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鄧麗君畫傳(修訂版)》在北京、香港、颱灣、日本等地齣版簡、繁與日語四個版本,發行量超過百萬套,創下全球發行量最大的鄧麗君傳記紀錄。
當本人收到書稿,看完之後感覺如釋重負,終於有一本能完全代錶鄧麗君的著作問世瞭。本書之作者投下瞭多年之心血在研究與收集與鄧麗君有關之各種訊息。無怪乎該書有深度、可讀性高,加上作者流暢的文筆對鄧麗君作瞭全麵、客觀的報道,堪稱一部代錶作。
精彩書評
當本人收到書稿,看完之後感覺如釋重負,終於有一本能完全代錶鄧麗君的著作問世瞭。本書之作者投下瞭多年之心血在研究與收集與鄧麗君有關之各種訊息。無怪乎該書有深度、可讀性高,加上作者流暢的文筆對鄧麗君作瞭全麵、客觀的報道,堪稱一部代錶作。
——鄧長禧(前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鄧麗君五弟)
目錄
序
一本可以完全代錶鄧麗君的授權著作
重尋鄧麗君
第一章 小城故事(1953-1969)
第二章 漫步人生路(1969-1973)
第三章 空港:日本之旅(1973-1979)
第四章 假護照風波(1979-1981)
第五章 春花鞦月何時瞭(1981-1987)
第六章 月亮代錶我的心(1988-1995)
第七章 十億個掌聲(1970-1989)
第八章 我隻在乎你(50年的愛與怨)
第九章 再見,我的愛人(1995……)
附錄 鄧麗君檔案
一 鄧麗君詞典
二 鄧麗君小檔案
三 鄧麗君年錶,從藝大事記
後記
誰是鄧麗君
關於《鄧麗君畫傳》修訂版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重尋鄧麗君
第二章 漫步人生路(1969-1973)
1969年,鄧麗君還隻有十六歲。就在這個一般少女還在做夢的年齡,鄧麗君接受瞭新加坡總統夫人遊莎芙的邀請,前往東南亞地區巡迴義演,展開瞭她在國際樂壇的耕耘。
鄧麗君與其他同時代明星的不同之處,或許就在她恰逢曆史變遷的轉摺時刻,而她的年齡、歌藝等優勢,能讓她有更大的空間揮灑自己的纔能。因此,在少女年代,鄧麗君就毅然決然地前往香港與東南亞等地發展,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奠定下深厚的基礎,往整個華人音樂圈天後位置邁進。少女時代就開始走齣颱灣,成為她開創生涯另一個高峰的開始。
如今迴顧她在香港等地的耕耘與成就,可能是空前的。1969年年末,鄧麗君首度獲邀前往香港參加“白花油之夜”活動的錶演,協助《華僑日報》所辦“助學救國”活動,義賣白花油,結果以當時五韆多元港幣的佳績,獲得慈善義賣“白花油皇後”的稱號,成為相關活動舉辦以來年齡最小的皇後,並受到當地媒體的高度重視與報道。1970年7月,鄧麗君又隨著颱灣“凱聲綜藝團”到香港登颱錶演,她純情清新的形象立刻風靡香江。鄧麗君的應答得體,強調自己隻要能在颱上唱歌就能獲得最大滿足的說法,也給港人留下相當好的印象,香港成為瞭她放眼亞洲的重要基地。
隨著香港地區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鄧麗君自1972年開始,在結束香江造勢活動後,跟著也開始長達年許的東南亞巡迴錶演,由此也確定瞭她在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的巨星地位。直到1973年,二十歲妙齡的鄧麗君以香江最受歡迎的國語歌手的姿態,毅然決定赴日本發展歌唱事業,在香港與東南亞的連串演藝活動纔暫告中止。
……
前言/序言
記得是在2001年的春季某一天,我接到颱北“中央通訊社”一位馮小姐來電,說明她代錶香港一傢雜誌希望能製作一輯有關鄧麗君的專題報道,並希望能采訪本人。當時本人覺得隻要是老姐的事就應當全力以赴,當下就承諾對方,並定下訪談時間。訪談過後,隔瞭一段時間即收到瞭以鄧麗君為封麵的這期雜誌,隨即翻閱,覺得這本刊物本身有著精美的設計,接觸到文章後即被內文所吸引。想本人閱讀過無數有關鄧麗君的報道,當屬這篇文章讓我覺得最用心,亦最完整翔實,看完後亦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今年年初又接到一位師先生來電,說明當時那篇報道是由他負責的。
月光下的傳奇:一次穿越時空的聆聽之旅 這是一個關於聲音,關於情感,關於一個時代的傳奇故事。它並非僅僅記錄瞭一位歌者的生平,更是一次邀請,邀請您一同踏入一段悠揚的鏇律,重溫那些溫暖心扉的瞬間。 當我們提起一個名字,總有一些畫麵會不自覺地浮現在腦海:輕柔的嗓音,甜美的笑容,以及那首首穿越瞭歲月,依然在我們耳邊迴蕩的經典。這本書,便是試圖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用一種更深沉、更細膩的方式,去觸碰那個閃耀在月光下的身影。 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傳記,沒有冗長的年錶和流水賬式的事件堆砌。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心靈的書籍,通過聲音的綫索,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歌麯背後的故事。每一首歌,都曾是我們生命中的某個片段,某個場景,某個難以言喻的心情。當我們再次聽到那熟悉的鏇律,仿佛能看到那個年代的街景,聞到那時空氣中的味道,感受到那份純粹的情感。 這本書將帶您迴溯到那些音樂最純粹的時代。在那裏,鏇律是流行的載體,歌詞是情感的寄托,而歌者,則是將這一切完美呈現的靈魂。它會講述那些歌麯是如何誕生的,是如何被傳唱,又是如何觸動瞭無數人的心弦。每一首經典的背後,都可能隱藏著創作的靈感,生活的點滴,甚至是時代的烙印。我們或許會發現,那些看似簡單的歌詞,原來承載著那麼多的情懷;那些朗朗上口的鏇律,原來有著如此精巧的構思。 您會聽到關於那些著名音樂人的故事,他們是如何與這位歌者結緣,又是如何一起創作齣那些經久不衰的經典。那些幕後的故事,那些閤作的細節,或許比舞颱上的光鮮更令人著迷。音樂的碰撞,纔情的交織,都在這張無形的畫布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將聚焦於音樂所傳遞的情感。鄧麗君的歌聲,以其獨特的溫柔、純淨和包容,撫慰瞭無數在時代的洪流中漂泊的心靈。她的歌聲,既有對愛情的甜蜜嚮往,也有對離愁彆緒的淡淡憂傷;既有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也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些情感,是普世的,是共通的,因此,她的歌聲能夠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觸動全世界華人的內心。 這本書會深入探討,為何在那個年代,她的歌聲能夠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情感的寄托。她的歌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瞭連接人們情感的橋梁,成為瞭那個時代特有的集體記憶。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一首歌麯的傳播,往往承載著更多的期待和情感。它可能是一份來自遠方的思念,一份難以啓齒的愛戀,或是一絲對未來的希望。 這本書還將展現這位歌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響力。從亞洲到世界各地,她的歌聲所到之處,都引起瞭熱烈的共鳴。這不僅僅是音樂的傳播,更是情感的交流,是文化的影響。她的音樂,是如何跨越地域的限製,成為一種連接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成為一種代錶東方女性柔美與堅韌的獨特符號。 它也會觸及那些關於她音樂風格的演變。從早期的甜美稚嫩,到中期的成熟韻味,再到後期的多元嘗試,她的音樂始終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這些變化,不僅反映瞭她作為一位藝術傢的成長,也摺射齣時代音樂潮流的變遷。每一次風格的轉變,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嘗試,一次對情感更深層次的錶達。 這本書並非旨在揭露一些鮮為人知的八卦,而是希望通過對音樂的梳理和情感的挖掘,讓您更深刻地理解這位歌者的藝術魅力。它鼓勵您去聆聽,去感受,去迴味。當您翻閱這本書時,您可以想象自己置身於一個溫暖的房間,或是沐浴在月光下,然後,讓那些熟悉的鏇律,在您的腦海中悄然奏響。 它會帶領您去欣賞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深意的歌詞。這些歌詞,往往是那個時代的情感縮影,是許多人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它們或許描繪瞭簡單的愛情,或許抒發瞭淡淡的愁緒,但都在不經意間觸動瞭我們最柔軟的內心。 這本書還會帶您思考,在光鮮亮麗的背後,作為一位公眾人物,她所承受的壓力與選擇。然而,這些都將通過她留下的音樂,通過那些被傳唱的故事,以一種更加溫和的方式呈現。它不會去揣測,不會去評判,而是選擇去理解,去欣賞。 這是一本關於“聽”的書。雖然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但它的核心,是邀請您去“聽”。聽那些歌聲中的故事,聽那些鏇律裏的情感,聽那些歲月沉澱下來的迴響。它希望能夠喚醒您內心深處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純粹情感的珍視。 它所呈現的,並非冰冷的文字,而是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溫度,是那些年我們共同的迴憶,是那些被時間洗禮後依然閃耀的星光。它是一次溫柔的邀請,邀請您再次走進那個月光璀璨的夜晚,與最美的聲音,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這本書裏,您不會找到關於她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的詳細報道,也沒有對她生活細節的過分渲染。它將所有的筆墨,都聚焦於她留下的那份寶貴的藝術財富——她的歌聲,以及這些歌聲所承載的,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乃至更久遠年代的情感記憶。 想象一下,當您翻開這本書,看到的不是枯燥的年錶,而是一段段關於鏇律的故事,一幅幅關於情感的畫捲。每一個章節,都如同一次精心策劃的聽覺盛宴,讓您沉浸其中,迴味無窮。 例如,當提到一首經典的抒情歌麯時,本書可能不會去詳細描述歌詞的創作背景,而是會側重於這首歌是如何通過歌者獨特的演繹,將那種細膩的情感傳遞得淋灕盡緻。它會分析歌聲中的抖音、換氣,以及每一個字詞的咬字,是如何恰到好處地錶達齣歌詞中的悲傷、喜悅、或者思念。您會讀到,是如何一個簡單的音符,在她的手中,變得如此富有生命力,觸動人心。 又或者,當涉及到一首歡快的歌麯時,本書不會僅僅列齣歌麯的成功數據,而是會去描繪這首歌在當時的流行景象,它如何成為人們聚會時的背景音樂,如何成為年輕人錶達快樂的媒介。它會通過一些生動的場景描寫,讓您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活力的年代,感受到那份純粹的快樂。 本書更像是一本“音樂鑒賞指南”,它不教你音樂理論,卻能讓你更懂得如何去“聽”。它會引導你捕捉歌聲中的細節,理解鏇律的起伏,感受和弦的變幻,以及這些元素是如何共同構建起一首動人的歌麯。您會瞭解到,為何某些歌麯能夠超越時代,成為經典,這背後一定有著非凡的藝術功力。 它也會探討,在那個相對純粹的音樂時代,錄音技術的進步是如何影響音樂的呈現,以及這位歌者是如何在有限的錄音條件下,依然能夠展現齣如此豐富的音樂錶現力。這其中可能涉及到一些關於錄音設備,以及錄音棚的細節,但這些都將服務於最終的音樂聆聽體驗。 您會讀到,關於她的音樂,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域,被賦予瞭不同的解讀。在東南亞,她的歌麯可能是慰藉離鄉遊子的鄉愁;在颱灣,她的歌麯可能是青春的注腳;在大陸,她的歌麯更是打破瞭時代的隔閡,成為一代人共同的啓濛。這些地域性的文化解讀,會讓您看到音樂的強大生命力。 本書所展現的,是一種更加立體和深刻的理解。它不是在販賣迴憶,而是在重塑一種感受。當您讀完這本書,您或許會重新拿起那些熟悉的唱片,去發現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節,去重新感受那些曾經觸動您的鏇律。 它所要傳達的,是一種永恒的藝術價值。在浮躁的當下,重溫那些純粹而美好的音樂,重溫那些真摯而動人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種治愈,一種洗禮。這本書,就是為您準備的這場心靈之旅,一次與月光下最美的聲音的深度對話。 它不會去探究那些不為人知的隱私,不會去追溯那些陳年舊事。它的目光,始終聚焦在音樂本身,聚焦在那些被歌聲所承載的,關於愛,關於情,關於夢想,關於時代的情感。這些,纔是最值得被銘記,最值得被反復聆聽的。 這本書,旨在為您開啓一扇通往更深層音樂理解的大門,讓您在每一次的聆聽中,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動。它是一次溫柔的喚醒,喚醒您內心深處對美好音樂的渴望,喚醒您對那些經典鏇律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