同国家和行业标准对焊接缺陷的评定原则。 铸件检测: 针对各类铸件,如钢铁铸件、铝合金铸件等,本书将介绍如何运用射线检测来发现内部缺陷,如气孔、缩松、疏松、夹杂物等,并指导如何根据缺陷的形态、尺寸和位置进行准确评定。 压力容器与管道检测: 在高压设备和管道系统中,射线检测是保障安全运行的关键手段。本书将深入分析在制造过程中和在役检查中,如何通过射线检测来监测材料疲劳、腐蚀、磨损以及焊缝质量。 航空航天与汽车工业: 介绍射线检测在这些高精尖领域中的应用,如检测发动机部件、复合材料结构、以及精密零部件的内部缺陷,确保产品的高可靠性。 其他领域: 探讨射线检测在电力、石油化工、桥梁、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应用,以及在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特殊用途。 缺陷识别与评定: 本书将着重于如何准确识别射线底片或数字图像上的各种缺陷,并根据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进行评定。这包括: 典型缺陷的影像特征: 详细描述各种内部缺陷(如气孔、夹渣、未焊透、裂纹、疏松等)在射线影像上的典型形态、大小、密度差异特征。 缺陷的定位与测量: 讲解如何通过几何关系和图像分析,准确地定位和测量缺陷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缺陷的评定标准: 详细介绍不同行业和国家(如ASME、API、EN、GB等)关于射线检测缺陷评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以及如何根据标准对缺陷进行分类和判定。 误判与漏判的分析: 探讨可能导致误判和漏判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操作技能、优化设备和加强复核来避免。 安全防护与操作规范: 射线检测涉及电离辐射,因此安全防护至关重要。本书将提供详尽的安全防护指导: 电离辐射的基本知识: 介绍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如时间、距离、屏蔽)。 防护设备与措施: 讲解射线防护屏蔽材料、防护服、剂量计等的使用方法,以及操作场所的安全要求。 安全操作规程: 详细列举射线检测设备的操作流程、禁忌症、应急处理措施,确保操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法规与标准: 介绍国家和行业关于辐射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还将展望射线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 三维成像技术: 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实现对复杂结构内部的三维重建和精细分析。 智能化与自动化: 探讨射线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缺陷自动识别与分析。 新型探测器与成像技术: 介绍下一代数字探测器、高能射线源等技术的发展。 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图文并茂,适合于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检验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是深入理解和掌握射线检测技术的权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朴实的,和一般技术类书籍的风格差不多,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主色调是稳重的蓝色,上面印着清晰的图书名称和“第2版”的字样。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页数应该不少,纸张的质量看起来也还不错,摸上去有些韧性,不像那种容易泛黄的便宜纸。我一开始是被“射线检测”这个字眼吸引的,毕竟是无损检测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很多重型设备、关键部件的质量检查都离不开它。翻开目录,章节的划分感觉很系统,从基础理论讲起,比如X射线和γ射线的产生、性质,到成像原理、设备类型,再到具体的检测工艺、缺陷识别和评定标准,几乎涵盖了射线检测的方方面面。每个章节后面还附有一些例题或者思考题,感觉挺有帮助的,可以巩固一下学到的知识。我个人一直对射线穿透物体、在胶片上留下影像的过程感到好奇,这本书的理论部分应该能满足我的求知欲,而且作为“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它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扎实的射线检测知识体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初步印象都给我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拿到这本《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射线检测(第2版)》的时候,我立刻就被它严谨的风格和厚重的体量所吸引。作为一本官方的教材,它承载着培养合格的无损检测人员的重任,因此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我对射线检测这个领域一直充满兴趣,因为它是揭示材料内部奥秘的“X光眼”。这本书的第二版,意味着它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优化,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这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射线产生原理的详细阐述,包括X射线管和γ射线源的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在穿透金属材料时会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比如散射、吸收等。同时,对于成像技术的演变,我希望能有深入的了解,从传统的胶片成像到现在的数字化成像技术,了解它们的成像原理、设备构成、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书中关于缺陷的识别与评定标准部分,也是我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从射线图像中辨识出各种焊缝缺陷、铸件缺陷,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对这些缺陷进行准确的定级和判别。此外,射线防护知识是无损检测从业人员的生命线,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全面、详尽的防护指南,包括个人防护、设备防护以及现场管理等各个方面。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系统、实用,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研读的教材。

评分

我拿到这本《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射线检测(第2版)》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厚实的体量,预示着里面承载着丰富的知识。作为一本官方的考核教材,它的内容权威性和系统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之所以选择射线检测作为学习方向,是因为它在工业检测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检查金属材料内部的隐藏缺陷方面,射线检测往往能提供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信息。这本书的第二版,我认为是它的一大亮点,这意味着它采纳了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以及可能的标准更新,能够帮助读者掌握当前最前沿的知识。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不同类型射线源(如X射线和γ射线)的详细介绍,包括它们的产生机制、能量特性、穿透能力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同时,对于成像设备,无论是传统的胶片成像技术,还是日益发展的数字化成像技术(如CR、DR),我都希望能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它们的成像原理、设备组成、操作流程以及优缺点分析。此外,一本优秀的教材必然会包含大量实际应用案例和缺陷判读指导。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典型缺陷图像,并辅以详细的分析,帮助我建立起准确的缺陷识别能力。对于射线防护这一重要环节,我也非常关注,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检测过程的安全。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全面、与时俱进,是学习射线检测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射线检测(第2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非常厚实,拿在手里就知道内容肯定很充实。封面设计一如既往地秉承了这类专业教材的风格,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图书的名称和其作为考核教材的性质。我一直觉得,对于像射线检测这样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路径一定要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最有效。从目录的浏览来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从射线的基本物理原理开始讲起,比如射线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能量特性,以及穿透物质时发生的衰减现象。接着,它会深入到成像技术,讲解胶片成像、数字化成像的原理和不同之处,以及各种射线检测设备(如X射线机、γ射线源)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缺陷识别和评定标准的部分,这直接关系到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书中列举了各种常见的焊接缺陷、铸件缺陷,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射线图像来识别它们,以及根据国际国内的相关标准来进行缺陷等级的划分。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区分一个初学者和一个合格检测人员的关键。而且,教材的编排考虑到了考生备考的需求,很多章节都配有图示、表格,甚至是一些案例分析,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不仅能掌握射线检测的基本操作技能,更能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算不上是令人惊艳,但却有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正适合一本技术领域的权威教材。厚实的页数和清晰的排版,都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系统的梳理。我选择学习射线检测,是因为它在很多关键行业,如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能够有效地保障设备的安全和质量。这本书的“第二版”字样,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它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是经过更新的,能够反映当下最前沿的技术和行业标准,避免学习过时知识的风险。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射线成像原理的深入探讨,包括不同成像方式(如胶片、数字成像)的物理基础、成像过程以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于射线检测设备,从X射线发生器到γ射线源,再到探测器和图像记录系统,我都希望能有详细的了解,包括它们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维护保养。在缺陷识别与评定方面,这本书应该会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通过射线图像来准确地识别各种缺陷,如气孔、夹渣、裂纹等,并掌握如何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来评定缺陷的等级和允许范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内容十分详实,结构清晰,是一本非常适合作为射线检测入门和进阶学习的教材。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射线检测(第2版)》,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厚重感,这直接反映了其内容的丰富和全面。作为一本全国统编教材,它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这让我对它的学习价值充满了信心。射线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方法,能够直观地反映材料内部的缺陷,对于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这正是我所关注的。该书的“第二版”标识,也让我觉得非常重要,这表明它已经根据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进行了更新,能够帮助我掌握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射线产生原理的深入介绍,包括X射线和γ射线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同时,对于射线成像技术,我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从传统的胶片成像到现代的数字成像技术(如CR、DR)的演变过程、成像原理、设备构成以及图像质量的控制方法。另外,我非常重视书中关于缺陷识别和评定标准的部分,希望能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准确地识别各种焊缝缺陷、铸件缺陷,并能够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对这些缺陷进行科学、公正的评定。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内容详实、结构清晰、专业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质教材,能够为我的射线检测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没有过多装饰,但“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这个标识,一下子就点明了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项技能,最好是从官方教材入手,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方向的准确性,避免走弯路。射线检测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技术,能够“看穿”物体内部,发现潜在的问题,这对于确保各种重要设备的安全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本书的“第二版”,让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技术和标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第二版意味着它包含了最新的信息,更能反映当下的行业水平。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射线物理学基础知识的讲解,比如射线的产生原理、衰减特性,以及它们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发生的各种现象。同时,对于射线成像技术,无论是传统的胶片成像,还是现代的数字成像技术,我希望都能有系统性的学习,了解它们的成像原理、设备组成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缺陷的识别和评定部分,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大量的典型缺陷图片,并配以详细的解释,帮助我能够准确地辨别出各种隐藏在材料内部的缺陷,并学会如何根据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评定。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就是一本内容扎实、结构清晰、紧跟时代步伐的专业教材,能为我系统的学习射线检测提供坚实的保障。

评分

第一眼看到这本《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射线检测(第2版)》,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权威”。作为国家级的统编教材,它的内容必然是经过多方审定、科学严谨的,能够为我提供一条清晰、高效的学习路径。我之所以对射线检测情有独钟,是因为它能够“透视”材料内部,发现那些隐藏的、肉眼无法察觉的缺陷,这在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第二版”标识,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意味着它已经吸取了第一版的使用反馈,并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标准进行了更新,能够让我学到最实用、最前沿的知识。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射线源物理特性的详细讲解,比如X射线和γ射线在能量、穿透力、剂量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适用的检测对象和材料。同时,对于成像技术的演进,从传统的胶片成像到数字成像技术,我希望能了解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准确地判读射线底片或数字图像,如何识别各种典型的内部缺陷,并根据相关标准对缺陷进行评定。我坚信,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要讲授理论,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内容非常全面,覆盖了射线检测的方方面面,是系统学习射线检测知识的绝佳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一看就“不好惹”的专业教材。翻开它,你就能感觉到一股严谨、扎实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本全国性的统编教材,它的内容覆盖面肯定非常广,而且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打磨过的。我关注射线检测这个领域,是因为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对焊缝、管材进行内部缺陷检查的场景,而射线检测以其能够直观地显示内部缺陷的特点,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替代的。这本书的第二版,意味着它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技术和标准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射线防护的部分很感兴趣,毕竟射线是有一定危险性的,了解并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关于不同射线源(如X射线和γ射线)的特性对比,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分析。另外,关于图像的质量控制和评判标准,我觉得也是非常核心的内容。如何保证检测图像的清晰度,如何准确地判断图像中出现的各种“黑点”、“白线”到底是不是真实的缺陷,以及缺陷的性质和大小,这些都需要系统性的学习。这本书的章节划分看起来非常逻辑化,从基础理论到设备原理,再到成像技术,再到实际应用和标准,层层递进,应该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我期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对射线检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NDT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射线检测(第2版)》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象征着其中蕴含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作为一本国家级的统编教材,它的内容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和校验,其权威性和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选择射线检测这一领域,主要是看重它能够深入材料内部,发现隐蔽性缺陷的能力,这对于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第二版”标志,让我看到了它与时俱进的特性,它应该包含了最新的技术进展和行业标准,能够帮助我掌握最符合当前实际需求的知识。我非常期待书中对射线产生机制的详尽讲解,特别是X射线和γ射线在能量、穿透性以及对不同材料的影响方面的差异,这有助于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射线源。同时,对于成像技术的演变,从传统的胶片成像到数字成像(如CR、DR),我都希望能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它们的成像原理、设备特点以及在实际检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当然,我最期待的还是关于缺陷识别和评定标准的部分,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通过观察射线图像来准确地识别各种焊接缺陷、铸件缺陷,并能够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对这些缺陷进行科学的评定。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我的感觉就是专业、严谨、实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资料。

评分

物美价廉~ “我只要在搜索框内输入书名、作者,就会有好多书摆在我面前供我挑选,价格方面还可以打折,这样便捷与优惠的购书方式我怎么可能不选择呢!”经常在网上购物的弟弟幸福的告诉我。据调查统计,当前网上书店做得较好的的网站有京东等。现在大街小巷很多人都会互相问候道:“今天你京东了吗?”,因为网络购书已经得到了众多书本爱好者的信任,也越来越流行。基于此,我打开网页,开始在京东狂挑书。书是正版的,之前有过担心滴。内容还行吧,尽管我没觉得有多充实。冲着是名人写的,书的质量还行就不挑剔了。卖家发货挺快的,第二天就收到了。书还是不错的,精装外壳,发货速度真心的快,评价晚了,书不错,应该再早点看的。推荐看,只是粗浅认识了一下,已经感觉到自己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好书,受益匪浅,如果不好好研究一下此书,绝对是人生一大遗憾。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

评分

反正我喜欢,我就是搞这行的,

评分

2.4.1a

评分

还好,我 要20本,只有8本了,退款不算行,给个好评。还好,我 要20本,只有8本了,退款不算行,给个好评。还好,我 要20本,只有8本了,退款不算行,给个好评。

评分

不想去书店买,就在这里买了,感觉就那样吧,价钱有点小贵。

评分

7.1.2

评分

窄束、单色射线的强度衰减p规律(18)

评分

暗室布置知识(141)

评分

还算好,国内最好了。其实讲的不是太清楚,但是国内没有更好的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