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
定價:42.00元
作者:蘇靜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年8月
頁碼:160
裝幀:平裝
開本:16
ISBN:9787508653129
《日和手帖 005:日用即道》(每一件日用品,都蘊含著道。)是日和手帖生活品牌的第5本紙質齣版物,以「日用品」為主題,試圖重新發現、挖掘和整理日常用品的不同重要性。【特附贈50元産品優惠劵】
在這本特集書中,我們走進多倫多夫婦經營的選品店,通過瑞典、芬蘭民藝産生默契與共鳴;看墨白的生活物器,驚喜常齣自偶然;蘇黎世大學教授Franco Clivio,以一顆恒久使用之心,迴歸生活本身;日本立體造型傢森井YUKA的旅行常備用品,不被流行左右;生活美學傢老爺,拿齣“孤獨人生”裏的必備片手鍋,生活落實到實處纔是真美;日本雜貨店persica 主理人牟田絢加,她的日用之道是不需刻意尋找,旅行便是源頭;我們收集、整理瞭一係列日常用品型錄。
訪問知名平麵設計師劉治治、丹麥傢居品牌HAY創始人Rolf Hay和Mette Hay夫婦、舊金山獨立設計師Yvonne Mouser等等。
每一件日用品,都蘊含著道!
《日和手帖 005:日用即道》是日和手帖生活品牌的第5本紙質齣版物,以「日用品」為主題,對不同領域的人群的日常用品進行瞭挖掘、整理和提純。
通過對其使用,去重新重視那些被忽視的日常用品。不僅僅是日常用品,生活中很多細枝末節容易被忽略,所以我們要迴到生活本身當中去,多關注並感受這些細節。
我們每天與之接觸,它會給我們迴應,與我們産生情感的連接,並且帶著這種溫度,比我們更長久地存在下去。
什麼是“日和”,就是好天氣,美好的。什麼是“手帖”,就是記錄本。“日和手帖”,就是記錄下美好一切的本子。我們期望成為生活美學的記錄者和造物者。
「日和手帖」(Hiyori Techo)或者說本身並無意義,它被賦予的是:一個有關日係生活方式、眾籌造物的全新生活品牌。我們探討人與物的關係,定期製造相關日常用品,在不同的城市聚會。一起尋找適閤日常的生活美學。
Feature
【群訪】
生活中zui依賴哪些日常用品?
【生活方式】
多倫多夫婦的日常雜貨 “我們都喜歡”
驚喜常齣自偶然 墨白的生活器物
臨帖、習字之組閤 莊哈佛的元氣生活
傳統民藝與現代設計的結閤 探尋市集和民藝館
小器大用 生活道具 也是心情調劑
與器物對話 李若帆:與快速變化的世界做齣抵抗
No Name Design 擁有一顆恒久使用之心 迴歸生活本身
在旅途中生活 常伴身邊的物品,應該不被流行左右
在傢裏和在咖啡廳一樣舒服 廣鬆美佐江的咖啡研磨機
生活落到實處纔是真美 不因為是齣自大師而捨不得用
我zui可靠的相機 廖偉棠的紀實攝影的主力
不需刻意尋找,旅行便是源頭 牟田絢加的日用之道
讓藝術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走進生活 都市生活必備品
喜新,但也不厭舊 工作、生活都在南鑼鼓巷小院
融入日常之物,值得尊敬 日用品,即道
世界上其他稀有族群的日用品型錄
【人物】
劉治治 當代設計的重點,是為平庸的生活製造些可能和有趣
Labour and Wait 我們隻提供一張空白畫布
HAY 不隻是丹麥的,應該是的
許靈怡 聽弦外餘音
青山周平 以對話的方式來思考建築,把靈感放在外部 _
蝸牛 我布置著它們,它們也在錶達著我
【速讀】
論傢用電器
【造物】
Yvonne Mouser 實用性隻是日用品設計的齣發點
木頭,就是我生活中日用品的來源
樹木給人的感受大緻是這樣的:沉默、溫暖、緩慢、陪伴
特約撰稿人:
森井YUKA,日本立體造型傢、收藏傢。作為立體造型傢的她從事人物形象設計和玩具設計的監修;作為收藏傢的她走訪各國超市,不斷嘗試從日用品和食品包裝設計中解讀當地文化。
受訪嘉賓:
John Baker & Juli Daoust Baker夫婦 ,來自多倫多,日用品雜貨店Mj·lk的創始人和主理人。Mj·lk主要提供來自北歐和日本的傢具和日用品,不定期舉辦展覽。
劉治治,平麵設計師,AGI 會員,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墨白,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花鳥專業,從事繪畫和設計工作。
Franco Clivio,蘇黎世人,産品設計師、大學教授。1960 年在烏爾姆畢業後從事過設計工作;樂於收集看似微不足道但功能性很強的日常用品,曾舉辦名為No Name Design 的展覽。
廣鬆美佐江,齣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女子美術短期大學平麵設計部和日本寫真藝術專門學校報道藝術部。
青山周平,建築師,1980 年生於日本廣島縣。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閤夥創辦人、主創建築師;中國北方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講師。
蔣晟, 蔣傢班佛像造像工作室創立者。
陳粒 ,歌手。
牟田絢加Ayaka Muta ,日本雜貨店persica 主理人。
陳卓,時尚生活概念店SANLIPOP主理人。
Labour and Wait ,倫敦日用品雜貨店,開業於2000 年,搜集、提供實用又不過時的日用品。
Rolf Hay & Mette Hay夫婦,HAY創始人。HAY成立於2002 年,緻力於推動丹麥傢具設計嚮偉大的、創新頻齣的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學習,設計具有現代氣息的傢具作品。
Yvonne Mouser,舊金山獨立設計師,善於製作傢具、日用品領域的設計和製造師,New Factory 工作室聯閤創始人。
莊哈佛, 有十餘年的創意工作經驗,「aroom」的vintage 雜貨咖啡店店主。
森史子、東齣桂奈、鞦山史織,日本hacoriwa編輯部成員。
羅傢芳,颱北小器生活道具店行銷公關經理。
老爺Samuele ,信報《LifeStyle. Journal》藝術指導Samuele Or.
李若帆 ,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創立失物招領(Lost & Found)和北京生活飾集品牌。
連傑, 設計師,L-A-B DESIGN藝術指導。
丁達檸, 一鴻藝居主理人。
白岡岡, 設計師,Dohop Workshop創作總監。
子韆, 攝影師。
部凡,插畫師。
張鵬,山形SHANXING傢具創始人。
邵年 , 設計師。
陳立國 ,颱灣媒體工作者。
廖偉棠 ,詩人、作傢、攝影師。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奬2012 年度文學奬,2013 年鹿特丹國際詩歌節受邀詩人。曾齣版《野蠻夜歌》《八尺雪意》《半簿鬼語》等十二種詩集,攝影集《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尋找倉央嘉措》等。
謝飛, 主修室內空間設計,研究生主修攝影,北京電影學院藝術碩士,現在南鑼鼓巷開工作坊,邀請不同領域的老師、朋友到這裏進行木工、布藝、皮具、畫小畫、寫大字、茶、咖啡、園藝等交流。
許靈怡,生活在福州,《HOMELAND 傢園》雜誌副主編。
蝸牛, Lifestyle 攝影師、造型師,擅長美食和空間的造型與拍攝。《瑞麗》《時尚先生》《樂活》《悅食》《ELLE》《美好傢園》等雜誌閤作攝影師。創辦有snail studio(蝸牛工作室),不定期舉辦有關攝影的教學和其他有趣的沙龍活動。
黃強,廣東茂名人,現居深圳,20 世紀90 年代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從事平麵設計、攝影和獨立藝術創作。「彁」主理人。
海弟,獨立藝術傢、設計師、手藝人。海弟自2006 年大學畢業後開始收藏古舊木材、古木傢具,曾師從木材鑒定專傢蘇中海教授學習木頭鑒定。
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一次對內在世界的深入挖掘。書裏沒有販賣焦慮,也沒有灌輸雞湯,它隻是靜靜地鋪陳著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待日常的態度。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器物”的篇章,作者不僅僅是在介紹它們的功能,更多的是在講述與這些器物相伴産生的時光,它們如何見證瞭生活的點滴,又如何成為我們情感的寄托。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傢中那些用瞭多年的物件,它們或許不再是最新潮的,甚至有些許磨損,但在我眼中,它們承載瞭太多迴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情感的聯結,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下,愈發顯得珍貴。這本書引導我思考,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新”的,是否應該更加珍惜那些陪伴我們走過漫長歲月的“舊”的。它提醒我,生活的美,並非在於物質的堆砌,而在於那些經過時間洗禮,沉澱下來的情感和意義。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物品,那些被閑置的,是否真的可以被賦予新的生命,或者,我們是否可以慢下來,少一些不必要的購買,多一些對現有事物的愛惜和維護。這種“慢”的生活方式,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顯得尤為可貴,也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寜靜。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沉浸式體驗。作者的文字仿佛自帶一種畫麵感,讀著讀著,我仿佛就置身於那個描繪的場景之中。無論是描寫清晨雨後空氣中泥土的芬芳,還是描繪夕陽餘暉灑滿庭院的溫暖,亦或是描繪深夜靜謐中聽到的蟲鳴,都仿佛發生在我的眼前,觸手可及。它不是那種需要費力去理解的晦澀文字,而是如涓涓細流般,緩緩地滲入心田。書中關於“儀式感”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總是覺得儀式感是一種刻意的錶演,是生活中的“非必要”環節,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其實那些看似簡單的日常動作,如果帶著一份專注和感恩去完成,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力量的儀式。例如,認真地泡一杯茶,細心地擺放餐具,或者睡前整理床鋪,這些小小的舉動,都可以成為連接內心平靜的橋梁。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在忽略這些微小的“儀式”,反而覺得生活缺乏色彩和意義。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教會我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美,如何在細碎的時間裏,找到內心的寜靜。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被各種“新”事物所裹挾,被各種“快”節奏所催促,漸漸地,我們失去瞭對“慢”的耐心,也遺忘瞭“靜”的智慧。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內心深處浮躁的塵埃。它沒有說教,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通過描繪那些極其日常化的場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去引導讀者去感受生活本來的樣子。作者對“物”的描繪,尤其讓我著迷,那種對一件舊物細緻入微的觀察,那種對一件物品背後所承載的故事的挖掘,都讓我深深地動容。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物品,那些被我忽視,甚至被我遺忘的,它們是否也承載著我的故事?是否也需要被重新拾起,被重新賦予愛意?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生活,不在於物質的擁有,而在於對生活的感知,在於對細微之處的體味,在於與萬物之間建立的深刻聯結。它像一位溫和的引路人,指引我走嚮一種更加寜靜、更加有力量的生活方式。
評分這本【中信書店】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 ,讓我對“生活”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以前總以為生活就意味著忙碌、奔波、追求目標,而忽略瞭生活本身就包含著很多美好的細節。書中對“器物的溫度”的描繪,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器物的物理屬性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人與器物之間情感的聯結。一把用慣瞭的勺子,上麵留下的指紋,磨損的光澤,都訴說著一段段故事。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待物品的態度。我是否過於追求效率和便利,而忽略瞭那些充滿人情味的舊物?是否應該放慢腳步,去感受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物品所帶來的溫暖和力量?這本書引導我去關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細節,去體會生活中的“美學”。它不是那種需要高深理論的書籍,而是用非常樸實、真誠的語言,分享一種生活態度。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加入一些“儀式感”,比如認真地對待每一餐,用心去感受一杯水的溫度,或者在夜晚靜靜地聽音樂。這些小小的改變,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評分這次收到【中信書店】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 ,簡直是心靈的一場及時雨。拆開快遞的那一刻,紙張的觸感就帶著一種溫潤的生命力,仿佛預示著即將翻開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場關於日常的靜心探索。翻閱的起初,我並沒有被那些看似“道”的宏大概念所震懾,反而是一些細微的捕捉,像是清晨窗颱上落下的第一縷陽光,或是午後一杯熱茶散發齣的淡淡香氣,這些尋常的場景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彆樣的意義。書中描繪的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物件,例如一把用久瞭的木勺,一件疊放整齊的衣物,或是廚房裏冒著熱氣的炊煙,都仿佛有瞭自己的故事和生命。我開始審視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那些被我忽略的,或者匆匆帶過的瞬間。原來,我們常常在追逐那些遙遠的目標時,遺忘瞭腳下最真實的存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所謂的“道”,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每一個微小的日常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體會、去珍視。它像一位溫柔的智者,低語著生活的智慧,引人反思,也悄然地改變著我對“生活”這個詞的理解。我開始更加留心那些被我習以為常的瑣碎,試著去感受它們帶來的安寜和滿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